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陕西白河县: 搬迁户有了好日子,有了归属感

时间:2022-05-06 12:30:38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5期作者:刘锐萍 王琛

“一水分秦楚,清江入画楼。舟轻驰曲岸,帆正骋中流。”白河县位于陕西东南端,有“秦头楚尾”灵秀小城的美誉。然而,“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的现实,也让当地的发展一度十分艰难,并由此诞生了“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为主要内容的“三苦”精神。

为了让一方水土能养活一方人,“十二五”以来,白河县累计从高山和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实施搬迁安置3万户10.4万人,搬迁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的66.2%。其中,“十三五”易地搬迁10653户32666人,集中安置率达到95%。

面对如此庞大的搬迁群体,白河县委、县政府认为,“搬出来”只是第一步,要让搬迁出来的居民“稳得住”,还要做好配套设施、精准管理和精细服务等工作,解决搬迁户的后顾之忧。为此,在集中开展以“集中安置、产业发展、搬新拆旧、新风塑造、社区管理、党建引领”为主要内容的“六大融入提升行动”基础上,白河县创新推行“居住簿”制度,同时以“党建+”社会治理“真人网”为核心内容,推进搬迁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管理服务水平。

“易地搬迁是民心工程、民生工程、系统工程,一定要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头,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坚决防止和避免‘一搬了之’。”白河县县长王日新说。

1.jpg

陕西省白河县向荣社区375户搬迁群众喜领“居住簿”。

一张“居住簿” 避免群众两头跑

“大妈,你们领了‘居住簿’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孩子上学都可以就近解决,无论在原籍还是现住地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白河县城关派出所副所长周显宏耐心地向群众解释着“居住簿”的好处。2021年10月15日,城关镇向荣社区举行搬迁群众居住簿发放仪式,广场挤满了前来领证、咨询的搬迁群众。

“搬到这里,居住环境、医疗教育条件都好多了,但总感觉自己还是个外人。现在有了这个小本子,心里就踏实了。”2018年,陈绪军从城关镇安福村搬到向荣小区,夫妻俩开了间小超市,加上做装修的收入,一个月能挣几千块钱,日子越过越有劲。然而因为户口尚在原籍,有点事就得跑回原村办,就少了很多归属感。

据统计,近年来,白河县因移民搬迁、自然流动等原因造成人户分离(户籍与住址不在同地址)的户数高达3万多户11万人,其中跨村、跨镇搬迁群众1.8万户6.3万人。

为了让群众的权益不因搬迁而受影响,还便于公安部门户籍管理,经过多年摸索,白河县在原居民“户口本”的基础上,建立搬迁群众基础信息数据库,推行“户口本”与“居住簿”双线运行机制,实现人户分离数据的规范采集与规范存储。在“原公安户籍信息管理系统”与“一标三实”基础信息系统上,开发出“白河县移民搬迁信息管理系统”,系统预留政法、医保、社保、民政、农林、教育等行业查验接口,实现县内人口信息共建共享、闭环运行、无缝对接。

对暂不愿迁移户籍的,实行“居住簿”管理。“居住簿”在全县范围内与居民户口本具有同等效力,按照“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的思路,“居住簿”上载明搬迁群众迁出地的原有承包地等依法享有的权益不变,安置地(社区)负责做好搬迁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农村低保等保障服务工作,让搬迁群众吃下迁出地和迁入地权益双保障的“定心丸”。

“有了居住簿,搬迁群众就可以在所居住的社区办理养老保险、城乡医保等业务,再也不用‘两头跑’了,也便于我们加强社区管理。”城关镇向荣社区党支部书记黄汉高介绍说。

通过创新推行“居住簿”制度,变“以户籍地管人”为“以住地管人”,实现“户口本”与“居住簿”双线运行,在国家现行户籍管理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破解了新形势下农村户籍管理的现实问题,有效保障了搬迁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影响,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础。

“网格化”管理 让服务更贴心

2022年1月1日一大早,双丰镇天顺社区组织召开元旦期间安全大排查工作部署会,会议结束后,全体网格员立即到沿街店面、社区居民楼排查社区存在的安全隐患。

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社区居民楼许多搬迁群众随意在楼道内堆放大量可燃杂物,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网格员们拉网式排查,发现问题立即联系物主,和志愿者一起将楼道的堆积物清理干净,解除了安全隐患。

网格化管理是白河县实行“支部+社区治理”模式的有益探索之一。通过落实线上线下“双线”服务,白河县建立网格员、网格长、网格片长、网格总长、总网格长五级网格管理模式,线上帮助群众办理行政审批、政策咨询等服务事项,发挥网上平台督查预警功能,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积极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拓展综治业务、管理特殊人群、提供便民服务,全面提升乡村治理工作水平,打造乡村振兴新局面。

居住在卡子镇陈庄社区的陈登发是供销社退休党员干部,自从被推选为陈庄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后,他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组建居家维修、供水管理、环卫保洁等便民服务队,忙得不亦乐乎。“服务群众一直在路上,群众住着舒适是我的目标和使命。”在陈登发的带领下,小区干净整洁,树木葱郁,邻里关系其乐融融。

在实行网格化管理的同时,白河县运用“党建+”系统思维,以“互联网+”为手段,强化党组织在乡村治理模式转变中服务群众的力度,提升基层组织力。实施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并进,健全“一约四会”机制,严格落实“三务”公开制度、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辞职承诺等制度,把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治理工作全过程。推进镇党委、村(社区)党支部、党员、群众“四体”联动,畅通服务渠道,确保群众思想动态第一时间掌握,突发事故第一时间知晓,生产生活困难有人解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行红、黄、绿“三色”管理,实现网格管理与服务质量关联互助,真正压实一级网格员作用,确保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实行网格化管理的目的是让我们的服务更精细。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服务,让小区管理更加规范化,让搬迁群众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卡子镇陈庄社区党支部书记陈远飞说。

通过开展“党建+”社会治理“真人网”,白河县整合了基层一线网格员,增加了社区、村组干部“人”的力量,把搬迁群众两地管理职责从线下搬到线上,打造了“真人路上跑、事在网上办”农村社区治理快速反应平台,进一步创新了“一核多元”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2.jpg

陕西省白河县西营镇集中安置点天逸社区。

“三业并举”稳就业 给群众吃上“定心丸”

从每天与土地打交道到远离土地,搬迁到安置点的群众一方面觉得吃根葱都要花钱,另一方面觉得失去了对土地的依附,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稳”不住的理由。

“多亏了村上干部帮我们协调,给我们划分了‘微菜园’,不仅节省了开支,还能赚点零花钱哩!”

今年74岁的李在环从仓上镇灯塔村搬到山下,虽然年纪大,但勤劳的习惯一直改不了,自从有了“微菜园”,就种下了大葱、四季豆、辣椒等时令蔬菜,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2019年,灯塔村党支部在“三问三解三精准”问题排查过程中了解到大多数搬迁户反映没有土地这一问题,便将安置点附近8亩连片土地统一流转,将其划分成小块的“微菜园”,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搬迁群众耕种。目前,白河县已通过“我在社区有块地”“党支部为我划块田”等方式,在各个集中安置点建立了小菜园和养殖圈舍,帮助老百姓解决吃菜、喂猪、养鸡等日常问题。

“现在政策好,几万块钱就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新房。”2017年,黄军一家从半山腰搬进了城关镇向荣社区移民搬迁安置点,成功脱了贫。搬进了新房子,解决了就医就学问题,这让黄军一家人开心不已,但就业等问题让黄军犯了愁。通过“三问三解三精准”活动,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黄军夫妇在附近的白河庆华化工厂上了班。不仅如此,黄军还被聘为村上的护林员。两口子都有了稳定收入,女儿也顺利考上了大学。

为了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的目标,白河县按照产业、就业、创业“三业并举”要求,一个社区配套建设一个现代农业园区、一个新社区工厂、一个专业合作社,鼓励搬迁群众流转入股山林、土地,盘活现有农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规模发展光皮木瓜、富硒茶叶、油用牡丹、生态养殖等适销对路的特色富民产业;鼓励外出群众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变搬迁群众为产业工人,确保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都有一项稳定的增收产业、有一人能够稳定就业,逐步能致富。

“现在一家人可以就近做工,到社区办事也方便,还能照看老人孩子,每月工资也不比外出打工少。”谈到现在的幸福生活,宋家镇太平社区搬迁户邓关姣脸上挂满了笑容。除了搬到集镇社区住上电梯房、通上自来水外,镇村还通过做好配套服务、协调信用社贷款、解决农产品销路等服务,对农户就业创业进行扶持,真正实现了“搬出新生活,过上好日子”。

同时,针对“人住进了新房,心还在山沟里”的思想状况,白河县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工作着力点,在全县122个村(社区)定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内容精美、形式多样的“戏曲进乡村”文艺演出,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倡树文明新风,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在各安置社区,建起了广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棋艺室、图书室等,各种体育器材一应俱全。

“现在的政策真是好哩,不仅能吃饱穿暖,还能免费在家门口看节目。现在邻里和睦,新家园有了归属感,我再也不想回山上住了!”68岁的西营镇栗园村搬迁户刘关云乐呵呵地对身边的人说道。

一点点、一桩桩、一件件,帮着搬迁群众由“农民”顺利地向“市民”转变。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也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我们将持续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管理服务工作,从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协同一致的规划体系,以此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白河县委书记李全成如是说。

(作者单位:刘锐萍,陕西省安康市乡村振兴局;王琛,陕西省白河县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搬迁后扶    
资讯播报

陕西白河县: 搬迁户有了好日子,有了归属感

时间:2022-05-06 12:30:38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5期

作者:刘锐萍 王琛

“一水分秦楚,清江入画楼。舟轻驰曲岸,帆正骋中流。”白河县位于陕西东南端,有“秦头楚尾”灵秀小城的美誉。然而,“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的现实,也让当地的发展一度十分艰难,并由此诞生了“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为主要内容的“三苦”精神。

为了让一方水土能养活一方人,“十二五”以来,白河县累计从高山和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实施搬迁安置3万户10.4万人,搬迁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的66.2%。其中,“十三五”易地搬迁10653户32666人,集中安置率达到95%。

面对如此庞大的搬迁群体,白河县委、县政府认为,“搬出来”只是第一步,要让搬迁出来的居民“稳得住”,还要做好配套设施、精准管理和精细服务等工作,解决搬迁户的后顾之忧。为此,在集中开展以“集中安置、产业发展、搬新拆旧、新风塑造、社区管理、党建引领”为主要内容的“六大融入提升行动”基础上,白河县创新推行“居住簿”制度,同时以“党建+”社会治理“真人网”为核心内容,推进搬迁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管理服务水平。

“易地搬迁是民心工程、民生工程、系统工程,一定要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头,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坚决防止和避免‘一搬了之’。”白河县县长王日新说。

1.jpg

陕西省白河县向荣社区375户搬迁群众喜领“居住簿”。

一张“居住簿” 避免群众两头跑

“大妈,你们领了‘居住簿’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孩子上学都可以就近解决,无论在原籍还是现住地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白河县城关派出所副所长周显宏耐心地向群众解释着“居住簿”的好处。2021年10月15日,城关镇向荣社区举行搬迁群众居住簿发放仪式,广场挤满了前来领证、咨询的搬迁群众。

“搬到这里,居住环境、医疗教育条件都好多了,但总感觉自己还是个外人。现在有了这个小本子,心里就踏实了。”2018年,陈绪军从城关镇安福村搬到向荣小区,夫妻俩开了间小超市,加上做装修的收入,一个月能挣几千块钱,日子越过越有劲。然而因为户口尚在原籍,有点事就得跑回原村办,就少了很多归属感。

据统计,近年来,白河县因移民搬迁、自然流动等原因造成人户分离(户籍与住址不在同地址)的户数高达3万多户11万人,其中跨村、跨镇搬迁群众1.8万户6.3万人。

为了让群众的权益不因搬迁而受影响,还便于公安部门户籍管理,经过多年摸索,白河县在原居民“户口本”的基础上,建立搬迁群众基础信息数据库,推行“户口本”与“居住簿”双线运行机制,实现人户分离数据的规范采集与规范存储。在“原公安户籍信息管理系统”与“一标三实”基础信息系统上,开发出“白河县移民搬迁信息管理系统”,系统预留政法、医保、社保、民政、农林、教育等行业查验接口,实现县内人口信息共建共享、闭环运行、无缝对接。

对暂不愿迁移户籍的,实行“居住簿”管理。“居住簿”在全县范围内与居民户口本具有同等效力,按照“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的思路,“居住簿”上载明搬迁群众迁出地的原有承包地等依法享有的权益不变,安置地(社区)负责做好搬迁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农村低保等保障服务工作,让搬迁群众吃下迁出地和迁入地权益双保障的“定心丸”。

“有了居住簿,搬迁群众就可以在所居住的社区办理养老保险、城乡医保等业务,再也不用‘两头跑’了,也便于我们加强社区管理。”城关镇向荣社区党支部书记黄汉高介绍说。

通过创新推行“居住簿”制度,变“以户籍地管人”为“以住地管人”,实现“户口本”与“居住簿”双线运行,在国家现行户籍管理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破解了新形势下农村户籍管理的现实问题,有效保障了搬迁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影响,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础。

“网格化”管理 让服务更贴心

2022年1月1日一大早,双丰镇天顺社区组织召开元旦期间安全大排查工作部署会,会议结束后,全体网格员立即到沿街店面、社区居民楼排查社区存在的安全隐患。

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社区居民楼许多搬迁群众随意在楼道内堆放大量可燃杂物,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网格员们拉网式排查,发现问题立即联系物主,和志愿者一起将楼道的堆积物清理干净,解除了安全隐患。

网格化管理是白河县实行“支部+社区治理”模式的有益探索之一。通过落实线上线下“双线”服务,白河县建立网格员、网格长、网格片长、网格总长、总网格长五级网格管理模式,线上帮助群众办理行政审批、政策咨询等服务事项,发挥网上平台督查预警功能,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积极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拓展综治业务、管理特殊人群、提供便民服务,全面提升乡村治理工作水平,打造乡村振兴新局面。

居住在卡子镇陈庄社区的陈登发是供销社退休党员干部,自从被推选为陈庄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后,他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组建居家维修、供水管理、环卫保洁等便民服务队,忙得不亦乐乎。“服务群众一直在路上,群众住着舒适是我的目标和使命。”在陈登发的带领下,小区干净整洁,树木葱郁,邻里关系其乐融融。

在实行网格化管理的同时,白河县运用“党建+”系统思维,以“互联网+”为手段,强化党组织在乡村治理模式转变中服务群众的力度,提升基层组织力。实施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并进,健全“一约四会”机制,严格落实“三务”公开制度、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辞职承诺等制度,把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治理工作全过程。推进镇党委、村(社区)党支部、党员、群众“四体”联动,畅通服务渠道,确保群众思想动态第一时间掌握,突发事故第一时间知晓,生产生活困难有人解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行红、黄、绿“三色”管理,实现网格管理与服务质量关联互助,真正压实一级网格员作用,确保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实行网格化管理的目的是让我们的服务更精细。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服务,让小区管理更加规范化,让搬迁群众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卡子镇陈庄社区党支部书记陈远飞说。

通过开展“党建+”社会治理“真人网”,白河县整合了基层一线网格员,增加了社区、村组干部“人”的力量,把搬迁群众两地管理职责从线下搬到线上,打造了“真人路上跑、事在网上办”农村社区治理快速反应平台,进一步创新了“一核多元”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2.jpg

陕西省白河县西营镇集中安置点天逸社区。

“三业并举”稳就业 给群众吃上“定心丸”

从每天与土地打交道到远离土地,搬迁到安置点的群众一方面觉得吃根葱都要花钱,另一方面觉得失去了对土地的依附,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稳”不住的理由。

“多亏了村上干部帮我们协调,给我们划分了‘微菜园’,不仅节省了开支,还能赚点零花钱哩!”

今年74岁的李在环从仓上镇灯塔村搬到山下,虽然年纪大,但勤劳的习惯一直改不了,自从有了“微菜园”,就种下了大葱、四季豆、辣椒等时令蔬菜,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2019年,灯塔村党支部在“三问三解三精准”问题排查过程中了解到大多数搬迁户反映没有土地这一问题,便将安置点附近8亩连片土地统一流转,将其划分成小块的“微菜园”,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搬迁群众耕种。目前,白河县已通过“我在社区有块地”“党支部为我划块田”等方式,在各个集中安置点建立了小菜园和养殖圈舍,帮助老百姓解决吃菜、喂猪、养鸡等日常问题。

“现在政策好,几万块钱就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新房。”2017年,黄军一家从半山腰搬进了城关镇向荣社区移民搬迁安置点,成功脱了贫。搬进了新房子,解决了就医就学问题,这让黄军一家人开心不已,但就业等问题让黄军犯了愁。通过“三问三解三精准”活动,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黄军夫妇在附近的白河庆华化工厂上了班。不仅如此,黄军还被聘为村上的护林员。两口子都有了稳定收入,女儿也顺利考上了大学。

为了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的目标,白河县按照产业、就业、创业“三业并举”要求,一个社区配套建设一个现代农业园区、一个新社区工厂、一个专业合作社,鼓励搬迁群众流转入股山林、土地,盘活现有农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规模发展光皮木瓜、富硒茶叶、油用牡丹、生态养殖等适销对路的特色富民产业;鼓励外出群众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变搬迁群众为产业工人,确保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都有一项稳定的增收产业、有一人能够稳定就业,逐步能致富。

“现在一家人可以就近做工,到社区办事也方便,还能照看老人孩子,每月工资也不比外出打工少。”谈到现在的幸福生活,宋家镇太平社区搬迁户邓关姣脸上挂满了笑容。除了搬到集镇社区住上电梯房、通上自来水外,镇村还通过做好配套服务、协调信用社贷款、解决农产品销路等服务,对农户就业创业进行扶持,真正实现了“搬出新生活,过上好日子”。

同时,针对“人住进了新房,心还在山沟里”的思想状况,白河县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工作着力点,在全县122个村(社区)定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内容精美、形式多样的“戏曲进乡村”文艺演出,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倡树文明新风,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在各安置社区,建起了广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棋艺室、图书室等,各种体育器材一应俱全。

“现在的政策真是好哩,不仅能吃饱穿暖,还能免费在家门口看节目。现在邻里和睦,新家园有了归属感,我再也不想回山上住了!”68岁的西营镇栗园村搬迁户刘关云乐呵呵地对身边的人说道。

一点点、一桩桩、一件件,帮着搬迁群众由“农民”顺利地向“市民”转变。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也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我们将持续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管理服务工作,从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协同一致的规划体系,以此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白河县委书记李全成如是说。

(作者单位:刘锐萍,陕西省安康市乡村振兴局;王琛,陕西省白河县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