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探索“十村同建”模式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时间:2022-05-31 09:16:24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王军

春意盎然 桃花盛开 人间四月天,正是赏花好时节。走进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桃林寨,会被鲜明的桃文化、夸父文化与兵寨文化所吸引,前来观光的游客可以体验“躬行阡陌劝农耕”的传统农耕文化和原生态式的桃园景观,让这个1326人的移民村有了世外“桃花源”的意境,成为该县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今年以来,潼关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大力推广秦东镇四知村“党建功能化、村务多员化、管理智慧化”三化同步乡村治理做法,探索创新“支部带村”“产业兴村” “人才强村”“依法治村”“道德润村”“民主治村”“生态美村”“平安护村” “清廉正村”“智慧管村”等“十村同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成功建成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百姓富裕的美丽乡村——四知村(桃林寨),逐步走出一条符合潼关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全力创建全省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   

支部带村产业兴村  增强乡村治理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基层群众距离最近、联系最广、接触最多,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为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在四知村,村党委根据全体党员的工作性质、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及产业发展需求等组建了五个功能型党支部,在村党委下设5个功能性党支部、9个党小组,党小组下设10支服务队,服务队下设11大员,服务队工作内容涵盖村级小微权力事项的8个类别20个指标,推动党建由“组织覆盖”向“提升功能”转变。村党委书记张军锋说:“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群众意见并把群众中有一技之长的骨干和‘热心人’筛选出来,对功能性支部、功能性党小组和党员带头服务队进行定岗定责,功能性党支部有效解决了党在基层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使党组织引领发展和治理的能力逐步增强。”

据了解,该县加强党组织对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深入实施“头雁领航计划”,培养选拔政治强、能带富、善治理的村党组织带头人,实施村党组织书记“雏雁计划”,以镇(街道)为单位,按照每村2名40周岁以下后备培养对象的要求,逐村建立后备力量村干部人才库。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只有夯实了产业根基,让乡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真正激发农民自身的内在动力。潼关县不断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潼关软籽石榴发展,每个镇(办)完成新增软籽石榴任务,建设樱桃、黄金桃、设施农业三个千亩示范园,完成畜牧业,生猪出栏12万头,种鸭40万套,肉牛1万头,发展“高质量、高水平”绿色生态高效农业。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 产业发展要有特色, 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去年以来,四知村以村集体和脱贫户增收为目标,采取“合作社+贫困户+企业”的方式,投入项目资金380余万元,发展瓜蒌产业300亩、红参产业200亩;利用扶贫资金155万元,建成206千瓦的光伏电站一个,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20万。今年,四知村桃林寨采取“公司+集体+农户”模式,建设桃林寨黄金桃产业园,打造农旅融合新发展格局,发展300亩黄金桃产业园,投产后可使每户村民增收1万元,人均增收提高2000至3000元。村民王英高兴地说:“过去,村民以传统的小麦和玉米为收入来源。现在,桃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得到发展桃花盛开,吸引了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乡创业。” 

人才强才能村子强  增强乡村内生动力

奔走于农户家,收集农产品种养信息;走村串巷,化身服务员、调解员,解决乡亲们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闹心事;活跃在舞台,与乡亲们一同策划文化活动,传承传统文化。他们还是党的政策宣讲员、执行者,在田间地头、大榕树下、大喇叭里开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党的政策在乡村落地生根;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化身防疫宣传“轻骑兵”,发动村民守护好自己的家园……深刻诠释了“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的内涵。

潼关县针对人才短缺的状况,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一系列政策体系,强化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保障。将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乡村人才工作进行统筹部署,鼓励党政干部(含退二线)回乡创办新型经营主体,以更大力度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等;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

坚持校地合作提升人才聚集力。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以“研学实践、人才培养、合作共赢”为目的,立足工作实际,在试点村建立潼关县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助力人才工作提质增效,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由县教科局与省市教育部门进行对接,分别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研学实践基地,依托现代农业园和桃林寨乡村振兴示范点,为人才培育提供舞台。在桃林寨的建设中,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实施“招才引智”工程,积极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抓好乡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发挥好潼关县党校、各镇街党校、县职业学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分类分级开展“三农”干部培训,将教育资源延伸覆盖至村和社区。充分发挥县农技中心、再就业培训中心、软籽石榴及花椒协会等单位的培训作用,加强对职业农民、能工巧匠等本土人才培养。 

道德润村强化自治  提升乡村治理内力

德治具有柔性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是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治在乡村治理中具有道德强化作用,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潼关县,通过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坚持德治为先,全力实施“道德润村”在乡村治理中融入德治,发挥道德引领作用,使乡村治理事半功倍。去年以来,四知村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东风,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正家风、聚正气、感召群众。在桃林寨村志愿者们正如火如荼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主动为年纪较大行动不便、重度残疾的贫困户打扫卫生,为老人网上操作如何缴纳医保,“身边红马甲”成为引领文明德治新风尚的一个缩影。

村民自治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坚持村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普遍、最有效的实现途径,其核心是坚持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高农民主动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凸显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开展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自治单元的“微自治”,激活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拓展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平台。以“遇事大家议、决策大家定、有事大家干”为原则,不断丰富基层民主协商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以民主议事为形式,集科学决策、合力干事和效果评估于一体的基层民主管理方式,通过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完善“三务”公开目录,细化公开标准,建立手机APP等多元化公开渠道,确保群众见得到、看得明、能监督、易参与。完善“村财民理乡管”模式,全面推行村级非生产性开支村务卡结算制度,推行村组集体资金竞争性存放,全面实行村级行政事务零招待和村级财务逐笔公开。在四知村桃林寨,由各村民小组牵头核查村集体资源性及经营性资产,通过公开公示公平签订承包经营合同,把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实到村民成员,充分体现了让群众说了算,不由干部代替群众决策,而且实现了村民稳定与团结,四知村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同时,大力弘扬杨震“四知”廉洁文化精神,加强村级廉洁文化阵地建设,启动实施具有潼关特色的廉洁文化示范村建设,扩大廉洁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知廉、践廉、传廉,叫响杨震廉洁品牌。

在潼关县,将德治成果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助力了乡村振兴,引领群众崇尚新风尚、追求新生活、助推新发展。  

生态宜居如美画卷  增添乡村治理魅力

依山傍水,美丽乡愁,村美民富……走进桐峪镇上善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里成为了“红绿交相辉映 上善云水仙境”的美丽宜居乡村,村“两委”着重从古村落保护和建设绿色生态家园两方面入手,以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交融,打造出山水旖旎的如画仙境。

潼关县积极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进行美丽乡村全域建设,持续高品味建设美丽乡村,高品质推进乡村振兴,引导控制村庄整体风貌,融入文化元素、突出乡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到2021年,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美丽庭院100户。潼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乡村振兴局局长王黎波告诉记者:“从美丽乡村入手,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全面振兴落地见效,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以房前屋后的院落、村庄和周围的闲散土地为依托,以农村宅基地整治为抓手,根据潼关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栽植软籽石榴和花椒二个果树品种,将村组内闲置宅基地和环境优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高度统一。2021年,建成庭院经济试点村5个。

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大力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推广“垃圾不落地”等经验做法,健全完善城乡生活污水治理长效机制,打造更干净、更整洁、更美观的农村人居环境。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通过“十村同建”,潼关县创新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坚持党在农村基层的核心领导地位,调动了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激发了乡村治理的内在活力,实现了乡村由“管理向治理”、村集体经济“由空到实”、农户由“被动变主动”、镇村“由小美到大美”的转变,筑牢乡村振兴基石,推动了县域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激发了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10月22日—23日,潼关县“十村同建”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案例入选人民网2021年乡村振兴示范案例。 

如今,在金城潼关,持续高品味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这些乡村治理的生动景象撬动着“大治理”,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越来越多的好做法在潼关县“生根发芽”,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潼关县委书记于娟侠说:“我们瞄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加强系统集成,全面激发改革动力,让‘小县域’实现‘大治理’。”

创新永无止境,实干成就未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新征程上,潼关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发展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有效推进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着力打造“生态潼关、富裕潼关、人文潼关、开放潼关、幸福潼关”,奋力谱写潼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者系中共潼关县委改革办副主任)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乡村治理    

探索“十村同建”模式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时间:2022-05-31 09:16:24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王军

春意盎然 桃花盛开 人间四月天,正是赏花好时节。走进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桃林寨,会被鲜明的桃文化、夸父文化与兵寨文化所吸引,前来观光的游客可以体验“躬行阡陌劝农耕”的传统农耕文化和原生态式的桃园景观,让这个1326人的移民村有了世外“桃花源”的意境,成为该县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今年以来,潼关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大力推广秦东镇四知村“党建功能化、村务多员化、管理智慧化”三化同步乡村治理做法,探索创新“支部带村”“产业兴村” “人才强村”“依法治村”“道德润村”“民主治村”“生态美村”“平安护村” “清廉正村”“智慧管村”等“十村同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成功建成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百姓富裕的美丽乡村——四知村(桃林寨),逐步走出一条符合潼关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全力创建全省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   

支部带村产业兴村  增强乡村治理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基层群众距离最近、联系最广、接触最多,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为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在四知村,村党委根据全体党员的工作性质、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及产业发展需求等组建了五个功能型党支部,在村党委下设5个功能性党支部、9个党小组,党小组下设10支服务队,服务队下设11大员,服务队工作内容涵盖村级小微权力事项的8个类别20个指标,推动党建由“组织覆盖”向“提升功能”转变。村党委书记张军锋说:“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群众意见并把群众中有一技之长的骨干和‘热心人’筛选出来,对功能性支部、功能性党小组和党员带头服务队进行定岗定责,功能性党支部有效解决了党在基层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使党组织引领发展和治理的能力逐步增强。”

据了解,该县加强党组织对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深入实施“头雁领航计划”,培养选拔政治强、能带富、善治理的村党组织带头人,实施村党组织书记“雏雁计划”,以镇(街道)为单位,按照每村2名40周岁以下后备培养对象的要求,逐村建立后备力量村干部人才库。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只有夯实了产业根基,让乡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真正激发农民自身的内在动力。潼关县不断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潼关软籽石榴发展,每个镇(办)完成新增软籽石榴任务,建设樱桃、黄金桃、设施农业三个千亩示范园,完成畜牧业,生猪出栏12万头,种鸭40万套,肉牛1万头,发展“高质量、高水平”绿色生态高效农业。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 产业发展要有特色, 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去年以来,四知村以村集体和脱贫户增收为目标,采取“合作社+贫困户+企业”的方式,投入项目资金380余万元,发展瓜蒌产业300亩、红参产业200亩;利用扶贫资金155万元,建成206千瓦的光伏电站一个,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20万。今年,四知村桃林寨采取“公司+集体+农户”模式,建设桃林寨黄金桃产业园,打造农旅融合新发展格局,发展300亩黄金桃产业园,投产后可使每户村民增收1万元,人均增收提高2000至3000元。村民王英高兴地说:“过去,村民以传统的小麦和玉米为收入来源。现在,桃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得到发展桃花盛开,吸引了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乡创业。” 

人才强才能村子强  增强乡村内生动力

奔走于农户家,收集农产品种养信息;走村串巷,化身服务员、调解员,解决乡亲们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闹心事;活跃在舞台,与乡亲们一同策划文化活动,传承传统文化。他们还是党的政策宣讲员、执行者,在田间地头、大榕树下、大喇叭里开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党的政策在乡村落地生根;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化身防疫宣传“轻骑兵”,发动村民守护好自己的家园……深刻诠释了“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的内涵。

潼关县针对人才短缺的状况,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一系列政策体系,强化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保障。将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乡村人才工作进行统筹部署,鼓励党政干部(含退二线)回乡创办新型经营主体,以更大力度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等;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

坚持校地合作提升人才聚集力。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以“研学实践、人才培养、合作共赢”为目的,立足工作实际,在试点村建立潼关县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助力人才工作提质增效,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由县教科局与省市教育部门进行对接,分别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研学实践基地,依托现代农业园和桃林寨乡村振兴示范点,为人才培育提供舞台。在桃林寨的建设中,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实施“招才引智”工程,积极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抓好乡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发挥好潼关县党校、各镇街党校、县职业学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分类分级开展“三农”干部培训,将教育资源延伸覆盖至村和社区。充分发挥县农技中心、再就业培训中心、软籽石榴及花椒协会等单位的培训作用,加强对职业农民、能工巧匠等本土人才培养。 

道德润村强化自治  提升乡村治理内力

德治具有柔性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是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治在乡村治理中具有道德强化作用,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潼关县,通过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坚持德治为先,全力实施“道德润村”在乡村治理中融入德治,发挥道德引领作用,使乡村治理事半功倍。去年以来,四知村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东风,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正家风、聚正气、感召群众。在桃林寨村志愿者们正如火如荼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主动为年纪较大行动不便、重度残疾的贫困户打扫卫生,为老人网上操作如何缴纳医保,“身边红马甲”成为引领文明德治新风尚的一个缩影。

村民自治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坚持村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普遍、最有效的实现途径,其核心是坚持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高农民主动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凸显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开展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自治单元的“微自治”,激活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拓展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平台。以“遇事大家议、决策大家定、有事大家干”为原则,不断丰富基层民主协商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以民主议事为形式,集科学决策、合力干事和效果评估于一体的基层民主管理方式,通过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完善“三务”公开目录,细化公开标准,建立手机APP等多元化公开渠道,确保群众见得到、看得明、能监督、易参与。完善“村财民理乡管”模式,全面推行村级非生产性开支村务卡结算制度,推行村组集体资金竞争性存放,全面实行村级行政事务零招待和村级财务逐笔公开。在四知村桃林寨,由各村民小组牵头核查村集体资源性及经营性资产,通过公开公示公平签订承包经营合同,把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实到村民成员,充分体现了让群众说了算,不由干部代替群众决策,而且实现了村民稳定与团结,四知村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同时,大力弘扬杨震“四知”廉洁文化精神,加强村级廉洁文化阵地建设,启动实施具有潼关特色的廉洁文化示范村建设,扩大廉洁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知廉、践廉、传廉,叫响杨震廉洁品牌。

在潼关县,将德治成果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助力了乡村振兴,引领群众崇尚新风尚、追求新生活、助推新发展。  

生态宜居如美画卷  增添乡村治理魅力

依山傍水,美丽乡愁,村美民富……走进桐峪镇上善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里成为了“红绿交相辉映 上善云水仙境”的美丽宜居乡村,村“两委”着重从古村落保护和建设绿色生态家园两方面入手,以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交融,打造出山水旖旎的如画仙境。

潼关县积极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进行美丽乡村全域建设,持续高品味建设美丽乡村,高品质推进乡村振兴,引导控制村庄整体风貌,融入文化元素、突出乡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到2021年,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美丽庭院100户。潼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乡村振兴局局长王黎波告诉记者:“从美丽乡村入手,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全面振兴落地见效,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以房前屋后的院落、村庄和周围的闲散土地为依托,以农村宅基地整治为抓手,根据潼关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栽植软籽石榴和花椒二个果树品种,将村组内闲置宅基地和环境优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高度统一。2021年,建成庭院经济试点村5个。

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大力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推广“垃圾不落地”等经验做法,健全完善城乡生活污水治理长效机制,打造更干净、更整洁、更美观的农村人居环境。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通过“十村同建”,潼关县创新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坚持党在农村基层的核心领导地位,调动了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激发了乡村治理的内在活力,实现了乡村由“管理向治理”、村集体经济“由空到实”、农户由“被动变主动”、镇村“由小美到大美”的转变,筑牢乡村振兴基石,推动了县域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激发了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10月22日—23日,潼关县“十村同建”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案例入选人民网2021年乡村振兴示范案例。 

如今,在金城潼关,持续高品味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这些乡村治理的生动景象撬动着“大治理”,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越来越多的好做法在潼关县“生根发芽”,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潼关县委书记于娟侠说:“我们瞄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加强系统集成,全面激发改革动力,让‘小县域’实现‘大治理’。”

创新永无止境,实干成就未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新征程上,潼关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发展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有效推进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着力打造“生态潼关、富裕潼关、人文潼关、开放潼关、幸福潼关”,奋力谱写潼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者系中共潼关县委改革办副主任)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