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山西潞城区:西流南村人居环境“文”起来 乡村振兴“活”起来

时间:2021-11-04 17:38:59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QQ截图20211104174013.jpg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辛安泉镇西流南村,把文化赋能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居环境”为切入口,定思路、寻问题、找对策,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三大层面抓紧抓实,使人居环境成为乡村文化的“展板”,定格于群众的日常起居。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不但让环境得到提升、乡村得到美化,更为重要的是,赋予了乡村振兴新时代下新型农民更多、更新、更好的文化内涵,让西流南村乡村振兴的一池“村”水荡起阵阵涟漪。

西流南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处丘陵地带,气候温润,环境优美,属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素有“长治生命泉”、“潞城小江南”的赞誉。全村行政面积约9789.42亩,共有308户,1100人。西流南村历史悠久,古遗、古迹、古址颇多,明中后期建造的文昌阁、潞城古八景之一的“西流晚渡”、流传千年的“晚渡流芳”故事……为其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融合的产物,具有独特的自然性与人文性。在此基础上,西流南村以党建引领“塑形”、文明涵养“铸魂”、文化产业“务实”,促乡村人居环境“蝶变”振兴。

QQ截图20211104174045.jpg

从“脏乱差”到“高颜值”  党建引领塑振兴之形

昔日的西流南村,房前屋后乱石林立,私拉乱搭现象随处可见,尘土飞扬、浊流滚滚、交通不便,几乎无人问津。如今的西流南村,一条笔直的景观渠依傍村庄,渠边的房屋错落有致,两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远处青山叠翠、连绵起伏,整洁亮丽、秩序井然、环境优美使人流连忘返。

 从“脏乱差”到“高颜值”,这是西流南村支村两委坚持党建引领,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支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打通“党建+人居环境整治”途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领头羊”作用,将人居环境常态化整治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行动,在不到3年的时间,西流南村不仅“旧貌换新颜”,还成为了具有“高颜值”标签的“网红打卡地”。

“六乱”整治撕掉“差”标签。自“六乱”整治行动开展以来,西流南村统筹考虑、一体谋划、纵深推进,运行“门前三包+集中清理”双模式,通过“净化、硬化、美化、亮化”工程,彻底治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突出问题,为推动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具体包括,把村中闲置的3000余平米的建设用地,花费100余万元改建成一座民俗文化广场;把村民房前屋后的废砖烂瓦、破铜烂铁等废物利用,打造出一面长约300米的“景观小品”文化墙,成为民俗文化广场的“点睛之笔”;注重古迹保护,对潞城古八景“晚渡流芳”文昌阁进行修复,并投资1.7万余元,对村中关帝阁及白子桥进行了油漆刷新;高标准对主街道两侧进行绿化美化3800平米,主街铺设沥青1200米,新安装太阳能路灯100余盏、新建村民休闲文体活动广场安装健身器材5套、新建农产品展示中心1处,对小学、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乡村卫生所、公共卫生厕所等50余面墙进行墙面美化。

“净空”行动减轻“电”负担。私拉乱搭、多线共搭等现象,不仅影响美观,还带来许多的安全隐患。为此,支村两委联合电力部门,全面完成了低压整改工作,同时积极主动联系移动、网通等公司,把多年残缺不全,存在安全隐患的电杆电线进行了彻底清除。为了改变网络的服务质量,积极联系长治市太行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来村里参与竞争,投资5万余元为村民更换光缆,让全村主街道的上空旧貌换新颜,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雨污分流”走出“水”困局。长期以来,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和生活条件的制约,村民们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和雨水全部混到一块排放,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为保护水源地环境,西流南村利用2018年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20万元对村中涧沟脏乱污水道进行专业设计改造1500米,打造成村中“景观渠”。2018年至今共铺设污水主管网2000余米,新建一座日处理50立方的污水处理厂,现已正式投入使用。同步进行垃圾分类工作,设垃圾填埋场一处。同时为了避免重复投资,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挖铺设了300余米污水主管网,为保护水源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QQ截图20211104174027.jpg

从“高颜值”到“新气质” 文明涵养铸振兴之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明乡风,倡导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提高乡村文明程度是改善人居环境的“精神内核”。从“高颜值”到“新气质”,西流南村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运行机制,以文明涵养人居环境铸乡村振兴之魂。

宣传引导,全面覆盖。充分利用各种媒介积极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宣传工作,通过“大喇叭”、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手绘文化墙、召开村民会议等方式,加强对广大村民社会公德、环保意识和文明风尚的教育引导;充分调动村民支持、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微信群和QQ群发布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信息,大力宣传各村、各单位在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行动开展过程中积累的好经验和好方法,营造人人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

党群联动,“双卡”护航。“文明值分卡”和“爱心卡”是西流南村为改陋习、促文明推出人居环境建管并重的一个创新“动作”。其中,“文明值分卡”中,要求村民做到爱家乡、创环境、讲文明、树新风、守纪律、遵规章,争当遵章守纪、奉献爱心的西南人。“爱心卡”则要求村民积极投身产业调整,搞好环境卫生,助力脱贫攻坚,配合集体工作,做好公益事业。这两张小小的卡片上标明的,只要村民们做到一项或几项,就可以按照积分的多少,到村里的便利店兑换一些生活用品。实施“双卡”制度是西流南村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的有力举措。

崇德向善,树立“榜样”。村委投资3万余元设立了道德讲堂多功能厅,通过剖析、挖掘最美乡村好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将新意识、新风貌、新举措植入村民心中;把人居环境治理和新事新办、文明办事纳入家风家训之中,以点带面,争先创优,营造积极向上、积极向善的良好氛围。鼓励村民自发组建乡风文明小组,切实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依照乡规民约组织举办好村民、卫生整治日、垃圾分类等评选表彰活动,发现村中好人好事,进行奖励。树立一种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全体村民的内生动力,形成长效机制,不仅让村容村貌变美,也让村民的心灵“美”起来。 QQ截图20211104174120.jpg

从“新气质”到“活经济”  文化产业务振兴之实 

好风景要变出好“钱景”,如何“变”是门大学问。西流南村依托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推进新格局、发展新经济、打造新业态,从“新气质”到“活经济”将文化产业做深、做细、做实,以文化赋能人居环境激活乡村“美丽经济”,西流南村奏响了乡村振兴的“三部曲”。

水源保护为重,推进“一三产”新格局。西流南村是水资源保护重点区域,不适合发展养殖业和工业,只能在“一产、三产相结合”上下功夫。在未来,西流南村将规划600余亩一级区域土地作为湿地公园,以湿地公园为载体,将湿地公园周边土地规划建设四大基地(分别为苗木花卉基地900亩、有机杂粮基地200亩、休闲采摘油桃园100亩、特色蔬菜种植60亩),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书写生态、特色产业融合的新篇章。

土地盘活为要,发展“景观”种植新经济。西流南村共有耕地2404.78亩,但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大部分集体土地成为许多村民“想种就种”的自由地。因为分配不公,形成巨大人地矛盾,有地却不见收益的尴尬局面是西流南村人居环境治理上的一块“绊脚石”。西流南村党员干部转变理念、打通思路,成立专业合作社,盘活土地资源,使村民变“股东”,通过种植经济林、景观林,在人居环境治理的同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仅使环境变“美”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生态修复为本,打造文化旅游新业态。西流南村依托当地农业、旅游资源,积极推动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目前,投资1200万元的自行车驿站已经落户该村。打造集旅游观光、教育科普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生态农业综合体,辐射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在未来,将推进“青葱岁月”美学营地体验、自行车驿站项目“落地开花”,带动文化实体经济的发展,把西流南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高质高效、富裕富足的新时代文明旅游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的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这场“硬仗”不仅需要“高颜值”,还需要“新气质”,更要发展“活经济”。西流南村立足乡村自然特征和文化特色,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内外兼修,使乡村的自然生态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不但留住了“原汁原味”的绿水青山,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文化赋能人居环境的乡村振兴新模式,绿水青山正在变为全村群众的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呈现出“活力涌动”的新格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生态振兴    

山西潞城区:西流南村人居环境“文”起来 乡村振兴“活”起来

时间:2021-11-04 17:38:5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QQ截图20211104174013.jpg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辛安泉镇西流南村,把文化赋能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居环境”为切入口,定思路、寻问题、找对策,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三大层面抓紧抓实,使人居环境成为乡村文化的“展板”,定格于群众的日常起居。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不但让环境得到提升、乡村得到美化,更为重要的是,赋予了乡村振兴新时代下新型农民更多、更新、更好的文化内涵,让西流南村乡村振兴的一池“村”水荡起阵阵涟漪。

西流南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处丘陵地带,气候温润,环境优美,属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素有“长治生命泉”、“潞城小江南”的赞誉。全村行政面积约9789.42亩,共有308户,1100人。西流南村历史悠久,古遗、古迹、古址颇多,明中后期建造的文昌阁、潞城古八景之一的“西流晚渡”、流传千年的“晚渡流芳”故事……为其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融合的产物,具有独特的自然性与人文性。在此基础上,西流南村以党建引领“塑形”、文明涵养“铸魂”、文化产业“务实”,促乡村人居环境“蝶变”振兴。

QQ截图20211104174045.jpg

从“脏乱差”到“高颜值”  党建引领塑振兴之形

昔日的西流南村,房前屋后乱石林立,私拉乱搭现象随处可见,尘土飞扬、浊流滚滚、交通不便,几乎无人问津。如今的西流南村,一条笔直的景观渠依傍村庄,渠边的房屋错落有致,两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远处青山叠翠、连绵起伏,整洁亮丽、秩序井然、环境优美使人流连忘返。

 从“脏乱差”到“高颜值”,这是西流南村支村两委坚持党建引领,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支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打通“党建+人居环境整治”途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领头羊”作用,将人居环境常态化整治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行动,在不到3年的时间,西流南村不仅“旧貌换新颜”,还成为了具有“高颜值”标签的“网红打卡地”。

“六乱”整治撕掉“差”标签。自“六乱”整治行动开展以来,西流南村统筹考虑、一体谋划、纵深推进,运行“门前三包+集中清理”双模式,通过“净化、硬化、美化、亮化”工程,彻底治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突出问题,为推动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具体包括,把村中闲置的3000余平米的建设用地,花费100余万元改建成一座民俗文化广场;把村民房前屋后的废砖烂瓦、破铜烂铁等废物利用,打造出一面长约300米的“景观小品”文化墙,成为民俗文化广场的“点睛之笔”;注重古迹保护,对潞城古八景“晚渡流芳”文昌阁进行修复,并投资1.7万余元,对村中关帝阁及白子桥进行了油漆刷新;高标准对主街道两侧进行绿化美化3800平米,主街铺设沥青1200米,新安装太阳能路灯100余盏、新建村民休闲文体活动广场安装健身器材5套、新建农产品展示中心1处,对小学、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乡村卫生所、公共卫生厕所等50余面墙进行墙面美化。

“净空”行动减轻“电”负担。私拉乱搭、多线共搭等现象,不仅影响美观,还带来许多的安全隐患。为此,支村两委联合电力部门,全面完成了低压整改工作,同时积极主动联系移动、网通等公司,把多年残缺不全,存在安全隐患的电杆电线进行了彻底清除。为了改变网络的服务质量,积极联系长治市太行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来村里参与竞争,投资5万余元为村民更换光缆,让全村主街道的上空旧貌换新颜,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雨污分流”走出“水”困局。长期以来,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和生活条件的制约,村民们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和雨水全部混到一块排放,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为保护水源地环境,西流南村利用2018年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20万元对村中涧沟脏乱污水道进行专业设计改造1500米,打造成村中“景观渠”。2018年至今共铺设污水主管网2000余米,新建一座日处理50立方的污水处理厂,现已正式投入使用。同步进行垃圾分类工作,设垃圾填埋场一处。同时为了避免重复投资,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挖铺设了300余米污水主管网,为保护水源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QQ截图20211104174027.jpg

从“高颜值”到“新气质” 文明涵养铸振兴之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明乡风,倡导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提高乡村文明程度是改善人居环境的“精神内核”。从“高颜值”到“新气质”,西流南村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运行机制,以文明涵养人居环境铸乡村振兴之魂。

宣传引导,全面覆盖。充分利用各种媒介积极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宣传工作,通过“大喇叭”、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手绘文化墙、召开村民会议等方式,加强对广大村民社会公德、环保意识和文明风尚的教育引导;充分调动村民支持、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微信群和QQ群发布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信息,大力宣传各村、各单位在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行动开展过程中积累的好经验和好方法,营造人人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

党群联动,“双卡”护航。“文明值分卡”和“爱心卡”是西流南村为改陋习、促文明推出人居环境建管并重的一个创新“动作”。其中,“文明值分卡”中,要求村民做到爱家乡、创环境、讲文明、树新风、守纪律、遵规章,争当遵章守纪、奉献爱心的西南人。“爱心卡”则要求村民积极投身产业调整,搞好环境卫生,助力脱贫攻坚,配合集体工作,做好公益事业。这两张小小的卡片上标明的,只要村民们做到一项或几项,就可以按照积分的多少,到村里的便利店兑换一些生活用品。实施“双卡”制度是西流南村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的有力举措。

崇德向善,树立“榜样”。村委投资3万余元设立了道德讲堂多功能厅,通过剖析、挖掘最美乡村好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将新意识、新风貌、新举措植入村民心中;把人居环境治理和新事新办、文明办事纳入家风家训之中,以点带面,争先创优,营造积极向上、积极向善的良好氛围。鼓励村民自发组建乡风文明小组,切实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依照乡规民约组织举办好村民、卫生整治日、垃圾分类等评选表彰活动,发现村中好人好事,进行奖励。树立一种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全体村民的内生动力,形成长效机制,不仅让村容村貌变美,也让村民的心灵“美”起来。 QQ截图20211104174120.jpg

从“新气质”到“活经济”  文化产业务振兴之实 

好风景要变出好“钱景”,如何“变”是门大学问。西流南村依托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推进新格局、发展新经济、打造新业态,从“新气质”到“活经济”将文化产业做深、做细、做实,以文化赋能人居环境激活乡村“美丽经济”,西流南村奏响了乡村振兴的“三部曲”。

水源保护为重,推进“一三产”新格局。西流南村是水资源保护重点区域,不适合发展养殖业和工业,只能在“一产、三产相结合”上下功夫。在未来,西流南村将规划600余亩一级区域土地作为湿地公园,以湿地公园为载体,将湿地公园周边土地规划建设四大基地(分别为苗木花卉基地900亩、有机杂粮基地200亩、休闲采摘油桃园100亩、特色蔬菜种植60亩),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书写生态、特色产业融合的新篇章。

土地盘活为要,发展“景观”种植新经济。西流南村共有耕地2404.78亩,但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大部分集体土地成为许多村民“想种就种”的自由地。因为分配不公,形成巨大人地矛盾,有地却不见收益的尴尬局面是西流南村人居环境治理上的一块“绊脚石”。西流南村党员干部转变理念、打通思路,成立专业合作社,盘活土地资源,使村民变“股东”,通过种植经济林、景观林,在人居环境治理的同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仅使环境变“美”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生态修复为本,打造文化旅游新业态。西流南村依托当地农业、旅游资源,积极推动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目前,投资1200万元的自行车驿站已经落户该村。打造集旅游观光、教育科普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生态农业综合体,辐射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在未来,将推进“青葱岁月”美学营地体验、自行车驿站项目“落地开花”,带动文化实体经济的发展,把西流南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高质高效、富裕富足的新时代文明旅游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的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这场“硬仗”不仅需要“高颜值”,还需要“新气质”,更要发展“活经济”。西流南村立足乡村自然特征和文化特色,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内外兼修,使乡村的自然生态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不但留住了“原汁原味”的绿水青山,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文化赋能人居环境的乡村振兴新模式,绿水青山正在变为全村群众的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呈现出“活力涌动”的新格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