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秦岭山川 乡村群众日子甜 ——陕西省西安市高质量推进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

时间:2022-07-06 09:20:05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陕西省西安市乡村振兴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之年。这一年,陕西省西安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坚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线”,以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高点谋划、高位推动,实现“守底线”“固成果”同步开展、“抓衔接”“促振兴”协同推进。

图片1.png蓝田县樊家村农具文化展示一条街

一栋栋白墙灰瓦的楼房依次排列,一条条宽阔整洁的道路纵横交错,一间间精致特色的民宿韵味十足……走进西安市蓝田县,青山叠翠、沃野千里,生态农田、花香四溢,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尽收眼底。

在樊家村的花卉种植基地大棚里,阵阵花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村民王瑞婷早早来到基地,忙着对非洲菊进行浇水、养护。“自从村上建设花卉种植基地后,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过来务工,每天都能有近百元的收入。”王瑞婷笑着说。

“之前这座基地里主要种植大棚蔬菜,但经济效益不高。后来改种非洲菊后,市场上供不应求,旺季时每天能吸纳50人左右在基地务工,促进了群众增收。目前,花卉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100余亩、70座大棚,年产值70余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杨养儒说道,谁也没想到,一朵小小的非洲菊,竟奏响了蓝田县三里镇樊家村的乡村振兴最强音。在这里,农村美、产业强、群众富!

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像樊家村一样受益于家乡产业发展的群众还有许多,越来越多可以在“家门口挣钱”的就业和创业项目发展壮大,参与并见证着美丽乡村的产业蝶变。

近年来,西安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让群众的生活越过越红火。据数据统计,2021年,西安市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2亿元,形成扶贫资产38.37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6.89亿元,公益性资产21.46亿元,到户类资产10.02亿元。西安市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4682元,同比增长了2069元,年增幅16.4%,一幅幅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兴旺 推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立夏前后,古城西安,芳菲未尽,瓜果飘香。秦山渭水,产业兴旺,风光宜人。

在西安市鄠邑区玉蝉街道胡家庄村,成片的葡萄园里,果农们正在进行修花、保果、掐附梢。这里承载着胡家庄村创业致富的甜蜜梦想。

图片2.png鄠邑区葡萄丰收串起致富路

“在每年的葡萄成熟的时候,日销量大概在400多单,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很多都选择回来自己创业了。”据胡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向养谊介绍,胡家庄的葡萄庄园在股权结构、企业管理、运营机制上,跳出了传统的思维定式,探索出了“公司+股权+土地流转金”产业化经营和企业化运行方式,保证了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业”,实现了企业、村组、农民利益的共赢。“全村集体经济参与度80%,年集体经济收益113万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1680元增加到27000元以上。”

如今,胡家庄村的入股村民有着多重身份,他们既是农业集体成员和公司股东,享受着土地流转金收益和股金分红,又是葡萄庄园的员工,在公司上班下班,每月领取工资。“葡萄产业寄托着我们全村人的希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延伸葡萄产业链,让大家的钱袋子一起鼓起来,发展甜蜜的产业让大家的生活更加甜蜜。”向养谊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民才能有好的就业、高的收入,农村才有生机和活力,乡村振兴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西安市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板块化发展规划,不断提升产业聚集度,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周至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43万亩,年产鲜果53万吨,综合产值近7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临潼区石榴种植面积8万余亩,年产优质石榴8万余吨,直接产值6.4亿元,综合产值达到15亿元,从业群众1.5万人……一大批知名品牌产业正在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

2021年,西安市先后出台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以及过渡期涉农整合资金实施细则等政策性指导文件。争取中省财政衔接补助资金19642.97万元,市级财政落实衔接资金38686万元,安排成果巩固与有效衔接项目507个。与此同时,西安市扎实推进脱贫地区“3+X”特色产业工程和“三区一带三基地13+6集群”建设,高质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带贫农业企业118家,建立完善“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利益链接机制。并落实小额信贷政策,累计发放小额信贷18848户2.94亿元。此外,组织1489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因户施策,帮扶29259户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难题,开展技术服务12万余人次。据统计,全市1995个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益达到7.5亿元,带动2.3万户脱贫户增收,全市累计有7.1万户脱贫群众通过产业帮扶增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稳就业才能促振兴。2021年,西安市通过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直播带岗、直播送岗等多渠道,累计输送11.85万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并开发公益性岗位5820个,确保特殊脱贫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在就业技能提升上,将培训补贴与就业率挂钩,鼓励支持外出务工“回流”人员、脱贫户“两后生”等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激发就业积极性。

为持续推动以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就业援助为主的就业帮扶政策到户、到人,确保群众增收,西安市始终坚持就业实名制台账管理。截至2021年12月底,西安市“三类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共计1310人次,占“三类人员”劳动力总人数(1815人)的72.18%。

精准施策 传好乡村振兴“接力棒”

2021年,对西安来说并不“平静”。洪涝灾害和疫情都对巩固脱贫成果带来了新的考验。

8月19日,蓝田县出现暴雨天气并引发山洪,导致多个村镇出现灾情,九间房镇是其中受灾最严重的镇子之一,村民的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驻村工作队在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组织救援,为保障受灾群众正常生活争取救援物资,并为危房户落实救援资金。

“为了防范返贫致贫风险,西安坚持优先保障脱贫地区抢险救灾、优先安排资金项目支持灾后重建、优先修复水电路损毁设施、优先保障‘三类人群’基本生活。对全市因灾纳入的监测对象,安排‘一对一’帮扶联系人,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西安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统计,2021年,西安市共开展临时救助1735人次,发放救助资金287.3万元;建立灾民安置点6处,筹集物资18.25万件,募捐资金841.03万元救助受灾群众。同年年底,全市49个受灾脱贫村的道路、电力、饮水等基础设施已全部恢复,受灾脱贫户1625户6150人的针对性帮扶措施有效落实。受灾严重的蓝田县,对在灾害中失去安全住房及居住在洪涝、地质灾害影响区的14个镇2697户9814人,实施移民搬迁安置。

面对疫情的影响,西安市不断强化监测对象帮扶、带贫企业复工复产和脱贫群众就业帮扶。“去年年初疫情防控期间,周至县通过线上招聘、远程面试、统一包车点对点输送等方式,为近3万人实现返工返岗、转移就业。”西安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因疫情影响停工的13家帮扶企业,9个社区工厂,26个专业合作社,50个村集体经济不仅及时复工复产,同时还帮助了665名回流人员就近就业。

为坚决守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西安市明确提出2025年前,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序实现体制机制平稳过渡、聚力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三大任务”。从狠抓“控辍保学”、落实医疗保障、加快房屋改造、完成供水全覆盖等多方面入手,针对短板弱项采取一系列举措。据统计,在上学、看病、房屋、供水等关键性民生问题上,西安先后资助家庭困难学生3.15万人次、1378.44万元,实现义务教育阶段18802名脱贫户学生无一人失学辍学。积极落实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报销比例达到94.09%,大病救治率达到99.9%,3.27万慢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实现“全覆盖”。同时,实施房屋抗震改造3324户,西安市脱贫户住房安全均得到有效保障。此外,持续优化农村供水格局,建设和改造农村供水保障工程120处,实现供水管网全覆盖,全市自来水普及率为99.83%,高于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6个百分点。

为稳固群众致富的基础,一项项政策措施被制定落实,西安市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落实进村“六查”入户“六问”,成立市县两级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专班,健全完善“网格化管理、基层排查、部门筛查、跟踪回访、调度推进”五大工作机制,坚持每月走访排查、每月信息比对、每月研判分析,扎实推进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截至2021年底,西安市“三类人群”共1047户3334人,新增的160户505人,全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并做好跟踪问效,确保风险隐患消除。2021年,全市806户2697人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

……

西安的乡村,一派活力景象正在映入眼帘,乡村产业兴旺、群众安居乐业,一个个村庄摆脱了曾经的发展困境,各地正以全新姿态朝着乡村振兴的光明目标大步迈进。

这些火热乡村生产生活场景的背后,正是西安市接好脱贫攻坚“接力棒”,启航乡村振兴新征程的实践。

示范建设 让乡村有“面子”又有“里子”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基础性、长远性工作。2021年以来,西安市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乡村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短板,努力让美丽乡村建设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五月正是草长莺飞、万物向荣的时期,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探出头的那刻,在西安市高新区环山路以南的“秦岭八村”也随之鲜活了起来。笔直干净的村道等待着来往的行人,一栋栋农家小院整齐有序、花草树木触目皆是,村民相聚闲话家常,偶尔听得鸡鸣犬吠,秦岭脚下幸福富饶的乡村美景跃入眼帘。

图片3.png李家岩村景

“秦岭八村”之一的李家岩村依山傍水、村子里众多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俨然一幅返璞归真的自然画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旅游、农家乐成为李家岩村的主导产业。村北侧的生态果蔬温室可同时种植6000株作物。在这里,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体验特色观光、采摘、研学。

“秦岭八村”只是西安市高新区绘就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起点。按照计划,西安市高新区将完成全部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改造村和提升村的建设任务,并按照“一年提标示范、两年提标扩面、三年全面达标”的步骤,由点到面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民群众共享“四个高新”建设成果,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宽阔整洁的乡村道路、崭新漂亮的农民新居、趣味盎然的农事活动……诗意中的田园生活梦想正在一一实现。西安市真正做到了让村庄美起来、活起来、富起来,打造了乡村振兴的样板,也形成美丽村庄建设的“西安经验”。

乡村振兴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着。站在新起点上,西安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十四五”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单列专章进行安排部署,制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优化调整1+32项衔接政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序实现体制机制平稳过渡。

2021年,西安市蹄疾步稳谋发展,笃行致远开新局。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衔接工作的扎实开展,这一项项举措的“落地开花”,激活了全市乡村振兴动能。在未来,西安市将继续紧紧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夯实发展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在开局起步上加速、在底线坚守上加固、在协调落实上加力、在拓展延伸上加强、在体系支撑上加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扎实成效,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为西安高质量发展助推加力。

(供稿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标签地方声音    
部委省市

秦岭山川 乡村群众日子甜 ——陕西省西安市高质量推进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

时间:2022-07-06 09:20:05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乡村振兴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之年。这一年,陕西省西安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坚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线”,以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高点谋划、高位推动,实现“守底线”“固成果”同步开展、“抓衔接”“促振兴”协同推进。

图片1.png蓝田县樊家村农具文化展示一条街

一栋栋白墙灰瓦的楼房依次排列,一条条宽阔整洁的道路纵横交错,一间间精致特色的民宿韵味十足……走进西安市蓝田县,青山叠翠、沃野千里,生态农田、花香四溢,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尽收眼底。

在樊家村的花卉种植基地大棚里,阵阵花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村民王瑞婷早早来到基地,忙着对非洲菊进行浇水、养护。“自从村上建设花卉种植基地后,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过来务工,每天都能有近百元的收入。”王瑞婷笑着说。

“之前这座基地里主要种植大棚蔬菜,但经济效益不高。后来改种非洲菊后,市场上供不应求,旺季时每天能吸纳50人左右在基地务工,促进了群众增收。目前,花卉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100余亩、70座大棚,年产值70余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杨养儒说道,谁也没想到,一朵小小的非洲菊,竟奏响了蓝田县三里镇樊家村的乡村振兴最强音。在这里,农村美、产业强、群众富!

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像樊家村一样受益于家乡产业发展的群众还有许多,越来越多可以在“家门口挣钱”的就业和创业项目发展壮大,参与并见证着美丽乡村的产业蝶变。

近年来,西安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让群众的生活越过越红火。据数据统计,2021年,西安市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2亿元,形成扶贫资产38.37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6.89亿元,公益性资产21.46亿元,到户类资产10.02亿元。西安市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4682元,同比增长了2069元,年增幅16.4%,一幅幅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兴旺 推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立夏前后,古城西安,芳菲未尽,瓜果飘香。秦山渭水,产业兴旺,风光宜人。

在西安市鄠邑区玉蝉街道胡家庄村,成片的葡萄园里,果农们正在进行修花、保果、掐附梢。这里承载着胡家庄村创业致富的甜蜜梦想。

图片2.png鄠邑区葡萄丰收串起致富路

“在每年的葡萄成熟的时候,日销量大概在400多单,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很多都选择回来自己创业了。”据胡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向养谊介绍,胡家庄的葡萄庄园在股权结构、企业管理、运营机制上,跳出了传统的思维定式,探索出了“公司+股权+土地流转金”产业化经营和企业化运行方式,保证了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业”,实现了企业、村组、农民利益的共赢。“全村集体经济参与度80%,年集体经济收益113万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1680元增加到27000元以上。”

如今,胡家庄村的入股村民有着多重身份,他们既是农业集体成员和公司股东,享受着土地流转金收益和股金分红,又是葡萄庄园的员工,在公司上班下班,每月领取工资。“葡萄产业寄托着我们全村人的希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延伸葡萄产业链,让大家的钱袋子一起鼓起来,发展甜蜜的产业让大家的生活更加甜蜜。”向养谊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民才能有好的就业、高的收入,农村才有生机和活力,乡村振兴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西安市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板块化发展规划,不断提升产业聚集度,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周至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43万亩,年产鲜果53万吨,综合产值近7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临潼区石榴种植面积8万余亩,年产优质石榴8万余吨,直接产值6.4亿元,综合产值达到15亿元,从业群众1.5万人……一大批知名品牌产业正在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

2021年,西安市先后出台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以及过渡期涉农整合资金实施细则等政策性指导文件。争取中省财政衔接补助资金19642.97万元,市级财政落实衔接资金38686万元,安排成果巩固与有效衔接项目507个。与此同时,西安市扎实推进脱贫地区“3+X”特色产业工程和“三区一带三基地13+6集群”建设,高质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带贫农业企业118家,建立完善“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利益链接机制。并落实小额信贷政策,累计发放小额信贷18848户2.94亿元。此外,组织1489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因户施策,帮扶29259户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难题,开展技术服务12万余人次。据统计,全市1995个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益达到7.5亿元,带动2.3万户脱贫户增收,全市累计有7.1万户脱贫群众通过产业帮扶增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稳就业才能促振兴。2021年,西安市通过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直播带岗、直播送岗等多渠道,累计输送11.85万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并开发公益性岗位5820个,确保特殊脱贫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在就业技能提升上,将培训补贴与就业率挂钩,鼓励支持外出务工“回流”人员、脱贫户“两后生”等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激发就业积极性。

为持续推动以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就业援助为主的就业帮扶政策到户、到人,确保群众增收,西安市始终坚持就业实名制台账管理。截至2021年12月底,西安市“三类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共计1310人次,占“三类人员”劳动力总人数(1815人)的72.18%。

精准施策 传好乡村振兴“接力棒”

2021年,对西安来说并不“平静”。洪涝灾害和疫情都对巩固脱贫成果带来了新的考验。

8月19日,蓝田县出现暴雨天气并引发山洪,导致多个村镇出现灾情,九间房镇是其中受灾最严重的镇子之一,村民的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驻村工作队在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组织救援,为保障受灾群众正常生活争取救援物资,并为危房户落实救援资金。

“为了防范返贫致贫风险,西安坚持优先保障脱贫地区抢险救灾、优先安排资金项目支持灾后重建、优先修复水电路损毁设施、优先保障‘三类人群’基本生活。对全市因灾纳入的监测对象,安排‘一对一’帮扶联系人,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西安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统计,2021年,西安市共开展临时救助1735人次,发放救助资金287.3万元;建立灾民安置点6处,筹集物资18.25万件,募捐资金841.03万元救助受灾群众。同年年底,全市49个受灾脱贫村的道路、电力、饮水等基础设施已全部恢复,受灾脱贫户1625户6150人的针对性帮扶措施有效落实。受灾严重的蓝田县,对在灾害中失去安全住房及居住在洪涝、地质灾害影响区的14个镇2697户9814人,实施移民搬迁安置。

面对疫情的影响,西安市不断强化监测对象帮扶、带贫企业复工复产和脱贫群众就业帮扶。“去年年初疫情防控期间,周至县通过线上招聘、远程面试、统一包车点对点输送等方式,为近3万人实现返工返岗、转移就业。”西安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因疫情影响停工的13家帮扶企业,9个社区工厂,26个专业合作社,50个村集体经济不仅及时复工复产,同时还帮助了665名回流人员就近就业。

为坚决守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西安市明确提出2025年前,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序实现体制机制平稳过渡、聚力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三大任务”。从狠抓“控辍保学”、落实医疗保障、加快房屋改造、完成供水全覆盖等多方面入手,针对短板弱项采取一系列举措。据统计,在上学、看病、房屋、供水等关键性民生问题上,西安先后资助家庭困难学生3.15万人次、1378.44万元,实现义务教育阶段18802名脱贫户学生无一人失学辍学。积极落实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报销比例达到94.09%,大病救治率达到99.9%,3.27万慢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实现“全覆盖”。同时,实施房屋抗震改造3324户,西安市脱贫户住房安全均得到有效保障。此外,持续优化农村供水格局,建设和改造农村供水保障工程120处,实现供水管网全覆盖,全市自来水普及率为99.83%,高于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6个百分点。

为稳固群众致富的基础,一项项政策措施被制定落实,西安市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落实进村“六查”入户“六问”,成立市县两级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专班,健全完善“网格化管理、基层排查、部门筛查、跟踪回访、调度推进”五大工作机制,坚持每月走访排查、每月信息比对、每月研判分析,扎实推进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截至2021年底,西安市“三类人群”共1047户3334人,新增的160户505人,全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并做好跟踪问效,确保风险隐患消除。2021年,全市806户2697人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

……

西安的乡村,一派活力景象正在映入眼帘,乡村产业兴旺、群众安居乐业,一个个村庄摆脱了曾经的发展困境,各地正以全新姿态朝着乡村振兴的光明目标大步迈进。

这些火热乡村生产生活场景的背后,正是西安市接好脱贫攻坚“接力棒”,启航乡村振兴新征程的实践。

示范建设 让乡村有“面子”又有“里子”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基础性、长远性工作。2021年以来,西安市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乡村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短板,努力让美丽乡村建设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五月正是草长莺飞、万物向荣的时期,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探出头的那刻,在西安市高新区环山路以南的“秦岭八村”也随之鲜活了起来。笔直干净的村道等待着来往的行人,一栋栋农家小院整齐有序、花草树木触目皆是,村民相聚闲话家常,偶尔听得鸡鸣犬吠,秦岭脚下幸福富饶的乡村美景跃入眼帘。

图片3.png李家岩村景

“秦岭八村”之一的李家岩村依山傍水、村子里众多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俨然一幅返璞归真的自然画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旅游、农家乐成为李家岩村的主导产业。村北侧的生态果蔬温室可同时种植6000株作物。在这里,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体验特色观光、采摘、研学。

“秦岭八村”只是西安市高新区绘就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起点。按照计划,西安市高新区将完成全部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改造村和提升村的建设任务,并按照“一年提标示范、两年提标扩面、三年全面达标”的步骤,由点到面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民群众共享“四个高新”建设成果,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宽阔整洁的乡村道路、崭新漂亮的农民新居、趣味盎然的农事活动……诗意中的田园生活梦想正在一一实现。西安市真正做到了让村庄美起来、活起来、富起来,打造了乡村振兴的样板,也形成美丽村庄建设的“西安经验”。

乡村振兴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着。站在新起点上,西安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十四五”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单列专章进行安排部署,制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优化调整1+32项衔接政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序实现体制机制平稳过渡。

2021年,西安市蹄疾步稳谋发展,笃行致远开新局。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衔接工作的扎实开展,这一项项举措的“落地开花”,激活了全市乡村振兴动能。在未来,西安市将继续紧紧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夯实发展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在开局起步上加速、在底线坚守上加固、在协调落实上加力、在拓展延伸上加强、在体系支撑上加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扎实成效,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为西安高质量发展助推加力。

(供稿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