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浅谈村级集体经济的出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为例

时间:2022-05-08 20:48:51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7期作者:黄绍碧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同时,村级集体经济也是村级发展的支柱经济,在引导、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方面,具有示范、扶持等重要作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位于桂西地区,是全自治区面积最大的县,总面积5577平方公里。县域内全部为高山地貌,各村屯分散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中,产业基础薄弱。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一些行政村特别是脱贫村的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已具雏形,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村级产业发展基础。但是,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村该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笔者在当地做了一些调研,认为村级集体经济出路关键在于培育“造血功能”。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通过脱贫攻坚,如今田林县每个村都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产业零的突破,主要是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但是,一些深山村受地理条件、环境资源等因素制约,历史欠账多,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成本高,信息技术滞后,经营管理型人才缺乏,又加之受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导致一些村级集体经济产业根基不稳,成长缓慢。

一是在“输血”中成立。一些村级集体经济是完全依靠政府扶持,以“输血”方式发展。据统计,田林县共有168个村,平均每个村享受扶持资金20万元以上,每个产业的投入资金也在20万元以上,但却呈现出资金“撒胡椒面”的局面,产业发展效益非常有限。

二是在“喂养”中成长。有些已具雏形的村级产业,后续管理资金仍然靠“喂养”扶持。有3种“喂养”方式:一是成本喂养,有的产业从投入成本中留出一部分,作为管护资金,但却压缩了项目规模。二是股份喂养,有些产业靠合作社、农户入股资金作为管理经费,招商引资吸引力不足,流动资金稳定性不高,造成“饱一餐饿一餐”,平时管理少,在结果或收获时才投入管理,效果不佳。三是赊账喂养,有的产业靠贷款维持生产,有的产业靠村干部出劳力赊账管护,产业未收益,成本先增加。所有这些项目,本来扶持资金少,只够基础设施建设,后续资金流短缺,严重影响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如,某村某产业园,从建园到种植3年间,10名固定劳动者和30多名临时工工资及园区日常管理维护资金全靠县级产业扶持资金维持。

三是在“车间”里徘徊。有些村级集体产业发展规模小、时间短,还没有形成气候,产业链条尚未建立起来。有些种植养殖产业只是某些大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技术、资金、销售等全部依靠外地的总公司。公司有的在广东,有的在四川,远离产地,指导管理缺位,一会儿资金链短缺,一会儿销售环节出问题,效益不明显。如,某养鸡产业,从鸡苗、饲料、技术、设备到销路,全部由公司提供,村里只是出人力,负责看管和喂养,这种做法虽然风险小,但发展规模由公司决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仅靠一个车间。再如,某养鸡场外地公司受疫情影响无法送鸡苗,村里被迫停止生产。

四是靠“保姆”搀扶走。有的村级集体经济总体运行良好,培育起来的产业各凭本事,发展艰难。有的产业虽产生了一定效益,但只能维持成本,产业的运行靠新型的联合主体强力推进。联合主体结构复杂,通常采用“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运行过程中,有的仅靠一方出力,大包大揽,人为过多干涉市场功能;有的虽各方均出力,但权责不清,易滋生矛盾;有的产业缺乏技术指导,由村干部采取传统方式支撑,收益微薄。

探索新出路

当前,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期盼有好的环境,培育出“造血功能”,实现自主发展。

一是“抱团”发展。田林县针对一些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问题,推行“抱团”发展方式。主要由几个行政村将政府项目扶持资金整合在一起,选择一个气候土壤条件适合的村,共同发展某类种植养殖产业。几个村的启动资金集中在一起,投入量变大,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特别是让那些基础条件差的村,通过“飞地”模式共享其他村的优势资源,实现优势聚集、利益共享。如,某村的砂糖桔产业由附近的5个村整合资金128万元共同种植124.1亩,某村猕猴桃产业由6个村整合资金发展170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两个产业,如果依托一个村的20元万启动资金很难实现。“抱团”发展成为田林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越来越被老百姓认可。

二是“转型”经营。目前大部分村主要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村委+企业+党员+农户”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经营主体多元化,但却存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等一系列问题。有些村尝试把产业转包出去,由单独一方承包经营,变原来大而全的合作为个人办公司等新的经营主体,由公司自然人法人自行解决后续资金、技术、人力等问题,自负盈亏,倒逼和刺激产业独立发展壮大。

三是突出“特色”。挖掘村级优势资源,打造特色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做优产业。如,某村利用地理气候等优势,在高山上种植热带水果,打造“晚熟芒果”品牌,避开销售高峰上市,收获了高价。

又如,“八渡笋”属楠竹的幼芽,受到当地土壤和气候影响,呈现鲜嫩、清脆的独特味道,曾经是清朝贡品,如今也格外受消费者欢迎,带富了2万多移民及3个乡镇村民。

四是“融合”多赢。独木不成林,产业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新模式,效益更多元。而目前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多依托某一类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单一。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多赢效应将成为乡村振兴领域很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课题。如,有些村以种植养殖产业为主线,开发综合产业,发展林下养鸡、果树采摘、河塘垂钓、农家饭庄、农产品加工等,构建一系列产业集群,吸引外地客商和消费者,逐步做强产业。

五是人才培育。实现产业造血,必须依靠人才。每一个产业,仅仅依靠引进外部人才不是长久之举。以种植养殖产业为例,在生产、管理、销售过程中,培育本地“土专家”,培养本土经营管理型人才,让他们从一个产业的失败或成功的经验里逐渐成长为这一产业的行家里手,带动产业“造血”,从而实现独立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调查研究    
观察思考

浅谈村级集体经济的出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为例

时间:2022-05-08 20:48:51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7期

作者:黄绍碧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同时,村级集体经济也是村级发展的支柱经济,在引导、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方面,具有示范、扶持等重要作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位于桂西地区,是全自治区面积最大的县,总面积5577平方公里。县域内全部为高山地貌,各村屯分散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中,产业基础薄弱。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一些行政村特别是脱贫村的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已具雏形,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村级产业发展基础。但是,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村该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笔者在当地做了一些调研,认为村级集体经济出路关键在于培育“造血功能”。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通过脱贫攻坚,如今田林县每个村都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产业零的突破,主要是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但是,一些深山村受地理条件、环境资源等因素制约,历史欠账多,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成本高,信息技术滞后,经营管理型人才缺乏,又加之受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导致一些村级集体经济产业根基不稳,成长缓慢。

一是在“输血”中成立。一些村级集体经济是完全依靠政府扶持,以“输血”方式发展。据统计,田林县共有168个村,平均每个村享受扶持资金20万元以上,每个产业的投入资金也在20万元以上,但却呈现出资金“撒胡椒面”的局面,产业发展效益非常有限。

二是在“喂养”中成长。有些已具雏形的村级产业,后续管理资金仍然靠“喂养”扶持。有3种“喂养”方式:一是成本喂养,有的产业从投入成本中留出一部分,作为管护资金,但却压缩了项目规模。二是股份喂养,有些产业靠合作社、农户入股资金作为管理经费,招商引资吸引力不足,流动资金稳定性不高,造成“饱一餐饿一餐”,平时管理少,在结果或收获时才投入管理,效果不佳。三是赊账喂养,有的产业靠贷款维持生产,有的产业靠村干部出劳力赊账管护,产业未收益,成本先增加。所有这些项目,本来扶持资金少,只够基础设施建设,后续资金流短缺,严重影响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如,某村某产业园,从建园到种植3年间,10名固定劳动者和30多名临时工工资及园区日常管理维护资金全靠县级产业扶持资金维持。

三是在“车间”里徘徊。有些村级集体产业发展规模小、时间短,还没有形成气候,产业链条尚未建立起来。有些种植养殖产业只是某些大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技术、资金、销售等全部依靠外地的总公司。公司有的在广东,有的在四川,远离产地,指导管理缺位,一会儿资金链短缺,一会儿销售环节出问题,效益不明显。如,某养鸡产业,从鸡苗、饲料、技术、设备到销路,全部由公司提供,村里只是出人力,负责看管和喂养,这种做法虽然风险小,但发展规模由公司决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仅靠一个车间。再如,某养鸡场外地公司受疫情影响无法送鸡苗,村里被迫停止生产。

四是靠“保姆”搀扶走。有的村级集体经济总体运行良好,培育起来的产业各凭本事,发展艰难。有的产业虽产生了一定效益,但只能维持成本,产业的运行靠新型的联合主体强力推进。联合主体结构复杂,通常采用“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运行过程中,有的仅靠一方出力,大包大揽,人为过多干涉市场功能;有的虽各方均出力,但权责不清,易滋生矛盾;有的产业缺乏技术指导,由村干部采取传统方式支撑,收益微薄。

探索新出路

当前,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期盼有好的环境,培育出“造血功能”,实现自主发展。

一是“抱团”发展。田林县针对一些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问题,推行“抱团”发展方式。主要由几个行政村将政府项目扶持资金整合在一起,选择一个气候土壤条件适合的村,共同发展某类种植养殖产业。几个村的启动资金集中在一起,投入量变大,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特别是让那些基础条件差的村,通过“飞地”模式共享其他村的优势资源,实现优势聚集、利益共享。如,某村的砂糖桔产业由附近的5个村整合资金128万元共同种植124.1亩,某村猕猴桃产业由6个村整合资金发展170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两个产业,如果依托一个村的20元万启动资金很难实现。“抱团”发展成为田林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越来越被老百姓认可。

二是“转型”经营。目前大部分村主要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村委+企业+党员+农户”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经营主体多元化,但却存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等一系列问题。有些村尝试把产业转包出去,由单独一方承包经营,变原来大而全的合作为个人办公司等新的经营主体,由公司自然人法人自行解决后续资金、技术、人力等问题,自负盈亏,倒逼和刺激产业独立发展壮大。

三是突出“特色”。挖掘村级优势资源,打造特色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做优产业。如,某村利用地理气候等优势,在高山上种植热带水果,打造“晚熟芒果”品牌,避开销售高峰上市,收获了高价。

又如,“八渡笋”属楠竹的幼芽,受到当地土壤和气候影响,呈现鲜嫩、清脆的独特味道,曾经是清朝贡品,如今也格外受消费者欢迎,带富了2万多移民及3个乡镇村民。

四是“融合”多赢。独木不成林,产业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新模式,效益更多元。而目前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多依托某一类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单一。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多赢效应将成为乡村振兴领域很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课题。如,有些村以种植养殖产业为主线,开发综合产业,发展林下养鸡、果树采摘、河塘垂钓、农家饭庄、农产品加工等,构建一系列产业集群,吸引外地客商和消费者,逐步做强产业。

五是人才培育。实现产业造血,必须依靠人才。每一个产业,仅仅依靠引进外部人才不是长久之举。以种植养殖产业为例,在生产、管理、销售过程中,培育本地“土专家”,培养本土经营管理型人才,让他们从一个产业的失败或成功的经验里逐渐成长为这一产业的行家里手,带动产业“造血”,从而实现独立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