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出版发行

时间:2021-12-28 11:34:45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汪恭礼

微信图片_20211228112636.jpg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主题主线,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滞后问题仍很突出,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还在扩大,农村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还在大量流向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城市比还是两个天地,“三农”还是全面现代化的“短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明确了“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但人口向城市转移仍然是大趋势,而少数大城市因承担功能过多,产业高度集聚,导致城市规模快速扩张,房价偏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凸显。同时超大、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空城化”现象并存。

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为战略重点,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吸纳社会资本、人才、劳动力,有效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实现农民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市民化转变,缓解城市压力;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进入城镇生活和定居人口的增加,农业人口相对减少,原本细分小块化的土地资源才得以集约化,引导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本向农业农村转移,促进农业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最终加快乡村市场化进程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困境提供了现实性的选择;城镇化发展也为乡村的振兴创造条件,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探索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改变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状,补齐农村农业发展短板,解决制约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各种问题,以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关系,对当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正确把握城镇化推进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关系,也可以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目前城镇与乡村所处阶段和面临的问题,从而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认识,深化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十九大报告有七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七大战略之一。党加强了三农工作的顶层设计,尤其是对三农工作给出了清晰的目标和路线图。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十分丰富,与以往文件项对比,不少提法有了新的变化。在理论篇中,《基于三农视角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研究》从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逻辑关系着手,分析了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单向的、片面的城镇化解决不了中国“三农问题”,得出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都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手段和路径,相互促进,相互依托,不可分割,形成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最佳合力。在此基础上,针对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问题,立足三农的视角来探索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新路径。《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一文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怎么看、乡村振兴之路怎么走?”,让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对于推动创新“三农”工作思路、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安徽素有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1978年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单干,包产到户”的大包干,开启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先河。2000年推行农村税费改革, 免征农业税,催生了这一千古变革。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安徽省要敢为人先、锐意进取,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由小岗村“大包干”谈乡村振兴之道》一文主要从“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等小岗精神谈对现今乡村振兴之道的指导与借鉴。

近年来,各地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融合、产业集聚型融合、农业产业链条拓展性融合、“农业+互联网”型融合、垂直一体化企业全产业链融合、农业新业态型融合、社会化服务型融合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繁荣了农村经济,为农民增收致富增添了新动力。在实践篇中,《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探析》一文主要从产业兴旺角度出发,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遇到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随着市场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地方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出现了大量“无钱办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直接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集体经济的强弱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质量,关系到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壮大集体经济的思考》一文提出如何实现集体经济壮大和提升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在深刻把握宣城市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宣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一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着重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难与阻碍,并据此提出宣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与建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把文化建设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皖江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涉及历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及文学、戏曲、经济、政治、书画、宗教、科技、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等众多领域。《皖江文化与实施皖江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一文从“乡风文明”角度出发,以皖江文化为视角,探索文化要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角色,并提出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乡村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乡村和谐稳定和生存发展,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治理篇中,主要从“治理有效” 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面题,如乡村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叠加、集中在一起,一个矛盾或问题的解决,需要多个方面、多个部门的协作配合,而乡村治理的权力仍然分散在不同人员和组织之中,相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同级不同部门、上级与下级之间或是“各扫门前雪”,或是相互推诿、互相牵制,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有的矛盾和问题本应该整体性、系统化解决,却被分成若干部分解决,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整体效果不佳;有的矛盾和问题单一部门难以解决,由很多部门共管且权责模糊,往往会发生相互推诿扯皮和“九龙治水”多头治理的现象,治理效率不高。《协同共治: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理念创新与实践路径》一文提出“协同共治”成为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理念和路径选择。同时,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新思想为引领,着力构建多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农民主体、社会协同参与)共治、三治(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乡村振兴战略有序实施。《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研究》一文在对乡村法治基本内容探讨的基础上,从法治乡村建设的意义、现状、完善的途径来分析,从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有力的参考。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相对贫困问题咋办?中央的多个文件里面都谈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摆脱贫困是前提。而农村有部分村民因患各类疾病丧失劳动力,家庭收入骤减,同时,还要支出较大的医疗费用,导致生产生活陷入困境,甚至因病致贫、返贫,亟待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篇中,《农村因病致贫与精准扶贫研究》一文从如何健康预防减少因病致贫、返贫和因病致贫后,如何让因病致贫家庭脱贫,杜绝因病返贫两方方面入手,提出了减少和遏制农村因病致贫、返贫,加快因病致贫人口脱贫致富步伐的相关建议。《脱贫攻坚视角下资产收益帮扶模式探析》一文从资产收益的概念入手,分析走访调查的四镇两乡908户和SH村资产收益帮扶模式具体案例,探讨了资产收益帮扶的意义、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资产收益扶持机制等相应政策建议。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振兴文苑    

《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出版发行

时间:2021-12-28 11:34:45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汪恭礼

微信图片_20211228112636.jpg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主题主线,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滞后问题仍很突出,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还在扩大,农村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还在大量流向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城市比还是两个天地,“三农”还是全面现代化的“短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明确了“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但人口向城市转移仍然是大趋势,而少数大城市因承担功能过多,产业高度集聚,导致城市规模快速扩张,房价偏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凸显。同时超大、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空城化”现象并存。

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为战略重点,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吸纳社会资本、人才、劳动力,有效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实现农民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市民化转变,缓解城市压力;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进入城镇生活和定居人口的增加,农业人口相对减少,原本细分小块化的土地资源才得以集约化,引导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本向农业农村转移,促进农业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最终加快乡村市场化进程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困境提供了现实性的选择;城镇化发展也为乡村的振兴创造条件,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探索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改变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状,补齐农村农业发展短板,解决制约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各种问题,以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关系,对当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正确把握城镇化推进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关系,也可以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目前城镇与乡村所处阶段和面临的问题,从而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认识,深化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十九大报告有七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七大战略之一。党加强了三农工作的顶层设计,尤其是对三农工作给出了清晰的目标和路线图。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十分丰富,与以往文件项对比,不少提法有了新的变化。在理论篇中,《基于三农视角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研究》从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逻辑关系着手,分析了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单向的、片面的城镇化解决不了中国“三农问题”,得出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都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手段和路径,相互促进,相互依托,不可分割,形成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最佳合力。在此基础上,针对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问题,立足三农的视角来探索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新路径。《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一文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怎么看、乡村振兴之路怎么走?”,让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对于推动创新“三农”工作思路、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安徽素有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1978年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单干,包产到户”的大包干,开启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先河。2000年推行农村税费改革, 免征农业税,催生了这一千古变革。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安徽省要敢为人先、锐意进取,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由小岗村“大包干”谈乡村振兴之道》一文主要从“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等小岗精神谈对现今乡村振兴之道的指导与借鉴。

近年来,各地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融合、产业集聚型融合、农业产业链条拓展性融合、“农业+互联网”型融合、垂直一体化企业全产业链融合、农业新业态型融合、社会化服务型融合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繁荣了农村经济,为农民增收致富增添了新动力。在实践篇中,《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探析》一文主要从产业兴旺角度出发,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遇到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随着市场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地方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出现了大量“无钱办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直接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集体经济的强弱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质量,关系到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壮大集体经济的思考》一文提出如何实现集体经济壮大和提升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在深刻把握宣城市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宣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一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着重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难与阻碍,并据此提出宣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与建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把文化建设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皖江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涉及历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及文学、戏曲、经济、政治、书画、宗教、科技、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等众多领域。《皖江文化与实施皖江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一文从“乡风文明”角度出发,以皖江文化为视角,探索文化要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角色,并提出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乡村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乡村和谐稳定和生存发展,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治理篇中,主要从“治理有效” 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面题,如乡村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叠加、集中在一起,一个矛盾或问题的解决,需要多个方面、多个部门的协作配合,而乡村治理的权力仍然分散在不同人员和组织之中,相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同级不同部门、上级与下级之间或是“各扫门前雪”,或是相互推诿、互相牵制,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有的矛盾和问题本应该整体性、系统化解决,却被分成若干部分解决,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整体效果不佳;有的矛盾和问题单一部门难以解决,由很多部门共管且权责模糊,往往会发生相互推诿扯皮和“九龙治水”多头治理的现象,治理效率不高。《协同共治: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理念创新与实践路径》一文提出“协同共治”成为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理念和路径选择。同时,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新思想为引领,着力构建多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农民主体、社会协同参与)共治、三治(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乡村振兴战略有序实施。《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研究》一文在对乡村法治基本内容探讨的基础上,从法治乡村建设的意义、现状、完善的途径来分析,从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有力的参考。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相对贫困问题咋办?中央的多个文件里面都谈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摆脱贫困是前提。而农村有部分村民因患各类疾病丧失劳动力,家庭收入骤减,同时,还要支出较大的医疗费用,导致生产生活陷入困境,甚至因病致贫、返贫,亟待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篇中,《农村因病致贫与精准扶贫研究》一文从如何健康预防减少因病致贫、返贫和因病致贫后,如何让因病致贫家庭脱贫,杜绝因病返贫两方方面入手,提出了减少和遏制农村因病致贫、返贫,加快因病致贫人口脱贫致富步伐的相关建议。《脱贫攻坚视角下资产收益帮扶模式探析》一文从资产收益的概念入手,分析走访调查的四镇两乡908户和SH村资产收益帮扶模式具体案例,探讨了资产收益帮扶的意义、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资产收益扶持机制等相应政策建议。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