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湖北通城:党建+文化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时间:2022-04-21 15:59:42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建平 春红 程隽

图片4.png

重走红色之路,传承红色基因。日前,走进湖北省通城县塘湖镇荻田村,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红色气息,慕名而来瞻仰烈士纪念碑、向烈士敬献花圈的人络绎不绝。

近年来,通城县因村制宜,以“党建+文化”为引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了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点燃文化引擎    激活自治活力 

“平时在学校也会学书法,但是不经常练,今天谢谢叔叔阿姨教我书法,书法对我以后写字也有很大的帮助。”麦市镇麦市村学生卢蕴哲开心地说道。

20日上午8时许,笔者来到麦市村党群服务中心——学生的“第二课堂”,只见“红马甲”志愿者们正在给孩子们讲写字绘画的坐姿、执笔手势,手把手地教书写,孩子们在练习纸上一笔一划临摹。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跃然纸上。

今年来,麦市村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党员志愿者接单”运行模式,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内容、有课程、有师资“五有”标准建设党建引领乡村文化实践点。

“就是想借这样的机会让乡村的孩子多接触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传统不能丢了。”党员志愿者王奇向记者介绍。

据悉,该村组建了98人的志愿者队伍,每周都会到实践点服务,现已开展公益课程6期,参与150余人次,并计划增设手工厨艺、种养殖技术等课程,覆盖到更广的人群。该村还建立积分制确保活动延续下去。

文化引擎被点燃了,“志愿有我、服务大家”的文明乡风浸润着这个朴实的村庄,逐步向全县各村扩散。 图片5.png

传承红色基因  创新治理格局 

“我特意带孙子到秋收暴动纪念馆等红色打卡地走一遍,为的是让他铭记自己出生在这片红色沃土上,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好红色精神。”祖祖辈辈生活在荻田村的汪老先生说。

近年来,塘湖党委政府探索红色村庄发展模式,以黄袍山红色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为抓手,以荻田村为核心组建联合党委,将周边村庄红色资源串成一线,打造闻名湘鄂赣三省的“红色小镇”。

在联合党委带动下,新建“红色讲堂”和文化长廊,推出“五个一”精品旅游线路,带动当地发展农家乐、民宿店、特产店80余家,村民人均增收1.4万元,村集体收入达11万余元,打造出一条“红色旅游+特色农业”的发展链条。

“作为革命后代,大家都感到很自豪,发誓一定会把红色精神代代传,建设和美山村”荻田村党支部书记李顺来表示。

近年来,荻田村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森林乡村”,并被纳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2021年累计接待党政机关、社会团体600余个,游客16万余人次,红色名片不仅越擦越响亮,还激活了旅游经济,村民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显著提升。 图片6.png

弘扬古瑶文化  书写致富篇章 

“左拍拍,右拍拍……”每当放学或放假,在通城县内冲瑶族村遥望千年广场,总能看到一群头裹靛青布巾、身穿色彩斑斓的瑶族盛装的青少年,在悠扬声高亢的音乐声中跳着《瑶乡拍打舞》。

“古瑶文化的精髓,就是勤劳、自强、互助、友爱,我们作为他们的后代,誓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建设好美丽山村”支部书记胡金文介绍说。

近年来,内冲瑶族村集约资源,科学定位,以“瑶望千年,药韵楚天”为主题,以“一轴两环三片”布局,发掘内冲古瑶文化底蕴,促进文化提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造“中华古瑶第一村”,建设具有浓厚文化和人文精髓的传统村落。
在古瑶文化的熏陶下,全村不等不靠,2016年在全县率先实现脱贫出列。

年轻党员胡有志带头致富,返乡创办瑶乡人家、瑶媳妇酒店,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脱贫户投入到餐饮住宿农家乐、土特产销售、民俗表演等旅游业态中,年营业额达到50余万元。本村年青村民胡宜强在其带动下返乡创业,专业发展畜禽养殖业,2021年养殖黑山羊60只、“两头乌”肉猪63头、鸡鸭近200只,年销售畜禽收入近6万元。

依托“中华古瑶第一村”旅游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该村与隽达旅游公司达成相关协议,实现村级固定资产出租、景区门票分红、承接外包业务等多方面创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20万元。(作者单位:湖北省通城县委宣传部 )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文化振兴    
乡村发展

湖北通城:党建+文化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时间:2022-04-21 15:59:42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建平 春红 程隽

图片4.png

重走红色之路,传承红色基因。日前,走进湖北省通城县塘湖镇荻田村,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红色气息,慕名而来瞻仰烈士纪念碑、向烈士敬献花圈的人络绎不绝。

近年来,通城县因村制宜,以“党建+文化”为引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了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点燃文化引擎    激活自治活力 

“平时在学校也会学书法,但是不经常练,今天谢谢叔叔阿姨教我书法,书法对我以后写字也有很大的帮助。”麦市镇麦市村学生卢蕴哲开心地说道。

20日上午8时许,笔者来到麦市村党群服务中心——学生的“第二课堂”,只见“红马甲”志愿者们正在给孩子们讲写字绘画的坐姿、执笔手势,手把手地教书写,孩子们在练习纸上一笔一划临摹。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跃然纸上。

今年来,麦市村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党员志愿者接单”运行模式,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内容、有课程、有师资“五有”标准建设党建引领乡村文化实践点。

“就是想借这样的机会让乡村的孩子多接触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传统不能丢了。”党员志愿者王奇向记者介绍。

据悉,该村组建了98人的志愿者队伍,每周都会到实践点服务,现已开展公益课程6期,参与150余人次,并计划增设手工厨艺、种养殖技术等课程,覆盖到更广的人群。该村还建立积分制确保活动延续下去。

文化引擎被点燃了,“志愿有我、服务大家”的文明乡风浸润着这个朴实的村庄,逐步向全县各村扩散。 图片5.png

传承红色基因  创新治理格局 

“我特意带孙子到秋收暴动纪念馆等红色打卡地走一遍,为的是让他铭记自己出生在这片红色沃土上,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好红色精神。”祖祖辈辈生活在荻田村的汪老先生说。

近年来,塘湖党委政府探索红色村庄发展模式,以黄袍山红色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为抓手,以荻田村为核心组建联合党委,将周边村庄红色资源串成一线,打造闻名湘鄂赣三省的“红色小镇”。

在联合党委带动下,新建“红色讲堂”和文化长廊,推出“五个一”精品旅游线路,带动当地发展农家乐、民宿店、特产店80余家,村民人均增收1.4万元,村集体收入达11万余元,打造出一条“红色旅游+特色农业”的发展链条。

“作为革命后代,大家都感到很自豪,发誓一定会把红色精神代代传,建设和美山村”荻田村党支部书记李顺来表示。

近年来,荻田村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森林乡村”,并被纳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2021年累计接待党政机关、社会团体600余个,游客16万余人次,红色名片不仅越擦越响亮,还激活了旅游经济,村民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显著提升。 图片6.png

弘扬古瑶文化  书写致富篇章 

“左拍拍,右拍拍……”每当放学或放假,在通城县内冲瑶族村遥望千年广场,总能看到一群头裹靛青布巾、身穿色彩斑斓的瑶族盛装的青少年,在悠扬声高亢的音乐声中跳着《瑶乡拍打舞》。

“古瑶文化的精髓,就是勤劳、自强、互助、友爱,我们作为他们的后代,誓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建设好美丽山村”支部书记胡金文介绍说。

近年来,内冲瑶族村集约资源,科学定位,以“瑶望千年,药韵楚天”为主题,以“一轴两环三片”布局,发掘内冲古瑶文化底蕴,促进文化提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造“中华古瑶第一村”,建设具有浓厚文化和人文精髓的传统村落。
在古瑶文化的熏陶下,全村不等不靠,2016年在全县率先实现脱贫出列。

年轻党员胡有志带头致富,返乡创办瑶乡人家、瑶媳妇酒店,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脱贫户投入到餐饮住宿农家乐、土特产销售、民俗表演等旅游业态中,年营业额达到50余万元。本村年青村民胡宜强在其带动下返乡创业,专业发展畜禽养殖业,2021年养殖黑山羊60只、“两头乌”肉猪63头、鸡鸭近200只,年销售畜禽收入近6万元。

依托“中华古瑶第一村”旅游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该村与隽达旅游公司达成相关协议,实现村级固定资产出租、景区门票分红、承接外包业务等多方面创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20万元。(作者单位:湖北省通城县委宣传部 )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