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陕西甄家湾村:改革添活力 古村换新颜

时间:2022-06-01 21:03:56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8期作者:

陕西省延川县县城西北方向15公里处的清平湾上,坐落着“国家传统村落”“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甄家湾村,这里现存陕北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窑居群。

蓝天、青砖、灰瓦映衬下的石窑新居风格和谐、静谧舒适;改造一新的窑洞民宿宾馆功能齐备、别具特色;每年五六月份,千亩黄花金光灿烂,彩蝶起舞,游人如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了甄家湾村的真实写照。好风景和好日子,得益于近年来甄家湾村实施“三变”改革的生动实践。

1.jpg

陕西省延川县甄家湾村冬暖夏凉的窑洞宾馆一景。

规划先行,绘就发展蓝图

据史料记载,甄家湾村始建于1265年,与千年古郡文安驿和“中国最美乡村”梁家河毗邻相望,现有人口247户686人,其中脱贫人口27户79人;土地面积7469亩,其中耕地面积1150亩。2018年,该村脱贫出列。

著名作家史铁生曾在清平湾一带插队,他在短篇小说《我那遥远的清平湾》里曾这样描述当时的状况:“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好光景’永远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改革开放以来,甄家湾村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开始出现人口外流、土地失管、资源闲置、古村落荒废、群众增收渠道单一、村集体经济“空壳”等现象。如何过上好光景?甄家湾人的探索从未停歇。 

窑洞,是陕北民居的独特标志、陕北文化的精神符号、陕北印象不可或缺的要素。这种建筑不仅有利于生产生活、防灾减灾,在冷兵器时代还具备强大的军事防御功能。甄家湾村的古窑洞群规模之大极为罕见,且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其中的清代拔贡大宅院,结构巧妙、装饰精致,堪称陕北传统民居一绝。然而,长久以来,守着这份资源,甄家湾却找不到致富路径。

“穷则变、变则通”。2017年夏,在全国部分地区实施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让甄家湾看到了前进的方向。村里围绕“资源有哪些”“具体怎么改”“钱从哪里来”等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突出问题,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讨论改革方案;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群众代表,到榆林市赵家峁村和安塞区南沟村两个“明星村”,学习以“三变”改革带动乡村旅游和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先进经验;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三变”改革组织机构,形成了既符合上级要求又符合村情民意的《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资源、资产、资金管理等制度,注册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研究制定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章程》,为“三变”改革落实了责任人,绘出了路线图,设定了时间表。

2.jpg

陕西省延川县甄家湾村俯瞰图。

聚焦市场,盘活资源资产

“三变”改革,既要有路径,还得有启动资金,必须“有钱办事”。为此,甄家湾村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有效保证了“三变”改革所需的启动资金,也为后续农业产业发展、古村落保护提升、新村人居环境改造、窑洞民宿建设等奠定了资金基础。

对甄家湾村来说,资源有两样。一是土地,一是窑洞,其中,窑洞又分为古窑和民窑。针对因年轻人进城务工、生活导致土地少人耕种的实际,甄家湾村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在帮扶单位延安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投入帮扶资金30万元,将1150亩耕地以20年为期限,按照每亩150元至200元不等的价格,流转到村集体合作社,又与县供销社合作,建成千亩黄花基地,发展乡村旅游。这一举措,盘活了甄家湾村的土地。

50岁的村民李玉霞说:“前些年,留在村上的大都是老年人,他们干不动地里的活,导致土地大部分荒废了。土地流转后,一块地带来了三份收入,我们既能用地收‘租子’,又能出去打工挣‘票子’,年底还能分红,我一个人每年的收入都在两三万。”

古窑,是甄家湾的另一种资源。在积极争取下,拥有700年历史的甄家湾古村,于2018年被住建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这为保护古村、保护古窑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为唤醒这些古老资源,甄家湾村按照古窑洞的完整度,以每孔800元至1500元不等的价格,引导农户将66座院的167孔古窑洞折价入股到村集体合作社,再按照所有建材都在原址上收集、所有保护项目都按原貌恢复的建设思路,对古村进行全面修复保护,统一建成影视拍摄、教育研学、写生创作和传统文化4个体验基地。

至今,已陆续有《建国大业》《信仰》等20多个剧组来甄家湾拍摄取景,清华附中、成长军营、魔方作文等学校和机构的1000余名师生来村研学,陕西作协、西安美协、南京美院等院校和社会组织的20余批绘画写生团和文学采风团共2000余人来村创作。曾经沉寂的甄家湾村,空前热闹起来了:大家当群演、做模特、办农家乐、开零售店……曾经土里土气的农民,干起了“洋气事”,忙得不亦乐乎。

除了古窑洞,甄家湾还拥有大量普通民居窑洞。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人口向城市流动,一些民居窑洞处于闲置状态。为了让这些民居窑洞发挥旅游效应,让游客体验住窑洞的独特感受,甄家湾村又在这些普通民居窑洞上做起了文章。他们按照每孔2000元的标准,以入股或租赁的方式,以每10年为一个周期,将64孔窑洞集中流转到村集体合作社,统一打造为“窑洞民宿”。

在打造窑洞民宿中,甄家湾村坚持“现代发展理念、传统建设手法”,统一使用当地石材、青砖灰瓦、木栅栏等建材,对窑檐石、窑檐护栏、巷道、院落等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同时,组织农户在村庄巷道、房前屋后栽种枣树、旱柳、国槐等本土树种,种植葫芦、南瓜、月季等当地瓜果花卉,使得窑洞的房前屋后瓜果飘香,更有农家气息。还建成旅游厕所、停车场、污水处理站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实现了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同步推进、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同步改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同步发展。

土地增收益,古窑变基地,民窑变宾馆,综合施策之下,甄家湾村初步形成了资源共享、联合共建、合作共赢的乡村经济新模式,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转变。2021年,村集体收入由2017年前的空壳增长到89.5万元,其中,民宿经济40万元,影视经济31.5万元,观光经济7.9万元,这些新型经济业态占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的89%。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17年前的不足3100元增长到19859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不足5800元增加到21988元。

“我家有3孔闲置窑洞,流转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打造成窑洞宾馆,每年至少额外创收6000元,既支持了村上的事业,也为我家增加了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村上又聘我为窑洞宾馆的水电工,现在我家一年有八九万元收入,日子过得可美气呢!”脱贫群众刘志权高兴地说。

党建引领,筑牢战斗堡垒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甄家湾村“三变”改革中,党旗始终高高飘扬,村干部始终冲在第一线,村“两委”始终是群众的主心骨。为了强化党建引领,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甄家湾村在全县率先实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长期开办“新时代党群讲习所”,党员、干部及时学习各级关于“三农”工作特别是农村改革的重要文件及领导讲话,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村里的具体工作,宣传给广大群众,使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拧成一股绳,奋进新时代。

为了加强乡村治理,更好地服务群众,甄家湾村在两个人口比较集中的自然村设立党小组,并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按照居住情况和血缘关系,由党员中心户担任网格员,促进政策落实、矛盾调解、工作开展。党支部充分发扬民主,注重征求群众意见。比如,该村综合考虑相关要素,合理设置“五股三金”,即人口股10%、资产股30%、土地股20%、资金股10%、集体股20%,教育积金3%、养老积金2%、公益事业积金5%。由于事先充分征求了群众意见、保障了群众利益,很受群众欢迎。

在开展基层党建中,甄家湾村坚持“三诺”制度——支部引领“诺”、干部带头“诺”、党员自觉“诺”,让“诺”成为民意的汇聚地、干劲的加油站、奋进的方向盘,也使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如今,党支部“既要把古村落保护传承好,又要带动村民发展致富”、驻村第一书记“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全村干部群众义务清理环境卫生,让村庄更美丽”等一项项承诺,已经变成了现实,成为甄家湾村再上新台阶的基础。

(供稿单位:陕西省延安市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乡村建设    

陕西甄家湾村:改革添活力 古村换新颜

时间:2022-06-01 21:03:56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8期

作者:

陕西省延川县县城西北方向15公里处的清平湾上,坐落着“国家传统村落”“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甄家湾村,这里现存陕北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窑居群。

蓝天、青砖、灰瓦映衬下的石窑新居风格和谐、静谧舒适;改造一新的窑洞民宿宾馆功能齐备、别具特色;每年五六月份,千亩黄花金光灿烂,彩蝶起舞,游人如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了甄家湾村的真实写照。好风景和好日子,得益于近年来甄家湾村实施“三变”改革的生动实践。

1.jpg

陕西省延川县甄家湾村冬暖夏凉的窑洞宾馆一景。

规划先行,绘就发展蓝图

据史料记载,甄家湾村始建于1265年,与千年古郡文安驿和“中国最美乡村”梁家河毗邻相望,现有人口247户686人,其中脱贫人口27户79人;土地面积7469亩,其中耕地面积1150亩。2018年,该村脱贫出列。

著名作家史铁生曾在清平湾一带插队,他在短篇小说《我那遥远的清平湾》里曾这样描述当时的状况:“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好光景’永远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改革开放以来,甄家湾村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开始出现人口外流、土地失管、资源闲置、古村落荒废、群众增收渠道单一、村集体经济“空壳”等现象。如何过上好光景?甄家湾人的探索从未停歇。 

窑洞,是陕北民居的独特标志、陕北文化的精神符号、陕北印象不可或缺的要素。这种建筑不仅有利于生产生活、防灾减灾,在冷兵器时代还具备强大的军事防御功能。甄家湾村的古窑洞群规模之大极为罕见,且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其中的清代拔贡大宅院,结构巧妙、装饰精致,堪称陕北传统民居一绝。然而,长久以来,守着这份资源,甄家湾却找不到致富路径。

“穷则变、变则通”。2017年夏,在全国部分地区实施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让甄家湾看到了前进的方向。村里围绕“资源有哪些”“具体怎么改”“钱从哪里来”等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突出问题,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讨论改革方案;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群众代表,到榆林市赵家峁村和安塞区南沟村两个“明星村”,学习以“三变”改革带动乡村旅游和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先进经验;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三变”改革组织机构,形成了既符合上级要求又符合村情民意的《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资源、资产、资金管理等制度,注册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研究制定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章程》,为“三变”改革落实了责任人,绘出了路线图,设定了时间表。

2.jpg

陕西省延川县甄家湾村俯瞰图。

聚焦市场,盘活资源资产

“三变”改革,既要有路径,还得有启动资金,必须“有钱办事”。为此,甄家湾村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有效保证了“三变”改革所需的启动资金,也为后续农业产业发展、古村落保护提升、新村人居环境改造、窑洞民宿建设等奠定了资金基础。

对甄家湾村来说,资源有两样。一是土地,一是窑洞,其中,窑洞又分为古窑和民窑。针对因年轻人进城务工、生活导致土地少人耕种的实际,甄家湾村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在帮扶单位延安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投入帮扶资金30万元,将1150亩耕地以20年为期限,按照每亩150元至200元不等的价格,流转到村集体合作社,又与县供销社合作,建成千亩黄花基地,发展乡村旅游。这一举措,盘活了甄家湾村的土地。

50岁的村民李玉霞说:“前些年,留在村上的大都是老年人,他们干不动地里的活,导致土地大部分荒废了。土地流转后,一块地带来了三份收入,我们既能用地收‘租子’,又能出去打工挣‘票子’,年底还能分红,我一个人每年的收入都在两三万。”

古窑,是甄家湾的另一种资源。在积极争取下,拥有700年历史的甄家湾古村,于2018年被住建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这为保护古村、保护古窑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为唤醒这些古老资源,甄家湾村按照古窑洞的完整度,以每孔800元至1500元不等的价格,引导农户将66座院的167孔古窑洞折价入股到村集体合作社,再按照所有建材都在原址上收集、所有保护项目都按原貌恢复的建设思路,对古村进行全面修复保护,统一建成影视拍摄、教育研学、写生创作和传统文化4个体验基地。

至今,已陆续有《建国大业》《信仰》等20多个剧组来甄家湾拍摄取景,清华附中、成长军营、魔方作文等学校和机构的1000余名师生来村研学,陕西作协、西安美协、南京美院等院校和社会组织的20余批绘画写生团和文学采风团共2000余人来村创作。曾经沉寂的甄家湾村,空前热闹起来了:大家当群演、做模特、办农家乐、开零售店……曾经土里土气的农民,干起了“洋气事”,忙得不亦乐乎。

除了古窑洞,甄家湾还拥有大量普通民居窑洞。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人口向城市流动,一些民居窑洞处于闲置状态。为了让这些民居窑洞发挥旅游效应,让游客体验住窑洞的独特感受,甄家湾村又在这些普通民居窑洞上做起了文章。他们按照每孔2000元的标准,以入股或租赁的方式,以每10年为一个周期,将64孔窑洞集中流转到村集体合作社,统一打造为“窑洞民宿”。

在打造窑洞民宿中,甄家湾村坚持“现代发展理念、传统建设手法”,统一使用当地石材、青砖灰瓦、木栅栏等建材,对窑檐石、窑檐护栏、巷道、院落等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同时,组织农户在村庄巷道、房前屋后栽种枣树、旱柳、国槐等本土树种,种植葫芦、南瓜、月季等当地瓜果花卉,使得窑洞的房前屋后瓜果飘香,更有农家气息。还建成旅游厕所、停车场、污水处理站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实现了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同步推进、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同步改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同步发展。

土地增收益,古窑变基地,民窑变宾馆,综合施策之下,甄家湾村初步形成了资源共享、联合共建、合作共赢的乡村经济新模式,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转变。2021年,村集体收入由2017年前的空壳增长到89.5万元,其中,民宿经济40万元,影视经济31.5万元,观光经济7.9万元,这些新型经济业态占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的89%。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17年前的不足3100元增长到19859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不足5800元增加到21988元。

“我家有3孔闲置窑洞,流转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打造成窑洞宾馆,每年至少额外创收6000元,既支持了村上的事业,也为我家增加了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村上又聘我为窑洞宾馆的水电工,现在我家一年有八九万元收入,日子过得可美气呢!”脱贫群众刘志权高兴地说。

党建引领,筑牢战斗堡垒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甄家湾村“三变”改革中,党旗始终高高飘扬,村干部始终冲在第一线,村“两委”始终是群众的主心骨。为了强化党建引领,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甄家湾村在全县率先实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长期开办“新时代党群讲习所”,党员、干部及时学习各级关于“三农”工作特别是农村改革的重要文件及领导讲话,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村里的具体工作,宣传给广大群众,使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拧成一股绳,奋进新时代。

为了加强乡村治理,更好地服务群众,甄家湾村在两个人口比较集中的自然村设立党小组,并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按照居住情况和血缘关系,由党员中心户担任网格员,促进政策落实、矛盾调解、工作开展。党支部充分发扬民主,注重征求群众意见。比如,该村综合考虑相关要素,合理设置“五股三金”,即人口股10%、资产股30%、土地股20%、资金股10%、集体股20%,教育积金3%、养老积金2%、公益事业积金5%。由于事先充分征求了群众意见、保障了群众利益,很受群众欢迎。

在开展基层党建中,甄家湾村坚持“三诺”制度——支部引领“诺”、干部带头“诺”、党员自觉“诺”,让“诺”成为民意的汇聚地、干劲的加油站、奋进的方向盘,也使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如今,党支部“既要把古村落保护传承好,又要带动村民发展致富”、驻村第一书记“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全村干部群众义务清理环境卫生,让村庄更美丽”等一项项承诺,已经变成了现实,成为甄家湾村再上新台阶的基础。

(供稿单位:陕西省延安市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