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陕西甘泉:搭建“三有”平台,“搬”出美好新生活

时间:2022-04-18 11:10:06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QQ截图20220418111151.jpg

近年来,甘泉县狠抓移民搬迁后续帮扶,积极搭建产业发展、就业培训、公共服务保障三大平台,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的同时,还能“稳得住”、“能致富”,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提早谋划建产业让搬迁群众产业发展有基地

坚持把配套产业作为群众搬迁入住、稳定居住的前置条件,广泛征求群众产业发展需求,在距离县城3公里的南沟门村,流转土地130亩,先后投入财政资金500万元,建设移民搬迁蔬菜产业园区,共建成大型拱棚150座,土地流转费全部由县财政资金承担。目前园区共有84户搬迁户从事蔬菜产业,户均年增收6000元。同时,县移民办投入210万财政资金,与陕果甘泉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在距安置点1公里的西山上建成700亩经济林果园。陕果甘泉公司承诺果园优先吸纳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就业,且每年为全县298户搬迁户每户分红不少于700元。

QQ截图20220418111206.jpg

多措并举抓就业让搬迁群众务工就业有渠道

搬迁安置区与甘泉县元艺民间文化营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创办社区工厂,构建“培训+就业”模式,组织专人授课,承接剪纸、假发编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后续加工,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20个,实现了楼上安居、楼下就业。针对脱贫户收入不稳定、不持续的问题,加大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坚持易地扶贫搬迁户、弱劳动能力户、收入不稳定户“三优先”原则,优先聘用上岗。目前,累计安排公益性岗位156人次、公益专岗94人次、特设公益性岗位195人次,乡村公益性岗位162人次。同时,对有一定劳动技能或者培训后掌握一定技能的脱贫人口,通过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个人意愿双向摸排,开展定向人才培训“沃土”工程,先后举办农业技术、养老护理、剪纸等培训班16期,培训380人次,提升搬迁群众的技能水平,实现了有就业意愿和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

QQ截图20220418111218.jpg

优化提升抓配套让搬迁群众生活质量有保障

将搬迁群众子女上学、就医、停车、电网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步布局规划。全县3个集中安置点均位于县城中心地段,距县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第一幼儿园、初级中学等多所学校不超2公里;距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不超1.5公里,距县中心广场700米,水电路讯与城镇居民共用共享。同时,将安置点纳入社区管理,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开设户籍管理、就业、就学、就医、社保法律咨询等各类公共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搬迁群众的各项权益和诉求得到充分保障;配备物业公司,为搬迁群众的生活提供管理和服务;利用社区广场配备相应设施,经常性开展各类文娱活动,满足搬迁群众文体休闲娱乐需求,促进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社区。

QQ截图20220418111228.jpg

通过产业发展、就业培训、公共服务保障三大平台的搭建,全县298户1002人搬迁群众中发展种植业252人、养殖业98人,就业创业379人,公益性岗位安置607人次,实现了"产业有园区、就业有渠道、培训有基地、办事有人管、收入有保障"。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区县声音    
部委省市

陕西甘泉:搭建“三有”平台,“搬”出美好新生活

时间:2022-04-18 11:10:06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QQ截图20220418111151.jpg

近年来,甘泉县狠抓移民搬迁后续帮扶,积极搭建产业发展、就业培训、公共服务保障三大平台,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的同时,还能“稳得住”、“能致富”,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提早谋划建产业让搬迁群众产业发展有基地

坚持把配套产业作为群众搬迁入住、稳定居住的前置条件,广泛征求群众产业发展需求,在距离县城3公里的南沟门村,流转土地130亩,先后投入财政资金500万元,建设移民搬迁蔬菜产业园区,共建成大型拱棚150座,土地流转费全部由县财政资金承担。目前园区共有84户搬迁户从事蔬菜产业,户均年增收6000元。同时,县移民办投入210万财政资金,与陕果甘泉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在距安置点1公里的西山上建成700亩经济林果园。陕果甘泉公司承诺果园优先吸纳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就业,且每年为全县298户搬迁户每户分红不少于700元。

QQ截图20220418111206.jpg

多措并举抓就业让搬迁群众务工就业有渠道

搬迁安置区与甘泉县元艺民间文化营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创办社区工厂,构建“培训+就业”模式,组织专人授课,承接剪纸、假发编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后续加工,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20个,实现了楼上安居、楼下就业。针对脱贫户收入不稳定、不持续的问题,加大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坚持易地扶贫搬迁户、弱劳动能力户、收入不稳定户“三优先”原则,优先聘用上岗。目前,累计安排公益性岗位156人次、公益专岗94人次、特设公益性岗位195人次,乡村公益性岗位162人次。同时,对有一定劳动技能或者培训后掌握一定技能的脱贫人口,通过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个人意愿双向摸排,开展定向人才培训“沃土”工程,先后举办农业技术、养老护理、剪纸等培训班16期,培训380人次,提升搬迁群众的技能水平,实现了有就业意愿和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

QQ截图20220418111218.jpg

优化提升抓配套让搬迁群众生活质量有保障

将搬迁群众子女上学、就医、停车、电网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步布局规划。全县3个集中安置点均位于县城中心地段,距县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第一幼儿园、初级中学等多所学校不超2公里;距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不超1.5公里,距县中心广场700米,水电路讯与城镇居民共用共享。同时,将安置点纳入社区管理,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开设户籍管理、就业、就学、就医、社保法律咨询等各类公共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搬迁群众的各项权益和诉求得到充分保障;配备物业公司,为搬迁群众的生活提供管理和服务;利用社区广场配备相应设施,经常性开展各类文娱活动,满足搬迁群众文体休闲娱乐需求,促进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社区。

QQ截图20220418111228.jpg

通过产业发展、就业培训、公共服务保障三大平台的搭建,全县298户1002人搬迁群众中发展种植业252人、养殖业98人,就业创业379人,公益性岗位安置607人次,实现了"产业有园区、就业有渠道、培训有基地、办事有人管、收入有保障"。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共济大厦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84297683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