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对剑川文化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01-25 13:32:21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各州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意见》于2021年10月正式公布。针对大理地区,《指导意见》中提到,应充分发挥滇西地区自然风光绮丽、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筑牢滇西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大滇西交通环线建设,推动滇西旅游全面转型升级和协调发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大理州的目标定位为: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

 图片15.png

作为大理州北部重要的增长极,剑川县有着以老君山为中心的自然景观、石宝山为中心的历史景观、金华古镇和沙溪古镇为中心的古城民居景观,以白族为主的民俗人文景观,加之以众多极具特色的地方风物等丰富的“农文旅”资源,但前期缺乏有效的资源梳理、合理的规划和切实的执行,使得剑川面临文旅事业发展缓慢,农副产品销路狭窄,相关人才短缺等困境,亟需做出调整和改变。

另外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中涉及到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城乡融合等几个方面,则是从农文旅融合角度为乡村振兴指明了发展方向。剑川在文化旅游和特色农业方面都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做好定位,抓住政策的良机,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作出相应的相应和调整,对剑川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图片16.png

接下来我将围绕“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两个大的国家战略部署,结合我在剑川的文旅和农副产品的实践,谈谈我对剑川“农文旅”融合的一点感悟和想法,供大家参鉴。

一、剑川的“农文旅”基础概况

剑川有着丰富的自然地理与物产资源。剑川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峦起伏,沟谷幽深,河川交错,东北部的金华坝子有高原淡水湖泊剑湖。剑川属于南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受海拔及地形地势影响,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具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特点。特殊的地理与气候特点,使得剑川的优质农副产品资源也异常丰富,野生菌、白芸豆、土豆等产品畅销海内外,成为云南优质农产品的重要产区之一。

 图片17.png

另外剑川县因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而有“文献名邦”之美誉。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海门口文化开启了云南青铜文明的曙光。秦汉之交,剑川是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与茶马古道“吐蕃道”相互连接的重要枢纽,日益成为古代印度、缅甸等国家与我国汉藏文化、滇西北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与中原、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往十分频繁。唐宋时期,由于剑川处在南诏、大理国与吐蕃王朝的边缘地带,500年间唐王朝与南诏、吐蕃之间,宋王朝与大理国之间的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都与剑川联系在一起。元代始,剑川文风大开,至明清,当地教育昌盛,人才辈出。《康熙剑川州志·序》中记述有“云南去中华最远,剑川又滇省极边,不与外国比邻者,丽江一府耳。其间山川灵异,原野广阔,卉木繁茂,鸟兽鱼之遨游,多胜地焉。城郭完好、村落稠密、可以樵、可以渔、可耕可读,非别郡等”。可见剑川自古以来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并在华夏文明的发展融合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图片18.png

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剑川仍存有大量的丰富文化资源:“南天瑰宝”,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钟山石窟;国家风景名胜石宝山景区;2001年入选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濒危建筑遗址名录、“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沙溪镇寺登街;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剑川金华古镇;剑川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木雕艺术之乡”;沙溪兴教寺和剑川古城西门街明清古建筑群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川海门口遗址被评为“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并于剑川景风阁公园同时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石宝山歌会”和“梅园石雕文化村”入选云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此外还有金华山“石将军”、城东城北两座金龙桥、弥沙古盐井、石龙村、马平关村、桑岭村、大佛殿村、千狮山、剑湖、田间地头数不尽的土主庙等……在一个边地小县存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说,剑川在文旅融合赛道上已经拥有了极具竞争力的基础资源优势。

二、剑川当前文旅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看到,受限于剑川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和尚需完善的交通条件,加上周边大理与丽江两个明星旅游城市的存在,剑川的旅游事业一直未有较大起色,除了沙溪古镇在小众游客心中的独特地位之外,剑川其他的文化资源一直是处于被遮蔽被埋没的状态。

其次,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历史文化与乡村旅游进行结合,但就目前剑川的旅游发展还是停留在“观光型”上,“重自然轻文化”,剑川全境目前尚无一条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线路出现;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缺乏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梳理;讲解人才也极度欠缺,所讲解的内容也乏善可陈,仅仅停留在部分单一的景点上;剑川的博物馆和名人故居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宣传;反映剑川历史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散布各个传承人家中,未能形成有效合力;游客体验项目也很少,对于当地文化的感受度和认知感不足;以上问题使得游客来了之后除自然美景和美食体验之外,感受不到剑川的深厚历史底蕴。

第三,缺乏内部力量和视角。当地的发展,外人的协助固然重要,但是外部力量也有其水土不服、对当地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当前剑川的文旅开发,大多都是依附于外部大型企业,而外部企业着眼点往往都只是集中在最精华的地方,对剑川这座“滇西文化”宝库的认知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的了解,而内部人的视角又一直被压抑,使得剑川文旅的发展缺乏内生增长力。

三、关于剑川发展文旅事业的一些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我在这里用人类学的思路切入,斗胆谈谈我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在此之前,我们要认识到,文化旅游的核心在于文化,但是它本质上又落脚于旅游,文旅融合就是将文化与旅游融合。

首先,剑川丰富而多元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用新文旅的视角重新做一次梳理,建立“剑川文化资源数据库”,即“盘家底”。着眼点不仅仅只是围绕着“景点”,而是应该以文化类型的视角切入,比如茶马古道文化、明清民居文化、青铜器文化、白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扬。“文化梳理”是所有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和关键所在。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能够通盘审视剑川的资源,在文旅开发中做到心里有数,还可能发掘出潜在的旅游资源;二是能够让决策者站在一个更高层次的维度“俯瞰”剑川现存的多元文化资源,跳出单纯的“以景点”为主的景区和线路打造思维,从“点”到“线”再到“面”,打造立体的文旅发展新格局;三也是能够用更直观的方式让每个剑川人更了解剑川,建立起剑川人的文化自信,每个剑川人都可以成为剑川的“文化宣传大使”。

其次,根据文化梳理的成果,将剑川的本土文化学者和非遗传承人整合为专家团成员,对导游或者领队进行长期的深入的文化培训活动,完备剑川文化的讲解团队,必要时候,也可请专家出面为外来游客进行实地的探访和讲解,用专业的视角,传递真正的剑川文化;

 图片19.png

大理大学李学龙研究员带团讲解沙溪历史文化 

第三,按照“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围绕“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特色风物”、“自然景观”等剑川独特的历史资源和梳理出的“剑川文化资源数据库”,联合周边比如大理或者立即等热门出行目的地,推出若干条经典的历史文化线路。比如可以与大理的史迹结合,开展“南诏大理国史迹线”、“白族文化体验线”、“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线”等;可以与丽江的史迹结合,开展“茶马古道线”、“滇西古代壁画艺术线”;可以与云龙的史迹结合,开展“盐马古道线”等。也可以根据剑川的多元文化类型,做“剑川红色文化游”、“剑川乡村游”、“剑川农业生态游”、“剑川多元文化体验线”、“剑川非遗文化体验线”等。还可以将剑川的景点与非遗体验进行模块化的组合,根据客人的需求,从内容上可对应安排“纯文化线路”、“半文化半体验线路”、“纯体验线路”;从时长上可安排“半日线”、“一日线”、“两日线”,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

第四,围绕”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部署,梳理剑川优质的本土风物资源,精心优选或者打造一批能够代表剑川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和对应的生产基地。一方面可以将游客以深度体验的形式带入田间地头,近距离感受剑川的农副产品到底“好在哪儿?”,将现场试吃或者参与劳作融入进剑川的文旅线路中,增强大家对剑川的多维度感知,并带动相关农副产业的销售。比如可以围绕白山母村的助农工作,在文化线路的行程中,加入半天的“藜麦收割”或“采挖土豆”等乡村生活体验,增强大家互动,还可以在结合大佛殿村的独特环境优势,将“夜晚观星”、“老君山徒步”、“彝族民俗风情”、“农田采摘”等多元角度融入同一条乡村游线路中,一方面可以满足游客对体验项目的多维感知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可以通过“农文旅”的方式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

 图片21.png

文化旅游团中安排的“松茸刺身”

最后,加强营销。一、需要在大理丽江客流量密集的场所(车站、高速口、景区门口等)加大对剑川多元文化和线路的宣传力度,增加大家对剑川的了解;二、向内挖掘,整合剑川的酒店民宿主理人,在客栈摆放相关精品线路的说明,并约定利益分成体系,调动剑川文旅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三、借助新媒体渠道,比如直播等方式,邀请专业的本土学者与非遗传承人进行线上的宣讲活动,可约定一月两期,让更多的外部人士了解剑川。

四、我们在剑川的文旅与农业实践

我在剑川生活了三年之久,也一直在从事云南文旅事业的工作,目前围绕滇南,我开发的有“建水古建筑线”、“滇越铁路线”、“建水通海石屏三城记”等线路,滇西地区也开发的有“云南古代艺术线”、“中国远征军线”、“三江并流区域多元文化体验线”等。

剑川是我规划中的滇西大部分线路的枢纽,剑川也确实有非常多值得去开发运作的文化遗产,从2019年开始,我通过深耕剑川历史文化,规划出若干条立足剑川的文旅新产品。

首先,我们于2019年联合外部机构,在沙溪开展了四次“向往的生活线”,线路融沙溪历史文化、洞经古乐、野生菌采摘、古道骑马于一身,并安排当地村民为团员提供一日三餐,让大家体验白族饮食文化,获得客户一致好评。

同时剑川也是“云南古代艺术线”的最后落脚点,我与外部机构合作招募,通过实地考察昆明的诸多博物馆、巍山古城、巍宝山、南诏铁柱、龙尾关、佛图寺塔、太和城、阳苴咩城遗址等南诏大理国文化史迹,最后落脚于石钟山石窟,在7-10天的时间里,对中古云南的历史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图片22.png

“云南古代艺术线”团员在石钟山石窟留影

另外我还于2021年在剑川开展与野生菌有关的“农文旅”实践活动,带领百余人前往剑川东山体验松茸采摘,反响良好。其中除了纯粹的采摘体验之外,我还用人类学思维,结合剑川的野生菌资源,开发出一条深度了解剑川饮食文化的线路,包括对菌农、销售商和食客的深度访谈、剑川美食名店的品鉴、东山实地松茸采摘与制作体验和配套的文化讲解与讲座,从文化角度为剑川优质农副产品赋值,增强客户粘性,解决“信任”痛点。

 图片23.png

剑川东山松茸采摘体验

 图片24.png

剑川东山羊肚菌采摘体验

在宣传方面,我曾在新华社客户端发表“沙溪丨安于边缘”一文,阅读量过百万;团队成员也围绕剑川的兴教寺、石窟等历史资源,和中元节、火把节等民俗节日撰写大量宣传剑川本土文化的文章;同时我也在有意识的拍摄宣传剑川文化与风情相关的短视频,其中在大佛殿村拍摄的三分钟视频达到了数百位的点赞量,更有很多外地游客私下询问大佛殿的进入方式和食宿等信息。

 图片25.png

新华社推文

以上只是我们团队在剑川做的一部分文旅实践,在剑川的农副产品方面,我们也在不断的挖掘,2021年我们在剑川注册了商贸公司和合作社,以公司的方式运作以剑川东山松茸为代表的优质地方风物,并准备围绕野生菌产业在滇西地区的发展,开发相应的深加工产品。

一方面,这是深耕剑川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接触到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文旅实践的更深层次服务体系的建立,游客唯有“来了,体验了”,才会建立起对剑川的多维度认知和“强烈的”信任,这种信任会极大地促进地方风物的认知度和客户粘性。

剑川还有更多的点值得去深挖,还有更多有意思的实践方式值得去尝试,我愿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继续深耕剑川,开发剑川,宣传剑川,让更多的人将视野投射到这块滇西的文化宝库,并结合“乡村振兴”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将文化旅游与农副产品的开发做有效的配合,多条腿走路,全局性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剑川文旅发展的一点陋见,可能还很不成熟,万望大家多多指正。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标签观察思考    
观察思考

对剑川文化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01-25 13:32:21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各州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意见》于2021年10月正式公布。针对大理地区,《指导意见》中提到,应充分发挥滇西地区自然风光绮丽、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筑牢滇西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大滇西交通环线建设,推动滇西旅游全面转型升级和协调发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大理州的目标定位为: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

 图片15.png

作为大理州北部重要的增长极,剑川县有着以老君山为中心的自然景观、石宝山为中心的历史景观、金华古镇和沙溪古镇为中心的古城民居景观,以白族为主的民俗人文景观,加之以众多极具特色的地方风物等丰富的“农文旅”资源,但前期缺乏有效的资源梳理、合理的规划和切实的执行,使得剑川面临文旅事业发展缓慢,农副产品销路狭窄,相关人才短缺等困境,亟需做出调整和改变。

另外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中涉及到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城乡融合等几个方面,则是从农文旅融合角度为乡村振兴指明了发展方向。剑川在文化旅游和特色农业方面都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做好定位,抓住政策的良机,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作出相应的相应和调整,对剑川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图片16.png

接下来我将围绕“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两个大的国家战略部署,结合我在剑川的文旅和农副产品的实践,谈谈我对剑川“农文旅”融合的一点感悟和想法,供大家参鉴。

一、剑川的“农文旅”基础概况

剑川有着丰富的自然地理与物产资源。剑川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峦起伏,沟谷幽深,河川交错,东北部的金华坝子有高原淡水湖泊剑湖。剑川属于南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受海拔及地形地势影响,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具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特点。特殊的地理与气候特点,使得剑川的优质农副产品资源也异常丰富,野生菌、白芸豆、土豆等产品畅销海内外,成为云南优质农产品的重要产区之一。

 图片17.png

另外剑川县因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而有“文献名邦”之美誉。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海门口文化开启了云南青铜文明的曙光。秦汉之交,剑川是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与茶马古道“吐蕃道”相互连接的重要枢纽,日益成为古代印度、缅甸等国家与我国汉藏文化、滇西北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与中原、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往十分频繁。唐宋时期,由于剑川处在南诏、大理国与吐蕃王朝的边缘地带,500年间唐王朝与南诏、吐蕃之间,宋王朝与大理国之间的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都与剑川联系在一起。元代始,剑川文风大开,至明清,当地教育昌盛,人才辈出。《康熙剑川州志·序》中记述有“云南去中华最远,剑川又滇省极边,不与外国比邻者,丽江一府耳。其间山川灵异,原野广阔,卉木繁茂,鸟兽鱼之遨游,多胜地焉。城郭完好、村落稠密、可以樵、可以渔、可耕可读,非别郡等”。可见剑川自古以来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并在华夏文明的发展融合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图片18.png

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剑川仍存有大量的丰富文化资源:“南天瑰宝”,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钟山石窟;国家风景名胜石宝山景区;2001年入选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濒危建筑遗址名录、“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沙溪镇寺登街;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剑川金华古镇;剑川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木雕艺术之乡”;沙溪兴教寺和剑川古城西门街明清古建筑群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川海门口遗址被评为“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并于剑川景风阁公园同时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石宝山歌会”和“梅园石雕文化村”入选云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此外还有金华山“石将军”、城东城北两座金龙桥、弥沙古盐井、石龙村、马平关村、桑岭村、大佛殿村、千狮山、剑湖、田间地头数不尽的土主庙等……在一个边地小县存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说,剑川在文旅融合赛道上已经拥有了极具竞争力的基础资源优势。

二、剑川当前文旅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看到,受限于剑川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和尚需完善的交通条件,加上周边大理与丽江两个明星旅游城市的存在,剑川的旅游事业一直未有较大起色,除了沙溪古镇在小众游客心中的独特地位之外,剑川其他的文化资源一直是处于被遮蔽被埋没的状态。

其次,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历史文化与乡村旅游进行结合,但就目前剑川的旅游发展还是停留在“观光型”上,“重自然轻文化”,剑川全境目前尚无一条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线路出现;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缺乏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梳理;讲解人才也极度欠缺,所讲解的内容也乏善可陈,仅仅停留在部分单一的景点上;剑川的博物馆和名人故居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宣传;反映剑川历史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散布各个传承人家中,未能形成有效合力;游客体验项目也很少,对于当地文化的感受度和认知感不足;以上问题使得游客来了之后除自然美景和美食体验之外,感受不到剑川的深厚历史底蕴。

第三,缺乏内部力量和视角。当地的发展,外人的协助固然重要,但是外部力量也有其水土不服、对当地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当前剑川的文旅开发,大多都是依附于外部大型企业,而外部企业着眼点往往都只是集中在最精华的地方,对剑川这座“滇西文化”宝库的认知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的了解,而内部人的视角又一直被压抑,使得剑川文旅的发展缺乏内生增长力。

三、关于剑川发展文旅事业的一些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我在这里用人类学的思路切入,斗胆谈谈我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在此之前,我们要认识到,文化旅游的核心在于文化,但是它本质上又落脚于旅游,文旅融合就是将文化与旅游融合。

首先,剑川丰富而多元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用新文旅的视角重新做一次梳理,建立“剑川文化资源数据库”,即“盘家底”。着眼点不仅仅只是围绕着“景点”,而是应该以文化类型的视角切入,比如茶马古道文化、明清民居文化、青铜器文化、白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扬。“文化梳理”是所有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和关键所在。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能够通盘审视剑川的资源,在文旅开发中做到心里有数,还可能发掘出潜在的旅游资源;二是能够让决策者站在一个更高层次的维度“俯瞰”剑川现存的多元文化资源,跳出单纯的“以景点”为主的景区和线路打造思维,从“点”到“线”再到“面”,打造立体的文旅发展新格局;三也是能够用更直观的方式让每个剑川人更了解剑川,建立起剑川人的文化自信,每个剑川人都可以成为剑川的“文化宣传大使”。

其次,根据文化梳理的成果,将剑川的本土文化学者和非遗传承人整合为专家团成员,对导游或者领队进行长期的深入的文化培训活动,完备剑川文化的讲解团队,必要时候,也可请专家出面为外来游客进行实地的探访和讲解,用专业的视角,传递真正的剑川文化;

 图片19.png

大理大学李学龙研究员带团讲解沙溪历史文化 

第三,按照“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围绕“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特色风物”、“自然景观”等剑川独特的历史资源和梳理出的“剑川文化资源数据库”,联合周边比如大理或者立即等热门出行目的地,推出若干条经典的历史文化线路。比如可以与大理的史迹结合,开展“南诏大理国史迹线”、“白族文化体验线”、“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线”等;可以与丽江的史迹结合,开展“茶马古道线”、“滇西古代壁画艺术线”;可以与云龙的史迹结合,开展“盐马古道线”等。也可以根据剑川的多元文化类型,做“剑川红色文化游”、“剑川乡村游”、“剑川农业生态游”、“剑川多元文化体验线”、“剑川非遗文化体验线”等。还可以将剑川的景点与非遗体验进行模块化的组合,根据客人的需求,从内容上可对应安排“纯文化线路”、“半文化半体验线路”、“纯体验线路”;从时长上可安排“半日线”、“一日线”、“两日线”,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

第四,围绕”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部署,梳理剑川优质的本土风物资源,精心优选或者打造一批能够代表剑川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和对应的生产基地。一方面可以将游客以深度体验的形式带入田间地头,近距离感受剑川的农副产品到底“好在哪儿?”,将现场试吃或者参与劳作融入进剑川的文旅线路中,增强大家对剑川的多维度感知,并带动相关农副产业的销售。比如可以围绕白山母村的助农工作,在文化线路的行程中,加入半天的“藜麦收割”或“采挖土豆”等乡村生活体验,增强大家互动,还可以在结合大佛殿村的独特环境优势,将“夜晚观星”、“老君山徒步”、“彝族民俗风情”、“农田采摘”等多元角度融入同一条乡村游线路中,一方面可以满足游客对体验项目的多维感知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可以通过“农文旅”的方式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

 图片21.png

文化旅游团中安排的“松茸刺身”

最后,加强营销。一、需要在大理丽江客流量密集的场所(车站、高速口、景区门口等)加大对剑川多元文化和线路的宣传力度,增加大家对剑川的了解;二、向内挖掘,整合剑川的酒店民宿主理人,在客栈摆放相关精品线路的说明,并约定利益分成体系,调动剑川文旅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三、借助新媒体渠道,比如直播等方式,邀请专业的本土学者与非遗传承人进行线上的宣讲活动,可约定一月两期,让更多的外部人士了解剑川。

四、我们在剑川的文旅与农业实践

我在剑川生活了三年之久,也一直在从事云南文旅事业的工作,目前围绕滇南,我开发的有“建水古建筑线”、“滇越铁路线”、“建水通海石屏三城记”等线路,滇西地区也开发的有“云南古代艺术线”、“中国远征军线”、“三江并流区域多元文化体验线”等。

剑川是我规划中的滇西大部分线路的枢纽,剑川也确实有非常多值得去开发运作的文化遗产,从2019年开始,我通过深耕剑川历史文化,规划出若干条立足剑川的文旅新产品。

首先,我们于2019年联合外部机构,在沙溪开展了四次“向往的生活线”,线路融沙溪历史文化、洞经古乐、野生菌采摘、古道骑马于一身,并安排当地村民为团员提供一日三餐,让大家体验白族饮食文化,获得客户一致好评。

同时剑川也是“云南古代艺术线”的最后落脚点,我与外部机构合作招募,通过实地考察昆明的诸多博物馆、巍山古城、巍宝山、南诏铁柱、龙尾关、佛图寺塔、太和城、阳苴咩城遗址等南诏大理国文化史迹,最后落脚于石钟山石窟,在7-10天的时间里,对中古云南的历史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图片22.png

“云南古代艺术线”团员在石钟山石窟留影

另外我还于2021年在剑川开展与野生菌有关的“农文旅”实践活动,带领百余人前往剑川东山体验松茸采摘,反响良好。其中除了纯粹的采摘体验之外,我还用人类学思维,结合剑川的野生菌资源,开发出一条深度了解剑川饮食文化的线路,包括对菌农、销售商和食客的深度访谈、剑川美食名店的品鉴、东山实地松茸采摘与制作体验和配套的文化讲解与讲座,从文化角度为剑川优质农副产品赋值,增强客户粘性,解决“信任”痛点。

 图片23.png

剑川东山松茸采摘体验

 图片24.png

剑川东山羊肚菌采摘体验

在宣传方面,我曾在新华社客户端发表“沙溪丨安于边缘”一文,阅读量过百万;团队成员也围绕剑川的兴教寺、石窟等历史资源,和中元节、火把节等民俗节日撰写大量宣传剑川本土文化的文章;同时我也在有意识的拍摄宣传剑川文化与风情相关的短视频,其中在大佛殿村拍摄的三分钟视频达到了数百位的点赞量,更有很多外地游客私下询问大佛殿的进入方式和食宿等信息。

 图片25.png

新华社推文

以上只是我们团队在剑川做的一部分文旅实践,在剑川的农副产品方面,我们也在不断的挖掘,2021年我们在剑川注册了商贸公司和合作社,以公司的方式运作以剑川东山松茸为代表的优质地方风物,并准备围绕野生菌产业在滇西地区的发展,开发相应的深加工产品。

一方面,这是深耕剑川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接触到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文旅实践的更深层次服务体系的建立,游客唯有“来了,体验了”,才会建立起对剑川的多维度认知和“强烈的”信任,这种信任会极大地促进地方风物的认知度和客户粘性。

剑川还有更多的点值得去深挖,还有更多有意思的实践方式值得去尝试,我愿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继续深耕剑川,开发剑川,宣传剑川,让更多的人将视野投射到这块滇西的文化宝库,并结合“乡村振兴”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将文化旅游与农副产品的开发做有效的配合,多条腿走路,全局性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剑川文旅发展的一点陋见,可能还很不成熟,万望大家多多指正。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