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陕西柞水县:“三带”促就业 帮扶精准稳

时间:2022-03-25 16:05:32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4期作者:

2021年以来,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将就业帮扶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出台就业帮扶政策,发放转移交通费等就业帮扶措施,扶持引导脱贫户自主创业、就近就地就业,全县脱贫群众和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员”务工达1.89万人(其中省外务工2466人,县外省内务工7587人,县内务工8902人),占脱贫劳动力总数的88.8%;有劳动能力脱贫家庭至少一人就业,人均务工收入19670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标。其主要做法是:

一是建创业孵化基地,带动返乡劳动力创业就业。建成县镇级标准化创业服务中心10个,认定创业孵化基地5家、孵化创业实体295家,落实创业贷款2600万元,一次性发放创业补贴118.1万元、创业孵化项目补贴61.15万元,带动脱贫劳动力创业就业885人。将乡村旅游、高端民宿、美食街区、康养度假与创业扶持深度融合,建成农民返乡创业示范村1个、创业园1个,带动脱贫人口就业创业625人。先后获得省级创业型城市和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县称号。

二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带动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小木耳大产业”重要指示,将木耳产业作为脱贫人口就近就业的切入点,持续做强做长木耳产业链条,引进培育木耳产业化企业14家,组建股份合作社82个,吸纳群众就近务工;依托“盘龙药业”,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促就业;培育各类新型主体,发展壮大县域特色种养业促就业;培养“农忙在田+农闲务工”“种植+养殖”“养殖+蓝领”等复合型职业农民100余人,认定就业帮扶基地、帮扶车间35家,全县5469名脱贫人口依托产业链条和就业帮扶车间实现就近就业。

三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带动“三无”劳动力就地就业。逐村成立劳务工作队,聘任就业信息员82人,逐户排查“零就业”户、就业意愿户及培训意愿户。针对有就业意愿无法离乡或弱劳动力,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人、按需定员、就业帮扶”要求,充分发挥公益岗位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累计开发社会治安协管、护林护路、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2548个,为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稳定收入等“三无”脱贫劳动力就地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探索实践,柞水县深刻体会到,巩固提升就业帮扶成果,必须从县域实际出发,坚持政府主导、产业引领、企业带动、托底保障的思路,把稳岗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工作,才能把就业帮扶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第一,强化领导、落实政策是前提。只有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坚持从“群众所盼、发展所需”出发,将就业帮扶作为致富增收的“金钥匙”,与推进乡村振兴、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让脱贫人口共享劳动力市场供给侧改革红利,才能加快共同富裕步伐。

第二,扩充岗位、带贫益贫是根本。只有全面整合县内公益岗位和就业资源,充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壮大木耳等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带动群众返乡创业就业、就近就业、就地就业,才能真正实现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第三,精准对接、用情服务是关键。只有坚持“劳动力底数清、劳动能力清、就业状态清、就业意愿清、培训意向清”,才能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准确为每一名转移就业的脱贫群众推荐岗位,才能让就业帮扶真正实现从自发输出向精准输出、从无序输出向有序输出的目标。

(供稿单位:陕西省柞水县)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陕西柞水县:“三带”促就业 帮扶精准稳

时间:2022-03-25 16:05:32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4期

作者:

2021年以来,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将就业帮扶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出台就业帮扶政策,发放转移交通费等就业帮扶措施,扶持引导脱贫户自主创业、就近就地就业,全县脱贫群众和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员”务工达1.89万人(其中省外务工2466人,县外省内务工7587人,县内务工8902人),占脱贫劳动力总数的88.8%;有劳动能力脱贫家庭至少一人就业,人均务工收入19670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标。其主要做法是:

一是建创业孵化基地,带动返乡劳动力创业就业。建成县镇级标准化创业服务中心10个,认定创业孵化基地5家、孵化创业实体295家,落实创业贷款2600万元,一次性发放创业补贴118.1万元、创业孵化项目补贴61.15万元,带动脱贫劳动力创业就业885人。将乡村旅游、高端民宿、美食街区、康养度假与创业扶持深度融合,建成农民返乡创业示范村1个、创业园1个,带动脱贫人口就业创业625人。先后获得省级创业型城市和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县称号。

二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带动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小木耳大产业”重要指示,将木耳产业作为脱贫人口就近就业的切入点,持续做强做长木耳产业链条,引进培育木耳产业化企业14家,组建股份合作社82个,吸纳群众就近务工;依托“盘龙药业”,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促就业;培育各类新型主体,发展壮大县域特色种养业促就业;培养“农忙在田+农闲务工”“种植+养殖”“养殖+蓝领”等复合型职业农民100余人,认定就业帮扶基地、帮扶车间35家,全县5469名脱贫人口依托产业链条和就业帮扶车间实现就近就业。

三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带动“三无”劳动力就地就业。逐村成立劳务工作队,聘任就业信息员82人,逐户排查“零就业”户、就业意愿户及培训意愿户。针对有就业意愿无法离乡或弱劳动力,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人、按需定员、就业帮扶”要求,充分发挥公益岗位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累计开发社会治安协管、护林护路、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2548个,为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稳定收入等“三无”脱贫劳动力就地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探索实践,柞水县深刻体会到,巩固提升就业帮扶成果,必须从县域实际出发,坚持政府主导、产业引领、企业带动、托底保障的思路,把稳岗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工作,才能把就业帮扶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第一,强化领导、落实政策是前提。只有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坚持从“群众所盼、发展所需”出发,将就业帮扶作为致富增收的“金钥匙”,与推进乡村振兴、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让脱贫人口共享劳动力市场供给侧改革红利,才能加快共同富裕步伐。

第二,扩充岗位、带贫益贫是根本。只有全面整合县内公益岗位和就业资源,充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壮大木耳等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带动群众返乡创业就业、就近就业、就地就业,才能真正实现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第三,精准对接、用情服务是关键。只有坚持“劳动力底数清、劳动能力清、就业状态清、就业意愿清、培训意向清”,才能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准确为每一名转移就业的脱贫群众推荐岗位,才能让就业帮扶真正实现从自发输出向精准输出、从无序输出向有序输出的目标。

(供稿单位:陕西省柞水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