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要闻资讯

四川苍溪:因地制宜治理生活污水,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时间:2021-09-15 09:23:51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张厚美 杨文生

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经济实用”和“源头减量、综合治理、尾水利用”的原则,针对单户、联户、聚居点、场镇周边等不同类型,大力推行沼气池、三格化粪池、微动力、人工湿地、纳管处理等多种模式,强力推进农村黑臭水体和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示范,实现了“引得出、收得拢、治理好、就地用、群众赞”和“应集尽集,应治尽治”目标。

主要做法:苍溪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秦巴山脉南面,长江上游重要支流嘉陵江中上游,幅员2330平方公里,辖31个乡镇464个行政村,人口76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农户总数19.7万户。境内山区占70%,丘陵占30%,是典型的山区县。农户居住比较分散,分散居住的农户占75%;仅有102个聚居点,聚居点居住人口最多的有200人左右,最少的只有20人左右。为此,苍溪县针对山区居住比较分散的单户、联户实际,因地制宜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单户沼气池+农田灌溉”处理模式。该模式建设成本每户约3000元左右,基本无运行管理费用,同时可有效利用沼气和沼液,但出水水质仅达到农灌标准;“三格化粪池+农田灌溉”处理模式。该模式建设成本每户约2000元左右,基本无运行管理费用,出水水质达省标三级标准。这两种模式,先要对传统粪坑封盖并安装2米高的排气筒,然后将粪坑水引出,再通过沼气池、成品三格化粪池处理,最后实现资源化利用;“A/O一体化”微动力联户处理模式。该模式建设成本每户约8000元左右,运行管理费用每户每天约4角,出水水质达省标三级标准。主要用于2到5户联户处理。

——居住比较集中的聚居点集中处理模式。采取“A2/O+太阳能微动力+人工湿地”处理模式。该模式建设成本约2万元/吨(不含管网)。运行管理成本约0.6元/吨,出水水质可达一级A标。适用于10户到40户、人口较少的村落或聚居点;“A2/O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模式。该模式建设成本约0.5万元/吨(不含管网)。运行管理成本约1元/吨,出水水质可达一级A标。适用于40户以上的村落或聚居点;“纳管”处理模式。该模式建设成本约250元/米。适用于场镇周边居住相对集中,且污水便于收集的行政村或聚居点。

——坚持把尾水资源化利用与节约用水相结合。充分利用该县农业园区多、庭园多、农田多、平常取水灌溉不便、十年九旱缺水等特点,将治理后的尾水进行分类综合利用。单户联户分散治理后的尾水主要用来灌溉农户庭园的果园、菜地和房前屋后的景观绿化带。集中处理后的尾水,主要用于灌溉产业园和农田,或作为水产养殖调水使用等,实现了多功能、多用途、分类分级、全面资源化利用。

主要成效:在先行先试中,苍溪县初步探索形成了适合山区农业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黑臭水体治理相结合的“四个三”苍溪经验。

——“三项规划”贯穿全局。围绕全域谋篇布局,奋力建设宜居乡村,实现“连片治理”到“全域治理”转变。一是全域规划美丽乡村。多规合一确定31个乡(镇)464个村庄规划布局落地见效。二是全域整治农村污水。制定了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治理专项规划,构建“党委政府统筹、部门联动、乡镇建设、村社管理、农户参与”五级合力推进责任体系,县委、县政府先后21次召开专题会议,梯次推动,由点到线、到面,全域拓展,实现村庄治理全覆盖。三是全域推进示范带动。先后5次召开联席会议,并组建统筹调度、业务指导、督促检查3支工作专班,重点建设好1个乡镇、23个示范村和1条示范线,真正做到学有榜样、做有标杆、干有方向。先后迎来近10个市县参观学习。

——“三个结合”整体推进。坚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打好治污组合拳,实现“单打独斗”向“全面发展”转变。一是与乡村振兴结合,构建优美人居环境。将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和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齐头推进,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同步见效。建成“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1个。评选出五好家庭1.1万户、最美家庭200余户。二是与黑臭水体治理结合,全面推进“三水共治”。始终坚持“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协同治理理念,推行河湖长制,实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联防联治,全面建设农村水美新村27个。三是与产业发展结合,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全县建成国省现代农业园区22个,生态庭园3.8万个,民宿酒店、农家乐300多家,年接待游客43万人次。红心猕猴桃、中药材、健康养殖产值达80亿元以上。成功承办全国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和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

——“三项机制”保驾护航。坚持用制度促进设施建设规范化、运行管理长效化,实现“建管分离”到“建管并重”转变。一是强化机制保障。在建设推进上,探索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四统一”制度和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考评“五有”标准。在运行维护上,建立以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政府为管理主体、村两委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以及第三方专业服务公司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实现建管并重。二是强化制度保障。编制出台符合县情的三年行动方案及年度方案、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考核办法、运维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落实好政策支撑。三是强化考核保障。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半年排位、年终考核”的考评机制,加大考核结果运用,通过奖优罚劣,倒逼工作落实落地。

截止目前,苍溪县累计投资近4.5亿元,31个建制乡镇驻地建成污水处理厂(站)34座,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农村微动力污水处理站22座,聚居点大型三格化粪池120座,户用三格化粪池1.6万座,户用沼气池8万口,乡村公厕450个,户用卫生厕所13.8万个,配套管网129.6公里。全县272个行政村(社区)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治理率达58.6%,受益农户12.9万户约45.4万人,治理黑臭水体5条,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

探索启示:

——推动谋划要“力”。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直接关系农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程度。今年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举全党全社会之力”“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加快建设“宜居宜业”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深层变革。

——党政组织要“实”。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地方党委、政府应出台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考核验收办法、运维管理办法等,确保治理工作有章可循。

——分类指导要“细”。有序推进、分类推进、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抓好污水处理,才能切实增强农村宜居性和群众满意度。要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细化建设标准,严把工程质量,确保工作落细落实。

——共建共享要“高”。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深入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厚植绿色底色,擦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字招牌,统筹做强做大“生态+”产业,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生态环境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生态振兴    

四川苍溪:因地制宜治理生活污水,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时间:2021-09-15 09:23:51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张厚美 杨文生

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经济实用”和“源头减量、综合治理、尾水利用”的原则,针对单户、联户、聚居点、场镇周边等不同类型,大力推行沼气池、三格化粪池、微动力、人工湿地、纳管处理等多种模式,强力推进农村黑臭水体和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示范,实现了“引得出、收得拢、治理好、就地用、群众赞”和“应集尽集,应治尽治”目标。

主要做法:苍溪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秦巴山脉南面,长江上游重要支流嘉陵江中上游,幅员2330平方公里,辖31个乡镇464个行政村,人口76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农户总数19.7万户。境内山区占70%,丘陵占30%,是典型的山区县。农户居住比较分散,分散居住的农户占75%;仅有102个聚居点,聚居点居住人口最多的有200人左右,最少的只有20人左右。为此,苍溪县针对山区居住比较分散的单户、联户实际,因地制宜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单户沼气池+农田灌溉”处理模式。该模式建设成本每户约3000元左右,基本无运行管理费用,同时可有效利用沼气和沼液,但出水水质仅达到农灌标准;“三格化粪池+农田灌溉”处理模式。该模式建设成本每户约2000元左右,基本无运行管理费用,出水水质达省标三级标准。这两种模式,先要对传统粪坑封盖并安装2米高的排气筒,然后将粪坑水引出,再通过沼气池、成品三格化粪池处理,最后实现资源化利用;“A/O一体化”微动力联户处理模式。该模式建设成本每户约8000元左右,运行管理费用每户每天约4角,出水水质达省标三级标准。主要用于2到5户联户处理。

——居住比较集中的聚居点集中处理模式。采取“A2/O+太阳能微动力+人工湿地”处理模式。该模式建设成本约2万元/吨(不含管网)。运行管理成本约0.6元/吨,出水水质可达一级A标。适用于10户到40户、人口较少的村落或聚居点;“A2/O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模式。该模式建设成本约0.5万元/吨(不含管网)。运行管理成本约1元/吨,出水水质可达一级A标。适用于40户以上的村落或聚居点;“纳管”处理模式。该模式建设成本约250元/米。适用于场镇周边居住相对集中,且污水便于收集的行政村或聚居点。

——坚持把尾水资源化利用与节约用水相结合。充分利用该县农业园区多、庭园多、农田多、平常取水灌溉不便、十年九旱缺水等特点,将治理后的尾水进行分类综合利用。单户联户分散治理后的尾水主要用来灌溉农户庭园的果园、菜地和房前屋后的景观绿化带。集中处理后的尾水,主要用于灌溉产业园和农田,或作为水产养殖调水使用等,实现了多功能、多用途、分类分级、全面资源化利用。

主要成效:在先行先试中,苍溪县初步探索形成了适合山区农业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黑臭水体治理相结合的“四个三”苍溪经验。

——“三项规划”贯穿全局。围绕全域谋篇布局,奋力建设宜居乡村,实现“连片治理”到“全域治理”转变。一是全域规划美丽乡村。多规合一确定31个乡(镇)464个村庄规划布局落地见效。二是全域整治农村污水。制定了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治理专项规划,构建“党委政府统筹、部门联动、乡镇建设、村社管理、农户参与”五级合力推进责任体系,县委、县政府先后21次召开专题会议,梯次推动,由点到线、到面,全域拓展,实现村庄治理全覆盖。三是全域推进示范带动。先后5次召开联席会议,并组建统筹调度、业务指导、督促检查3支工作专班,重点建设好1个乡镇、23个示范村和1条示范线,真正做到学有榜样、做有标杆、干有方向。先后迎来近10个市县参观学习。

——“三个结合”整体推进。坚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打好治污组合拳,实现“单打独斗”向“全面发展”转变。一是与乡村振兴结合,构建优美人居环境。将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和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齐头推进,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同步见效。建成“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1个。评选出五好家庭1.1万户、最美家庭200余户。二是与黑臭水体治理结合,全面推进“三水共治”。始终坚持“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协同治理理念,推行河湖长制,实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联防联治,全面建设农村水美新村27个。三是与产业发展结合,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全县建成国省现代农业园区22个,生态庭园3.8万个,民宿酒店、农家乐300多家,年接待游客43万人次。红心猕猴桃、中药材、健康养殖产值达80亿元以上。成功承办全国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和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

——“三项机制”保驾护航。坚持用制度促进设施建设规范化、运行管理长效化,实现“建管分离”到“建管并重”转变。一是强化机制保障。在建设推进上,探索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四统一”制度和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考评“五有”标准。在运行维护上,建立以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政府为管理主体、村两委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以及第三方专业服务公司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实现建管并重。二是强化制度保障。编制出台符合县情的三年行动方案及年度方案、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考核办法、运维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落实好政策支撑。三是强化考核保障。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半年排位、年终考核”的考评机制,加大考核结果运用,通过奖优罚劣,倒逼工作落实落地。

截止目前,苍溪县累计投资近4.5亿元,31个建制乡镇驻地建成污水处理厂(站)34座,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农村微动力污水处理站22座,聚居点大型三格化粪池120座,户用三格化粪池1.6万座,户用沼气池8万口,乡村公厕450个,户用卫生厕所13.8万个,配套管网129.6公里。全县272个行政村(社区)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治理率达58.6%,受益农户12.9万户约45.4万人,治理黑臭水体5条,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

探索启示:

——推动谋划要“力”。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直接关系农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程度。今年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举全党全社会之力”“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加快建设“宜居宜业”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深层变革。

——党政组织要“实”。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地方党委、政府应出台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考核验收办法、运维管理办法等,确保治理工作有章可循。

——分类指导要“细”。有序推进、分类推进、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抓好污水处理,才能切实增强农村宜居性和群众满意度。要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细化建设标准,严把工程质量,确保工作落细落实。

——共建共享要“高”。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深入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厚植绿色底色,擦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字招牌,统筹做强做大“生态+”产业,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生态环境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