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陕西镇安县:“三五”机制破解搬迁群众急难愁盼

时间:2021-11-20 22:42:03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肖云 陈风军

010.jpg

陕西省镇安县米粮镇易地搬迁安置点。 倪方海/摄

深秋时节,层林尽染,瓜果飘香。秦岭腹地陕西省镇安县云盖寺镇花园小区,一丛丛绿树宛若天然屏风,在房前屋后掩映成趣。一大早,卜明清就拿着扫帚出了门——她既是花园小区的住户,又是这里的保洁员。

以前,卜明清一家 5 口住在离镇上近 20 公里的深沟里,进沟徒步一个半小时才能到家,水电不通,买的化肥还得往上驮运。2018 年初,他们一家作为易地搬迁户搬进了花园小区 105 平方米的单元房。才搬来时,看啥都新鲜,可没过两天,老两口就开始吵架。“吃菜要买,上厕所冲水也得交水费,干啥都要钱,没钱咋生活?”

这一切,当地政府早已考虑到了。社区干部先是帮卜明清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又给她丈夫和儿子在外地介绍了工作。如今,卜明清在家照看孙子,每月还有 1100 元的工资,“虽然不多,但月月都有。孙子在云盖寺小学上学,校车每天到家门口接送——这样的好日子,做梦都想不到啊!”

卜明清只是镇安县 8066 户 27448 名受益于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搬迁户之一。

近年来,镇安县坚持把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探索推行 “三五”机制,通过抓产业就业、生活服务、基层治理等,切实解决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拓展“五个渠道” 精准培训促就业

镇安县根据搬迁群众劳动力状况、就业状态、就业意愿、技能水平等,建立了动态信息数据库,整合人社、农业、林业、职教等部门,实行分类施策、逐人培训,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开发就业岗位、拓展就业平台,最大限度实现就业。 

传统农民型。对有农业产业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通过农业技术培训,采取整合流转原居住地的土地、林山等资源发展规模农业,或利用安置小区周边农业园区拓展就业渠道。“主要是茶叶、蚕桑、板栗、核桃、中药材等具有镇安特色的传统产业。” 镇安县服务业发展中心主任刘峰表示,目前,全县新发展茶园 2000 亩、食用菌 2100 万袋、养蚕 1.1万张、中药材基地 4 万亩、板栗核桃 30 万亩,带动 2360 余名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社区工人型。对能够学会一定就业技能,且需照顾家庭的留守人员,通过以岗代训措施,一对一培训服装加工、电子生产、特产包装等技术,使其既可赡养老人、照顾孩子,又有稳定收入。

在镇安县云盖寺镇云镇社区,18 栋标准化厂房一字排开,电子、食品、服装等行业企业相继入驻,让 400 多名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90 后姑娘张越,大学毕业后在天津某工厂做管理,2015年社区工厂建成后回乡发展,现在是恒泰电子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底薪 5000 元,加上奖金每月能拿上万元,如今车子、房子都有了。”张越满脸幸福地说。

020.jpg

搬迁群众在陕西省镇安县明科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务工。

留守妇女徐春云的老家在岩湾村三条沟山垴上,搬下来后就到金利得皮革服装有限公司做缝纫工,和在外地打工相此,这里最吸引她的是—下班就能回家照看孩子。

据了解,镇安县为集中安置小区配建社区工厂58 个,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 31 家,带动 920 余名留守人员在社区工厂就业。 

三产服务型。对有一定技能、服务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但缺少发展资金的搬迁群众,有针对性地进行厨艺烹饪、餐厅服务、汽车驾驶、导游服务等技能培训,通过小额贷款、项目资金扶持、自主创业补贴、奖励激励等办法,鼓励其开办农家乐、民宿、特产店、跑出租车……

在月河镇黄家湾安置点上,搬迁户朱耀全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办起了农家乐,参加县上组织的技能培训后,还种了 10 多亩魔芋,养了 10 只羊,家庭收入大幅提升。在镇安县,像朱耀全这样自主创业的搬迁群众还有 1120 余人。 

外出务工型。由县人社部门搭建平台,利用安置小区“一站式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提供劳务信息,经过务工技能培训,落实购买保险、补贴车费等政策,鼓励搬迁群众分批次、有组织地外出务工。2020 年以来,先后组织 12190 人次赴陕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务工,人均月增收 3000元以上。 

兜底保障型。对全县 759 名兜底保障型搬迁群众,采取移民搬迁政策建房,落实“交钥匙”工程,由民政部门兜底保障解决生计问题。对多重致贫原因的失能特困搬迁群众,通过落实“四个不摘”,叠加实施惠民政策,为其提供基本生活及丧葬保障。

030.jpg

在陕西省镇安芯木田科技有限公司,搬迁群众正在分拣包装探针产品。

创建“五小社区” 完善功能促融入 

针对搬迁群众进入社区后吃菜难、购物难、丧葬难、红白喜事承办难、大综生活用品存放难等“急难愁盼”问题,镇安县开展“五小社区”创建,把服务触角延伸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

流转土地种小菜地。搬迁群众在老家一般都种菜、种粮食。到了安置点上,吃菜咋解决?经调研摸底,镇安县 4000 多户搬迁群众都有种菜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县上及时摸排安置小区周边的耕地、闲置地、“五边”地、荒废地,采取“政府搭桥、群众自愿、流转土地”的方式,签订租赁协议,流转分租到户,实行动态管理。在具体操作中,除以低租或免费的方式优先保障低保户、弱能户外,还对常年举家外出户的小菜园及时回收、整理和再分配,有效防止撂荒闲置。 

云盖寺镇云镇社区阴家凹,距花园小区只有数百米,是一片向阳的荒坡地。而今,荒坡变菜园,一片片齐整的地块上种满莲花白、萝卜、青椒。每块地前还插着标有主人姓名的木牌,颇有些趣味农场的味道。

云镇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杰介绍,2018 年由社区出面,从住户手上流转了 50 亩土地,以 50 元钱50 平方米的价钱租给 100 多户搬迁群众。“一是吃菜方便,二是省钱,三是群众有事干了,也减少了很多邻里之间的矛盾。”陈杰说,小菜园政策的落实,引起了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这个事情弄得好!”

整合资源建设小仓库。庙沟镇蒿坪村安置小区里有一排简易房,村里副支书杨烈锋表示,这是村上投资建的仓库,分给有需求的搬迁户无偿使用。据悉,镇安县按照“精简节约、合理利用”原则,充分利用安置小区周边空置房,以及小区内部空地,多方筹资为搬迁户新建、改建仓储房,主要用于临时存放农具、粮食、棺木等物资,以及提供家庭农产品初加工、磨面、豆腐制作等临时场所。目前,有 1280 户搬迁户分到了小型仓储用房。 

按需供给配齐小超市。对距离集镇稍远的中心村安置小区,鼓励搬迁群众利用自己的安置房或租用空置房开办小超市,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也为其他群众提供了便利。 

因地制宜成立小理事会。对全县 55 个安置小区,由所在村委会和小区物业负责,成立红白理事会,并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落实专人管理,严防攀比之风。目前,已建成红白理事场所9 个、在建 5 个,安置小区红白理事会成立率 100%,运行顺畅有序。

尊重民意配套小公墓。针对山区传统丧葬习俗,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殡葬改革,为有需求的集镇安置点配建公益性公墓。对于地处中心村的 28 个安置点,由村委会负责划定丧葬区域,免费提供丧葬地点,解除搬迁群众后顾之忧。

聚焦“五项重点” 优化治理促受益 

为使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过上新生活,镇安县按照“建成一个、管理一个”的思路,突出便民服务、物业管理、社区治理、设施保障等重点工作,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盘活“三块地”,完善资产管理促受益。将搬迁户的土地、林地优先流转给有经营意向的搬迁群众,让其在获得流转金收益的同时还可继续在产业园区务工增收。将腾退的旧宅基地复垦后,优先流转给原居住地的搬迁户,鼓励其继续发展产业,确保搬迁后收入不断档。

推行“双簿制”,完善两地管理促受益。按照“原籍管理地和林、迁入地管理房和人”的思路,全面推行“双簿制”,即对搬迁群众原籍实行户口簿,迁入地实行居住簿的双重管理,使其原籍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档,迁入地优惠政策不落空。确保搬迁群众凭居住簿可在迁入地享受同等就医上学、就业安置、低保办理、退耕还林等 12项惠民政策。

建设“便民室”,完善服务管理促受益。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利用、有效管理、优质服务”的原则,在每个小区成立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搬迁群众可在家门口办理党组织关系接转、退耕还林、民政救助、医疗养老、创业就业等手续。

“每年接办最多的业务就是为群众提供就业服务。” 云盖寺镇云镇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工作人员侯安莉表示。与此同时,各安置小区同步建立党支部 28个,设立党小组 19 个,选派党建指导员 12 名,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实行“网格化”,完善社区治理促受益。对所有安置点实行网格化管理,全面落实“网格员 + 楼长 + 单元长”三级网格管理机制。每个小区设一名党建辅导员,每栋楼设一名楼长,每个单元选配一名单元长。定期更新居住人口信息登记表,摸清居住户情况,为其提供匹配的就业信息、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组织开展党建主题活动、开设法治大讲堂、推行七点半课堂,使小区管理网格化、公共服务精细化、基层治理人性化。 

柴坪镇塔云新区搬迁点积极实行网格化管理,采取“人盯人”+ 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将搬迁点划分为 28 个片区,选聘片长 28 名,对公共卫生、公益事业、社会综合治理、防汛防滑、搬迁户实用技能培训等工作进行管理,建起镇、村、组、楼四级联动责任体系,实现联系群众零距离。

突出“多元化”,完善物业管理促受益。出台《镇安县规范移民搬迁安置点管理服务指导意见》,按照“完全融入、委托代管、市场服务、统一管理、民政代管”5 种模式,由县搬迁公司指导全县所有的集中安置点组建物业管理机构,对物业管理难度大的 16 个安置小区由县搬迁公司直接管理。确保安置小区环境卫生、水电管理、设施维护等工作衔接有序,实现有人管事、照章理事。 

通过创新实施“三五”机制,镇安县先后出台后续扶持硬性措施 41 条,有力解决了搬迁群众产业就业、服务配套、基层治理等急难愁盼问题,走出了一条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好路子,在秦岭腹地,搬迁安置社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陕西镇安县:“三五”机制破解搬迁群众急难愁盼

时间:2021-11-20 22:42:03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肖云 陈风军

010.jpg

陕西省镇安县米粮镇易地搬迁安置点。 倪方海/摄

深秋时节,层林尽染,瓜果飘香。秦岭腹地陕西省镇安县云盖寺镇花园小区,一丛丛绿树宛若天然屏风,在房前屋后掩映成趣。一大早,卜明清就拿着扫帚出了门——她既是花园小区的住户,又是这里的保洁员。

以前,卜明清一家 5 口住在离镇上近 20 公里的深沟里,进沟徒步一个半小时才能到家,水电不通,买的化肥还得往上驮运。2018 年初,他们一家作为易地搬迁户搬进了花园小区 105 平方米的单元房。才搬来时,看啥都新鲜,可没过两天,老两口就开始吵架。“吃菜要买,上厕所冲水也得交水费,干啥都要钱,没钱咋生活?”

这一切,当地政府早已考虑到了。社区干部先是帮卜明清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又给她丈夫和儿子在外地介绍了工作。如今,卜明清在家照看孙子,每月还有 1100 元的工资,“虽然不多,但月月都有。孙子在云盖寺小学上学,校车每天到家门口接送——这样的好日子,做梦都想不到啊!”

卜明清只是镇安县 8066 户 27448 名受益于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搬迁户之一。

近年来,镇安县坚持把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探索推行 “三五”机制,通过抓产业就业、生活服务、基层治理等,切实解决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拓展“五个渠道” 精准培训促就业

镇安县根据搬迁群众劳动力状况、就业状态、就业意愿、技能水平等,建立了动态信息数据库,整合人社、农业、林业、职教等部门,实行分类施策、逐人培训,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开发就业岗位、拓展就业平台,最大限度实现就业。 

传统农民型。对有农业产业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通过农业技术培训,采取整合流转原居住地的土地、林山等资源发展规模农业,或利用安置小区周边农业园区拓展就业渠道。“主要是茶叶、蚕桑、板栗、核桃、中药材等具有镇安特色的传统产业。” 镇安县服务业发展中心主任刘峰表示,目前,全县新发展茶园 2000 亩、食用菌 2100 万袋、养蚕 1.1万张、中药材基地 4 万亩、板栗核桃 30 万亩,带动 2360 余名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社区工人型。对能够学会一定就业技能,且需照顾家庭的留守人员,通过以岗代训措施,一对一培训服装加工、电子生产、特产包装等技术,使其既可赡养老人、照顾孩子,又有稳定收入。

在镇安县云盖寺镇云镇社区,18 栋标准化厂房一字排开,电子、食品、服装等行业企业相继入驻,让 400 多名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90 后姑娘张越,大学毕业后在天津某工厂做管理,2015年社区工厂建成后回乡发展,现在是恒泰电子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底薪 5000 元,加上奖金每月能拿上万元,如今车子、房子都有了。”张越满脸幸福地说。

020.jpg

搬迁群众在陕西省镇安县明科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务工。

留守妇女徐春云的老家在岩湾村三条沟山垴上,搬下来后就到金利得皮革服装有限公司做缝纫工,和在外地打工相此,这里最吸引她的是—下班就能回家照看孩子。

据了解,镇安县为集中安置小区配建社区工厂58 个,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 31 家,带动 920 余名留守人员在社区工厂就业。 

三产服务型。对有一定技能、服务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但缺少发展资金的搬迁群众,有针对性地进行厨艺烹饪、餐厅服务、汽车驾驶、导游服务等技能培训,通过小额贷款、项目资金扶持、自主创业补贴、奖励激励等办法,鼓励其开办农家乐、民宿、特产店、跑出租车……

在月河镇黄家湾安置点上,搬迁户朱耀全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办起了农家乐,参加县上组织的技能培训后,还种了 10 多亩魔芋,养了 10 只羊,家庭收入大幅提升。在镇安县,像朱耀全这样自主创业的搬迁群众还有 1120 余人。 

外出务工型。由县人社部门搭建平台,利用安置小区“一站式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提供劳务信息,经过务工技能培训,落实购买保险、补贴车费等政策,鼓励搬迁群众分批次、有组织地外出务工。2020 年以来,先后组织 12190 人次赴陕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务工,人均月增收 3000元以上。 

兜底保障型。对全县 759 名兜底保障型搬迁群众,采取移民搬迁政策建房,落实“交钥匙”工程,由民政部门兜底保障解决生计问题。对多重致贫原因的失能特困搬迁群众,通过落实“四个不摘”,叠加实施惠民政策,为其提供基本生活及丧葬保障。

030.jpg

在陕西省镇安芯木田科技有限公司,搬迁群众正在分拣包装探针产品。

创建“五小社区” 完善功能促融入 

针对搬迁群众进入社区后吃菜难、购物难、丧葬难、红白喜事承办难、大综生活用品存放难等“急难愁盼”问题,镇安县开展“五小社区”创建,把服务触角延伸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

流转土地种小菜地。搬迁群众在老家一般都种菜、种粮食。到了安置点上,吃菜咋解决?经调研摸底,镇安县 4000 多户搬迁群众都有种菜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县上及时摸排安置小区周边的耕地、闲置地、“五边”地、荒废地,采取“政府搭桥、群众自愿、流转土地”的方式,签订租赁协议,流转分租到户,实行动态管理。在具体操作中,除以低租或免费的方式优先保障低保户、弱能户外,还对常年举家外出户的小菜园及时回收、整理和再分配,有效防止撂荒闲置。 

云盖寺镇云镇社区阴家凹,距花园小区只有数百米,是一片向阳的荒坡地。而今,荒坡变菜园,一片片齐整的地块上种满莲花白、萝卜、青椒。每块地前还插着标有主人姓名的木牌,颇有些趣味农场的味道。

云镇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杰介绍,2018 年由社区出面,从住户手上流转了 50 亩土地,以 50 元钱50 平方米的价钱租给 100 多户搬迁群众。“一是吃菜方便,二是省钱,三是群众有事干了,也减少了很多邻里之间的矛盾。”陈杰说,小菜园政策的落实,引起了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这个事情弄得好!”

整合资源建设小仓库。庙沟镇蒿坪村安置小区里有一排简易房,村里副支书杨烈锋表示,这是村上投资建的仓库,分给有需求的搬迁户无偿使用。据悉,镇安县按照“精简节约、合理利用”原则,充分利用安置小区周边空置房,以及小区内部空地,多方筹资为搬迁户新建、改建仓储房,主要用于临时存放农具、粮食、棺木等物资,以及提供家庭农产品初加工、磨面、豆腐制作等临时场所。目前,有 1280 户搬迁户分到了小型仓储用房。 

按需供给配齐小超市。对距离集镇稍远的中心村安置小区,鼓励搬迁群众利用自己的安置房或租用空置房开办小超市,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也为其他群众提供了便利。 

因地制宜成立小理事会。对全县 55 个安置小区,由所在村委会和小区物业负责,成立红白理事会,并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落实专人管理,严防攀比之风。目前,已建成红白理事场所9 个、在建 5 个,安置小区红白理事会成立率 100%,运行顺畅有序。

尊重民意配套小公墓。针对山区传统丧葬习俗,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殡葬改革,为有需求的集镇安置点配建公益性公墓。对于地处中心村的 28 个安置点,由村委会负责划定丧葬区域,免费提供丧葬地点,解除搬迁群众后顾之忧。

聚焦“五项重点” 优化治理促受益 

为使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过上新生活,镇安县按照“建成一个、管理一个”的思路,突出便民服务、物业管理、社区治理、设施保障等重点工作,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盘活“三块地”,完善资产管理促受益。将搬迁户的土地、林地优先流转给有经营意向的搬迁群众,让其在获得流转金收益的同时还可继续在产业园区务工增收。将腾退的旧宅基地复垦后,优先流转给原居住地的搬迁户,鼓励其继续发展产业,确保搬迁后收入不断档。

推行“双簿制”,完善两地管理促受益。按照“原籍管理地和林、迁入地管理房和人”的思路,全面推行“双簿制”,即对搬迁群众原籍实行户口簿,迁入地实行居住簿的双重管理,使其原籍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档,迁入地优惠政策不落空。确保搬迁群众凭居住簿可在迁入地享受同等就医上学、就业安置、低保办理、退耕还林等 12项惠民政策。

建设“便民室”,完善服务管理促受益。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利用、有效管理、优质服务”的原则,在每个小区成立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搬迁群众可在家门口办理党组织关系接转、退耕还林、民政救助、医疗养老、创业就业等手续。

“每年接办最多的业务就是为群众提供就业服务。” 云盖寺镇云镇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工作人员侯安莉表示。与此同时,各安置小区同步建立党支部 28个,设立党小组 19 个,选派党建指导员 12 名,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实行“网格化”,完善社区治理促受益。对所有安置点实行网格化管理,全面落实“网格员 + 楼长 + 单元长”三级网格管理机制。每个小区设一名党建辅导员,每栋楼设一名楼长,每个单元选配一名单元长。定期更新居住人口信息登记表,摸清居住户情况,为其提供匹配的就业信息、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组织开展党建主题活动、开设法治大讲堂、推行七点半课堂,使小区管理网格化、公共服务精细化、基层治理人性化。 

柴坪镇塔云新区搬迁点积极实行网格化管理,采取“人盯人”+ 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将搬迁点划分为 28 个片区,选聘片长 28 名,对公共卫生、公益事业、社会综合治理、防汛防滑、搬迁户实用技能培训等工作进行管理,建起镇、村、组、楼四级联动责任体系,实现联系群众零距离。

突出“多元化”,完善物业管理促受益。出台《镇安县规范移民搬迁安置点管理服务指导意见》,按照“完全融入、委托代管、市场服务、统一管理、民政代管”5 种模式,由县搬迁公司指导全县所有的集中安置点组建物业管理机构,对物业管理难度大的 16 个安置小区由县搬迁公司直接管理。确保安置小区环境卫生、水电管理、设施维护等工作衔接有序,实现有人管事、照章理事。 

通过创新实施“三五”机制,镇安县先后出台后续扶持硬性措施 41 条,有力解决了搬迁群众产业就业、服务配套、基层治理等急难愁盼问题,走出了一条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好路子,在秦岭腹地,搬迁安置社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共济大厦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84297683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