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贵港市平南县:探索因地制宜种植模式 推进夏种粮食播种工作

时间:2022-08-12 14:29:46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贵港市乡村振兴局

农业是国计民生的的基础和命脉。近年来,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背景下,平南县自觉担当农业大县责任,因地制宜,通过创新撂荒耕地治理新模式,积极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方式。自7月21日起,平南县有序开展夏种粮食播种工作,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并安排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图片4.png

走进广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可以看到一辆辆耕耙机正在作业,农民们推着手中的滚动式播种器播撒种子,来自平南县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人员在进行农业试验。据悉,该种植基地里仍然沿用春种时的试验模式。在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的同时,通过对比不同的种植模式、播种方式和种子品种等,以探索更高效高产的种植管理技术。

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许开宇介绍:“关于夏种,我们做了两个实验。一个是肥料试验,调整不同肥料的含量,来找出每亩大概施多少肥比较合适。另外一个是除草的试验。试验用哪一种除草方法更有利于旱地的玉米大豆种植。”

基地种植还采用“种肥合一”的播种方式,在提高播种效率的同时提高种子存活率。种子将在播撒的3天后发芽,15-20天出苗,预计将于8月初播种完成,10月初便可以收获。

图片5.png

“我们基地已经完成了300多亩的玉米大豆种植,耙耕700多亩。分几个区种植错峰上市,缓解了收购压力。”三联合作社负责人廖柏奇说,“目前我们已经和几个供应商签订了收购协议。”

平南县将夏种旱作物作为拓宽粮食生产路径的重要方式,以广西规模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为依托,通过“夏种大豆+玉米”、“冬种马铃薯+观赏油菜花”的农业生产模式,探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图片6.png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谢安颖介绍:“今年估计种植大豆玉米带复合种植面积3000亩。从7月21日开始种植,预计到8月初就种植完成了,大约10月初可以收获。鲜玉米的年目标亩产量是1200公斤,(夏)大豆是150公斤,收益将达到每亩3600元。”


责任编辑林凡建
标签贵港    
0
北部湾集团专题

贵港市平南县:探索因地制宜种植模式 推进夏种粮食播种工作

时间:2022-08-12 14:29:46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贵港市乡村振兴局

农业是国计民生的的基础和命脉。近年来,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背景下,平南县自觉担当农业大县责任,因地制宜,通过创新撂荒耕地治理新模式,积极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方式。自7月21日起,平南县有序开展夏种粮食播种工作,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并安排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图片4.png

走进广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可以看到一辆辆耕耙机正在作业,农民们推着手中的滚动式播种器播撒种子,来自平南县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人员在进行农业试验。据悉,该种植基地里仍然沿用春种时的试验模式。在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的同时,通过对比不同的种植模式、播种方式和种子品种等,以探索更高效高产的种植管理技术。

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许开宇介绍:“关于夏种,我们做了两个实验。一个是肥料试验,调整不同肥料的含量,来找出每亩大概施多少肥比较合适。另外一个是除草的试验。试验用哪一种除草方法更有利于旱地的玉米大豆种植。”

基地种植还采用“种肥合一”的播种方式,在提高播种效率的同时提高种子存活率。种子将在播撒的3天后发芽,15-20天出苗,预计将于8月初播种完成,10月初便可以收获。

图片5.png

“我们基地已经完成了300多亩的玉米大豆种植,耙耕700多亩。分几个区种植错峰上市,缓解了收购压力。”三联合作社负责人廖柏奇说,“目前我们已经和几个供应商签订了收购协议。”

平南县将夏种旱作物作为拓宽粮食生产路径的重要方式,以广西规模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为依托,通过“夏种大豆+玉米”、“冬种马铃薯+观赏油菜花”的农业生产模式,探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图片6.png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谢安颖介绍:“今年估计种植大豆玉米带复合种植面积3000亩。从7月21日开始种植,预计到8月初就种植完成了,大约10月初可以收获。鲜玉米的年目标亩产量是1200公斤,(夏)大豆是150公斤,收益将达到每亩3600元。”


责任编辑:林凡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共济大厦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84297683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 中国乡村振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