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云南边陲沉寂的傣族村落 被艺术点亮

时间:2021-12-29 17:02:24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王俊

QQ截图20211229165701.png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五合乡帕连村 

2019年11月的某天傍晚,一群来自北方的艺术家潜入云南边陲一个不起眼的村落,帕连村。晚上六七点,天色已暗,村内遵循着日落而息的生活,家家户户已经关门休憩,空无一人的巷道显得尤为空寂、静谧,四周成片的竹林和古树又遮蔽了些许星光,前来探访、评估“艺术改变乡村”计划的艺术家信王军看着眼前的一片黑暗,陷入了沉思。 

这个建于明末清初的村落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保留着汉傣两族的融合特色。因为背靠云盘坡、面对龙川江,地处保山市五合乡的帕连村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梯田环绕,树影婆娑,原始生态保存完好。 

也是这个透着远古气息的古村落,因地理位置偏僻,相比起云南很多有文化、民族特色的旅游景点,又显得有些平平无奇。帕连,更像是被遗落的“桃花源”,无人问津。 

面临类似困境的云南村落远不止帕连一个。几年前,怀着让艺术回归生活梦想的信王军来到云南省德宏市梁河县长安村,在这里建起了“先生书院”。从事艺术二十余年,信王军一直在探索将束之高阁的艺术“下放”到群众中的路径。在梁河,他以带动当地人参与艺术创作的方式激活乡村的血脉,成功地促进了经济和人文的多元发展。 

艺术能为帕连村撬开多大的可能性,又将如何拓展、延伸出它的触角融入村民生活?在腾讯公益发起“艺术改变乡村”项目筹款后,信王军在帕连等周边村落的艺术实验正在徐徐展开。 

帕连火了 

帕连一夜间进入公众视野,还要追溯到2020年1月12日的夜晚。前一天,帕连村的灯光艺术改造刚刚完成,信王军立刻在自己创办的艺术类微信公号“前线”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云南最诗意的乡村点亮了,叫帕连艺术村!”的文章,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自己带领一批艺术家在帕连村进行的艺术改造,并发出邀请,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来玩。 

没想到,第二天就来了六七百人。之后,帕连很快成为腾冲及周边城市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游玩、参观人数络绎不绝。春节期间,帕连村为待客而建的停车场连续几日爆满,排队进村的车队在村口绵延成蛇形。

QQ截图20211229165718.png

帕连村 

据五合乡文化站站长陈以晓介绍,帕连村自从艺术改造成型后,狭长的巷道总是挤满了人,热闹的景象持续了一整年,在五一、十一等小长假更是达到了最高峰,日均接待人次突破二千。“记得去年有几次吧,我一天接待了十四、五个团队,不仅是来玩的,还有专门来取经的。感觉帕连一下子就万众瞩目了!” 

在日前腾讯“公益回响计划”的探访中,陈以晓带领媒体、达人、项目捐赠人见证经过艺术改造的乡村的点滴改变,并通过多样化传播形式倡导更多公众关注及参与乡村救助行动。 

陈以晓回忆,那阵子可把他忙坏了。 

两年前,帕连村与全国大部分乡村并无太大差别,同样面临青壮年人口流失,传统手艺失传、经济发展受限等问题,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村里的老人守着自家的田地,靠种植水稻、玉米,还有橘子、百香果等作物为生,虽能做到自给自足,收入也仅够糊口,谈不上改善生活。 

村里自然是一副没落的景象,积灰的街道,破损的墙壁,巷子里除了偶尔瞥见的几个老人和小孩,静悄悄的没有声响。村里商议大事也极具年代感,都是广播里通知,再敲着锣沿街喊一嗓子。到了晚上,路上几乎没灯,漆黑一片,村子仿佛不存在一样。 

去年,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帕连村的艺术改造成了当地最热门的话题,吸引了央视等各路媒体的报道,还有各网络平台的大V来打卡,名气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帕连成了“网红村”。停留、歇脚的外人多了,不少原本不太说话的老人,也会乐呵呵地拉着客人到家里喝茶、吃点心。 

人流量带动了多样的游玩需求,为了增强互动感,提升游玩体验,在政府的张罗和艺术家的协助下,村民们慢慢的从只会种地的农民变为“生意人”。 

以前,帕连只有一个卖柴米油盐的铺子。如今,不少村民把当地的特色小吃摆到了家门口,有玉米粑粑、菖蒲酒、撒撇等,有条件的人更是开起了小卖部、搞起了民宿和农家乐,还有十余家傣家特色餐饮店和两处农产品销售中心,共计二十多家,日均收入最高能达到五千多。据2020年保山市五合乡政府报告的年末统计,帕连村接待游客人数高达8.19万人,旅游经营创收121.67 万元。 

虽然受疫情的不可控影响,今年云南旅游业遭受冲击,当地的游客减了大半。但是,正如信王军为帕连设计的那场灯光秀,照亮整条巷道一样,艺术修缮了帕连的内核,点亮了帕连人的希望。如今,陈以晓正在申请新一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经费,继续把钱花在完善乡村基础性建设和产业升级上,拓展文创和农产品的开发,民宿的扩建,电商的推广项目等,完善帕连等村落的旅游竞争力。 

“趁着这个沉淀的时期,政府各部门也合计着下一步的运营方案,还要带动周边村落的振兴,总不能让帕连变成随时会过气的网红村。”陈以晓始终看好帕连的前景。

QQ截图20211229165803.png

帕连村 

现在,帕连的巷道不再只有光秃秃的土墙和青石小道,半小时就逛完一圈。走在蓝天碧瓦下,每一处转角都有色彩和诗意打造的艺术景观。路过的人家大门敞开,门口摆放着几样当地的小吃、瓜果,二维码的卡片随意立在旁边,撞见忙完农活的老人,还能看见他们迎面羞涩、质朴的微笑…… 

帕连,就像它四季如春的气候的一样,慢慢活了过来。 

改变,只用了58天 

帕连的蜕变要追溯到2019年11月。腾冲市设立了“美丽乡村项目”,拨了两百万建设资金,促进乡村文旅规划的发展。碰巧五合乡有几位领导是学艺术出身,大家商议着打造个“艺术乡村”的新理念,却不知从何处入手。 

陈以晓一下就想到信王军。2015年,信王军在长安村首创了非盈利公益机构“先生书院”,在书院里,他建图书阅览室、办画展、请艺术家给孩子们上文化课等,搭建起内外艺术和文化交流的平台,踏出了“艺术改变乡村”的第一步,也备受云南省内各机构、组织的关注,其中就包括五合乡的基层干部。 

信王军很快接到帮扶的邀请。在此之前,他连续四年活跃在云南乡下,通过支教和义卖等方式,弥补了云南德宏州十几个学校艺术教育的不足。“艺术能不能改造一条街的面貌,继而带动一个村的改变?”这也是他心中的疑问和愿景。 

“刚到帕连的时候,我看不到什么希望”,偏僻、落后、贫穷,这是信王军对帕连的第一认知。以他多年的自媒体经验,一个地方要能吸引年轻人来玩,少不了温度和内容两大要素。 

先让帕连“亮”起来。 

结合帕连巷道弯弯绕绕的转角和昏暗的夜间环境,信王军首先做了场灯光秀。他在街角拐弯处和空阔的空间挂起写满诗句的灯箱,比如,“故乡很小,小得只能盛得下两个字,故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信王军用各个年代唤起情感的诗句激起人们的乡愁,不仅可以引起游人的共鸣,还能凸显这里厚重的历史底蕴。就这样,帕连的大道被诗歌串联和照亮,一瞬间活泼起来。

QQ截图20211229165829.png

帕连村 

另一个游览量最多的地方被信王军起名为“你们的美术馆”,“‘你们的’,更博爱,更有具互动性。”信王军觉得,这个名字蕴涵了多重意义,美术馆的一切既要归功于当地人的合力建设,又期待更多内外的联动参与。 

“你们的美术馆”本是村民杨文举一间年久失修的老宅,五合乡政府租下来之后,便全权交给信王军进行艺术改造。翻新的工程只用了十几天。村民们带着扫帚、锄头自发赶来打扫、维修,周边的泥瓦匠也齐力为美术馆盖上土窑烧制的青瓦红砖。 

在信王军的指导和鼓励下,建筑工人、村民和孩子们还参与了第一批展示品的创作,建馆工人廖师和韩师带头把明艳的色彩泼在纸上,随性涂画着,村里的孩子们也学着泼墨,玩起了颜料,挂在墙上展示的抽象画就这么诞生了。馆中央还有五百本书垒起的彩虹书柱,信王军希望能在这里留下更多文化的印记。这些作品,造就了美术馆的独特之处。

QQ截图20211229165844.png

帕连村 

村民除了参与艺术创作,还成了被创作的对象。在村里考察时,信王军曾撞见在村头举着相机的女孩杨自煊,还有骑着单车路过,好奇地望向信王军的男孩二猛,这些挥之不去的画面成为信王军等人街头绘画的灵感源泉。 

连续两个月,帕连到处都是敲敲打打的声音,拿着画笔和颜料的人和当地人打成一片。改造的气氛起来了,任何地方都变成信王军艺术创作的“试验品”,废弃的十平米牛圈,被信王军等人改成了上下两层的供销社展示区和民宿,田间地头插满了二十米高的稻草人,电线杆被画成毛笔…… 

当然,还有帕连上空的朵朵白云、从栅栏探头而出的猪、笑声响亮的老爷爷,都成了艺术家墙绘的趣味素材。 

令人称奇的是,帕连这场集结了艺术家、志愿者、村民、乡干部、建筑工人等社会不同身份和阶层的人艺术改造工程,仅用时58天就宣告完成了。艺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迅速在这个小山村生根发芽。 

留下时间的痕迹 

曾在云南艺术学院学习的信王军,毕业之后便北上闯荡“京城艺术圈”,他画画,做行为艺术,在798办展、创建“前线”艺术资讯平台,几乎试遍了艺术的玩法。但他还是觉得艺术的表现形式太过精英化,不够接地气。 

信王军非常喜欢杜尚的一句话: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与很多有规划的艺术家不同,信王军对于创作没有具体的打算,他乐于尝试各类表现形式,并没有将自己局限在某一类表达方式上,艺术本就该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中。这可能是他回云南寻找创作空间的原因,“这里更自由,更生活化,更有艺术感。” 

辩证来说,传统村落是艺术创作的洼地,也是沃土。突破的瓶颈在于,乡村与城市发展的错位,文化教育的断层等问题导致它不再具有吸引力。都市人虽然渴望体验、回归乡村生活,但乡村的硬件设施和审美需求很难跟得上现代化的潮流。 

这也是信王军在云南村落的艺术改造中试图缝合的裂隙。他在多次采访中强调,“我所有的作品内在逻辑都一致,均在强调一种‘时间性’。”这个逻辑曾在他的作品中一再体现。

QQ截图20211229165904.png

帕连村 

2012年,他用了两年时间,用0.3毫米的自动铅笔,在巴掌大尺幅的纸上作画,没用任何拷贝、转印等技术,参照网络上模糊的照片,信王军凭着自己的理解,以民国编年史的方式画了100幅民国先生的肖像,以示敬意。 

这种时间性也充分展现在帕连村的改造中。诗意小巷的诗句从古代延续到近现代,映衬着这条火山石铺就的巷道上百年的历史痕迹,沿街还有艺术家为村里的孩子、老人创作的画像,以及他们一起涂鸦、写字的瓦片,落起了pop style十足的涂鸦角。这里的每个人都留下了自己生活的印痕,“仿佛让时间停驻在此时此刻”。 

类似的细节藏在帕连村的每一个角落。用牛圈改造的供销社远不止作为农产品展销平台,它更是一个“时间”样板的存在。为了营造村落的年代感,信王军等艺术家从全国各地收罗来各式各样七八十年代的物品:从上海邮寄来的老门窗、东北订购的烟花玻璃、开车九个小时运回来邮政局的老式单车和铁皮邮箱、照片、磁带等等。 

“帕连,让人想起70年代计划经济时候供销社的生活”,所以,信王军想留下这么一个可以追忆往昔的板块,他希望来到这的朋友能感受时间的沉淀,从而更珍惜当下。 

实践证明,艺术在乡村,未必会遭遇水土不服,帕连模式接受了大众的检验,最终得到了全方位的认可。 

信王军的艺术探索立足于帕连的传统风貌,加入不同年代的创作元素,加固其文化根基和寓意,又采用现代化的手法去传达,弥补了帕连的在审美功能上缺失,让城市人的乡愁得以在传统村落有了落脚点,城乡的落差被强烈的情感连接修补上了。

他还对六年的艺术乡村改造进行了补充总结,“我们不是以艺术家的身份来到乡村,我们也是普通百姓,跟村民生活在一起,以村民的角度去思考,创作,以乡村为前提,以艺术为工具。如果你以艺术家的姿态做事,就变成自娱自乐,作品一定是水土不服的。我经常说这么一句话,美术馆的作品一定不会让艺术神采飞扬。” 

帕连的艺术改造告一段落后,信王军又接到周边村庄的邀请,他又去到保山市镇北社区,一下被这里的3000亩稻田吸引,他联想到梵高的名作《麦田》,结合当下的所见所闻,他又在镇北社区即兴创作了巨幅的墙绘作品《梵高去画麦田图》,到了晚上,遥望着满天繁星,他又在不远处画了一幅《梵高去画星空图》。 QQ截图20211229165923.png

信王均(右三)等在镇北社区 

信王军也不确定他的艺术改造实践还会做多久,他还在持续让时间性在更多的创作维度上被运用,在过往与当下的链接中,在乡村与绘画的结合中,更在创作者记录的态度和投入程度中。 

艺术点亮的,不止是乡村 

2013年,帕连村就被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11月被保山市人民政府评定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但这并未给乡村带来改变,寨子逐渐变得老龄化,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乡村吸引我们的就是它的困难。”信王军总是喜欢挑战。信王军带领他的团队来到帕连没多久,他就发动村民一起清扫街道、修缮房屋。政府为加强村内的配套设施,不仅拨款翻修了排污管道和厕所,还加设了最后一公里的通村道路。 

其实,乡村面貌的焕然一新并不是信王军此行的主要目的。他希望把艺术的权利交到每个见证者的手上,人人都创作,抛开任何形式的束缚,充分感受艺术的魅力。 

最先被艺术熏陶的恐怕是五合民族中学的体育老师杨正斌了。当初,信王军一行人住在杨正斌家中,他每天看艺术家们画画,不小心着了迷。在信王军的指点下,从没画过画的他拿起了画笔。两个月后,就常有村民和学生们慕名到他家中,围观这个体育老师画画。 

他把画画在石头上、瓦片上、纸上,他画自己、画农忙、画做“撒撇”(当地小吃),简单的生活场景在他的笔下生动起来。如今,他的第一个画展已在“你们的美术馆”举办,展出了29幅作品,杨正斌本人也被媒体争相采访。就连他家的民宿也因此成为本村最受欢迎的待客点,去年旅游高峰期,三个多月就营收20万。 

村民们拿起画笔,以为只是多了一些内心的触动,他们想象不到,当每个人都创造一些微小的价值,艺术改变的便是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

QQ截图20211229165940.png

帕连村 

当年,信王军在梁河县长安村创办的第一家“先生书院”,本想着为孩子和当地居民提供一个免费阅读、画画的地方。之后,信王军请来艺术家、音乐人、作家或到山区的小学,给孩子们上课。书院有了人气,来画画、学习的孩子多了,他们挑选了一些孩子的画在北京798展出,20多名山区的孩子和老师得以离开大山,坐飞机,来到北京,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孩子们的画作广受欢迎,有些还被送到法国参展。信王军又选出6个孩子的6幅画,做成6双彩色的袜子,仅一周就脱销了,收入一部分返还给孩子们,一部分作为书院运作的经费,艺术教育意外地为当地提供了经济支撑。 

艺术扎根乡村,带来了无限可能性,却又不是千篇一律。五合乡党委副书记张占菊说,乡村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获得新生,如何让乡村文明以新的方式传递情感、讲述故事,如何用成熟的产业吸引年轻人回归乡村,他们一直没放弃探索。信王军的“艺术改变乡村”实践让他们开阔了思路。

QQ截图20211229170001.png

帕连村 

但帕连不同于梁河。这两年时间,帕连为了更贴切地用艺术来呈现村寨历史和村民的生活方式,各部门领导班子还联合艺术家团队打造了初具规模的“两巷五馆两园”,即:诗意小巷、艺术小巷;“你们的美术馆”、奇石馆、织锦传习馆、竹编传习馆、民歌武术传习馆;还有四季果园和帕连河亲水乐园,他们希望保留住织锦、竹编、嘎央舞等将要失传的民间手工艺,创造更多艺术展示的机遇。 

在信王军及其团队和云南当地人们的协同合作下,艺术改变乡村的实验还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作为媒介和载体,艺术从发展乡村教育起步,一步步实现了乡村艺术文创和艺术助农,又探索了艺术改变乡村,同时提升了乡创的互联网化。艺术进入乡村的愿景和使命在不断丰富和延伸,下一步还会带来什么改变,信王军和村民都说不准。

QQ截图20211229170020.png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镇安镇镇北社区 

“不管怎样,参与艺术改变乡村的村民从各个层面都成了直接受益者,这一定是好事。”信王军感慨,这让他很有成就感。在他看来,艺术引入乡村,要改变的,是这片土地,更是土地上的人。

 公益,让乡村延伸出更多可能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已超30亿人次。国内游客出游选择乡村旅游占比已超1/3,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日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占比高达70%以上。 

疫情之后,这个趋势又得以进一步的强化和倾斜。以帕连为代表的腾冲、保山周边村落有着天然的山水环境和原始风貌,各级领导班子自然不愿错过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好时机。 

光是五合乡,截至2021年9月,已投入专项资金566.5万元改造乡村。其中,信王军参与的“艺术改变乡村”项目建设资金35万元,另有基础设施建设226.5万元,旅游厕所建设40万元…… 

即便当地不断争取各项资金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优化旅游基建,促进文化艺术创意与乡村旅游更恰当地交融,但据镇北村书记周永泽透露,“艺术改变乡村”的那部分投入成本大多不算在政府的项目里面,因为不可以立项,导致政府投入的经费有限。这是让大家特别为难的地方。“我们确实做不到一揽子全包,特别希望得到公益的支持,多一份资助的力量。”周永泽有些羞涩地解释。 

这一点信王军更有体会。当初,他刚建立“先生书院”,时不时会去周围山区宣传支教,消息传出去之后,很多人私下表示也想报名参加,结果他发了一些在山里的生活照片给对方,基本上就没人再搭理他了。等筹集到更多资金在当地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他发现,倘若项目想长期坚持,来的人一多,出行、吃住等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我们作为民间的补充力量,要做公益,又要吸引更多有相同志向的人一起行动,只能多方面想办法,肯定少不了公益众筹,立项扶持这一块。” 

2018年8月起,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作为公募发起方,成立贫困乡村改造专项基金,用艺术来激发乡村的活力和文化、建设和经济。腾讯公益加入“艺术改变乡村”项目也行至第6年,共参与过8个乡村的艺术改造,该项目前筹款金额超24万元,项目总支出有30多万元。其中包含由腾讯公益“艺术改变乡村”项目支出超13万元。 QQ截图20211229170039.png

镇北社区 

今年,信王军参加了腾讯久久公益活动。会场上那句slogan他记挂在心:“世界的改变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很多人做了一点点。”带着团队在云南乡村奔波的这六年,他深知,这个时代,世界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可以改变的,它需要无数能量去集合,去创造。 

私下,信王军还充分利用自身的自媒体资源。他一直在“前线”艺术公号上持续更新着“艺术改变乡村”的进展。每到一个地方,他会在“前线”上发布相关联的艺术助农活动。帕连村那个骑老式单车的小男孩二猛就是他的助农“招牌”之一。二猛在墙上的壁画被游客们争相拍照打卡后,信王军灵机一动,为二猛定制了同款壁画卫衣和迷你充电宝,放到小程序内义卖,上面印着“我在帕连艺术村等你”的字样,目前仍在销售中。 

“很多人听说这个项目,觉得不错,但是缺乏了解的渠道,他光看一些图片、简介,了解不够,支持力度就小,我们还需要更多力量助推。”信王军觉得,也还有自己使不上劲的方向。 

“这些使不上劲的方向”正是需要公益平台、公益组织、社会企业、基层政府,甚至是村民一起来推动。对于互联网公益而言,有效性和透明度,是其价值点和生命线。只有解决好“透明”和“有效”难题,才能以最直观的方式向公众呈现公益资源的流向和成果,助力平台搭建可持续的互联网公益生态。 

为了解决信王军所说的“需要更多力量助推”的问题,腾讯公益于2018年99公益日其间推出“回响计划”,通过回访形式,以文章、视频、图片等可视化形式,记录腾讯公益平台上公益项目的执行进展和实际成效,并对热点公益事件进行追溯还原。 

信王军与所有的公益人用实践证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爱,让乡村变得更像乡村,让乡村变得更有魅力。而它的魅力是无穷的,像一座宝藏,只等着更多的力量来探险、挖掘。(作者单位:21世纪经济报道)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纪实综述    
资讯播报

云南边陲沉寂的傣族村落 被艺术点亮

时间:2021-12-29 17:02:24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王俊

QQ截图20211229165701.png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五合乡帕连村 

2019年11月的某天傍晚,一群来自北方的艺术家潜入云南边陲一个不起眼的村落,帕连村。晚上六七点,天色已暗,村内遵循着日落而息的生活,家家户户已经关门休憩,空无一人的巷道显得尤为空寂、静谧,四周成片的竹林和古树又遮蔽了些许星光,前来探访、评估“艺术改变乡村”计划的艺术家信王军看着眼前的一片黑暗,陷入了沉思。 

这个建于明末清初的村落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保留着汉傣两族的融合特色。因为背靠云盘坡、面对龙川江,地处保山市五合乡的帕连村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梯田环绕,树影婆娑,原始生态保存完好。 

也是这个透着远古气息的古村落,因地理位置偏僻,相比起云南很多有文化、民族特色的旅游景点,又显得有些平平无奇。帕连,更像是被遗落的“桃花源”,无人问津。 

面临类似困境的云南村落远不止帕连一个。几年前,怀着让艺术回归生活梦想的信王军来到云南省德宏市梁河县长安村,在这里建起了“先生书院”。从事艺术二十余年,信王军一直在探索将束之高阁的艺术“下放”到群众中的路径。在梁河,他以带动当地人参与艺术创作的方式激活乡村的血脉,成功地促进了经济和人文的多元发展。 

艺术能为帕连村撬开多大的可能性,又将如何拓展、延伸出它的触角融入村民生活?在腾讯公益发起“艺术改变乡村”项目筹款后,信王军在帕连等周边村落的艺术实验正在徐徐展开。 

帕连火了 

帕连一夜间进入公众视野,还要追溯到2020年1月12日的夜晚。前一天,帕连村的灯光艺术改造刚刚完成,信王军立刻在自己创办的艺术类微信公号“前线”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云南最诗意的乡村点亮了,叫帕连艺术村!”的文章,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自己带领一批艺术家在帕连村进行的艺术改造,并发出邀请,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来玩。 

没想到,第二天就来了六七百人。之后,帕连很快成为腾冲及周边城市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游玩、参观人数络绎不绝。春节期间,帕连村为待客而建的停车场连续几日爆满,排队进村的车队在村口绵延成蛇形。

QQ截图20211229165718.png

帕连村 

据五合乡文化站站长陈以晓介绍,帕连村自从艺术改造成型后,狭长的巷道总是挤满了人,热闹的景象持续了一整年,在五一、十一等小长假更是达到了最高峰,日均接待人次突破二千。“记得去年有几次吧,我一天接待了十四、五个团队,不仅是来玩的,还有专门来取经的。感觉帕连一下子就万众瞩目了!” 

在日前腾讯“公益回响计划”的探访中,陈以晓带领媒体、达人、项目捐赠人见证经过艺术改造的乡村的点滴改变,并通过多样化传播形式倡导更多公众关注及参与乡村救助行动。 

陈以晓回忆,那阵子可把他忙坏了。 

两年前,帕连村与全国大部分乡村并无太大差别,同样面临青壮年人口流失,传统手艺失传、经济发展受限等问题,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村里的老人守着自家的田地,靠种植水稻、玉米,还有橘子、百香果等作物为生,虽能做到自给自足,收入也仅够糊口,谈不上改善生活。 

村里自然是一副没落的景象,积灰的街道,破损的墙壁,巷子里除了偶尔瞥见的几个老人和小孩,静悄悄的没有声响。村里商议大事也极具年代感,都是广播里通知,再敲着锣沿街喊一嗓子。到了晚上,路上几乎没灯,漆黑一片,村子仿佛不存在一样。 

去年,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帕连村的艺术改造成了当地最热门的话题,吸引了央视等各路媒体的报道,还有各网络平台的大V来打卡,名气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帕连成了“网红村”。停留、歇脚的外人多了,不少原本不太说话的老人,也会乐呵呵地拉着客人到家里喝茶、吃点心。 

人流量带动了多样的游玩需求,为了增强互动感,提升游玩体验,在政府的张罗和艺术家的协助下,村民们慢慢的从只会种地的农民变为“生意人”。 

以前,帕连只有一个卖柴米油盐的铺子。如今,不少村民把当地的特色小吃摆到了家门口,有玉米粑粑、菖蒲酒、撒撇等,有条件的人更是开起了小卖部、搞起了民宿和农家乐,还有十余家傣家特色餐饮店和两处农产品销售中心,共计二十多家,日均收入最高能达到五千多。据2020年保山市五合乡政府报告的年末统计,帕连村接待游客人数高达8.19万人,旅游经营创收121.67 万元。 

虽然受疫情的不可控影响,今年云南旅游业遭受冲击,当地的游客减了大半。但是,正如信王军为帕连设计的那场灯光秀,照亮整条巷道一样,艺术修缮了帕连的内核,点亮了帕连人的希望。如今,陈以晓正在申请新一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经费,继续把钱花在完善乡村基础性建设和产业升级上,拓展文创和农产品的开发,民宿的扩建,电商的推广项目等,完善帕连等村落的旅游竞争力。 

“趁着这个沉淀的时期,政府各部门也合计着下一步的运营方案,还要带动周边村落的振兴,总不能让帕连变成随时会过气的网红村。”陈以晓始终看好帕连的前景。

QQ截图20211229165803.png

帕连村 

现在,帕连的巷道不再只有光秃秃的土墙和青石小道,半小时就逛完一圈。走在蓝天碧瓦下,每一处转角都有色彩和诗意打造的艺术景观。路过的人家大门敞开,门口摆放着几样当地的小吃、瓜果,二维码的卡片随意立在旁边,撞见忙完农活的老人,还能看见他们迎面羞涩、质朴的微笑…… 

帕连,就像它四季如春的气候的一样,慢慢活了过来。 

改变,只用了58天 

帕连的蜕变要追溯到2019年11月。腾冲市设立了“美丽乡村项目”,拨了两百万建设资金,促进乡村文旅规划的发展。碰巧五合乡有几位领导是学艺术出身,大家商议着打造个“艺术乡村”的新理念,却不知从何处入手。 

陈以晓一下就想到信王军。2015年,信王军在长安村首创了非盈利公益机构“先生书院”,在书院里,他建图书阅览室、办画展、请艺术家给孩子们上文化课等,搭建起内外艺术和文化交流的平台,踏出了“艺术改变乡村”的第一步,也备受云南省内各机构、组织的关注,其中就包括五合乡的基层干部。 

信王军很快接到帮扶的邀请。在此之前,他连续四年活跃在云南乡下,通过支教和义卖等方式,弥补了云南德宏州十几个学校艺术教育的不足。“艺术能不能改造一条街的面貌,继而带动一个村的改变?”这也是他心中的疑问和愿景。 

“刚到帕连的时候,我看不到什么希望”,偏僻、落后、贫穷,这是信王军对帕连的第一认知。以他多年的自媒体经验,一个地方要能吸引年轻人来玩,少不了温度和内容两大要素。 

先让帕连“亮”起来。 

结合帕连巷道弯弯绕绕的转角和昏暗的夜间环境,信王军首先做了场灯光秀。他在街角拐弯处和空阔的空间挂起写满诗句的灯箱,比如,“故乡很小,小得只能盛得下两个字,故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信王军用各个年代唤起情感的诗句激起人们的乡愁,不仅可以引起游人的共鸣,还能凸显这里厚重的历史底蕴。就这样,帕连的大道被诗歌串联和照亮,一瞬间活泼起来。

QQ截图20211229165829.png

帕连村 

另一个游览量最多的地方被信王军起名为“你们的美术馆”,“‘你们的’,更博爱,更有具互动性。”信王军觉得,这个名字蕴涵了多重意义,美术馆的一切既要归功于当地人的合力建设,又期待更多内外的联动参与。 

“你们的美术馆”本是村民杨文举一间年久失修的老宅,五合乡政府租下来之后,便全权交给信王军进行艺术改造。翻新的工程只用了十几天。村民们带着扫帚、锄头自发赶来打扫、维修,周边的泥瓦匠也齐力为美术馆盖上土窑烧制的青瓦红砖。 

在信王军的指导和鼓励下,建筑工人、村民和孩子们还参与了第一批展示品的创作,建馆工人廖师和韩师带头把明艳的色彩泼在纸上,随性涂画着,村里的孩子们也学着泼墨,玩起了颜料,挂在墙上展示的抽象画就这么诞生了。馆中央还有五百本书垒起的彩虹书柱,信王军希望能在这里留下更多文化的印记。这些作品,造就了美术馆的独特之处。

QQ截图20211229165844.png

帕连村 

村民除了参与艺术创作,还成了被创作的对象。在村里考察时,信王军曾撞见在村头举着相机的女孩杨自煊,还有骑着单车路过,好奇地望向信王军的男孩二猛,这些挥之不去的画面成为信王军等人街头绘画的灵感源泉。 

连续两个月,帕连到处都是敲敲打打的声音,拿着画笔和颜料的人和当地人打成一片。改造的气氛起来了,任何地方都变成信王军艺术创作的“试验品”,废弃的十平米牛圈,被信王军等人改成了上下两层的供销社展示区和民宿,田间地头插满了二十米高的稻草人,电线杆被画成毛笔…… 

当然,还有帕连上空的朵朵白云、从栅栏探头而出的猪、笑声响亮的老爷爷,都成了艺术家墙绘的趣味素材。 

令人称奇的是,帕连这场集结了艺术家、志愿者、村民、乡干部、建筑工人等社会不同身份和阶层的人艺术改造工程,仅用时58天就宣告完成了。艺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迅速在这个小山村生根发芽。 

留下时间的痕迹 

曾在云南艺术学院学习的信王军,毕业之后便北上闯荡“京城艺术圈”,他画画,做行为艺术,在798办展、创建“前线”艺术资讯平台,几乎试遍了艺术的玩法。但他还是觉得艺术的表现形式太过精英化,不够接地气。 

信王军非常喜欢杜尚的一句话: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与很多有规划的艺术家不同,信王军对于创作没有具体的打算,他乐于尝试各类表现形式,并没有将自己局限在某一类表达方式上,艺术本就该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中。这可能是他回云南寻找创作空间的原因,“这里更自由,更生活化,更有艺术感。” 

辩证来说,传统村落是艺术创作的洼地,也是沃土。突破的瓶颈在于,乡村与城市发展的错位,文化教育的断层等问题导致它不再具有吸引力。都市人虽然渴望体验、回归乡村生活,但乡村的硬件设施和审美需求很难跟得上现代化的潮流。 

这也是信王军在云南村落的艺术改造中试图缝合的裂隙。他在多次采访中强调,“我所有的作品内在逻辑都一致,均在强调一种‘时间性’。”这个逻辑曾在他的作品中一再体现。

QQ截图20211229165904.png

帕连村 

2012年,他用了两年时间,用0.3毫米的自动铅笔,在巴掌大尺幅的纸上作画,没用任何拷贝、转印等技术,参照网络上模糊的照片,信王军凭着自己的理解,以民国编年史的方式画了100幅民国先生的肖像,以示敬意。 

这种时间性也充分展现在帕连村的改造中。诗意小巷的诗句从古代延续到近现代,映衬着这条火山石铺就的巷道上百年的历史痕迹,沿街还有艺术家为村里的孩子、老人创作的画像,以及他们一起涂鸦、写字的瓦片,落起了pop style十足的涂鸦角。这里的每个人都留下了自己生活的印痕,“仿佛让时间停驻在此时此刻”。 

类似的细节藏在帕连村的每一个角落。用牛圈改造的供销社远不止作为农产品展销平台,它更是一个“时间”样板的存在。为了营造村落的年代感,信王军等艺术家从全国各地收罗来各式各样七八十年代的物品:从上海邮寄来的老门窗、东北订购的烟花玻璃、开车九个小时运回来邮政局的老式单车和铁皮邮箱、照片、磁带等等。 

“帕连,让人想起70年代计划经济时候供销社的生活”,所以,信王军想留下这么一个可以追忆往昔的板块,他希望来到这的朋友能感受时间的沉淀,从而更珍惜当下。 

实践证明,艺术在乡村,未必会遭遇水土不服,帕连模式接受了大众的检验,最终得到了全方位的认可。 

信王军的艺术探索立足于帕连的传统风貌,加入不同年代的创作元素,加固其文化根基和寓意,又采用现代化的手法去传达,弥补了帕连的在审美功能上缺失,让城市人的乡愁得以在传统村落有了落脚点,城乡的落差被强烈的情感连接修补上了。

他还对六年的艺术乡村改造进行了补充总结,“我们不是以艺术家的身份来到乡村,我们也是普通百姓,跟村民生活在一起,以村民的角度去思考,创作,以乡村为前提,以艺术为工具。如果你以艺术家的姿态做事,就变成自娱自乐,作品一定是水土不服的。我经常说这么一句话,美术馆的作品一定不会让艺术神采飞扬。” 

帕连的艺术改造告一段落后,信王军又接到周边村庄的邀请,他又去到保山市镇北社区,一下被这里的3000亩稻田吸引,他联想到梵高的名作《麦田》,结合当下的所见所闻,他又在镇北社区即兴创作了巨幅的墙绘作品《梵高去画麦田图》,到了晚上,遥望着满天繁星,他又在不远处画了一幅《梵高去画星空图》。 QQ截图20211229165923.png

信王均(右三)等在镇北社区 

信王军也不确定他的艺术改造实践还会做多久,他还在持续让时间性在更多的创作维度上被运用,在过往与当下的链接中,在乡村与绘画的结合中,更在创作者记录的态度和投入程度中。 

艺术点亮的,不止是乡村 

2013年,帕连村就被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11月被保山市人民政府评定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但这并未给乡村带来改变,寨子逐渐变得老龄化,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乡村吸引我们的就是它的困难。”信王军总是喜欢挑战。信王军带领他的团队来到帕连没多久,他就发动村民一起清扫街道、修缮房屋。政府为加强村内的配套设施,不仅拨款翻修了排污管道和厕所,还加设了最后一公里的通村道路。 

其实,乡村面貌的焕然一新并不是信王军此行的主要目的。他希望把艺术的权利交到每个见证者的手上,人人都创作,抛开任何形式的束缚,充分感受艺术的魅力。 

最先被艺术熏陶的恐怕是五合民族中学的体育老师杨正斌了。当初,信王军一行人住在杨正斌家中,他每天看艺术家们画画,不小心着了迷。在信王军的指点下,从没画过画的他拿起了画笔。两个月后,就常有村民和学生们慕名到他家中,围观这个体育老师画画。 

他把画画在石头上、瓦片上、纸上,他画自己、画农忙、画做“撒撇”(当地小吃),简单的生活场景在他的笔下生动起来。如今,他的第一个画展已在“你们的美术馆”举办,展出了29幅作品,杨正斌本人也被媒体争相采访。就连他家的民宿也因此成为本村最受欢迎的待客点,去年旅游高峰期,三个多月就营收20万。 

村民们拿起画笔,以为只是多了一些内心的触动,他们想象不到,当每个人都创造一些微小的价值,艺术改变的便是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

QQ截图20211229165940.png

帕连村 

当年,信王军在梁河县长安村创办的第一家“先生书院”,本想着为孩子和当地居民提供一个免费阅读、画画的地方。之后,信王军请来艺术家、音乐人、作家或到山区的小学,给孩子们上课。书院有了人气,来画画、学习的孩子多了,他们挑选了一些孩子的画在北京798展出,20多名山区的孩子和老师得以离开大山,坐飞机,来到北京,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孩子们的画作广受欢迎,有些还被送到法国参展。信王军又选出6个孩子的6幅画,做成6双彩色的袜子,仅一周就脱销了,收入一部分返还给孩子们,一部分作为书院运作的经费,艺术教育意外地为当地提供了经济支撑。 

艺术扎根乡村,带来了无限可能性,却又不是千篇一律。五合乡党委副书记张占菊说,乡村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获得新生,如何让乡村文明以新的方式传递情感、讲述故事,如何用成熟的产业吸引年轻人回归乡村,他们一直没放弃探索。信王军的“艺术改变乡村”实践让他们开阔了思路。

QQ截图20211229170001.png

帕连村 

但帕连不同于梁河。这两年时间,帕连为了更贴切地用艺术来呈现村寨历史和村民的生活方式,各部门领导班子还联合艺术家团队打造了初具规模的“两巷五馆两园”,即:诗意小巷、艺术小巷;“你们的美术馆”、奇石馆、织锦传习馆、竹编传习馆、民歌武术传习馆;还有四季果园和帕连河亲水乐园,他们希望保留住织锦、竹编、嘎央舞等将要失传的民间手工艺,创造更多艺术展示的机遇。 

在信王军及其团队和云南当地人们的协同合作下,艺术改变乡村的实验还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作为媒介和载体,艺术从发展乡村教育起步,一步步实现了乡村艺术文创和艺术助农,又探索了艺术改变乡村,同时提升了乡创的互联网化。艺术进入乡村的愿景和使命在不断丰富和延伸,下一步还会带来什么改变,信王军和村民都说不准。

QQ截图20211229170020.png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镇安镇镇北社区 

“不管怎样,参与艺术改变乡村的村民从各个层面都成了直接受益者,这一定是好事。”信王军感慨,这让他很有成就感。在他看来,艺术引入乡村,要改变的,是这片土地,更是土地上的人。

 公益,让乡村延伸出更多可能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已超30亿人次。国内游客出游选择乡村旅游占比已超1/3,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日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占比高达70%以上。 

疫情之后,这个趋势又得以进一步的强化和倾斜。以帕连为代表的腾冲、保山周边村落有着天然的山水环境和原始风貌,各级领导班子自然不愿错过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好时机。 

光是五合乡,截至2021年9月,已投入专项资金566.5万元改造乡村。其中,信王军参与的“艺术改变乡村”项目建设资金35万元,另有基础设施建设226.5万元,旅游厕所建设40万元…… 

即便当地不断争取各项资金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优化旅游基建,促进文化艺术创意与乡村旅游更恰当地交融,但据镇北村书记周永泽透露,“艺术改变乡村”的那部分投入成本大多不算在政府的项目里面,因为不可以立项,导致政府投入的经费有限。这是让大家特别为难的地方。“我们确实做不到一揽子全包,特别希望得到公益的支持,多一份资助的力量。”周永泽有些羞涩地解释。 

这一点信王军更有体会。当初,他刚建立“先生书院”,时不时会去周围山区宣传支教,消息传出去之后,很多人私下表示也想报名参加,结果他发了一些在山里的生活照片给对方,基本上就没人再搭理他了。等筹集到更多资金在当地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他发现,倘若项目想长期坚持,来的人一多,出行、吃住等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我们作为民间的补充力量,要做公益,又要吸引更多有相同志向的人一起行动,只能多方面想办法,肯定少不了公益众筹,立项扶持这一块。” 

2018年8月起,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作为公募发起方,成立贫困乡村改造专项基金,用艺术来激发乡村的活力和文化、建设和经济。腾讯公益加入“艺术改变乡村”项目也行至第6年,共参与过8个乡村的艺术改造,该项目前筹款金额超24万元,项目总支出有30多万元。其中包含由腾讯公益“艺术改变乡村”项目支出超13万元。 QQ截图20211229170039.png

镇北社区 

今年,信王军参加了腾讯久久公益活动。会场上那句slogan他记挂在心:“世界的改变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很多人做了一点点。”带着团队在云南乡村奔波的这六年,他深知,这个时代,世界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可以改变的,它需要无数能量去集合,去创造。 

私下,信王军还充分利用自身的自媒体资源。他一直在“前线”艺术公号上持续更新着“艺术改变乡村”的进展。每到一个地方,他会在“前线”上发布相关联的艺术助农活动。帕连村那个骑老式单车的小男孩二猛就是他的助农“招牌”之一。二猛在墙上的壁画被游客们争相拍照打卡后,信王军灵机一动,为二猛定制了同款壁画卫衣和迷你充电宝,放到小程序内义卖,上面印着“我在帕连艺术村等你”的字样,目前仍在销售中。 

“很多人听说这个项目,觉得不错,但是缺乏了解的渠道,他光看一些图片、简介,了解不够,支持力度就小,我们还需要更多力量助推。”信王军觉得,也还有自己使不上劲的方向。 

“这些使不上劲的方向”正是需要公益平台、公益组织、社会企业、基层政府,甚至是村民一起来推动。对于互联网公益而言,有效性和透明度,是其价值点和生命线。只有解决好“透明”和“有效”难题,才能以最直观的方式向公众呈现公益资源的流向和成果,助力平台搭建可持续的互联网公益生态。 

为了解决信王军所说的“需要更多力量助推”的问题,腾讯公益于2018年99公益日其间推出“回响计划”,通过回访形式,以文章、视频、图片等可视化形式,记录腾讯公益平台上公益项目的执行进展和实际成效,并对热点公益事件进行追溯还原。 

信王军与所有的公益人用实践证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爱,让乡村变得更像乡村,让乡村变得更有魅力。而它的魅力是无穷的,像一座宝藏,只等着更多的力量来探险、挖掘。(作者单位:21世纪经济报道)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共济大厦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84297683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