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吉林和龙:产业先行 安居乐业

时间:2022-01-17 17:00:16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1期作者:李琳 李元博

近年来,吉林省和龙市积极破解“易地搬迁后如何提升群众‘造血’功能”难题,坚持产业先行才能安居乐业的理念,通过发展特色种植、鼓励发展庭院经济、打造乡村旅游、建立帮扶车间等多种方式,确保易地搬迁到哪里,产业项目就跟到哪里,帮助搬迁群众在稳定脱贫基础上增收致富、安居乐业,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1.jpg

吉林省和龙市八家子镇大力发展中药材桑黄种植业,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图为成片的桑黄种植大棚。

推进“一镇一品”战略,壮大特色产业带动致富

和龙市八家子镇通过“企业+村集体+搬迁户”的镇统筹、村经营的模式,大力发展桑黄种植业,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我们八家子桑黄基地是2019年全面建成的,总体规划是基地建设面积35公顷,种植量216万段,预计三年总产量达到270吨,总产值预计达到1亿元,建成当年就为全镇贫困户实现分红50万元。”八家子镇党委副书记王世明自豪地说。

和龙市将安置区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工作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充分用好后续扶持资金。2021年以来,已投入整合资金2.6亿元,实施19个产业项目,重点建设辣白菜、大米、人参、灵芝、桑黄5个主导产业基地。鼓励各镇、村大力发展上述特色主导品种并吸纳农户广泛参与,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产业格局,实现产业项目易地搬迁群众100%全覆盖。

2.jpg

吉林省和龙市福洞镇福洞村村民李守华通过易地搬迁住上新房后,增强了内生动力,积极养殖土鸡增加收入。

创新“六小工程”政策,增强搬迁群众内生动力

“多亏了‘六小工程’的创业资金,让我有钱买鸡苗,如今,我家的鸡已经有100多只了,到年底一出手,就能净挣2000多块呢!”福洞镇福洞村村民李守华指着院里的鸡,高兴地说。

前些年,李守华和妻子都患有慢性病,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夫妻俩只能靠打零工勉强维持生活。那几年,一家人住在年久失修的老房子中,生活环境很差。2016年底,李守华家通过易地搬迁住上了新房,居住条件有了质的飞跃,李守华也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在“六小工程”政策的扶持下,他申请到了“六小工程”创业资金,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鸡舍。“现在我的鸡养得挺好,家里有余钱了。除了打工、养鸡,我还想尝试养点别的,增加点收入。”与搬进新房前相比,李守华有了想法、有了动力,好像变了一个人。

为了进一步激发脱贫户的内生动力,和龙市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作坊、小买卖、农家乐、共享庭院6个小产业,并为每户提供5000元创业资金,促进产业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带动143户搬迁群众通过自主创业稳定增收。

优化“三产融合”模式,提升惠农“造血”保障功能

飘香的稻田,静谧的书屋。书屋里,游客手执清茗,翻阅着书籍,前方是金黄的稻田,后方是排列整齐的朝鲜族特色农家民宿小院,一幅悠闲、恬静的乡村画面映入眼帘,这里就是每年有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打卡的和龙市头道镇延安村。

曾经的延安村是典型的贫困村,没有支柱产业。2016年,延安村实施易地搬迁,村民从破旧的小房子搬迁到如今整洁、干净、富有朝鲜族特色的民居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延安村的支柱产业也发展起来。和龙市充分利用延安村地理位置和环境的资源禀赋,扭住文旅热、研学游等经济增长点,在稻田边打造了建筑面积达1290平方米的旅游综合体,内含游客服务中心、电子商务服务区、商务会谈区、培训中心、主题餐厅、茶歇区等,并配有8间民宿、1座稻田主题书屋。这一做法能使游客直观地了解和体验朝鲜族农耕文化、稻田文化,形成一个以“稻田+旅游”为主的产业链,惠及全村所有搬迁群众。“2016年新房建好后,我们拿着锅碗瓢盆就搬进来了。现在,环境好,房子好,住得真舒心,你看这些房子多漂亮!”68岁的延安村村民崔香兰自豪地说,“现在每天游客非常多,中国旅行社也在我们村设了点。村里经常面向游客开展水稻种收、稻田捉蟹、绿色采摘等各类体验活动,每次开展活动,我们都可以将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和朝鲜族美食销售给游客,同时,村里还会从集体经济收益中拿出一部分给我们分红,让我们真正得到实惠。”

近年来,和龙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村庄规划,按照“以点串线、连线成片”原则,依托乡村风貌与民族风情,将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休闲旅游进行整合,倾力打造平岗平原稻田农家、易地搬迁新居、金达莱民俗村、桑黄小镇、中药养生园、辣白菜研究所、一汽小镇、红旗河秘境、军舰山景区、古城里口岸等“三产融合”的现代化产业集中示范带,形成产业集群,延伸村内产业链条,拓宽易地搬迁群众增收渠道,提升村民“造血”能力。

3.jpg

吉林省和龙市头道镇龙水村的搬迁群众正在玛意大水产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忙碌着。

实施“门口就业”工程,助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暮色中,坐落于头道镇龙水村的和龙市玛意大水产品有限公司里,工人们正忙着对鳕鱼进行清理修剪。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6月,年加工鳕鱼700余吨,主要生产真味明太鱼、明太鱼丝等产品,吸纳19名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我家就住工厂附近,走路10多分钟就到了,下班后还能赶上回家做饭。”帮扶车间女工韩金玉忙完手里的活,一边准备收拾回家,一边高兴地说。

韩金玉的旧家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利,生病的老人、年幼的孩子都需要她照顾,无法外出打工。易地搬迁后,她和家人不仅住上了新房,她还到附近的帮扶车间上了班,既能打工赚钱又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一举两得,韩金玉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和龙市利用易地搬迁新区交通便利、离城镇近、信息渠道广、就业选择多的优势,打破原有依赖土地“靠天吃饭”的局面,鼓励易地搬迁群众在居住地附近的城镇、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就近就业、稳定增收。

目前,和龙市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易地搬迁群众已全部实现就业。今后,和龙市将继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确保易地搬迁群众稳定实现安居乐业,尽享发展红利。

(作者单位:吉林省和龙市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巩固衔接    
资讯播报

吉林和龙:产业先行 安居乐业

时间:2022-01-17 17:00:16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1期

作者:李琳 李元博

近年来,吉林省和龙市积极破解“易地搬迁后如何提升群众‘造血’功能”难题,坚持产业先行才能安居乐业的理念,通过发展特色种植、鼓励发展庭院经济、打造乡村旅游、建立帮扶车间等多种方式,确保易地搬迁到哪里,产业项目就跟到哪里,帮助搬迁群众在稳定脱贫基础上增收致富、安居乐业,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1.jpg

吉林省和龙市八家子镇大力发展中药材桑黄种植业,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图为成片的桑黄种植大棚。

推进“一镇一品”战略,壮大特色产业带动致富

和龙市八家子镇通过“企业+村集体+搬迁户”的镇统筹、村经营的模式,大力发展桑黄种植业,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我们八家子桑黄基地是2019年全面建成的,总体规划是基地建设面积35公顷,种植量216万段,预计三年总产量达到270吨,总产值预计达到1亿元,建成当年就为全镇贫困户实现分红50万元。”八家子镇党委副书记王世明自豪地说。

和龙市将安置区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工作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充分用好后续扶持资金。2021年以来,已投入整合资金2.6亿元,实施19个产业项目,重点建设辣白菜、大米、人参、灵芝、桑黄5个主导产业基地。鼓励各镇、村大力发展上述特色主导品种并吸纳农户广泛参与,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产业格局,实现产业项目易地搬迁群众100%全覆盖。

2.jpg

吉林省和龙市福洞镇福洞村村民李守华通过易地搬迁住上新房后,增强了内生动力,积极养殖土鸡增加收入。

创新“六小工程”政策,增强搬迁群众内生动力

“多亏了‘六小工程’的创业资金,让我有钱买鸡苗,如今,我家的鸡已经有100多只了,到年底一出手,就能净挣2000多块呢!”福洞镇福洞村村民李守华指着院里的鸡,高兴地说。

前些年,李守华和妻子都患有慢性病,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夫妻俩只能靠打零工勉强维持生活。那几年,一家人住在年久失修的老房子中,生活环境很差。2016年底,李守华家通过易地搬迁住上了新房,居住条件有了质的飞跃,李守华也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在“六小工程”政策的扶持下,他申请到了“六小工程”创业资金,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鸡舍。“现在我的鸡养得挺好,家里有余钱了。除了打工、养鸡,我还想尝试养点别的,增加点收入。”与搬进新房前相比,李守华有了想法、有了动力,好像变了一个人。

为了进一步激发脱贫户的内生动力,和龙市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作坊、小买卖、农家乐、共享庭院6个小产业,并为每户提供5000元创业资金,促进产业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带动143户搬迁群众通过自主创业稳定增收。

优化“三产融合”模式,提升惠农“造血”保障功能

飘香的稻田,静谧的书屋。书屋里,游客手执清茗,翻阅着书籍,前方是金黄的稻田,后方是排列整齐的朝鲜族特色农家民宿小院,一幅悠闲、恬静的乡村画面映入眼帘,这里就是每年有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打卡的和龙市头道镇延安村。

曾经的延安村是典型的贫困村,没有支柱产业。2016年,延安村实施易地搬迁,村民从破旧的小房子搬迁到如今整洁、干净、富有朝鲜族特色的民居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延安村的支柱产业也发展起来。和龙市充分利用延安村地理位置和环境的资源禀赋,扭住文旅热、研学游等经济增长点,在稻田边打造了建筑面积达1290平方米的旅游综合体,内含游客服务中心、电子商务服务区、商务会谈区、培训中心、主题餐厅、茶歇区等,并配有8间民宿、1座稻田主题书屋。这一做法能使游客直观地了解和体验朝鲜族农耕文化、稻田文化,形成一个以“稻田+旅游”为主的产业链,惠及全村所有搬迁群众。“2016年新房建好后,我们拿着锅碗瓢盆就搬进来了。现在,环境好,房子好,住得真舒心,你看这些房子多漂亮!”68岁的延安村村民崔香兰自豪地说,“现在每天游客非常多,中国旅行社也在我们村设了点。村里经常面向游客开展水稻种收、稻田捉蟹、绿色采摘等各类体验活动,每次开展活动,我们都可以将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和朝鲜族美食销售给游客,同时,村里还会从集体经济收益中拿出一部分给我们分红,让我们真正得到实惠。”

近年来,和龙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村庄规划,按照“以点串线、连线成片”原则,依托乡村风貌与民族风情,将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休闲旅游进行整合,倾力打造平岗平原稻田农家、易地搬迁新居、金达莱民俗村、桑黄小镇、中药养生园、辣白菜研究所、一汽小镇、红旗河秘境、军舰山景区、古城里口岸等“三产融合”的现代化产业集中示范带,形成产业集群,延伸村内产业链条,拓宽易地搬迁群众增收渠道,提升村民“造血”能力。

3.jpg

吉林省和龙市头道镇龙水村的搬迁群众正在玛意大水产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忙碌着。

实施“门口就业”工程,助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暮色中,坐落于头道镇龙水村的和龙市玛意大水产品有限公司里,工人们正忙着对鳕鱼进行清理修剪。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6月,年加工鳕鱼700余吨,主要生产真味明太鱼、明太鱼丝等产品,吸纳19名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我家就住工厂附近,走路10多分钟就到了,下班后还能赶上回家做饭。”帮扶车间女工韩金玉忙完手里的活,一边准备收拾回家,一边高兴地说。

韩金玉的旧家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利,生病的老人、年幼的孩子都需要她照顾,无法外出打工。易地搬迁后,她和家人不仅住上了新房,她还到附近的帮扶车间上了班,既能打工赚钱又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一举两得,韩金玉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和龙市利用易地搬迁新区交通便利、离城镇近、信息渠道广、就业选择多的优势,打破原有依赖土地“靠天吃饭”的局面,鼓励易地搬迁群众在居住地附近的城镇、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就近就业、稳定增收。

目前,和龙市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易地搬迁群众已全部实现就业。今后,和龙市将继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确保易地搬迁群众稳定实现安居乐业,尽享发展红利。

(作者单位:吉林省和龙市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共济大厦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84297683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