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陕西白河:推行“居住簿”制度创新“网格化”管理

时间:2021-11-29 18:25:56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十二五”以来,白河县累计实施搬迁安置 3 万户 10.4 万人,搬迁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的 66.2%,其中,“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 10653 户 32666 人,集中安置率达到 95%。随着大量搬迁群众入住安置社区,做好后续管理服务工作迫在眉睫,该县在集中开展以“集中安置、产业发展、搬新拆旧、新风塑造、社区管理、党建引领”为主要内容的“六大融入提升行动”的基础上,创新推行“居住簿”制度,同时以“党建+”社会治理“真人网”为核心内容,创新推进搬迁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管理服务水平,经验做法被陕西省扶贫办《陕西脱贫攻坚》(第85期)印发在全省推广,并被国家扶贫办领导批示在全国推广。

做法成效:

创新推行“居住簿”制度,推动人口管理服务升级。

一是单独建立搬迁人口“大数据”信息系统。全面摸清近10年来各类搬迁群众人口和流向底数,迁出(入)地镇政府、公安派出所、村(社区)分别建立人口流向台账,建立搬迁群众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人户分离数据的规范采集与规范存储。县公安部门投入60万元,在“原公安户籍信息管理系统”与“一标三实”(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和实有单位)基础信息系统上,开发出“白河县移民搬迁信息管理系统”,系统预留政法、医保、社保、民政、农林、教育等行业查验接口,实现县内人口信息共建共享、闭环运行、无缝对接。

二是实行“户口本”与“居住簿”双线并行。根据搬迁群众搬向不同的地方进行分类施策,对原居住与现住地在同一村(社区)的,只进行住址变更。对跨村(社区)、跨镇、搬出县外的,且未办理户籍迁移的群众,鼓励其自愿迁移户籍。对暂不愿迁移户籍的,按照“查人知房、查房知人”的要求,实行“居住簿”管理。“居住簿”由县公安局结合原居民“户口本”制作发放,除载明原籍与住址信息外,还增加“党建+”社会综合治理“真人网”网格化管理信息,为社区治理提供基础信息支撑。“居住簿”在全县范围内与居民户口本具有同等效力,保障搬迁群众无论在原籍及住地都能享受到相应的集体经济成员权益保障。

三是划分有充分保障的“两地”共管权益。按照“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的思路,在“居住簿”上载明,迁出地负责确保搬迁群众原有承包地(耕地、林地等)依法享有的承包权益不变,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其他政策权益不变。安置地(社区)负责做好搬迁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农村低保等保障服务工作。特别还明确在安置区居住1年以上的搬迁群众,原则上参加安置地村(居)民委员会选举,让搬迁群众吃下迁出地和迁入地权益双保障的“定心丸”。

创新推行“党建+”社会治理“真人网”,打造安定和谐的善治乡村。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成立搬迁社区。按照“整村划转、整村划分、分村组建、撤组成立”四种模式,成立搬迁社区。采取“单设、联合、挂靠”方式设置社区党组织。对1000户以上且具备条件的,单独成立党组织;1000户以下且具备条件的,挂靠于邻近村(社区)党组织。同时,调整设立自治组织和群团组织。对1000户以上相对独立的搬迁安置区,单独设立居民委员会;300—1000户的,与邻近村(社区)联合设立自治单元。全县156个集中安置点单独和联合设立社区16个,140个按挂靠融入,撤并28个村民小组、新增6个居民小组。全县累计设立25个农村社区、11个城镇社区、4个城市社区。

二是整合资源要素、统一组建网格。由县委政法委牵头,整合组织、民政、卫健等部门原来的网格化管理工作。以50-100户为基本单元,重新划分网格,从村(社区)到县建立网格员、网格长、网格片长、网格总长、总网格长五级网格管理体系,实现“多网合一”。属于搬迁户的同时建立户籍所在地、居住地、务工地三重网格。一级网格员整合护林、护路、护水员和脱贫公益专岗,平均每个社区增加8名兼职人员,当好“信息员”;二级网格长由村干部或外出务工能人担任,当好“初调员”;三级网格片长由联村领导或包村干部担任,当好“调解员”;四级网格总长由镇党委书记担任,当好“化解员”;五级总网格长由县委、县政府领导担任,当好“终结员”。

三是融入智慧治理,线上线下一体。升级过去创新的“网格党支部”,研究开发“党建+”社会治理“真人网”大数据平台,接入公安系统“白河县移民搬迁信息管理系统”。网格员定期深入到群众家中开展工作,掌握社情民意,调处矛盾纠纷,通过手机平台上报有关情况。平台除开设置督查预警、限时办理等功能,还与“居住簿”相对应,设置合疗申报、低保办理、临时救助、补贴查询等服务事项。建立“红、黄、绿”三色管理办法,红户管理矛盾突出、信访老户、重点稳控对象,黄户管理社区矫正人员、严重精神障碍肇事肇祸对象、刑释人员等特殊群众和信访矛盾初步化解的对象,其他户纳入绿户管理。实行有情必知、有疑必解、有事必帮“三有三必”群众工作法,强化司法、行政、道德“三力联调”作用,真正压实一级网格员作用,确保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开展“三问三解三精准”活动,切实提升社区搬迁治理融入度。

在搬迁社区创新开展“三问、三解、三精准”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解民忧、解民困、解民疑,人岗精准对接促就业、服务精准对应促融入、权益精准保障促落实)。

一是围绕增收发展“三业”。按照产业、就业、创业“三业并举”要求,一个社区配套建设一个现代农业园区、一个新社区工厂、一个专业合作社。鼓励搬迁群众流转入股山林、土地,盘活现有农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规模发展光皮木瓜、富硒茶叶、油用牡丹、生态养殖等适销对路的特色富民产业,鼓励外出群众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变搬迁群众为产业工人,确保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都有一项稳定的增收产业、有一人能够稳定就业,逐步能致富。

二是配套补齐基础短板。每个大型社区配建“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所小学、一个幼儿园、一个社区卫生室、一支管理服务机构、一个便民超市、一条公交线路”,集镇安置区还配建一个农贸市场、一个停车场。今年还将按照“一馆二站三中心”要求,每个社区配套建设一个红白理事馆,一个文明实践站、微型消防站,组建一个物业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和儿童托管中心。有的农村社区还在房前屋后流转土地,创新“我在社区有块地”“党支部为我划块田”等方式,建立小菜园和养殖圈舍,帮助老百姓解决吃菜、喂猪、养鸡等日常问题。

三是建设特色搬迁小镇。结合乡村振兴,融入基层治理,按照“提精神、聚活力、蓄文化、上品位”的思路,每个镇选择一个基础好的社区进行示范。如:仓上天宝就突出石坎水平梯地,以“大地艺术、梯彩天宝”为主题,构朳东坡就围绕旅游产业发展,以“千年银杏、神奇东坡”为主题,冷水镇三院就结合油用牡丹产业,以“牡丹竞秀、幸福三院”进行打造,留住“烟火味”,让群众记住“乡愁”,使之成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试点示范。    

经验启示:

一是通过创新推行“居住簿”制度,变“以户籍地管人”为“以住地管人”,实现“户口本”与“居住簿”双线运行,在国家现行户籍管理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破解了新形势下农村户籍管理的现实问题,有效保障了搬迁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影响,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础。

二是通过开展“党建+”社会治理“真人网”,整合了基层一线网格员,增加了社区、村组干部“人”的力量,把搬迁群众两地管理职责从线下搬到线上,改变了过去仅靠传统科技手段来管理服务群众,打造了“真人路上跑、事在网上办”农村社区治理快速反应平台,进一步创新了“一核多元”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三是通过开展“三问三解三精准”活动,为搬迁群众搬进城镇社区后,卫生生活方式不习惯、大型物件没有地方放、红白喜事没有地方办、什么都要钱收入没保证等问题找到了解决路径,有效促进了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新生活。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陕西安康    
聚焦两会

陕西白河:推行“居住簿”制度创新“网格化”管理

时间:2021-11-29 18:25:56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十二五”以来,白河县累计实施搬迁安置 3 万户 10.4 万人,搬迁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的 66.2%,其中,“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 10653 户 32666 人,集中安置率达到 95%。随着大量搬迁群众入住安置社区,做好后续管理服务工作迫在眉睫,该县在集中开展以“集中安置、产业发展、搬新拆旧、新风塑造、社区管理、党建引领”为主要内容的“六大融入提升行动”的基础上,创新推行“居住簿”制度,同时以“党建+”社会治理“真人网”为核心内容,创新推进搬迁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管理服务水平,经验做法被陕西省扶贫办《陕西脱贫攻坚》(第85期)印发在全省推广,并被国家扶贫办领导批示在全国推广。

做法成效:

创新推行“居住簿”制度,推动人口管理服务升级。

一是单独建立搬迁人口“大数据”信息系统。全面摸清近10年来各类搬迁群众人口和流向底数,迁出(入)地镇政府、公安派出所、村(社区)分别建立人口流向台账,建立搬迁群众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人户分离数据的规范采集与规范存储。县公安部门投入60万元,在“原公安户籍信息管理系统”与“一标三实”(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和实有单位)基础信息系统上,开发出“白河县移民搬迁信息管理系统”,系统预留政法、医保、社保、民政、农林、教育等行业查验接口,实现县内人口信息共建共享、闭环运行、无缝对接。

二是实行“户口本”与“居住簿”双线并行。根据搬迁群众搬向不同的地方进行分类施策,对原居住与现住地在同一村(社区)的,只进行住址变更。对跨村(社区)、跨镇、搬出县外的,且未办理户籍迁移的群众,鼓励其自愿迁移户籍。对暂不愿迁移户籍的,按照“查人知房、查房知人”的要求,实行“居住簿”管理。“居住簿”由县公安局结合原居民“户口本”制作发放,除载明原籍与住址信息外,还增加“党建+”社会综合治理“真人网”网格化管理信息,为社区治理提供基础信息支撑。“居住簿”在全县范围内与居民户口本具有同等效力,保障搬迁群众无论在原籍及住地都能享受到相应的集体经济成员权益保障。

三是划分有充分保障的“两地”共管权益。按照“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的思路,在“居住簿”上载明,迁出地负责确保搬迁群众原有承包地(耕地、林地等)依法享有的承包权益不变,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其他政策权益不变。安置地(社区)负责做好搬迁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农村低保等保障服务工作。特别还明确在安置区居住1年以上的搬迁群众,原则上参加安置地村(居)民委员会选举,让搬迁群众吃下迁出地和迁入地权益双保障的“定心丸”。

创新推行“党建+”社会治理“真人网”,打造安定和谐的善治乡村。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成立搬迁社区。按照“整村划转、整村划分、分村组建、撤组成立”四种模式,成立搬迁社区。采取“单设、联合、挂靠”方式设置社区党组织。对1000户以上且具备条件的,单独成立党组织;1000户以下且具备条件的,挂靠于邻近村(社区)党组织。同时,调整设立自治组织和群团组织。对1000户以上相对独立的搬迁安置区,单独设立居民委员会;300—1000户的,与邻近村(社区)联合设立自治单元。全县156个集中安置点单独和联合设立社区16个,140个按挂靠融入,撤并28个村民小组、新增6个居民小组。全县累计设立25个农村社区、11个城镇社区、4个城市社区。

二是整合资源要素、统一组建网格。由县委政法委牵头,整合组织、民政、卫健等部门原来的网格化管理工作。以50-100户为基本单元,重新划分网格,从村(社区)到县建立网格员、网格长、网格片长、网格总长、总网格长五级网格管理体系,实现“多网合一”。属于搬迁户的同时建立户籍所在地、居住地、务工地三重网格。一级网格员整合护林、护路、护水员和脱贫公益专岗,平均每个社区增加8名兼职人员,当好“信息员”;二级网格长由村干部或外出务工能人担任,当好“初调员”;三级网格片长由联村领导或包村干部担任,当好“调解员”;四级网格总长由镇党委书记担任,当好“化解员”;五级总网格长由县委、县政府领导担任,当好“终结员”。

三是融入智慧治理,线上线下一体。升级过去创新的“网格党支部”,研究开发“党建+”社会治理“真人网”大数据平台,接入公安系统“白河县移民搬迁信息管理系统”。网格员定期深入到群众家中开展工作,掌握社情民意,调处矛盾纠纷,通过手机平台上报有关情况。平台除开设置督查预警、限时办理等功能,还与“居住簿”相对应,设置合疗申报、低保办理、临时救助、补贴查询等服务事项。建立“红、黄、绿”三色管理办法,红户管理矛盾突出、信访老户、重点稳控对象,黄户管理社区矫正人员、严重精神障碍肇事肇祸对象、刑释人员等特殊群众和信访矛盾初步化解的对象,其他户纳入绿户管理。实行有情必知、有疑必解、有事必帮“三有三必”群众工作法,强化司法、行政、道德“三力联调”作用,真正压实一级网格员作用,确保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开展“三问三解三精准”活动,切实提升社区搬迁治理融入度。

在搬迁社区创新开展“三问、三解、三精准”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解民忧、解民困、解民疑,人岗精准对接促就业、服务精准对应促融入、权益精准保障促落实)。

一是围绕增收发展“三业”。按照产业、就业、创业“三业并举”要求,一个社区配套建设一个现代农业园区、一个新社区工厂、一个专业合作社。鼓励搬迁群众流转入股山林、土地,盘活现有农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规模发展光皮木瓜、富硒茶叶、油用牡丹、生态养殖等适销对路的特色富民产业,鼓励外出群众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变搬迁群众为产业工人,确保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都有一项稳定的增收产业、有一人能够稳定就业,逐步能致富。

二是配套补齐基础短板。每个大型社区配建“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所小学、一个幼儿园、一个社区卫生室、一支管理服务机构、一个便民超市、一条公交线路”,集镇安置区还配建一个农贸市场、一个停车场。今年还将按照“一馆二站三中心”要求,每个社区配套建设一个红白理事馆,一个文明实践站、微型消防站,组建一个物业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和儿童托管中心。有的农村社区还在房前屋后流转土地,创新“我在社区有块地”“党支部为我划块田”等方式,建立小菜园和养殖圈舍,帮助老百姓解决吃菜、喂猪、养鸡等日常问题。

三是建设特色搬迁小镇。结合乡村振兴,融入基层治理,按照“提精神、聚活力、蓄文化、上品位”的思路,每个镇选择一个基础好的社区进行示范。如:仓上天宝就突出石坎水平梯地,以“大地艺术、梯彩天宝”为主题,构朳东坡就围绕旅游产业发展,以“千年银杏、神奇东坡”为主题,冷水镇三院就结合油用牡丹产业,以“牡丹竞秀、幸福三院”进行打造,留住“烟火味”,让群众记住“乡愁”,使之成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试点示范。    

经验启示:

一是通过创新推行“居住簿”制度,变“以户籍地管人”为“以住地管人”,实现“户口本”与“居住簿”双线运行,在国家现行户籍管理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破解了新形势下农村户籍管理的现实问题,有效保障了搬迁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影响,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础。

二是通过开展“党建+”社会治理“真人网”,整合了基层一线网格员,增加了社区、村组干部“人”的力量,把搬迁群众两地管理职责从线下搬到线上,改变了过去仅靠传统科技手段来管理服务群众,打造了“真人路上跑、事在网上办”农村社区治理快速反应平台,进一步创新了“一核多元”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三是通过开展“三问三解三精准”活动,为搬迁群众搬进城镇社区后,卫生生活方式不习惯、大型物件没有地方放、红白喜事没有地方办、什么都要钱收入没保证等问题找到了解决路径,有效促进了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新生活。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