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陕西潼关: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打造乡村治理样板

时间:2022-06-02 11:06:39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党的十九大开启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的新时代,治理之要,重在基层,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一、基本情况

因唐朝李世民受命东征曾驻扎此地而得名的秦王寨,位于秦岭脚下、陕豫交界之处,由原窑上村和寺底村合并而成,共辖11个村民小组658户2784人,耕地面积4300亩;秦王寨社区党委下设4个党支部,共有77名党员。潼关县秦王寨社区通过党建引领,创新了基层治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做法和模式,推动了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建强乡村治理领导体系

农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路人、村级班子的带头人、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是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者。秦王寨社区党委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路子,努力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基础和重要保障。

选优配强治理队伍。2020年,秦王寨社区在村级换届中把连续在农村工作30年的原秦王寨村主任车敏亮,推选为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社区党组织委员会委员分别从返乡大学生、党员中心户、致富带头人、在外能人等人才中择优选拔,共选举产生14名党(总)支部委员,其中党支部书记4名,大专及以上党委委员4人,为社区治理骨干队伍输入新血,配强治理队伍。

健全完善治理体系。健全“社区党委—村党组织—党员群众”三级工作联动体系,建立四级网格管理机构,现有网格11个,总网格长1人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二级网格长10人由村民小组组长担任,网格员11人,巷长23人由社区党员、现任干部、离退休老干部、志愿者等担任;修订、完善社区网格管理组织机构图,对社区“五方力量”进行了明确标识,建立网格服务快速响应机制,保证了群众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处理,大大提升了服务效果。

强化村级干部培训。打造好村干部队伍,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所在。秦王寨社区党委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常规工作,牢牢抓在手上。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加强村干部在党性教育、大政方针、法律法规方面的学习,建立和完善村干部学习交流机制,通过外出交流考察,找到适合本村基层治理的好路子。同时,开展“线上+线下”业务培训,以公众号、微信群为载体;以社区综治室为主阵地,围绕基层治理工作,开展学习培训,打造一支具有本地化,治理现代化的党员干部队伍。

完善乡村经济体系。出台了“党委决策、村委落实、合作社管理、公司经营”的集体经济管理模式。依托黄金时代留存的厂房地块,打包转租引进入驻 企业,实现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建设黄河金三角地区最大的花椒交易市场,形成了链条式生产经营模式,户均增收2.5万元;建成秦王寨马趵泉3A级旅游景区和以月季花为主题的月季文化产业园,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集体收入近百万元;依托县域工业园区的扩散辐射带动效应,大力发展以劳务用工、装卸运输、民宿餐饮、卫生保洁的服务业,社区年收入800多万元,成为富民强村的又一支柱产业。

(二)村民自治、奏响美丽乡村交响曲

由群众及代表阐述各自的看法,最后通过举手表决的形式对商议事项作出评判决定,切实增强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凝聚了民意。

一约四会促规范。制定本辖区居民自治章程、自治机构及自治制度等各项制度,明确各居民人员工作职责。修订和完善了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并对其进行公示,引导居民遵纪守法、打造和谐文明的民风民俗;与时俱进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十要十不要”村规民约,设立了群策群力、广泛参与、自治有效的红白理事、禁毒禁赌、协商议事、道德评议“四会”,集体的事大家办、群众的事众人管、矛盾纠纷大家解,遏制规避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良社会风气,连续多年未发生打架斗殴、赌博偷盗、遗弃老人等现象,形成了党委领导、居委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推行社区减负增效。开展了“一站式”业务办理,在便民服务大厅设置各项办事窗口,根据“7大类33项”内容,明确社区工作人员各项职责,公示社区工作事项、群众办事流程;高质量落实“小微权力”清单运行,规范距离群众“最后一公里”权力运行,推行居民服务“干部代办制”,建立社区出具证明登记和印章使用台账,取得显著成效,赢得居民好评。

尊老爱幼树立新风。基于“区域生态旅游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理念,打造了一种全新的农村养老模式。在马趵泉景区内建立了一座日间照料中心,选派有爱心、责任心强的5名管理服务人员,妥善安置社区及周边的鳏寡老人20多人,解放了家庭劳动生产力,解除了居家养老的后顾之忧;组建了20多位爱心人士参加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开展了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按其所需、雪里送炭的加大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

(三)法治乡村,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充分发挥法治助推乡村振兴的效能,需要调动多方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夯实法治制度要素。提高村级组织法治化管理水平,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规范乡村干部群众的行为。加强村干部与农村相关的各项法律知识的培训、学习,以身作则,以法为行动准则,做法律宣传员;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村规民约,使村内社会治安、村民风俗、婚姻家庭等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全面推行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小微权力监督制度;定期将党务、村务、财务进行公示,通过主动接受村民监督,让村民明白干部清白,增强信服力。

法治赋能乡村治理。制定秦王寨社区法治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重点内容和实施步骤,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体系;开展“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大力推进普法宣教体系基地创建,设立固定普法阵地,设立警示牌、标语宣传牌等宣传设施,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到法治精神,接受法治熏陶,提升法治素养;组建联调解组织,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同时,定期组织法律知识讲座,对村民进行普法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营造浓厚的法治乡村建设文化氛围。

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建立社区综治室,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有力抓手。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紧盯“盗抢骗”、“黄赌毒”等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各类突出违法犯罪活动,持续开展严打整治,不断提升平安建设质效。大力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筑牢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实行“一区一警、一村一户长、一村一辅警”,充分发挥群防群治队伍作用,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四)德治为先,助力文明乡村建设

道德建设常抓不懈。坚持把思想道德建设牢牢抓在手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相继建成了秦王寨历史博物馆、党建馆、村史馆等设施;常态长效实施核心价值观建设进村庄、进农户、进企业、进景区“四进”工程,编撰印制村志、家风家训和诗词歌曲,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书写绘画、标语、历史典故300多条;强化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古塔古泉古树保护,凝聚了人心、教化了群众、淳化了民风、弘扬了新风正气。

重视农民教育问题。坚持把宣传农民教育农民放在重要位置,成立老年大学,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深入开展党的富民政策、农业实用技能、巾帼就业创业等专题培训,实现了培训全覆盖,用改革发展稳定的生动实践教育农民,用建国前后变化的成效凝聚民心,提高了全民的综合素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持续长久的精神动力。

文明创建提升水平。坚持把精神文明创建作为强根铸魂的有效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共评选表彰星级文明户175户,省级和市级文明家庭3户,最美庭院30户,涌现出70多岁的吴淑云50年如一日照料瘫痪在床的养女车敏娥、好媳妇卫侠10多年不离不弃照顾卧床不起的婆婆代美玲等一批先进典型,起到了点灯一盏、照亮一片、带动全盘的叠加放大效应,引领了社会风尚和乡村文明建设。

三、发展成效

乡村治理已改变了原本荒草丛生、荆棘遍布、道路不通、人们的居住条件异常艰苦的旧面貌。如今的秦王寨社区绿树成荫,道路宽敞,巷道整洁,风景秀丽,人民生活和谐幸福,特色产业突出,基层社区治理有效,是秦岭脚下一颗璀璨的秦东明珠。

截止目前,秦王寨社区已实现集体资产2.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法制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

四、经验启示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实现了涵养人格美德、净化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的多重目标,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立足“自治”基础,走出基层治理新路子。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党员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自治格局。

二是发挥“德治”支撑,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充分了发挥村级自治组织的引领作用,制定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

三是强化“法治”保障,开创基层治理新格局。充分发挥了基层主观能动性,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法治建设带来的“红利”,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中共潼关县委改革办 供稿)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乡村治理    

陕西潼关: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打造乡村治理样板

时间:2022-06-02 11:06:3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党的十九大开启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的新时代,治理之要,重在基层,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一、基本情况

因唐朝李世民受命东征曾驻扎此地而得名的秦王寨,位于秦岭脚下、陕豫交界之处,由原窑上村和寺底村合并而成,共辖11个村民小组658户2784人,耕地面积4300亩;秦王寨社区党委下设4个党支部,共有77名党员。潼关县秦王寨社区通过党建引领,创新了基层治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做法和模式,推动了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建强乡村治理领导体系

农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路人、村级班子的带头人、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是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者。秦王寨社区党委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路子,努力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基础和重要保障。

选优配强治理队伍。2020年,秦王寨社区在村级换届中把连续在农村工作30年的原秦王寨村主任车敏亮,推选为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社区党组织委员会委员分别从返乡大学生、党员中心户、致富带头人、在外能人等人才中择优选拔,共选举产生14名党(总)支部委员,其中党支部书记4名,大专及以上党委委员4人,为社区治理骨干队伍输入新血,配强治理队伍。

健全完善治理体系。健全“社区党委—村党组织—党员群众”三级工作联动体系,建立四级网格管理机构,现有网格11个,总网格长1人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二级网格长10人由村民小组组长担任,网格员11人,巷长23人由社区党员、现任干部、离退休老干部、志愿者等担任;修订、完善社区网格管理组织机构图,对社区“五方力量”进行了明确标识,建立网格服务快速响应机制,保证了群众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处理,大大提升了服务效果。

强化村级干部培训。打造好村干部队伍,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所在。秦王寨社区党委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常规工作,牢牢抓在手上。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加强村干部在党性教育、大政方针、法律法规方面的学习,建立和完善村干部学习交流机制,通过外出交流考察,找到适合本村基层治理的好路子。同时,开展“线上+线下”业务培训,以公众号、微信群为载体;以社区综治室为主阵地,围绕基层治理工作,开展学习培训,打造一支具有本地化,治理现代化的党员干部队伍。

完善乡村经济体系。出台了“党委决策、村委落实、合作社管理、公司经营”的集体经济管理模式。依托黄金时代留存的厂房地块,打包转租引进入驻 企业,实现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建设黄河金三角地区最大的花椒交易市场,形成了链条式生产经营模式,户均增收2.5万元;建成秦王寨马趵泉3A级旅游景区和以月季花为主题的月季文化产业园,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集体收入近百万元;依托县域工业园区的扩散辐射带动效应,大力发展以劳务用工、装卸运输、民宿餐饮、卫生保洁的服务业,社区年收入800多万元,成为富民强村的又一支柱产业。

(二)村民自治、奏响美丽乡村交响曲

由群众及代表阐述各自的看法,最后通过举手表决的形式对商议事项作出评判决定,切实增强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凝聚了民意。

一约四会促规范。制定本辖区居民自治章程、自治机构及自治制度等各项制度,明确各居民人员工作职责。修订和完善了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并对其进行公示,引导居民遵纪守法、打造和谐文明的民风民俗;与时俱进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十要十不要”村规民约,设立了群策群力、广泛参与、自治有效的红白理事、禁毒禁赌、协商议事、道德评议“四会”,集体的事大家办、群众的事众人管、矛盾纠纷大家解,遏制规避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良社会风气,连续多年未发生打架斗殴、赌博偷盗、遗弃老人等现象,形成了党委领导、居委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推行社区减负增效。开展了“一站式”业务办理,在便民服务大厅设置各项办事窗口,根据“7大类33项”内容,明确社区工作人员各项职责,公示社区工作事项、群众办事流程;高质量落实“小微权力”清单运行,规范距离群众“最后一公里”权力运行,推行居民服务“干部代办制”,建立社区出具证明登记和印章使用台账,取得显著成效,赢得居民好评。

尊老爱幼树立新风。基于“区域生态旅游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理念,打造了一种全新的农村养老模式。在马趵泉景区内建立了一座日间照料中心,选派有爱心、责任心强的5名管理服务人员,妥善安置社区及周边的鳏寡老人20多人,解放了家庭劳动生产力,解除了居家养老的后顾之忧;组建了20多位爱心人士参加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开展了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按其所需、雪里送炭的加大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

(三)法治乡村,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充分发挥法治助推乡村振兴的效能,需要调动多方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夯实法治制度要素。提高村级组织法治化管理水平,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规范乡村干部群众的行为。加强村干部与农村相关的各项法律知识的培训、学习,以身作则,以法为行动准则,做法律宣传员;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村规民约,使村内社会治安、村民风俗、婚姻家庭等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全面推行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小微权力监督制度;定期将党务、村务、财务进行公示,通过主动接受村民监督,让村民明白干部清白,增强信服力。

法治赋能乡村治理。制定秦王寨社区法治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重点内容和实施步骤,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体系;开展“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大力推进普法宣教体系基地创建,设立固定普法阵地,设立警示牌、标语宣传牌等宣传设施,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到法治精神,接受法治熏陶,提升法治素养;组建联调解组织,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同时,定期组织法律知识讲座,对村民进行普法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营造浓厚的法治乡村建设文化氛围。

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建立社区综治室,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有力抓手。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紧盯“盗抢骗”、“黄赌毒”等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各类突出违法犯罪活动,持续开展严打整治,不断提升平安建设质效。大力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筑牢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实行“一区一警、一村一户长、一村一辅警”,充分发挥群防群治队伍作用,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四)德治为先,助力文明乡村建设

道德建设常抓不懈。坚持把思想道德建设牢牢抓在手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相继建成了秦王寨历史博物馆、党建馆、村史馆等设施;常态长效实施核心价值观建设进村庄、进农户、进企业、进景区“四进”工程,编撰印制村志、家风家训和诗词歌曲,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书写绘画、标语、历史典故300多条;强化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古塔古泉古树保护,凝聚了人心、教化了群众、淳化了民风、弘扬了新风正气。

重视农民教育问题。坚持把宣传农民教育农民放在重要位置,成立老年大学,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深入开展党的富民政策、农业实用技能、巾帼就业创业等专题培训,实现了培训全覆盖,用改革发展稳定的生动实践教育农民,用建国前后变化的成效凝聚民心,提高了全民的综合素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持续长久的精神动力。

文明创建提升水平。坚持把精神文明创建作为强根铸魂的有效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共评选表彰星级文明户175户,省级和市级文明家庭3户,最美庭院30户,涌现出70多岁的吴淑云50年如一日照料瘫痪在床的养女车敏娥、好媳妇卫侠10多年不离不弃照顾卧床不起的婆婆代美玲等一批先进典型,起到了点灯一盏、照亮一片、带动全盘的叠加放大效应,引领了社会风尚和乡村文明建设。

三、发展成效

乡村治理已改变了原本荒草丛生、荆棘遍布、道路不通、人们的居住条件异常艰苦的旧面貌。如今的秦王寨社区绿树成荫,道路宽敞,巷道整洁,风景秀丽,人民生活和谐幸福,特色产业突出,基层社区治理有效,是秦岭脚下一颗璀璨的秦东明珠。

截止目前,秦王寨社区已实现集体资产2.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法制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

四、经验启示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实现了涵养人格美德、净化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的多重目标,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立足“自治”基础,走出基层治理新路子。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党员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自治格局。

二是发挥“德治”支撑,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充分了发挥村级自治组织的引领作用,制定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

三是强化“法治”保障,开创基层治理新格局。充分发挥了基层主观能动性,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法治建设带来的“红利”,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中共潼关县委改革办 供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