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新风拂面来 山乡万象新——广西推动移风易俗出实招见实效

时间:2022-06-07 22:59:49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11期作者:王艳群 文湘林

“白事简办、红事新办,不铺张、不浪费,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由党员干部带头履约、发起倡议,取消高额彩礼给婚姻松绑……”

1.jpg

2022年4月21日,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燕洞镇龙甲村,村民包银春正悉心照料同村81岁的孤寡老人。 王艳群/摄

广西地处南疆,属多民族聚居的省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2021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把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拓展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发力点,结合苗族、彝族、仡佬族、壮族、汉族等各族群众的世居民俗习惯特点,梳理出陋习“清单”,创新举措、精准施策,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努力实现农村环境美、人文美、风尚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白事简办,孝道真彰

“我父亲去世后,丧事简办,节约了10余万元开支……”笔者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弄杂村采访时,前不久刚操办完父亲丧事的村民杨寿康表示,过去当地红白事大操大办,一些人常常因此举债,现在丧事简办,就没有了那样的压力。

隆林各族自治县过去有一个风俗,老人逝世后操办白事,每家亲属需送上一头牛,屠宰祭祀给已故老人以表悼念,但杀牛过多、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现象严重,渐成不良风气。像杨寿康这样的情况,按旧俗操办丧事需屠宰25头牛,加上宴请宾客的开销,一场白事至少要花费20万元。村干部上门劝导后,村民杨寿康决定丧事从简,将祭祀牲口降至3头牛以内,宾客人数减至百人以下,最终仅花了不到4万元。

“少请客人,少收礼金,这一次丧事办下来,我们不仅少花了精力,省下了开销,更减轻了‘人情债’。”减轻压力的杨寿康,生活更有奔头了。

“丧事殡期原则不超过3天;主客双方祭祀和招待客人宰杀的牲畜总量不超过5头,其中牛3头以内、猪2头以内;婚嫁原则上彩礼不超过3万元,宴请人数累计不超过15桌……”2021年开始,隆林各族自治县成立专班,积极出台指导性、政策性文件,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在全县范围大力推进,现在群众操办红白事不再攀比排场,白事杀牛祭祀等陈规陋习逐渐得以扭转。

“逝后大葬假风光,生前尽孝真孝道。”在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村民的自豪感不是来自家中有无房车,而是谁家儿女孝顺、家中老人更健康长寿。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燕洞镇龙甲村龙满屯,村民包银春正在细心地照料家中的老人,端屎倒尿、喂饭擦药……老人是同村孤寡老人,与包银春并无血缘关系。因此,她成为当地学习敬老孝亲的榜样。

巴马瑶族自治县敬寿礼孝的传统由来已久,大家对孝善美德非常尊崇。近年来,该县结合当地优良家风传统,大力弘扬善、孝文化,每逢春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各村屯都会组织集体拜寿和敬老活动,大家摆上长桌宴、唱起敬老歌、端上敬老茶,尊老、爱老的文明新风在当地越吹越劲。

“推行红白事简办,子女没了过重的经济负担,更愿意把精力放在父母生前的赡养问题上,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巴马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陆家运介绍。去年以来,该县多个村屯将老年人的赡养义务纳入村规民约并由村干部群众共同督促履行,同时每年还积极组织一次“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常态化评选活动,力促形成“人人讲孝顺、家家讲诚信、户户比光荣”的良好村风,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

2.jpg

近日,在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乡么窝村举行的“博士大讲堂”上,驻村干部面对面给群众讲课,发出移风易俗倡议。 文湘林/摄

形式多样,润物无声

“红白事,莫攀比,节省办,压力轻……”4月19日,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乡么窝村举行“博士大讲堂”活动,该村第一书记为村干部群众开展宣讲,发出移风易俗倡议。村民们听得入耳入心,纷纷表态要认真执行。去年以来,隆林各族自治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为契机,通过组建宣讲队,举办“博士大讲堂”“乡村夜话”的宣讲方式,面对面向村民宣讲,移风易俗效果显而易见。同时,该县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坚持移风易俗党政同责,对干部实行绩效考核和常态化监督,倒逼各单位主动监管、干部自觉遵循,全县13680名党员纷纷签订承诺书,成为移风易俗的“先行军”。

在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民族村,为便于村民接受新思想洗礼,村干部将移风易俗内容编制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利用端午、中秋、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走村入户向村民进行宣讲,大力弘扬节俭养廉、崇德向善正能量,将新时代文明新风带进千家万户。广大村干部及家属积极培育、践行、传承清廉家风,争做最美家庭的引领者、守护者和建设者。在马山县林圩镇东七村塘七屯,农村打牌斗殴现象逐渐消失,助人为乐、热心为家乡作贡献的人越来越多。自2016年起,村中每年定期筹办“塘七文化展”活动,并专门成立了塘七屯青年理事会,建立文艺队、篮球队,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村民日常交流增多,培育了深厚友谊,矛盾、纠纷逐渐减少,邻里相处更加融洽。”东七村党总支书记黄旭熙介绍。如今,塘七屯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越来越高,新时代文明新风越吹越浓,广大农村精神风貌悄然改变。

此外,广西各地干部群众还自发组建宣讲团、文艺队,创新“三字经”“民间山歌”“流动广播”“乡镇宣讲团”等深入村屯,将移风易俗政策、倡议编写成快板、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复倡议,强化倡议宣传。一首首融入新时代乡风文明元素的快板、山歌在当地广为传唱,如春日里的暖阳洒满乡村沃野,把新的理念播撒到群众心间。

3.jpg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宣讲移风易俗。图为县党史研究中心干部到德峨村龙洞屯开展苗语宣讲。 曹良飙/摄

创新举措,奖励激励

2022年春节期间,隆林各族自治县各村(社区)、屯、户纷纷召开了移风易俗积分评定年度表彰大会,共评选出200名移风易俗示范户和一批行政示范村屯,分别颁发500元、3000元和2万元不等的现金或奖品,这一举措再次激发了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热情。与此同时,该县德峨镇还结合实际创新举措,开展了首届“文明我先行村(屯、户)”评比活动,对于积极响应倡议、率先执行移风易俗管理措施的,不仅颁发奖金,还在乡村振兴项目等政策上优先考虑,极大地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群众配合度很高。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劝导白事大操大办324起、高价彩礼99起、白事占道104起、早婚早育58起。据介绍,这样的积分奖励机制,自去年开始已在广西百色、河池、桂林等多地推广。

在巴马瑶族自治县,当地政府大力探索“五位一体”信用体系建设,联合信贷机构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银行征信,引导参与农户养成诚信、和善、求真务实的村风民风。按规定,对达到A级至5A级的信用户可授予5000元至20万元不等的信用贷款,用于发展农业生产。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3.98亿元,惠及农户2456户,移风易俗的效果显而易见。

为推动基层社会自治,加强群众自我管理,去年以来,广西指导全区14个地级市全面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全力抓好落实农村“一约四会”建设,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在基层民主自治中的“软制度”作用,合理划定红白事消费标准,促进形成红白事节俭办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移风易俗形成长治化管理。同时,全区各地积极出台指导性政策文件,多举措推动移风易俗展开,让文明之风落地生根,乡风文明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如今,行走在八桂大地的广袤乡间,新时代文明之花开遍山乡沃野,新风拂面,格外芬芳。

(作者单位:王艳群,广西日报社;文湘林,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乡村治理    
乡村发展

新风拂面来 山乡万象新——广西推动移风易俗出实招见实效

时间:2022-06-07 22:59:4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11期

作者:王艳群 文湘林

“白事简办、红事新办,不铺张、不浪费,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由党员干部带头履约、发起倡议,取消高额彩礼给婚姻松绑……”

1.jpg

2022年4月21日,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燕洞镇龙甲村,村民包银春正悉心照料同村81岁的孤寡老人。 王艳群/摄

广西地处南疆,属多民族聚居的省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2021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把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拓展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发力点,结合苗族、彝族、仡佬族、壮族、汉族等各族群众的世居民俗习惯特点,梳理出陋习“清单”,创新举措、精准施策,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努力实现农村环境美、人文美、风尚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白事简办,孝道真彰

“我父亲去世后,丧事简办,节约了10余万元开支……”笔者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弄杂村采访时,前不久刚操办完父亲丧事的村民杨寿康表示,过去当地红白事大操大办,一些人常常因此举债,现在丧事简办,就没有了那样的压力。

隆林各族自治县过去有一个风俗,老人逝世后操办白事,每家亲属需送上一头牛,屠宰祭祀给已故老人以表悼念,但杀牛过多、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现象严重,渐成不良风气。像杨寿康这样的情况,按旧俗操办丧事需屠宰25头牛,加上宴请宾客的开销,一场白事至少要花费20万元。村干部上门劝导后,村民杨寿康决定丧事从简,将祭祀牲口降至3头牛以内,宾客人数减至百人以下,最终仅花了不到4万元。

“少请客人,少收礼金,这一次丧事办下来,我们不仅少花了精力,省下了开销,更减轻了‘人情债’。”减轻压力的杨寿康,生活更有奔头了。

“丧事殡期原则不超过3天;主客双方祭祀和招待客人宰杀的牲畜总量不超过5头,其中牛3头以内、猪2头以内;婚嫁原则上彩礼不超过3万元,宴请人数累计不超过15桌……”2021年开始,隆林各族自治县成立专班,积极出台指导性、政策性文件,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在全县范围大力推进,现在群众操办红白事不再攀比排场,白事杀牛祭祀等陈规陋习逐渐得以扭转。

“逝后大葬假风光,生前尽孝真孝道。”在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村民的自豪感不是来自家中有无房车,而是谁家儿女孝顺、家中老人更健康长寿。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燕洞镇龙甲村龙满屯,村民包银春正在细心地照料家中的老人,端屎倒尿、喂饭擦药……老人是同村孤寡老人,与包银春并无血缘关系。因此,她成为当地学习敬老孝亲的榜样。

巴马瑶族自治县敬寿礼孝的传统由来已久,大家对孝善美德非常尊崇。近年来,该县结合当地优良家风传统,大力弘扬善、孝文化,每逢春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各村屯都会组织集体拜寿和敬老活动,大家摆上长桌宴、唱起敬老歌、端上敬老茶,尊老、爱老的文明新风在当地越吹越劲。

“推行红白事简办,子女没了过重的经济负担,更愿意把精力放在父母生前的赡养问题上,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巴马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陆家运介绍。去年以来,该县多个村屯将老年人的赡养义务纳入村规民约并由村干部群众共同督促履行,同时每年还积极组织一次“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常态化评选活动,力促形成“人人讲孝顺、家家讲诚信、户户比光荣”的良好村风,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

2.jpg

近日,在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乡么窝村举行的“博士大讲堂”上,驻村干部面对面给群众讲课,发出移风易俗倡议。 文湘林/摄

形式多样,润物无声

“红白事,莫攀比,节省办,压力轻……”4月19日,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乡么窝村举行“博士大讲堂”活动,该村第一书记为村干部群众开展宣讲,发出移风易俗倡议。村民们听得入耳入心,纷纷表态要认真执行。去年以来,隆林各族自治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为契机,通过组建宣讲队,举办“博士大讲堂”“乡村夜话”的宣讲方式,面对面向村民宣讲,移风易俗效果显而易见。同时,该县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坚持移风易俗党政同责,对干部实行绩效考核和常态化监督,倒逼各单位主动监管、干部自觉遵循,全县13680名党员纷纷签订承诺书,成为移风易俗的“先行军”。

在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民族村,为便于村民接受新思想洗礼,村干部将移风易俗内容编制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利用端午、中秋、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走村入户向村民进行宣讲,大力弘扬节俭养廉、崇德向善正能量,将新时代文明新风带进千家万户。广大村干部及家属积极培育、践行、传承清廉家风,争做最美家庭的引领者、守护者和建设者。在马山县林圩镇东七村塘七屯,农村打牌斗殴现象逐渐消失,助人为乐、热心为家乡作贡献的人越来越多。自2016年起,村中每年定期筹办“塘七文化展”活动,并专门成立了塘七屯青年理事会,建立文艺队、篮球队,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村民日常交流增多,培育了深厚友谊,矛盾、纠纷逐渐减少,邻里相处更加融洽。”东七村党总支书记黄旭熙介绍。如今,塘七屯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越来越高,新时代文明新风越吹越浓,广大农村精神风貌悄然改变。

此外,广西各地干部群众还自发组建宣讲团、文艺队,创新“三字经”“民间山歌”“流动广播”“乡镇宣讲团”等深入村屯,将移风易俗政策、倡议编写成快板、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复倡议,强化倡议宣传。一首首融入新时代乡风文明元素的快板、山歌在当地广为传唱,如春日里的暖阳洒满乡村沃野,把新的理念播撒到群众心间。

3.jpg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宣讲移风易俗。图为县党史研究中心干部到德峨村龙洞屯开展苗语宣讲。 曹良飙/摄

创新举措,奖励激励

2022年春节期间,隆林各族自治县各村(社区)、屯、户纷纷召开了移风易俗积分评定年度表彰大会,共评选出200名移风易俗示范户和一批行政示范村屯,分别颁发500元、3000元和2万元不等的现金或奖品,这一举措再次激发了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热情。与此同时,该县德峨镇还结合实际创新举措,开展了首届“文明我先行村(屯、户)”评比活动,对于积极响应倡议、率先执行移风易俗管理措施的,不仅颁发奖金,还在乡村振兴项目等政策上优先考虑,极大地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群众配合度很高。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劝导白事大操大办324起、高价彩礼99起、白事占道104起、早婚早育58起。据介绍,这样的积分奖励机制,自去年开始已在广西百色、河池、桂林等多地推广。

在巴马瑶族自治县,当地政府大力探索“五位一体”信用体系建设,联合信贷机构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银行征信,引导参与农户养成诚信、和善、求真务实的村风民风。按规定,对达到A级至5A级的信用户可授予5000元至20万元不等的信用贷款,用于发展农业生产。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3.98亿元,惠及农户2456户,移风易俗的效果显而易见。

为推动基层社会自治,加强群众自我管理,去年以来,广西指导全区14个地级市全面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全力抓好落实农村“一约四会”建设,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在基层民主自治中的“软制度”作用,合理划定红白事消费标准,促进形成红白事节俭办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移风易俗形成长治化管理。同时,全区各地积极出台指导性政策文件,多举措推动移风易俗展开,让文明之风落地生根,乡风文明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如今,行走在八桂大地的广袤乡间,新时代文明之花开遍山乡沃野,新风拂面,格外芬芳。

(作者单位:王艳群,广西日报社;文湘林,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