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韩雄:以理念更新推动工作创新

时间:2022-05-07 23:16:45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6期作者:韩雄

陕西省镇巴县地处大巴山腹地,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给镇巴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2月22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对2022年“三农”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文件的精神要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抢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资金、项目、人才等倾斜机遇,把整个工作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转变,从突出到人到户向推动全县协调发展转变,从以政府投入为主向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转变,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力争当新时代“三农”工作“排头兵”。

1.jpg

陕西省镇巴县委书记韩雄(左一)到脱贫群众家中走访慰问。

一、聚焦党建引领强“堡垒”,打造乡村发展“动力源”

基层党建是构筑乡村振兴强大动力系统的关键。“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总结和运用好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夯实基层党建引领,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示范带动,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夯实责任聚力。在县级层面坚持“三级书记”抓振兴,把按需选人和按质选人相结合,把“按单位力量强弱定村,以干部优劣表现定岗,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浅施策”作为调配帮扶资源的刚性原则,整合132支驻村帮扶力量,配强178个村“两委”班子,夯实38名县级领导、177名镇领导班子、68名部门主要负责人责任,最大限度凝聚工作合力。

党建创新强基。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创新实施村级党组织分类示范创建,分批分类推进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示范村建设,准确定位优势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确保每个村在乡村振兴中都能学有榜样、干有方向、追有目标。

人才队伍赋能。把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柔性引进“院士专家工作站”“优秀人才工作室”“研究生助力团”“专家教授服务团”等高精尖人才和科创团队,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致富带头人和经营管理人才,改变人才单向流动困局,实现科技创新赋能乡村发展。

集体经济带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集体经济法人治理、经营运行、收益分配等机制,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和资金,探索资产经营、物业租赁、产业引领等多元化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加强项目资产管理,做强脱贫攻坚期间培育的产业、企业。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农村、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民营资本、社会资金参与乡村项目建设、管理和运营,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村,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文明乡风融合。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规民约,坚持“四议两公开”,规范村级小微权力运行,经常性排查化解矛盾解纷,不断提升干部群众法治意识。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等作用,深入推进“传树守做”新民风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2.jpg

近年来,陕西省镇巴县李家坪村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聚焦巩固衔接强基底,打造乡村振兴“加速器”

我们坚持把防返贫监测预警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招,在全县推行风险摸排网格化、监测预警信息化“两化管理”,做到全程监管、清单交办、精准帮扶、定期通报、绩效考核“五个坚持”,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三个到位”,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

围绕防返贫,核心突出一个“早”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创新建立“12345”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机制、驻村帮扶“十帮十促”和干部入户走访“六步工作法”,坚持“周排查、周研判”,对所有农户开展常态化监测,做到风险隐患及时发现、快速响应、精准帮扶。

围绕固成果,核心突出一个“稳”字,强产业、稳就业。强化区域统筹、系统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我们采取整村、整镇、整区域推进的方式,壮大农业园区、建设产业示范基地,同步健全“公司+基地+农户”的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实行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化推进机制,建立年度项目库,推行台账式管理,明确建设任务、进度要求和责任主体,整合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产业特色化、规模化、现代化步伐。

围绕惠民生,核心突出一个“实”字,强化公共服务、政策落实、后续扶持和灾后重建。探索建立人地钱挂钩、以人定地、钱随人走的制度机制,加快易地搬迁群众融入社区,有序引导农民向集镇、中心村庄聚集,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全力推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持续提升教育基础设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健康镇巴”行动,完善城乡医疗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

三、聚焦城乡融合强统筹,做足持续发展“大文章”

我们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乡村“五美”,构建城乡协调联动、三生融合的发展格局。

做好村庄规划,实现乡村布局美。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考虑农村特点和农民需求,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要求,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打造一批融入传统元素、凸显乡土风情、适宜现代居住的高品质村庄。

抓实城乡建设,实现乡村面貌美。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道路提升、供水保障、电网升级、绿化美化“四大工程”,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下沉。提升县城要素承载能级,壮大中心镇和特色小镇,大力推进茶旅、康养、田园、苗乡等精致特色小镇建设,构建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节点、村庄为支撑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乡村生活美。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绿色食药、新型建材和绿色能源、生态旅游产业,做强产业园区,健全县域商业体系,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当好生态卫士,实现乡村环境美。以“经营环境”和“享受环境”的全新理念,推进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统筹好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实施县、镇、村三级网格化管理,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和“山、河、湖、林”四长制体系,让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成为农村最靓丽的底色。

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人文美。深挖镇巴红军之乡、苗民之乡、民歌之乡“三乡文化”内涵,依托天坑遗迹、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红色研学、养生健康等新业态,推进文旅融合,绘就人文山乡新画卷。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忠诚拥护“两个确立”的具体实践,坚定主心骨,振奋精气神,全力以赴把乡村振兴的蓝图变成现实,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亮丽的“三农”答卷。

(作者系中共镇巴县委书记)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书记视窗    
高端视点

韩雄:以理念更新推动工作创新

时间:2022-05-07 23:16:45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6期

作者:韩雄

陕西省镇巴县地处大巴山腹地,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给镇巴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2月22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对2022年“三农”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文件的精神要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抢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资金、项目、人才等倾斜机遇,把整个工作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转变,从突出到人到户向推动全县协调发展转变,从以政府投入为主向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转变,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力争当新时代“三农”工作“排头兵”。

1.jpg

陕西省镇巴县委书记韩雄(左一)到脱贫群众家中走访慰问。

一、聚焦党建引领强“堡垒”,打造乡村发展“动力源”

基层党建是构筑乡村振兴强大动力系统的关键。“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总结和运用好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夯实基层党建引领,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示范带动,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夯实责任聚力。在县级层面坚持“三级书记”抓振兴,把按需选人和按质选人相结合,把“按单位力量强弱定村,以干部优劣表现定岗,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浅施策”作为调配帮扶资源的刚性原则,整合132支驻村帮扶力量,配强178个村“两委”班子,夯实38名县级领导、177名镇领导班子、68名部门主要负责人责任,最大限度凝聚工作合力。

党建创新强基。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创新实施村级党组织分类示范创建,分批分类推进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示范村建设,准确定位优势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确保每个村在乡村振兴中都能学有榜样、干有方向、追有目标。

人才队伍赋能。把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柔性引进“院士专家工作站”“优秀人才工作室”“研究生助力团”“专家教授服务团”等高精尖人才和科创团队,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致富带头人和经营管理人才,改变人才单向流动困局,实现科技创新赋能乡村发展。

集体经济带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集体经济法人治理、经营运行、收益分配等机制,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和资金,探索资产经营、物业租赁、产业引领等多元化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加强项目资产管理,做强脱贫攻坚期间培育的产业、企业。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农村、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民营资本、社会资金参与乡村项目建设、管理和运营,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村,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文明乡风融合。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规民约,坚持“四议两公开”,规范村级小微权力运行,经常性排查化解矛盾解纷,不断提升干部群众法治意识。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等作用,深入推进“传树守做”新民风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2.jpg

近年来,陕西省镇巴县李家坪村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聚焦巩固衔接强基底,打造乡村振兴“加速器”

我们坚持把防返贫监测预警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招,在全县推行风险摸排网格化、监测预警信息化“两化管理”,做到全程监管、清单交办、精准帮扶、定期通报、绩效考核“五个坚持”,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三个到位”,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

围绕防返贫,核心突出一个“早”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创新建立“12345”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机制、驻村帮扶“十帮十促”和干部入户走访“六步工作法”,坚持“周排查、周研判”,对所有农户开展常态化监测,做到风险隐患及时发现、快速响应、精准帮扶。

围绕固成果,核心突出一个“稳”字,强产业、稳就业。强化区域统筹、系统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我们采取整村、整镇、整区域推进的方式,壮大农业园区、建设产业示范基地,同步健全“公司+基地+农户”的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实行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化推进机制,建立年度项目库,推行台账式管理,明确建设任务、进度要求和责任主体,整合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产业特色化、规模化、现代化步伐。

围绕惠民生,核心突出一个“实”字,强化公共服务、政策落实、后续扶持和灾后重建。探索建立人地钱挂钩、以人定地、钱随人走的制度机制,加快易地搬迁群众融入社区,有序引导农民向集镇、中心村庄聚集,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全力推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持续提升教育基础设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健康镇巴”行动,完善城乡医疗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

三、聚焦城乡融合强统筹,做足持续发展“大文章”

我们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乡村“五美”,构建城乡协调联动、三生融合的发展格局。

做好村庄规划,实现乡村布局美。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考虑农村特点和农民需求,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要求,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打造一批融入传统元素、凸显乡土风情、适宜现代居住的高品质村庄。

抓实城乡建设,实现乡村面貌美。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道路提升、供水保障、电网升级、绿化美化“四大工程”,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下沉。提升县城要素承载能级,壮大中心镇和特色小镇,大力推进茶旅、康养、田园、苗乡等精致特色小镇建设,构建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节点、村庄为支撑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乡村生活美。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绿色食药、新型建材和绿色能源、生态旅游产业,做强产业园区,健全县域商业体系,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当好生态卫士,实现乡村环境美。以“经营环境”和“享受环境”的全新理念,推进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统筹好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实施县、镇、村三级网格化管理,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和“山、河、湖、林”四长制体系,让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成为农村最靓丽的底色。

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人文美。深挖镇巴红军之乡、苗民之乡、民歌之乡“三乡文化”内涵,依托天坑遗迹、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红色研学、养生健康等新业态,推进文旅融合,绘就人文山乡新画卷。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忠诚拥护“两个确立”的具体实践,坚定主心骨,振奋精气神,全力以赴把乡村振兴的蓝图变成现实,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亮丽的“三农”答卷。

(作者系中共镇巴县委书记)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