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写实巩固拓展文章 走稳乡村振兴之路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巩固衔接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2-03-03 19:27: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周本才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如何进一步写好巩固拓展文章,走稳乡村振兴之路,保持乘势之势,是摆在基层党委、政府的新课题与新挑战。近期,通过调研走访,结合分管工作进行了思考探究,初步形成了“四五六”工作思路,确保巩固拓展成果与推动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一、基本区情

汉滨区属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核心区域,辖28个镇办,有20个分布在山大沟深、灾害频发的南北两山。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全区60996户20298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累计投入资金26.5亿元,新修通村组道路671条1556公里;累计投资6.12亿元,新实施安全饮水工程530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29.99万人。累计投资3.1亿元,实施电网改造385个村。累计投入2.03亿元,实施危改7042户;累计投资3.1亿元,新建改建24家医疗卫生机构。整合资金3.05亿元,新增五保户供养床位3225张,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4%。累计整合产业发展资金21亿元,实现了179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清零,发展现代农业园区208个、农业龙头企业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14家、家庭农场195个、农产品加工厂42家,以一区之力,完成了全省4.3%、全市25.5%的脱贫任务,为全市全省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贡献了汉滨力量。

2021年是中央设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第一年,汉滨区在巩固衔接推进中快速反应,实现了工作机制率先转换、政策队伍有效衔接、监测预警落实有力、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整体工作开局良好。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汉滨区通过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虽然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艰巨繁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还亟待解决。集中表现在:一是发展动力不足。全区产业分散,规模较小,且链条短,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脱贫质量不稳固等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二是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全区自然灾害频发,农田基础条件较差,机械化率低,人工成本高,部分地区土地集中连片困难,生产道路建设滞后,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不足,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三是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农业产业发展链条还不完备,现代化技术装备和设施欠缺,多数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四是基础设施不足。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等影响出现短板的问题。五是公共服务滞后。易地搬迁后扶问题相对突出,农村普遍人才匮乏,乡村治理水平差距较大,一些脱贫户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仍需持续用力,控辍保学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脱贫群众思想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三、对策建议

巩固是基础,拓展是要求,振兴是目标。新的一年,应紧扣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动摇,抢抓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历史机遇,始终以巩固衔接统揽“三农”工作全局,在持续“巩固”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拓展”这篇大文章,加快“五大振兴”工作步伐。

搜狗截图22年03月04日1031_1.png

(一)抓实“四项举措”,守牢底线开新局。今年巩固衔接工作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必须抓实“四项举措”,常态化推进巩固衔接工作,赢取工作主动。一是筑牢防返“防火墙”。积极推行防返贫“12345678”动态监测法,即严守一条底线: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防范两个重点:防返贫、防新致贫;紧盯三类人员: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关注四类家庭:低保户家庭、主要劳动力丧收入骤降家庭、偏远独居增收无门家庭、因灾因病因学因变故硬性支出大家庭;采取五种方式:农户自主申报、镇村干部排查、行业部门筛查预警、各类监测渠道反馈、平台监测分析;坚持六项举措:全程监督、清单交办、全员帮扶、领导包抓、定期通报、考核问责;压实七级责任:区委常委督导片区责任、行业部门分管区级领导责任、区级联镇(街道)领导责任、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责任、区直帮扶部门主要负责人责任、驻村帮扶责任、村(社区)巩固衔接工作责任;严格执行八步程序:风险预警、入户核查、承诺授权、信息比对、民主评议、村级公示、镇办审核、区级审定,有效防范“体外循环”,及时落实帮扶举措,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提升。二是多措并举“防风险”。牢固树立防范风险意识,特别是产业发展失败的风险、易地搬迁稳不住的风险、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逾期的风险、规模性返贫的风险、地方扶贫债务的风险、信访维稳的风险等,及时制定舆情和风险防范工作预案,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对“两拖欠”问题负总责,实行分片包干管理,明确责任领导和具体负责人,抓好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解决好因工程款纠纷、计量与质量争议纠纷等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将辖区内、行业主管的欠薪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坚决守住不发生“黑天鹅”事件的底线。三是打造样板“增成色”。紧紧抓住“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机遇,深度对接支持政策,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先行先试,实施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即3个示范镇和27个示范村2类示范带(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带和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示范带),强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确保振兴示范体系稳步推进。总体目标按照1年打基础,2年、3年抓提升,4年、5年上台阶的思路,以打造样板村为切入点,走出一条具有汉滨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四是压实任务“明责任”。继续压实区委常委督导片区责任、行业部门分管区级领导责任、区级联镇(街道)领导责任,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责任、区直帮扶部门主要负责人责任、驻村帮扶责任、村(社区)巩固衔接工作责任。并继续实行“三函一谈一督一改”工作法(“三函”即工作提醒函、问题交办函、线索移交函,“一谈”即对问题突出、工作滞后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一督”即区级分管领导和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带队分片督导,“一改”即限时整改),倒逼责任落实,将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举措,全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为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前锋力量。

微信图片_20220304103032.jpg

(二)抓好“五个持续”,巩固成果育新机一是持续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完善脱贫人口和“三类人员”参保资助政策,确保100%参保。持续做好控辍保学和精准资助,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无失学辍学。进一步强化饮水安全保障运营长效机制,及时发现化解农村供水风险隐患。强化农村住房动态监测,加快因灾损毁住房恢复重建。切实加快灾后重建步伐,保质保量完成水、电、路、讯等重建任务。二是持续抓好“两业”提质增效。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扎实推行“三联”工作机制,不断深化“三变”改革,积极培育有爱心、有诚心、有良心、有热心、有恒心“五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实市场主体、载体、示范体“三体”,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铺天盖地”;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助推高质量发展“10+X+N”示范体系建设,集中资源培育打造汉滨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示范体系“顶天立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扶强扶优、梯次推进,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首先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障粮食安全,守稳农业基本盘,真正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持续提高农业良种、良法水平。大力推进北部粮仓建设,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其次是做优做强产业。立足特色资源优势,聚焦畜牧、茶叶、蔬菜、魔芋、核桃五大主导产业,扩规模、提水平、增效益;统筹推动烤烟、蚕桑、油茶、拐枣、食用菌、中药材、林下经济、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做优做精,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化、企业化、现代化发展,形成“5+X”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品品牌效益化、产业链条现代化。重点围绕现有优势产业探索推进“链长”制,以产业链长为核心,拓宽延长产业链条,把更多的群众嵌入产业链,发展以阳晨、立华、民荣等企业为链长的生猪产业,力争2025年恢复生猪百万饲养大县;发展以陕茶一号汉水韵为链长的茶叶产业;发展以忠诚公司为链长的蔬菜产业;发展以悠源食品等企业为链长的魔芋产业。林业方面要注重培育林下经济,坚持发展与管护并重,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实现“人与青山两不负”。到“十四五”末,累计培育家庭农场500个、农业园区300个、产业化龙头企业100个、“两品一标”认证50个;农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00元。要持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明确农户享受收益方式和比例。着力提高小额信贷获贷率,积极推广实施“富民贷”;继续深化苏陕劳务协作,强化省内劳务协作,进一步开发和规范管理公益岗位,确保脱贫人口就业规模和收入水平稳中有增。三是持续抓好搬迁社区促后扶。不断完善搬迁安置社区功能配套,大力发展社区经济,持续推广“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发展模式,做优做强社区工厂,满足群众就近就业需求。加快完善搬迁社区物业管理、创业就业、产业发展等配套政策,以和谐家庭、平安社区工厂、幸福社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社会治理水平。开展没有等靠要赖、没有家庭暴力、没有奢侈浪费、没有违法乱纪、没有邪教迷信、没有污染环境的“六承诺”平安家庭创建。开展学习氛围好、隐患排查好、治安防控好、安全生产好、员工管理好、工作环境好的“六好”平安社区工厂创建。开展政治清爽聚心、劳动就业稳心、公共服务顺心、社会风气暖心、社会治安放心、生态环境舒心的“六心”幸福社区创建,真正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四是持续抓好人居环境改造促升级。全面推进林长制、河长制,扎实开展林业“五乱”治理和河湖“清四乱”,深入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特别要加强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5年提升行动,坚持示范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综合整治和重点突破相统筹,在巩固三年行动的基础上,提等升级、接续推进。总体上围绕“净美汉滨”目标,聚焦“八清一改”重点,一体推进农村改厕、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实现万人以上建制镇、500人以上社区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行政村全部建设垃圾集中收集点、污水全部得到有效治理,镇村普及无害化厕所,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着力构建村庄环境清洁制度化、常态化机制,真正实现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大幅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五是持续抓好村集体经济增活力。坚持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提升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带动脱贫户稳定增收的重要抓手,持续用力、做优做强村集体经济。强化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大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奖补力度,结合“三联”工作机制,加快乡村人才振兴,引进和培育一批懂市场、善经营、爱农村、能长久的农业产业人才,稳步把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继续支持建设工业园区总部经济标准化厂房、集镇社区周边配建的单体厂房、村级农产品加工厂房和设施蔬菜大棚,收取租金壮大村集体经济。强化资金监管。继续坚持以“三变”改革为总抓手盘活闲置资源资产,以“立科设目理清集体资产、科学运营防险增收、阳光运行全程透明”三项举措,实现“集体经济有发展、资金安全有保障、干部清廉看得见、群众参与有途径、干群关系更密切”五大目标的“135”模式,着力破解农村集体资产监管难题,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乡村振兴专家库,力争“一专班一顾问、一村一大师、一业一专家”。将安康有名望的离退休老领导、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选聘有特长、有情怀、有经验的学者、企业管理者和 “技术能手”、“社会贤达”、“土专家”等专业人才,组成多领域、多层次的专家库,参与全区乡村振兴各环节,确保专家力量贯穿于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要环节的始终,推动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同时,定期选树“乡村振兴好书记”,打造“兴村生力军”。设立专栏,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在干部队伍中树立典型、榜样,大力营造新时代干部砥砺奋进、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微信图片_20220304103109.jpg

(三)做好“六个加快”,衔接振兴谱新篇。一是加快人才队伍培育。紧扣高质量发展目标,细化农村人才振兴“十大工程”实施方案,抓好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村科技“五支队伍”建设,建成富有汉滨特色的“人才链”,坚持“产业链”“人才链”同步创建。创新“归雁”回乡落地机制,健全人才奖励补贴、服务保障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同时,抓教育培训,创新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计划,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建立常规培训、特色培训和实践培训模式,打造高素质乡村振兴“头雁队伍”。二是加快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围绕“核桃魔芋上北山,茶叶产业选南边;浅山川道粮油菜,畜牧产业选准点;东边烤烟西边稻,特色小众需镶嵌;主导特色同谋划,三产融合促发展”的总体布局,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25条主导特色产业带,实现优质产业全覆盖;并持续实施“十百千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百园航母、千园提升、村村覆盖”园区建设工程。以五里工业集中区富硒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依托,谋划引进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初加工,逐步形成种养有机结合,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三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探索开展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示范创建,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建设,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定期组织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指导规范村规民约制定,建立健全指导性标准规范和约束奖惩机制,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基层群众组织作用,着力探索解决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培育文明乡风。四是加快乡村治理改进提升。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乡村治理十八条措施,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平安法治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全面推广“321”基层治理模式、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继续深化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村、示范镇建设,邀请有道德、有资源、有能力、有文化、有意愿为乡村作出贡献的贤能人士参加新乡贤工作室,通过“增进乡情、听取乡音、服务乡亲、参与乡事、收集民意”等多种形式,鼓励新乡贤参与后备干部培养、收集村情民意、协调邻里纠纷等,培育一批乡村治理创新模式和典型案例。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等有效做法,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为乡村振兴营造心平气顺的良好环境。五是加快提升“两基”水平。实施道路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补齐非贫困村道路短板,逐步实现县乡公路等级化、行政村公路部分等级化、具备条件自然村道路全部硬化。持续巩固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统筹考虑城区和地势较低镇办的防洪安全,加快月河等堤防工程建设。谋划全区水系互联互通,不断增强生产生活用水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全区水资源优势,启动月河川道供水连片运行和五里工业集中区供水工程,实施双龙龙泉、中原马坪等53处安全饮水提升项目,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农村供水资产管理。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完善提升农村电网建设,加快农网改造进度,提升农村供电设施保障能力,特别是非贫困村要全部通动力电,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电力保障。推进5G信号全覆盖。加快开展镇村5G建设和应用试点,全面提升改善农村通讯条件。六是加快项目库建设质量提升。随着国家对巩固衔接工作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类项目建设不断增多,各类资金数量不断增加,对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要坚持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继续和“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要求,着眼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抓细抓实项目申报、审核、评审、入库等关键环节,提升项目库建设质量,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力争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切实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专项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乡村振兴东风劲,农村大地万木春。去年是过渡期内的第一年,全区巩固衔接工作目标已经胜利完成,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今年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紧迫性,乘势而上、埋头苦干,全面推进汉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工作实现常态化、规范化,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者系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政府副区长)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标签学而时习    
高端视点

写实巩固拓展文章 走稳乡村振兴之路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巩固衔接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2-03-03 19:27: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周本才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如何进一步写好巩固拓展文章,走稳乡村振兴之路,保持乘势之势,是摆在基层党委、政府的新课题与新挑战。近期,通过调研走访,结合分管工作进行了思考探究,初步形成了“四五六”工作思路,确保巩固拓展成果与推动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一、基本区情

汉滨区属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核心区域,辖28个镇办,有20个分布在山大沟深、灾害频发的南北两山。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全区60996户20298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累计投入资金26.5亿元,新修通村组道路671条1556公里;累计投资6.12亿元,新实施安全饮水工程530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29.99万人。累计投资3.1亿元,实施电网改造385个村。累计投入2.03亿元,实施危改7042户;累计投资3.1亿元,新建改建24家医疗卫生机构。整合资金3.05亿元,新增五保户供养床位3225张,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4%。累计整合产业发展资金21亿元,实现了179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清零,发展现代农业园区208个、农业龙头企业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14家、家庭农场195个、农产品加工厂42家,以一区之力,完成了全省4.3%、全市25.5%的脱贫任务,为全市全省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贡献了汉滨力量。

2021年是中央设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第一年,汉滨区在巩固衔接推进中快速反应,实现了工作机制率先转换、政策队伍有效衔接、监测预警落实有力、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整体工作开局良好。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汉滨区通过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虽然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艰巨繁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还亟待解决。集中表现在:一是发展动力不足。全区产业分散,规模较小,且链条短,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脱贫质量不稳固等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二是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全区自然灾害频发,农田基础条件较差,机械化率低,人工成本高,部分地区土地集中连片困难,生产道路建设滞后,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不足,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三是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农业产业发展链条还不完备,现代化技术装备和设施欠缺,多数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四是基础设施不足。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等影响出现短板的问题。五是公共服务滞后。易地搬迁后扶问题相对突出,农村普遍人才匮乏,乡村治理水平差距较大,一些脱贫户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仍需持续用力,控辍保学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脱贫群众思想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三、对策建议

巩固是基础,拓展是要求,振兴是目标。新的一年,应紧扣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动摇,抢抓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历史机遇,始终以巩固衔接统揽“三农”工作全局,在持续“巩固”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拓展”这篇大文章,加快“五大振兴”工作步伐。

搜狗截图22年03月04日1031_1.png

(一)抓实“四项举措”,守牢底线开新局。今年巩固衔接工作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必须抓实“四项举措”,常态化推进巩固衔接工作,赢取工作主动。一是筑牢防返“防火墙”。积极推行防返贫“12345678”动态监测法,即严守一条底线: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防范两个重点:防返贫、防新致贫;紧盯三类人员: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关注四类家庭:低保户家庭、主要劳动力丧收入骤降家庭、偏远独居增收无门家庭、因灾因病因学因变故硬性支出大家庭;采取五种方式:农户自主申报、镇村干部排查、行业部门筛查预警、各类监测渠道反馈、平台监测分析;坚持六项举措:全程监督、清单交办、全员帮扶、领导包抓、定期通报、考核问责;压实七级责任:区委常委督导片区责任、行业部门分管区级领导责任、区级联镇(街道)领导责任、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责任、区直帮扶部门主要负责人责任、驻村帮扶责任、村(社区)巩固衔接工作责任;严格执行八步程序:风险预警、入户核查、承诺授权、信息比对、民主评议、村级公示、镇办审核、区级审定,有效防范“体外循环”,及时落实帮扶举措,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提升。二是多措并举“防风险”。牢固树立防范风险意识,特别是产业发展失败的风险、易地搬迁稳不住的风险、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逾期的风险、规模性返贫的风险、地方扶贫债务的风险、信访维稳的风险等,及时制定舆情和风险防范工作预案,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对“两拖欠”问题负总责,实行分片包干管理,明确责任领导和具体负责人,抓好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解决好因工程款纠纷、计量与质量争议纠纷等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将辖区内、行业主管的欠薪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坚决守住不发生“黑天鹅”事件的底线。三是打造样板“增成色”。紧紧抓住“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机遇,深度对接支持政策,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先行先试,实施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即3个示范镇和27个示范村2类示范带(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带和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示范带),强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确保振兴示范体系稳步推进。总体目标按照1年打基础,2年、3年抓提升,4年、5年上台阶的思路,以打造样板村为切入点,走出一条具有汉滨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四是压实任务“明责任”。继续压实区委常委督导片区责任、行业部门分管区级领导责任、区级联镇(街道)领导责任,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责任、区直帮扶部门主要负责人责任、驻村帮扶责任、村(社区)巩固衔接工作责任。并继续实行“三函一谈一督一改”工作法(“三函”即工作提醒函、问题交办函、线索移交函,“一谈”即对问题突出、工作滞后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一督”即区级分管领导和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带队分片督导,“一改”即限时整改),倒逼责任落实,将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举措,全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为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前锋力量。

微信图片_20220304103032.jpg

(二)抓好“五个持续”,巩固成果育新机一是持续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完善脱贫人口和“三类人员”参保资助政策,确保100%参保。持续做好控辍保学和精准资助,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无失学辍学。进一步强化饮水安全保障运营长效机制,及时发现化解农村供水风险隐患。强化农村住房动态监测,加快因灾损毁住房恢复重建。切实加快灾后重建步伐,保质保量完成水、电、路、讯等重建任务。二是持续抓好“两业”提质增效。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扎实推行“三联”工作机制,不断深化“三变”改革,积极培育有爱心、有诚心、有良心、有热心、有恒心“五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实市场主体、载体、示范体“三体”,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铺天盖地”;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助推高质量发展“10+X+N”示范体系建设,集中资源培育打造汉滨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示范体系“顶天立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扶强扶优、梯次推进,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首先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障粮食安全,守稳农业基本盘,真正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持续提高农业良种、良法水平。大力推进北部粮仓建设,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其次是做优做强产业。立足特色资源优势,聚焦畜牧、茶叶、蔬菜、魔芋、核桃五大主导产业,扩规模、提水平、增效益;统筹推动烤烟、蚕桑、油茶、拐枣、食用菌、中药材、林下经济、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做优做精,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化、企业化、现代化发展,形成“5+X”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品品牌效益化、产业链条现代化。重点围绕现有优势产业探索推进“链长”制,以产业链长为核心,拓宽延长产业链条,把更多的群众嵌入产业链,发展以阳晨、立华、民荣等企业为链长的生猪产业,力争2025年恢复生猪百万饲养大县;发展以陕茶一号汉水韵为链长的茶叶产业;发展以忠诚公司为链长的蔬菜产业;发展以悠源食品等企业为链长的魔芋产业。林业方面要注重培育林下经济,坚持发展与管护并重,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实现“人与青山两不负”。到“十四五”末,累计培育家庭农场500个、农业园区300个、产业化龙头企业100个、“两品一标”认证50个;农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00元。要持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明确农户享受收益方式和比例。着力提高小额信贷获贷率,积极推广实施“富民贷”;继续深化苏陕劳务协作,强化省内劳务协作,进一步开发和规范管理公益岗位,确保脱贫人口就业规模和收入水平稳中有增。三是持续抓好搬迁社区促后扶。不断完善搬迁安置社区功能配套,大力发展社区经济,持续推广“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发展模式,做优做强社区工厂,满足群众就近就业需求。加快完善搬迁社区物业管理、创业就业、产业发展等配套政策,以和谐家庭、平安社区工厂、幸福社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社会治理水平。开展没有等靠要赖、没有家庭暴力、没有奢侈浪费、没有违法乱纪、没有邪教迷信、没有污染环境的“六承诺”平安家庭创建。开展学习氛围好、隐患排查好、治安防控好、安全生产好、员工管理好、工作环境好的“六好”平安社区工厂创建。开展政治清爽聚心、劳动就业稳心、公共服务顺心、社会风气暖心、社会治安放心、生态环境舒心的“六心”幸福社区创建,真正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四是持续抓好人居环境改造促升级。全面推进林长制、河长制,扎实开展林业“五乱”治理和河湖“清四乱”,深入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特别要加强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5年提升行动,坚持示范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综合整治和重点突破相统筹,在巩固三年行动的基础上,提等升级、接续推进。总体上围绕“净美汉滨”目标,聚焦“八清一改”重点,一体推进农村改厕、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实现万人以上建制镇、500人以上社区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行政村全部建设垃圾集中收集点、污水全部得到有效治理,镇村普及无害化厕所,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着力构建村庄环境清洁制度化、常态化机制,真正实现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大幅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五是持续抓好村集体经济增活力。坚持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提升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带动脱贫户稳定增收的重要抓手,持续用力、做优做强村集体经济。强化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大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奖补力度,结合“三联”工作机制,加快乡村人才振兴,引进和培育一批懂市场、善经营、爱农村、能长久的农业产业人才,稳步把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继续支持建设工业园区总部经济标准化厂房、集镇社区周边配建的单体厂房、村级农产品加工厂房和设施蔬菜大棚,收取租金壮大村集体经济。强化资金监管。继续坚持以“三变”改革为总抓手盘活闲置资源资产,以“立科设目理清集体资产、科学运营防险增收、阳光运行全程透明”三项举措,实现“集体经济有发展、资金安全有保障、干部清廉看得见、群众参与有途径、干群关系更密切”五大目标的“135”模式,着力破解农村集体资产监管难题,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乡村振兴专家库,力争“一专班一顾问、一村一大师、一业一专家”。将安康有名望的离退休老领导、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选聘有特长、有情怀、有经验的学者、企业管理者和 “技术能手”、“社会贤达”、“土专家”等专业人才,组成多领域、多层次的专家库,参与全区乡村振兴各环节,确保专家力量贯穿于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要环节的始终,推动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同时,定期选树“乡村振兴好书记”,打造“兴村生力军”。设立专栏,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在干部队伍中树立典型、榜样,大力营造新时代干部砥砺奋进、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微信图片_20220304103109.jpg

(三)做好“六个加快”,衔接振兴谱新篇。一是加快人才队伍培育。紧扣高质量发展目标,细化农村人才振兴“十大工程”实施方案,抓好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村科技“五支队伍”建设,建成富有汉滨特色的“人才链”,坚持“产业链”“人才链”同步创建。创新“归雁”回乡落地机制,健全人才奖励补贴、服务保障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同时,抓教育培训,创新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计划,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建立常规培训、特色培训和实践培训模式,打造高素质乡村振兴“头雁队伍”。二是加快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围绕“核桃魔芋上北山,茶叶产业选南边;浅山川道粮油菜,畜牧产业选准点;东边烤烟西边稻,特色小众需镶嵌;主导特色同谋划,三产融合促发展”的总体布局,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25条主导特色产业带,实现优质产业全覆盖;并持续实施“十百千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百园航母、千园提升、村村覆盖”园区建设工程。以五里工业集中区富硒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依托,谋划引进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初加工,逐步形成种养有机结合,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三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探索开展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示范创建,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建设,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定期组织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指导规范村规民约制定,建立健全指导性标准规范和约束奖惩机制,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基层群众组织作用,着力探索解决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培育文明乡风。四是加快乡村治理改进提升。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乡村治理十八条措施,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平安法治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全面推广“321”基层治理模式、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继续深化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村、示范镇建设,邀请有道德、有资源、有能力、有文化、有意愿为乡村作出贡献的贤能人士参加新乡贤工作室,通过“增进乡情、听取乡音、服务乡亲、参与乡事、收集民意”等多种形式,鼓励新乡贤参与后备干部培养、收集村情民意、协调邻里纠纷等,培育一批乡村治理创新模式和典型案例。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等有效做法,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为乡村振兴营造心平气顺的良好环境。五是加快提升“两基”水平。实施道路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补齐非贫困村道路短板,逐步实现县乡公路等级化、行政村公路部分等级化、具备条件自然村道路全部硬化。持续巩固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统筹考虑城区和地势较低镇办的防洪安全,加快月河等堤防工程建设。谋划全区水系互联互通,不断增强生产生活用水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全区水资源优势,启动月河川道供水连片运行和五里工业集中区供水工程,实施双龙龙泉、中原马坪等53处安全饮水提升项目,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农村供水资产管理。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完善提升农村电网建设,加快农网改造进度,提升农村供电设施保障能力,特别是非贫困村要全部通动力电,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电力保障。推进5G信号全覆盖。加快开展镇村5G建设和应用试点,全面提升改善农村通讯条件。六是加快项目库建设质量提升。随着国家对巩固衔接工作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类项目建设不断增多,各类资金数量不断增加,对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要坚持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继续和“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要求,着眼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抓细抓实项目申报、审核、评审、入库等关键环节,提升项目库建设质量,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力争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切实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专项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乡村振兴东风劲,农村大地万木春。去年是过渡期内的第一年,全区巩固衔接工作目标已经胜利完成,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今年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紧迫性,乘势而上、埋头苦干,全面推进汉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工作实现常态化、规范化,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者系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政府副区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