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成果再发力 共同富裕谱新曲——四川省西充县关爱留守老人、助力乡村振兴的作法和启示

时间:2022-08-03 22:44:36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大事,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大事。乡村振兴的重点在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大批青壮年农民进城当了“新市民”,“留守老人”成为驻守乡村的主体。巩固留守老人脱贫攻坚成果,组织留守老人参加振兴乡村,是实现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在拓展留守老人的脱贫成果,动员留守老人投身乡村振兴作了积极的探索,取得可喜的成效,给人们有益的启示。“

西充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县。外出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7.8%。农村留守老人4.37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10.4%。在比较偏远的乡村,留守老人占据农村人口的主体。面对农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群体是留守老人、参加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也是留守老人这一现实。西充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同时,因地制宜地调动留守老人的主观能动性,组织他们投入乡村振兴的建设行列中。

一、压实责任,巩固成果

习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继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西充县委、县政府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当成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来做。

县委、县政府清醒认识:老年稳、老年富,农村才有活力,乡村才能振兴。他们持续坚持脱贫攻坚阶段的作法,把防返贫、强帮扶纳入县、乡镇的工作目标管理范围,层层压实责任,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围绕破解农村留守老人不返贫和老有所养这个社会难题。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进村入户开展调研,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相继出台了关爱留守老人的暂行办法和实施方案,把关爱留守老人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政府民生工程来抓。全县以各级党政干部、涉老部门、老年组织、社会团体为主力,建立起县、乡镇、村、社“四级”管理体制,负责留守老人的巩固脱贫成果、关爱帮扶服务的工作。

建立监测体系,适时预警,动态管理。农村留守老人大多年事偏高,居住分散,巩固脱贫成果自身能力弱,返贫隐蔽性强,存在着生活自理差、安全隐患大、心理依赖强等诸多现实问题,是“不稳定”人群中最大的社群,西充全县“不稳定”人群中70%为留守老人。关文镇脱贫人口1822人,建档立卡的留守老人1400人,占脱贫人口的76.8%。该镇长路垭村69岁的谢素芳老人,本人和孙子均有智障,属农村低保户,生活全靠国家政策兜底,一旦患疾生病,生活就会陷入困境。镇、村把留守老人特困户作为重点监测对象,纳入程序认定,落实帮扶保障措施,精准帮扶。全县建立起三大监测体系:一是乡镇主导。乡镇、村(社区)全面摸底排查,建立留守老人台账,对留守老人的生产、生活、精神、家庭收入等实行动态监测,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二是乡村振兴、民政、医保、信访等部门对“两不  ”“三保障”加强数字共享和信息对接,精准识别返贫对象及其返贫原因,及时将筛查预警信息分类分级反馈基层核实、处置,对有返贫致贫风险的人群常态化排查监督。三是社团组织参与。县、乡镇、村老年协会(老年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发挥联系服务留守老人的桥梁作用。关文镇紫岩社区600多个老年人中,有330多人参加协会组织。协会在村(社区)支部领导下,参与乡村治理,组织老年人参与“低保”评议和巩固脱贫成果合理化建议。镇民政所长杜燕感慨:“老年人过去是邻里相帮,现在是组织相助,这是社会化养老的大趋势。”有了三大监测体系,就能够达到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如果发现有留守老人患病、生活困难、出现返贫迹象,便可精准帮扶,动态清零。

二、激发活力,有效衔接

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最重要的是做到“人、产、村”的有机整合。西充县从加强脱贫群众的思想教育入手,通过多种方式,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鼓励脱贫农户树立志气、增长底气、稳住精神层面的“基本盘”,做到了脱贫者自身有动力,产业振兴有潜力,村级建设有活力。西充采取了五项措施,实现人、产、村的无缝对接。

——帮助留守老人提升致富信心。留守老人大多年老多病、文化低、缺技术、缺资金,普遍存在致富信心不足,创收动力缺失的心理。西充县要求驻村工作队和村(居)“两委”班子成员,帮助留守老人解读乡村振兴政策,拓宽创收增收思路,筑牢夯实留守老人的思想“堤坝”。仙林镇马庸寺村,在支部书记张晓东的带领下,实行村干部包队,队干部包户,对每户留守老人全部建档立卡,全村覆盖。他们对村上12户独居老人定期家访,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80岁的何主安,生病时由村支书背去镇医院,得到及时救治。村支部还经常组织留守老人座谈聚会、互相交流,动员阳光、励志、勤劳的老人讲自身想法和致富经验。村上一名无子女的独居老人,存在“懒汉”思想,曾属于特困户,通过教育帮助,自己动手种植粮食、蔬菜,自食有余,还去市场售卖,挣到“零花钱”。他深有感触地说“这人呐,只要思想一变,干劲就来了”。说明树立志气,激发活力是巩固留守老人脱贫成果的治本之策。

——督促子女承担赡养老人的主责。针对部分在外儿女“老人在家有政府、老人过日子有政策”不主动赡养老人“甩包袱”问题,西充县在关爱留守老人行动中,采取“四管齐下”治理“不孝”儿女。村(社区)以组织的名义向赡养人宣传《老年法》,电话约谈;老年协会以长者身份教育不尽赡养义务的晚辈;县旅外人士联谊会利用全国各地乡友联谊的平台组织制定会规民约,通过社团与子女务工企业联系,督促在外儿女履行赡养责任;县司法、法院开通老年权益保护绿色通道,免费受理老年合法权益受损案件;通过多措并举,不赡养老人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增强了赡养人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仙林镇一户独居老人,儿子月收入7000多元,女儿月薪也有5000多元,儿女未尽赡养责任,老人生活拮据,一有困难就找镇、村领导,把希望寄托在组织上。村干部向这位老人讲述子女应该赡养父母的法定责任,同时电话联系他们的儿子、女儿,进行法制宣传,讲明厉害关系。现在,他儿子、女儿每年各给他2000元,当教授的外侄也寄钱来,生活过得比较充实。留守老人巩固脱贫成果,政府有责任,子女更有义务。但需要加强法制宣传,让留守老人和子女懂得法律责任,主动摒弃“等、靠、要”的思想,阻断依赖型“返贫的假象”。

——重视开发“留守”群体的人力资源。西充县委、政府用优势视角重新定位“留守”群体,重视老年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县上成立了“九老”组织,乡镇(街道)建立了“五老”组织,村(社区)建立了“两老”组织,乡村老年组织组织老年人积极投入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参加村务监督,平安村(居)创建、乡风民风整治、民事纠纷调解、乡土文化传承,引导在外子女回乡创业、乡村公益、农民夜校农技技术培训(智能手机培训),互助养老等,实现了乡村振兴共建共享的共创关系,为乡村振兴凝聚了“留守”社群的正能量。

——确保精准兜底民生底线。西充县从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建立留守老人基本生活保障机制,把农村低保制度和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对全县享受“低保”的6.5万户6.8万人,县和乡镇民政部门随时监控,建立“应退则退、应保尽保”的低保动态管理机制。2021年,全县取消死亡、迁出及收入、家庭财产发生变化的保障对象和低保资格;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象,符合低保条件的及时核实增补,有效遏制了“错保、漏保、人情保”;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切实保障符合条件的因病致贫的特困户及时足额享受“兜底”保障,发挥了输血式扶贫的作用,减少了低保对象的贫困深度,筑牢最低生活保障乡村振兴防线。乡镇干部认为:只有用好用活兜底政策,解决好留守老人特困家庭,乡村振兴防止规模性返贫就有“底气”。

三、兴建产业,促进创收

在西充的农业产业园,或在养殖场,处处活跃着留守老人勤劳负责的身影,他们有的是技术骨干,更多的是劳动的主力,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作用发挥的层面细分,留守老人可分为四大类:一是低龄健康群体,他们能参与产业生产劳动,从产业中创收增收。二是老龄健康群体,能在产业园里从事轻微劳动,比如除草、施肥、管理,获得一定劳动报酬。三是生活能自理人群,有时也能参加

力所能及的劳动,取得少量收入。四是失能人员,这部分基本失去了创收能力。

从留守老人的收入来源看,主要有四种渠道:参加产业劳动创收,产业园区业主租用土地的租金、外出务工子女的供养、国家的低保和农保。凡有产业的村社,留守老人就有创收门路,而无产业的村社,留守老人大多主要依靠子女资助和国家政策兜底。

西充是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县委政府把盘活撂荒土地、守住“粮袋子”、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能覆盖县域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培育有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集群,形成“土地开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土地租金、劳力收入)的良性循环,吸引了农村留守老人土地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为留守老人创收增收增加“钱袋子”奠定了基础。全县留守老人创收主要有三种模式:

——自种自养创造收入。有条件的留守老人自己或合伙种植粮食、蔬菜、水果、养殖家禽家畜,进入市场出售增收。仙林镇马庸寺村76岁的何其华,两个女儿在外地工作,他俩夫妇闲不住,自已种植几亩水稻、小麦,还养两头猪、鸡鸭,除自己食用外,在市场销售,每年还给两个女儿寄送粮食、肉类。

——产业务工增加收入。在农村产业园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基本上是留守老人。每天的收入60-80元,中午提供午餐,技术性农活的报酬会更高一些。仙林镇马庸寺村2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5个业主经营,专业合作社每年给务工农民发放20多万元劳务费,留守老人务工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

——土地集中由专业合作社经营入股分红。西充针对留守老人大都无劳力耕种承包土地的现实,大力培育了“农民专业合作社”1300余家,通过“合作社+农户(资金、劳务、土地入股),农村的“撂荒地”变果园(苕园、椒园等)”。留守老人既是股东,又可成为务工者。双凤镇跳蹬河村集资200多万打造餐饮、住宿、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农家山庄,水果产业和旅游业年收入300余万,留守老人等务工收入90余万,合作社的人均年分红2万元左右;关文镇紫岩社区(原观音庙村),留守老人的土地入股由村果品专业合作社经营,人均年分红1-2万元。

收入来源失缺是留守老人巩固脱贫成果的“死结”,而发展产业就是打开“死结”的“金钥匙”。

四、强化服务、常态帮扶

乡村振兴,留守老人既是参与者、建设者,又是受益者、关爱者。为破解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难”的社会问题,西充县从2014年开始开展“关爱农村空巢老人”大行动,以“农村留守老人“生活有人管、生病有人救、困难有人帮、孤独有地方耍”为助老目标,县建立“八个”帮扶服务机制。

——建立村级老年活动中心。全县250个村,利用闲置的村小学,并村后的村办公场地、加闲置的农房,建立起老年活动中心(室)。集老年人学习、活动、日间照料于一处,配备所需设施,形成功能比较齐全的村级综合性老年活动阵地。关文镇紫岩社区由三个村合并而建。三个村都有产业支撑,种有1600多亩柑桔。社区将空置的村办公房改建为三个老年活动室,400多个留守老人就近就地参加活动。该社区通过发动在外乡友自筹120万元资金,修建四层楼的“紫岩大舞台”,每年举办“紫岩春晚”。

——整合涉老组织服务功能。乡镇合并后,县上对23个乡镇(街道)295个村(社区)的涉老组织进行了清理整合,将关工委、退休支部老年协会、老体协、老科协等涉老组织力量重组,多块牌子、一套人马,由村党支部统一领导,与老年活动中心合署办公,极大地强化了服务功能,实现了老年人自管自理,自我服务。紫岩乡观音庙村,整合涉老组织,成立五个专业服务队(即生产技术服务队、文化娱乐服务队、疾病救助服务队、权益保障服务队,生活帮扶服务队),全方位地解决了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不到位的“短板”现象。

——发挥村级卫生站公共服务职能。全县600多个村级卫生站830多名村医生,并村后建立“驻村行医、入户签到、绩效考核、不称职解聘”的目标责任书,让留守老人能享受到就地诊治、上门巡诊服务。

——组建村级党员志愿服务队。全县各村(社区)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近2000名基层党员承担起对留守老人“一对一”结对帮扶。复安乡大山垭村利用闲置的村小改造为互助养老院,村干部当志愿者,协调生活能自理的独居老人集中互助养老,降低了养老成本,减轻了子女负担,降低了独居安全风险。罐垭乡文昌岭村开展失能老人“结对托管”,签订托管协议,帮助留守老人料理需帮助之事,解决了家庭比较贫困的留守老人养老难的问题。

——建立常态爱心队伍。由村(社区)党支部牵头,把村(社区)、组干部和老年组织的低龄健康老人,组成爱心队伍,担任服务留守老人的联络员,随时巡访困难的独居老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精准帮扶。

——成立老年互助组。留守老人中特别是“空巢老人”,居家互助养老既是现实的选择,又是农村血缘、地缘、亲缘关系邻里守望中传统的传承。全县以居民小组为单位就近就地成立老年互助组,联系片区的村干部当组长,居民小组长和老年协会召集人当联络员,把居家就近的老人分片联户互助养老,低龄老人照看高龄老人,健康的老人帮助高龄、失能的老人,全县建立了1000余人互助组,3万多留守“空巢”老人居家抱团互助养老,互助老人每天敲门问候,结伴外出,生病相互照顾,老年人生活中的难事在身边就能解决。原义和乡一个村,5个老太婆自发组建一个互助组,利用闲置空房,集中居住相互照顾,种菜养鸡,自种自食,组成一个“老姐妹之家”,生活过得开心快乐。

——建立留守老人信息台账。县、乡镇、村分别建立有《留守老人、特困老人信息台账》《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信息台账》《留守老人家庭情况信息表》等档案和信息平台,随时掌握动态,做到心中有数。

——发放“爱心联系卡”。全县为5万多名“空巢老人,特困老人发放“爱心联系卡”,卡上有联系老人的村、组干部、村医生、联络员、子女或亲戚的电话,老人有所需求,能及时联系。县里还为近700名瘫痪、智障老人赠送“一键通”智能手机,为1000多名高龄、特困老人由爱心企业赞助老年手机,将所有老人的手机加上村级短号V网,通话方便,救助及时。

八个帮扶机制的完善,打通了服务留守老人的“最后一公里”,使留守老人真正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西充县关爱留守老人助力乡村振兴的作法和经验,对乡村振兴起着较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留下了许多启迪和思考:

——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是关键。留守老人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他们既需要党政的关注,还期盼党政对他们作用的重视。留守老人当中,相当人数曾是当年的村社干部、致富先锋、种田能手,有的是那个时代的“万元户”“重点户”。时过境迁,岁月流失,他们昔日的风光不复存在,但他们仍然有较多的“剩余价值”可以发掘利用,这取决于党政领导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力度。

西充县近几年相继出台了有关巩固留守老人脱贫成果、关爱“空巢”老人的系列举措,正是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乡镇村也乘势而上,大力作为,留守老人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得到提高,作用有效发挥。

——产业兴村融合发展是保证。在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工作中,产业振兴起着引领的“龙头”作用。产业兴、百业兴,有了雄厚的产业作支撑,村级组织有经济实力,留守老人有增收来源,社团活动有经费资助。为有源头活水来,产业兴旺,整个乡村的“一盘棋”就活起来了。

——乡村组织大力支持是根本。对于留守老人的成果巩固、作用发挥,县上虽然发出文件,而要真正落到实处,起根本作用的是村“两委”。留守老人直接面对的是村社干部,有时也能见到乡镇干部,西充的经验表明,乡镇干部包村进社,直接倾听留守老人的诉求,就能适时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关文镇一位副镇长很有感触:“今后的乡镇工作中,多数时间是做留守老人的工作,只要留守老人不返贫,乡镇干部才放得下心。”这位镇干部的体会,很生动地说明了乡镇村级组织在关爱留守老人中的根本性作用。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是助力。乡镇村的涉老组织,参与者多数是留守老人,在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的现实状况下,涉老组织能够承担起对留守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在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困难上帮扶、老年权益保护的多种职能,这些组织已经成为留守老人的一种依托、一个念想、一个期盼。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也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又为留守老人办理实事,是一件在乡村振兴中值得推进的社会机制。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观察思考    
观察思考

巩固成果再发力 共同富裕谱新曲——四川省西充县关爱留守老人、助力乡村振兴的作法和启示

时间:2022-08-03 22:44:36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大事,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大事。乡村振兴的重点在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大批青壮年农民进城当了“新市民”,“留守老人”成为驻守乡村的主体。巩固留守老人脱贫攻坚成果,组织留守老人参加振兴乡村,是实现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在拓展留守老人的脱贫成果,动员留守老人投身乡村振兴作了积极的探索,取得可喜的成效,给人们有益的启示。“

西充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县。外出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7.8%。农村留守老人4.37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10.4%。在比较偏远的乡村,留守老人占据农村人口的主体。面对农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群体是留守老人、参加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也是留守老人这一现实。西充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同时,因地制宜地调动留守老人的主观能动性,组织他们投入乡村振兴的建设行列中。

一、压实责任,巩固成果

习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继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西充县委、县政府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当成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来做。

县委、县政府清醒认识:老年稳、老年富,农村才有活力,乡村才能振兴。他们持续坚持脱贫攻坚阶段的作法,把防返贫、强帮扶纳入县、乡镇的工作目标管理范围,层层压实责任,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围绕破解农村留守老人不返贫和老有所养这个社会难题。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进村入户开展调研,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相继出台了关爱留守老人的暂行办法和实施方案,把关爱留守老人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政府民生工程来抓。全县以各级党政干部、涉老部门、老年组织、社会团体为主力,建立起县、乡镇、村、社“四级”管理体制,负责留守老人的巩固脱贫成果、关爱帮扶服务的工作。

建立监测体系,适时预警,动态管理。农村留守老人大多年事偏高,居住分散,巩固脱贫成果自身能力弱,返贫隐蔽性强,存在着生活自理差、安全隐患大、心理依赖强等诸多现实问题,是“不稳定”人群中最大的社群,西充全县“不稳定”人群中70%为留守老人。关文镇脱贫人口1822人,建档立卡的留守老人1400人,占脱贫人口的76.8%。该镇长路垭村69岁的谢素芳老人,本人和孙子均有智障,属农村低保户,生活全靠国家政策兜底,一旦患疾生病,生活就会陷入困境。镇、村把留守老人特困户作为重点监测对象,纳入程序认定,落实帮扶保障措施,精准帮扶。全县建立起三大监测体系:一是乡镇主导。乡镇、村(社区)全面摸底排查,建立留守老人台账,对留守老人的生产、生活、精神、家庭收入等实行动态监测,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二是乡村振兴、民政、医保、信访等部门对“两不  ”“三保障”加强数字共享和信息对接,精准识别返贫对象及其返贫原因,及时将筛查预警信息分类分级反馈基层核实、处置,对有返贫致贫风险的人群常态化排查监督。三是社团组织参与。县、乡镇、村老年协会(老年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发挥联系服务留守老人的桥梁作用。关文镇紫岩社区600多个老年人中,有330多人参加协会组织。协会在村(社区)支部领导下,参与乡村治理,组织老年人参与“低保”评议和巩固脱贫成果合理化建议。镇民政所长杜燕感慨:“老年人过去是邻里相帮,现在是组织相助,这是社会化养老的大趋势。”有了三大监测体系,就能够达到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如果发现有留守老人患病、生活困难、出现返贫迹象,便可精准帮扶,动态清零。

二、激发活力,有效衔接

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最重要的是做到“人、产、村”的有机整合。西充县从加强脱贫群众的思想教育入手,通过多种方式,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鼓励脱贫农户树立志气、增长底气、稳住精神层面的“基本盘”,做到了脱贫者自身有动力,产业振兴有潜力,村级建设有活力。西充采取了五项措施,实现人、产、村的无缝对接。

——帮助留守老人提升致富信心。留守老人大多年老多病、文化低、缺技术、缺资金,普遍存在致富信心不足,创收动力缺失的心理。西充县要求驻村工作队和村(居)“两委”班子成员,帮助留守老人解读乡村振兴政策,拓宽创收增收思路,筑牢夯实留守老人的思想“堤坝”。仙林镇马庸寺村,在支部书记张晓东的带领下,实行村干部包队,队干部包户,对每户留守老人全部建档立卡,全村覆盖。他们对村上12户独居老人定期家访,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80岁的何主安,生病时由村支书背去镇医院,得到及时救治。村支部还经常组织留守老人座谈聚会、互相交流,动员阳光、励志、勤劳的老人讲自身想法和致富经验。村上一名无子女的独居老人,存在“懒汉”思想,曾属于特困户,通过教育帮助,自己动手种植粮食、蔬菜,自食有余,还去市场售卖,挣到“零花钱”。他深有感触地说“这人呐,只要思想一变,干劲就来了”。说明树立志气,激发活力是巩固留守老人脱贫成果的治本之策。

——督促子女承担赡养老人的主责。针对部分在外儿女“老人在家有政府、老人过日子有政策”不主动赡养老人“甩包袱”问题,西充县在关爱留守老人行动中,采取“四管齐下”治理“不孝”儿女。村(社区)以组织的名义向赡养人宣传《老年法》,电话约谈;老年协会以长者身份教育不尽赡养义务的晚辈;县旅外人士联谊会利用全国各地乡友联谊的平台组织制定会规民约,通过社团与子女务工企业联系,督促在外儿女履行赡养责任;县司法、法院开通老年权益保护绿色通道,免费受理老年合法权益受损案件;通过多措并举,不赡养老人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增强了赡养人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仙林镇一户独居老人,儿子月收入7000多元,女儿月薪也有5000多元,儿女未尽赡养责任,老人生活拮据,一有困难就找镇、村领导,把希望寄托在组织上。村干部向这位老人讲述子女应该赡养父母的法定责任,同时电话联系他们的儿子、女儿,进行法制宣传,讲明厉害关系。现在,他儿子、女儿每年各给他2000元,当教授的外侄也寄钱来,生活过得比较充实。留守老人巩固脱贫成果,政府有责任,子女更有义务。但需要加强法制宣传,让留守老人和子女懂得法律责任,主动摒弃“等、靠、要”的思想,阻断依赖型“返贫的假象”。

——重视开发“留守”群体的人力资源。西充县委、政府用优势视角重新定位“留守”群体,重视老年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县上成立了“九老”组织,乡镇(街道)建立了“五老”组织,村(社区)建立了“两老”组织,乡村老年组织组织老年人积极投入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参加村务监督,平安村(居)创建、乡风民风整治、民事纠纷调解、乡土文化传承,引导在外子女回乡创业、乡村公益、农民夜校农技技术培训(智能手机培训),互助养老等,实现了乡村振兴共建共享的共创关系,为乡村振兴凝聚了“留守”社群的正能量。

——确保精准兜底民生底线。西充县从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建立留守老人基本生活保障机制,把农村低保制度和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对全县享受“低保”的6.5万户6.8万人,县和乡镇民政部门随时监控,建立“应退则退、应保尽保”的低保动态管理机制。2021年,全县取消死亡、迁出及收入、家庭财产发生变化的保障对象和低保资格;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象,符合低保条件的及时核实增补,有效遏制了“错保、漏保、人情保”;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切实保障符合条件的因病致贫的特困户及时足额享受“兜底”保障,发挥了输血式扶贫的作用,减少了低保对象的贫困深度,筑牢最低生活保障乡村振兴防线。乡镇干部认为:只有用好用活兜底政策,解决好留守老人特困家庭,乡村振兴防止规模性返贫就有“底气”。

三、兴建产业,促进创收

在西充的农业产业园,或在养殖场,处处活跃着留守老人勤劳负责的身影,他们有的是技术骨干,更多的是劳动的主力,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作用发挥的层面细分,留守老人可分为四大类:一是低龄健康群体,他们能参与产业生产劳动,从产业中创收增收。二是老龄健康群体,能在产业园里从事轻微劳动,比如除草、施肥、管理,获得一定劳动报酬。三是生活能自理人群,有时也能参加

力所能及的劳动,取得少量收入。四是失能人员,这部分基本失去了创收能力。

从留守老人的收入来源看,主要有四种渠道:参加产业劳动创收,产业园区业主租用土地的租金、外出务工子女的供养、国家的低保和农保。凡有产业的村社,留守老人就有创收门路,而无产业的村社,留守老人大多主要依靠子女资助和国家政策兜底。

西充是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县委政府把盘活撂荒土地、守住“粮袋子”、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能覆盖县域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培育有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集群,形成“土地开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土地租金、劳力收入)的良性循环,吸引了农村留守老人土地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为留守老人创收增收增加“钱袋子”奠定了基础。全县留守老人创收主要有三种模式:

——自种自养创造收入。有条件的留守老人自己或合伙种植粮食、蔬菜、水果、养殖家禽家畜,进入市场出售增收。仙林镇马庸寺村76岁的何其华,两个女儿在外地工作,他俩夫妇闲不住,自已种植几亩水稻、小麦,还养两头猪、鸡鸭,除自己食用外,在市场销售,每年还给两个女儿寄送粮食、肉类。

——产业务工增加收入。在农村产业园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基本上是留守老人。每天的收入60-80元,中午提供午餐,技术性农活的报酬会更高一些。仙林镇马庸寺村2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5个业主经营,专业合作社每年给务工农民发放20多万元劳务费,留守老人务工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

——土地集中由专业合作社经营入股分红。西充针对留守老人大都无劳力耕种承包土地的现实,大力培育了“农民专业合作社”1300余家,通过“合作社+农户(资金、劳务、土地入股),农村的“撂荒地”变果园(苕园、椒园等)”。留守老人既是股东,又可成为务工者。双凤镇跳蹬河村集资200多万打造餐饮、住宿、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农家山庄,水果产业和旅游业年收入300余万,留守老人等务工收入90余万,合作社的人均年分红2万元左右;关文镇紫岩社区(原观音庙村),留守老人的土地入股由村果品专业合作社经营,人均年分红1-2万元。

收入来源失缺是留守老人巩固脱贫成果的“死结”,而发展产业就是打开“死结”的“金钥匙”。

四、强化服务、常态帮扶

乡村振兴,留守老人既是参与者、建设者,又是受益者、关爱者。为破解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难”的社会问题,西充县从2014年开始开展“关爱农村空巢老人”大行动,以“农村留守老人“生活有人管、生病有人救、困难有人帮、孤独有地方耍”为助老目标,县建立“八个”帮扶服务机制。

——建立村级老年活动中心。全县250个村,利用闲置的村小学,并村后的村办公场地、加闲置的农房,建立起老年活动中心(室)。集老年人学习、活动、日间照料于一处,配备所需设施,形成功能比较齐全的村级综合性老年活动阵地。关文镇紫岩社区由三个村合并而建。三个村都有产业支撑,种有1600多亩柑桔。社区将空置的村办公房改建为三个老年活动室,400多个留守老人就近就地参加活动。该社区通过发动在外乡友自筹120万元资金,修建四层楼的“紫岩大舞台”,每年举办“紫岩春晚”。

——整合涉老组织服务功能。乡镇合并后,县上对23个乡镇(街道)295个村(社区)的涉老组织进行了清理整合,将关工委、退休支部老年协会、老体协、老科协等涉老组织力量重组,多块牌子、一套人马,由村党支部统一领导,与老年活动中心合署办公,极大地强化了服务功能,实现了老年人自管自理,自我服务。紫岩乡观音庙村,整合涉老组织,成立五个专业服务队(即生产技术服务队、文化娱乐服务队、疾病救助服务队、权益保障服务队,生活帮扶服务队),全方位地解决了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不到位的“短板”现象。

——发挥村级卫生站公共服务职能。全县600多个村级卫生站830多名村医生,并村后建立“驻村行医、入户签到、绩效考核、不称职解聘”的目标责任书,让留守老人能享受到就地诊治、上门巡诊服务。

——组建村级党员志愿服务队。全县各村(社区)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近2000名基层党员承担起对留守老人“一对一”结对帮扶。复安乡大山垭村利用闲置的村小改造为互助养老院,村干部当志愿者,协调生活能自理的独居老人集中互助养老,降低了养老成本,减轻了子女负担,降低了独居安全风险。罐垭乡文昌岭村开展失能老人“结对托管”,签订托管协议,帮助留守老人料理需帮助之事,解决了家庭比较贫困的留守老人养老难的问题。

——建立常态爱心队伍。由村(社区)党支部牵头,把村(社区)、组干部和老年组织的低龄健康老人,组成爱心队伍,担任服务留守老人的联络员,随时巡访困难的独居老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精准帮扶。

——成立老年互助组。留守老人中特别是“空巢老人”,居家互助养老既是现实的选择,又是农村血缘、地缘、亲缘关系邻里守望中传统的传承。全县以居民小组为单位就近就地成立老年互助组,联系片区的村干部当组长,居民小组长和老年协会召集人当联络员,把居家就近的老人分片联户互助养老,低龄老人照看高龄老人,健康的老人帮助高龄、失能的老人,全县建立了1000余人互助组,3万多留守“空巢”老人居家抱团互助养老,互助老人每天敲门问候,结伴外出,生病相互照顾,老年人生活中的难事在身边就能解决。原义和乡一个村,5个老太婆自发组建一个互助组,利用闲置空房,集中居住相互照顾,种菜养鸡,自种自食,组成一个“老姐妹之家”,生活过得开心快乐。

——建立留守老人信息台账。县、乡镇、村分别建立有《留守老人、特困老人信息台账》《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信息台账》《留守老人家庭情况信息表》等档案和信息平台,随时掌握动态,做到心中有数。

——发放“爱心联系卡”。全县为5万多名“空巢老人,特困老人发放“爱心联系卡”,卡上有联系老人的村、组干部、村医生、联络员、子女或亲戚的电话,老人有所需求,能及时联系。县里还为近700名瘫痪、智障老人赠送“一键通”智能手机,为1000多名高龄、特困老人由爱心企业赞助老年手机,将所有老人的手机加上村级短号V网,通话方便,救助及时。

八个帮扶机制的完善,打通了服务留守老人的“最后一公里”,使留守老人真正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西充县关爱留守老人助力乡村振兴的作法和经验,对乡村振兴起着较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留下了许多启迪和思考:

——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是关键。留守老人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他们既需要党政的关注,还期盼党政对他们作用的重视。留守老人当中,相当人数曾是当年的村社干部、致富先锋、种田能手,有的是那个时代的“万元户”“重点户”。时过境迁,岁月流失,他们昔日的风光不复存在,但他们仍然有较多的“剩余价值”可以发掘利用,这取决于党政领导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力度。

西充县近几年相继出台了有关巩固留守老人脱贫成果、关爱“空巢”老人的系列举措,正是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乡镇村也乘势而上,大力作为,留守老人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得到提高,作用有效发挥。

——产业兴村融合发展是保证。在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工作中,产业振兴起着引领的“龙头”作用。产业兴、百业兴,有了雄厚的产业作支撑,村级组织有经济实力,留守老人有增收来源,社团活动有经费资助。为有源头活水来,产业兴旺,整个乡村的“一盘棋”就活起来了。

——乡村组织大力支持是根本。对于留守老人的成果巩固、作用发挥,县上虽然发出文件,而要真正落到实处,起根本作用的是村“两委”。留守老人直接面对的是村社干部,有时也能见到乡镇干部,西充的经验表明,乡镇干部包村进社,直接倾听留守老人的诉求,就能适时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关文镇一位副镇长很有感触:“今后的乡镇工作中,多数时间是做留守老人的工作,只要留守老人不返贫,乡镇干部才放得下心。”这位镇干部的体会,很生动地说明了乡镇村级组织在关爱留守老人中的根本性作用。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是助力。乡镇村的涉老组织,参与者多数是留守老人,在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的现实状况下,涉老组织能够承担起对留守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在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困难上帮扶、老年权益保护的多种职能,这些组织已经成为留守老人的一种依托、一个念想、一个期盼。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也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又为留守老人办理实事,是一件在乡村振兴中值得推进的社会机制。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