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郭奎立:聚力巩固脱贫成果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时间:2022-06-01 20:24:43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8期作者:郭奎立

2021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因灾返贫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力应对灾情疫情影响,大灾之年守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省脱贫户年人均收入达到14499.3元,较2020年增长13.2%。2022年,河南省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强化政治担当,下足绣花功夫,统筹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脱贫群众稳定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资金项目资产管理、帮扶政策衔接落实、国家后评估反馈问题整改等重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1.jpg

2022年3月16日,河南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奎立(前排左一)在驻马店市汝南县老君庙镇小方村查看入驻帮扶车间企业东宇制衣厂的产业发展情况。

一、毫不动摇扛牢重大政治责任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河南省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像脱贫攻坚那样继续尽锐出战,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在组织领导上加力。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楼阳生书记2021年6月到河南工作后8次、王凯省长2021年以来17次深入到基层调研指导乡村振兴工作。2021年省委常委会17次、省政府常务会议13次研究巩固脱贫成果工作,4次召开全省推进会加压推动。2022年2月14日,河南召开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省委书记楼阳生出席并讲话,省长王凯主持。会议强调要坚决防止松懈厌战思想,以抓好国家后评估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认真查漏补缺,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完善和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在资金支持上强化。坚持资金投入不降,舍得投入真金白银,确保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任务相匹配。2021年中央及河南各级财政共投入衔接资金198.85亿元,其中省级投入32.85亿元、市县投入103.9亿元,较上年稳中有增;53个脱贫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01亿元,做到因需而整、应整尽整;全省小额信贷余额124.36亿元,居全国第一位,发放精准扶贫企业贷款71.16亿元;全省交易宅基地复垦券1.62万亩,为脱贫县筹集资金30.66亿元。

在严督实考上较真。省纪检监察部门开展落实“四个不摘”专项监督,审计部门开展巩固脱贫成果专项审计,省巩固脱贫成果督查巡查组有计划地开展暗访调研、督查巡查和驻地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开展省级2021年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对各省辖市、19个省直部门和中央驻豫单位、185个省定点帮扶单位、4对结对帮扶市县、53所结对帮扶高校进行考评,下一步将根据评估结果严格兑现奖惩措施。

在作风能力上锤炼。2021年,省委、省政府隆重表彰1100名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800个先进集体,举办河南脱贫攻坚成就展,推出5集电视专题片《中原攻坚》,宣传、广电、乡村振兴等部门和主流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讲好河南脱贫攻坚故事,弘扬脱贫攻坚精神。针对去年各级党委换届、扶贫部门重组、驻村工作队轮换、干部调整面较大的实际,加强乡村振兴领域干部培训,全年分级分类培训51万人次。

二、持之以恒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抓好抓实巩固脱贫成果重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做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实行“1357”精准识别工作法,即排查工作不落一村一户,坚持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农户自主申报3种渠道相结合,重点关注失业人员等5类特殊群体,明确因灾需要纳入监测对象的7种情形,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一户纳入监测一户,做到应纳尽纳。对监测对象,每户明确一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作为帮扶责任人,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监测对象户均享受帮扶措施3.5个。鼓励各地采取“明白卡”“暖心墙”等方式,让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等内容入户上墙,起到监督作用。严格执行风险消除标准和程序,不盲目追求风险消除率。截至2022年2月底,通过精准帮扶,全省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7.48万户23.8万人。

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实施田园增收、养殖富民、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十大行动,2021年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达到57.87%,支持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带动脱贫群众增收。坚持引扶结合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全省累计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970家、农民合作社19.6万家、家庭农场25.85万家,新型经营主体与72%的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脱贫户(监测对象)+金融”等有效模式,促进龙头企业做两端、脱贫群众干中间。组织开展帮扶产品“进市场、进商超、进学校、进社区、进食堂、进高速服务区”行动,去年全省销售帮扶产品达到828.7亿元,有力拉动了帮扶产业发展。

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深入实施“雨露计划”,2022年力争对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完成10万人次持证培训,实现应培尽培、愿培尽培,促进技能就业、技能增收。依托与广东等五省的劳务协作机制,开展“豫见”系列活动,推广“就业帮扶直通车”,对有外出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实行点对点、组团式劳务输出。对因灾返乡的,引导其及时返岗就业,往返路费由当地政府报销。依托帮带企业、帮扶车间等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结合灾后重建开发公益岗位、实施以工代赈等渠道安排就业。截至2021年底,全省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外出务工236.4万人,同比增长15%;人均工资性收入9904.5元,同比增长10.3%。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62万人。

织牢低收入人口保障网。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在2021年将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不低于4260元提高到不低于4524元的基础上,2022年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不低于504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97.5万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19.5万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去年全省实施临时救助21.7万人次。扩大“防贫保”业务覆盖面,覆盖105个县(区),累计承保人数628.12万人,投入保费6.47亿元,保险保障金额6491.13亿元。

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聚焦全省858个易地搬迁安置点、25.97万搬迁人口,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增收、强化社区治理、提升服务水平、推动社会融入,努力把安置点建成巩固脱贫成果的新支点、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城乡融合的新亮点。对7.68万套安置住房全部登记发证,1.91万亩旧宅基地全部复垦复绿。安置点新设或合并设立居(村)委会、居(村)民小组451个,新成立基层党组织229个,派驻安置点第一书记及工作队260个,配备社区工作者2806人。13万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基本实现就业。

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分类摸清扶贫项目资产底数,37.55万个扶贫项目资产全部完成确权登记,资产总规模1228.23亿元,其中公益性资产763.58亿元、经营性资产319.23亿元、到户类资产145.42亿元。对各类扶贫资产建立台账,落实建管并重、建用并重的后续管护机制,确保持续发挥效益。其中,光伏电站2万余座,总规模容量267.8万千瓦,1万多个村集体有了持续20年的稳定收入,成为脱贫地区的“阳光存折”。

2.jpg

光山县珠山村发展稻虾共作特色产业,打造“多彩田园”示范基地。

三、迅速有效防止因灾返贫致贫

去年河南遭遇特大洪涝灾害,造成17个省辖市195个县(市、区,含功能区)及济源示范区共2407万人受灾,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2520.39万亩,倒塌房屋3.68万户11.61万间,严重损坏房屋9.04万户34.6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889.01亿元,给巩固脱贫成果带来严峻挑战。灾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受灾群众帮扶救助和卫生防疫工作,防止因灾返贫和“大灾之后有大疫”。李克强总理亲临灾区视察指导。河南省坚持把灾后重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成立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27名省级领导和27个厅局对口帮扶重灾县,全力以赴推进灾后重建。

抓好应急救助。省委、省政府及时研究制定18条政策措施,指导支持各地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受灾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按照每人7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解决燃眉之急。对紧急转移安置的群众按照每人每天150元的标准,发放15天生活补助。对因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导致无房可住的10.85万名群众,按照每人每天30元的标准进行为期3个月的过渡期生活救助,并由当地政府统筹解决临时住房。受灾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生产生活秩序得到恢复,“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有效解决。

及时恢复生产。针对种养业受灾情况,组织各地迅速开展生产自救,采取免费提供种子、落实奖补政策、给予保险理赔等形式帮助及时改种补种、补栏增养。组织广大科技特派员、科技指导员、农业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帮扶。全省共改种农作物257万亩,修复重建受损棚室2.56万个。组织各地打好抢收抢排抢种攻坚战,去年河南粮食产量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达到1308.84亿斤,扛稳了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加快项目重建。筹集900亿元资金用于灾后重建,其中统筹安排13.6亿元资金支持受灾脱贫地区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坚持“三个优先”,即:对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因灾倒损房屋优先修缮或重建,对因灾受损的帮扶车间、光伏电站和其他产业发展项目逐一评估、优先修复或重建,对脱贫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受损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类项目优先安排项目资金。截至2022年2月底,全省需要恢复重建的5311个扶贫项目竣工率95.63%,计划6月底前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

四、科学稳妥推进有效衔接工作

认真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政策举措等衔接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完善体制机制。将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等职能并入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担任组长。建立省级领导干部联系乡村振兴示范县和脱贫县制度,帮助联系县解决突出问题和困难。2021年6月21日,省市县乡村振兴局全部挂牌,做到了思想不乱、工作不断、干劲不减。继续实行各级定点帮扶、市县结对帮扶、校地结对帮扶和“万企兴万村”行动,动员各方力量巩固脱贫成果。对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和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空壳村,选优派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全省现有驻村工作队1.3万个,驻村干部4.62万人,其中第一书记1.33万人。

做好政策衔接。省委、省政府及时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明确全省推进衔接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及时承接落实国家有关部委出台的帮扶政策,省级出台35个政策文件,对医疗保障、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易地搬迁、就业帮扶、兜底保障、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等一系列政策进行了优化调整,实现稳定一批、衔接一批、优化一批,政策衔接工作基本完成。

实施分类指导。依据各县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将全省107个县(市、区)划分为30个示范引领县、43个整体推进县、34个巩固提升县,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其中,34个巩固提升县均为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重点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确定原4个省级深度贫困县为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统筹资源力量,实施政策倾斜,补齐发展短板,确保这些地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不掉队、赶上来。 

(本文作者系:河南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郭奎立:聚力巩固脱贫成果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时间:2022-06-01 20:24:43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8期

作者:郭奎立

2021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因灾返贫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力应对灾情疫情影响,大灾之年守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省脱贫户年人均收入达到14499.3元,较2020年增长13.2%。2022年,河南省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强化政治担当,下足绣花功夫,统筹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脱贫群众稳定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资金项目资产管理、帮扶政策衔接落实、国家后评估反馈问题整改等重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1.jpg

2022年3月16日,河南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奎立(前排左一)在驻马店市汝南县老君庙镇小方村查看入驻帮扶车间企业东宇制衣厂的产业发展情况。

一、毫不动摇扛牢重大政治责任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河南省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像脱贫攻坚那样继续尽锐出战,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在组织领导上加力。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楼阳生书记2021年6月到河南工作后8次、王凯省长2021年以来17次深入到基层调研指导乡村振兴工作。2021年省委常委会17次、省政府常务会议13次研究巩固脱贫成果工作,4次召开全省推进会加压推动。2022年2月14日,河南召开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省委书记楼阳生出席并讲话,省长王凯主持。会议强调要坚决防止松懈厌战思想,以抓好国家后评估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认真查漏补缺,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完善和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在资金支持上强化。坚持资金投入不降,舍得投入真金白银,确保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任务相匹配。2021年中央及河南各级财政共投入衔接资金198.85亿元,其中省级投入32.85亿元、市县投入103.9亿元,较上年稳中有增;53个脱贫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01亿元,做到因需而整、应整尽整;全省小额信贷余额124.36亿元,居全国第一位,发放精准扶贫企业贷款71.16亿元;全省交易宅基地复垦券1.62万亩,为脱贫县筹集资金30.66亿元。

在严督实考上较真。省纪检监察部门开展落实“四个不摘”专项监督,审计部门开展巩固脱贫成果专项审计,省巩固脱贫成果督查巡查组有计划地开展暗访调研、督查巡查和驻地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开展省级2021年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对各省辖市、19个省直部门和中央驻豫单位、185个省定点帮扶单位、4对结对帮扶市县、53所结对帮扶高校进行考评,下一步将根据评估结果严格兑现奖惩措施。

在作风能力上锤炼。2021年,省委、省政府隆重表彰1100名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800个先进集体,举办河南脱贫攻坚成就展,推出5集电视专题片《中原攻坚》,宣传、广电、乡村振兴等部门和主流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讲好河南脱贫攻坚故事,弘扬脱贫攻坚精神。针对去年各级党委换届、扶贫部门重组、驻村工作队轮换、干部调整面较大的实际,加强乡村振兴领域干部培训,全年分级分类培训51万人次。

二、持之以恒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抓好抓实巩固脱贫成果重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做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实行“1357”精准识别工作法,即排查工作不落一村一户,坚持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农户自主申报3种渠道相结合,重点关注失业人员等5类特殊群体,明确因灾需要纳入监测对象的7种情形,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一户纳入监测一户,做到应纳尽纳。对监测对象,每户明确一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作为帮扶责任人,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监测对象户均享受帮扶措施3.5个。鼓励各地采取“明白卡”“暖心墙”等方式,让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等内容入户上墙,起到监督作用。严格执行风险消除标准和程序,不盲目追求风险消除率。截至2022年2月底,通过精准帮扶,全省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7.48万户23.8万人。

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实施田园增收、养殖富民、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十大行动,2021年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达到57.87%,支持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带动脱贫群众增收。坚持引扶结合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全省累计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970家、农民合作社19.6万家、家庭农场25.85万家,新型经营主体与72%的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脱贫户(监测对象)+金融”等有效模式,促进龙头企业做两端、脱贫群众干中间。组织开展帮扶产品“进市场、进商超、进学校、进社区、进食堂、进高速服务区”行动,去年全省销售帮扶产品达到828.7亿元,有力拉动了帮扶产业发展。

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深入实施“雨露计划”,2022年力争对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完成10万人次持证培训,实现应培尽培、愿培尽培,促进技能就业、技能增收。依托与广东等五省的劳务协作机制,开展“豫见”系列活动,推广“就业帮扶直通车”,对有外出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实行点对点、组团式劳务输出。对因灾返乡的,引导其及时返岗就业,往返路费由当地政府报销。依托帮带企业、帮扶车间等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结合灾后重建开发公益岗位、实施以工代赈等渠道安排就业。截至2021年底,全省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外出务工236.4万人,同比增长15%;人均工资性收入9904.5元,同比增长10.3%。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62万人。

织牢低收入人口保障网。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在2021年将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不低于4260元提高到不低于4524元的基础上,2022年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不低于504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97.5万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19.5万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去年全省实施临时救助21.7万人次。扩大“防贫保”业务覆盖面,覆盖105个县(区),累计承保人数628.12万人,投入保费6.47亿元,保险保障金额6491.13亿元。

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聚焦全省858个易地搬迁安置点、25.97万搬迁人口,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增收、强化社区治理、提升服务水平、推动社会融入,努力把安置点建成巩固脱贫成果的新支点、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城乡融合的新亮点。对7.68万套安置住房全部登记发证,1.91万亩旧宅基地全部复垦复绿。安置点新设或合并设立居(村)委会、居(村)民小组451个,新成立基层党组织229个,派驻安置点第一书记及工作队260个,配备社区工作者2806人。13万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基本实现就业。

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分类摸清扶贫项目资产底数,37.55万个扶贫项目资产全部完成确权登记,资产总规模1228.23亿元,其中公益性资产763.58亿元、经营性资产319.23亿元、到户类资产145.42亿元。对各类扶贫资产建立台账,落实建管并重、建用并重的后续管护机制,确保持续发挥效益。其中,光伏电站2万余座,总规模容量267.8万千瓦,1万多个村集体有了持续20年的稳定收入,成为脱贫地区的“阳光存折”。

2.jpg

光山县珠山村发展稻虾共作特色产业,打造“多彩田园”示范基地。

三、迅速有效防止因灾返贫致贫

去年河南遭遇特大洪涝灾害,造成17个省辖市195个县(市、区,含功能区)及济源示范区共2407万人受灾,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2520.39万亩,倒塌房屋3.68万户11.61万间,严重损坏房屋9.04万户34.6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889.01亿元,给巩固脱贫成果带来严峻挑战。灾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受灾群众帮扶救助和卫生防疫工作,防止因灾返贫和“大灾之后有大疫”。李克强总理亲临灾区视察指导。河南省坚持把灾后重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成立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27名省级领导和27个厅局对口帮扶重灾县,全力以赴推进灾后重建。

抓好应急救助。省委、省政府及时研究制定18条政策措施,指导支持各地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受灾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按照每人7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解决燃眉之急。对紧急转移安置的群众按照每人每天150元的标准,发放15天生活补助。对因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导致无房可住的10.85万名群众,按照每人每天30元的标准进行为期3个月的过渡期生活救助,并由当地政府统筹解决临时住房。受灾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生产生活秩序得到恢复,“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有效解决。

及时恢复生产。针对种养业受灾情况,组织各地迅速开展生产自救,采取免费提供种子、落实奖补政策、给予保险理赔等形式帮助及时改种补种、补栏增养。组织广大科技特派员、科技指导员、农业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帮扶。全省共改种农作物257万亩,修复重建受损棚室2.56万个。组织各地打好抢收抢排抢种攻坚战,去年河南粮食产量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达到1308.84亿斤,扛稳了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加快项目重建。筹集900亿元资金用于灾后重建,其中统筹安排13.6亿元资金支持受灾脱贫地区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坚持“三个优先”,即:对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因灾倒损房屋优先修缮或重建,对因灾受损的帮扶车间、光伏电站和其他产业发展项目逐一评估、优先修复或重建,对脱贫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受损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类项目优先安排项目资金。截至2022年2月底,全省需要恢复重建的5311个扶贫项目竣工率95.63%,计划6月底前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

四、科学稳妥推进有效衔接工作

认真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政策举措等衔接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完善体制机制。将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等职能并入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担任组长。建立省级领导干部联系乡村振兴示范县和脱贫县制度,帮助联系县解决突出问题和困难。2021年6月21日,省市县乡村振兴局全部挂牌,做到了思想不乱、工作不断、干劲不减。继续实行各级定点帮扶、市县结对帮扶、校地结对帮扶和“万企兴万村”行动,动员各方力量巩固脱贫成果。对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和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空壳村,选优派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全省现有驻村工作队1.3万个,驻村干部4.62万人,其中第一书记1.33万人。

做好政策衔接。省委、省政府及时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明确全省推进衔接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及时承接落实国家有关部委出台的帮扶政策,省级出台35个政策文件,对医疗保障、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易地搬迁、就业帮扶、兜底保障、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等一系列政策进行了优化调整,实现稳定一批、衔接一批、优化一批,政策衔接工作基本完成。

实施分类指导。依据各县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将全省107个县(市、区)划分为30个示范引领县、43个整体推进县、34个巩固提升县,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其中,34个巩固提升县均为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重点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确定原4个省级深度贫困县为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统筹资源力量,实施政策倾斜,补齐发展短板,确保这些地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不掉队、赶上来。 

(本文作者系:河南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