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莞铜协作”创造研学机会,铜仁孩子来东莞与亲人相聚

时间:2022-08-16 16:19:07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龚菊 何绮莹 李玲玉

8月14日7时许,东莞虎门站,拖着行李的孩子慢速朝前,垫脚张望的家长挥手抹泪。一小时后,这群孩子将坐上通往铜仁的高铁,结束“我们的新时代”2022年“莞铜协作•山海相连”广东东莞•贵州铜仁少年手拉手活动(以下简称“手拉手活动”)之旅。

 图片1.png

在东莞东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关怀下,在东城体育管理服务中心的筹备组织下,这批父母在莞务工的铜仁市第二十九小学学生自8日以来,参观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徐福记食品公司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东莞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

家人团聚,灯火可亲,是此次研学的意外之喜。从支教引领、体育公益培训到向实地研学、亲子平台搭建等方向延展,东城街道对铜仁的帮扶半径不断扩大,莞铜协作山海相连框架协议得到深化落实,“我们将继续以体育为媒在万山开展公益培训活动,通过温情研学为在莞务工人员和子女搭建起‘连心桥’”东莞市东城街道党工委委员郑振学说。

相见:“爸爸,我好想你啊”

半年不见,席运松对一双儿女媛媛、小浩最直观的感受是“都长高了,变黑了。”

8日当晚,他和妻子八点多便从家出发,不停地回看老师发在群里的孩子照片。直到晚上十一时许,一双儿女蹦蹦跳跳从远处跑到出站口,“女儿笑着喊道‘我好想你啊’,儿子也抱住我们。”席运松说。

类似的相聚,这个家庭在过去的两年里经历了四次。2020年8月,作为旺家花园安置点异地扶贫搬迁项目的铜仁市第二十九小学正式开学,迎来了建校以来的第一波学生,其中就有从东莞回老家不久的媛媛和小浩。

两年里,他利用监控远程提醒孩子“该学习了”“该睡觉了”“不准打架”,“总是隔了一块屏幕,不想他们是不可能的。”

 图片2.png

图注:媛媛(右一)和小浩(左一)在东莞科学馆互动体验。

7月底,席运松接到了学校电话,“他们通知我有个研学活动,召集在莞务工子女来东莞,包吃住,家长可陪同。”挂完电话,他和妻子一边期待着和孩子见面,一边半信半疑活动性质,担心孩子安全。

被拉入一个由东莞市东城街道和铜仁第二十九小学共同组建的“2022暑假赴莞亲子免费游学”活动群后,通知公告、注意事项等消息源源不断,铜仁老母亲还被叫去开会、签订协议书,席运松逐渐打消疑虑,和妻子商议把剩下的7月四天假期移到8月陪孩子,“很感谢!东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我们在莞务工人员关怀备至,远在异乡的我们也感受到家的温暖。”

从屏幕到现实,跨越山水与时空隔阂,孩子们与父母暑假再相见。

相处:夜聊、分享与成长见证

回到住宿酒店,姐弟俩立刻打开话匣子,急迫分享着老家生活,“一直聊到深夜两点。”席运松说。

成长变化,席运松也看在眼里——8岁的女儿在酒店里自己洗漱、主动洗衣服,是独立;篮球训练场上,7岁小儿子身高不足135厘米,在一群大孩子面前拼抢,是自信;游可园时,孩子们眼巴巴看金鱼、发呆、喂食物,是纯真。“很欣慰,孩子正在慢慢长大。”席运松说。

 图片3.png

图注:慧慧和尖尖在东莞香市动物园。

对于慧慧父亲黄永龙来说,孩子身上可喜的变化在于,主动分享的习惯回归了。

9岁之前,在东莞生活的慧慧大方健谈,“是下楼买零食都可以和老板攀谈的性格。”黄永龙说。2021年,慧慧被送回老家,很快有了疏离感,“她变得内向、孤僻,不愿意分享,容易不耐烦。”

手拉手活动中,女儿和小伙伴打成一片,黄永龙才逐渐放宽心。女儿还向自己感慨智能工厂里工人少,“自动化代替人工是趋势,你要更加努力学习。”他劝勉道。

 图片4.png

图注:家长和孩子们在东莞徐福记总部参观体验。

关于机器人代替手工劳动的道理,易春艳也将其传到女儿尖尖那里。

 图片5.png

图注:孩子们参观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

尖尖从小在铜仁石阡长大,11岁搬到旺家花园社区。如果没有这次研学活动,她会乘坐七八个小时的车程回到深山中的老家石阡,或者是在小区摆摊卖网上淘来的玩具,以度过漫长暑假。

 图片6.png

图注:小豪(右四)和超超(右二)与东城一小醒狮队交流学习醒狮打鼓。

对于小豪来说,这是他第二次来东莞。上次来还是去年暑假,只有妈妈买菜时才能跟着出去逛,“非常感谢东城当地政府,让孩子增长见识,体贴入微的照顾也让我们父母感到安心。”

孩子身临其境,父母陪伴在侧,成长进步,历历在目。

相别:车站依依话深情

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来说,相聚是奢侈,分离是常态。

 图片7.png

8月14日一早,铜仁师生陆续来到虎门站。在进站口等待时,小豪的父母操心起儿子手提物可能过重,在一旁张罗着如何尽可能塞进箱子里;席运松一家四口默不作声,只有当儿子不小心坐在地上时,才会发出妈妈的提醒——“站起来,不要坐在地上”;慧慧的妈妈给女儿捋着头发,时不时轻拍着孩子肩膀;易春艳视线不离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女儿,嘴里嘀咕着:“回去了好好学习,要听话,不要一个人出去玩;下晚自习了就按时回家,不能在路上追逐打闹;周末不能出去玩太晚,不要搭理陌生人;在家帮忙做家务,自己的衣服自己洗……”

 图片8.png

图注:尖尖学习飞盘。

当天,慧慧眼神凝重。穿过进站口,她的眼角泛湿。近一年来,她已经逐渐习惯分离,“爸爸妈妈要挣钱,不怪他们,我会在家里好好学习。”

 图片9.png

返程这天是周日,送走了孩子,席运松夫妻再次回到工作岗位。在手拉手活动中,他们发现了儿子对于篮球的喜爱,打算月底再回铜仁,给孩子挑选报名兴趣班。

易春艳视线不离进站口,眼泪落下,几乎浸湿口罩。回去路上,她时不时翻看朋友圈视频,那是和女儿的自由相处的半天时间所摄,她带着孩子去买衣服,孩子用零花钱给自己买来礼物,“谢谢宝贝,让我喝到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束鲜花。”她在朋友圈里说道。

(媛媛、小浩、慧慧、尖尖、小豪、超超均为化名)

【撰文】龚菊 何绮莹 李玲玉

【图片】黄伟兴 何绮莹 龚菊

【实习生】谢听 李俊康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标签基层动态    

“莞铜协作”创造研学机会,铜仁孩子来东莞与亲人相聚

时间:2022-08-16 16:19:07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龚菊 何绮莹 李玲玉

8月14日7时许,东莞虎门站,拖着行李的孩子慢速朝前,垫脚张望的家长挥手抹泪。一小时后,这群孩子将坐上通往铜仁的高铁,结束“我们的新时代”2022年“莞铜协作•山海相连”广东东莞•贵州铜仁少年手拉手活动(以下简称“手拉手活动”)之旅。

 图片1.png

在东莞东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关怀下,在东城体育管理服务中心的筹备组织下,这批父母在莞务工的铜仁市第二十九小学学生自8日以来,参观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徐福记食品公司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东莞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

家人团聚,灯火可亲,是此次研学的意外之喜。从支教引领、体育公益培训到向实地研学、亲子平台搭建等方向延展,东城街道对铜仁的帮扶半径不断扩大,莞铜协作山海相连框架协议得到深化落实,“我们将继续以体育为媒在万山开展公益培训活动,通过温情研学为在莞务工人员和子女搭建起‘连心桥’”东莞市东城街道党工委委员郑振学说。

相见:“爸爸,我好想你啊”

半年不见,席运松对一双儿女媛媛、小浩最直观的感受是“都长高了,变黑了。”

8日当晚,他和妻子八点多便从家出发,不停地回看老师发在群里的孩子照片。直到晚上十一时许,一双儿女蹦蹦跳跳从远处跑到出站口,“女儿笑着喊道‘我好想你啊’,儿子也抱住我们。”席运松说。

类似的相聚,这个家庭在过去的两年里经历了四次。2020年8月,作为旺家花园安置点异地扶贫搬迁项目的铜仁市第二十九小学正式开学,迎来了建校以来的第一波学生,其中就有从东莞回老家不久的媛媛和小浩。

两年里,他利用监控远程提醒孩子“该学习了”“该睡觉了”“不准打架”,“总是隔了一块屏幕,不想他们是不可能的。”

 图片2.png

图注:媛媛(右一)和小浩(左一)在东莞科学馆互动体验。

7月底,席运松接到了学校电话,“他们通知我有个研学活动,召集在莞务工子女来东莞,包吃住,家长可陪同。”挂完电话,他和妻子一边期待着和孩子见面,一边半信半疑活动性质,担心孩子安全。

被拉入一个由东莞市东城街道和铜仁第二十九小学共同组建的“2022暑假赴莞亲子免费游学”活动群后,通知公告、注意事项等消息源源不断,铜仁老母亲还被叫去开会、签订协议书,席运松逐渐打消疑虑,和妻子商议把剩下的7月四天假期移到8月陪孩子,“很感谢!东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我们在莞务工人员关怀备至,远在异乡的我们也感受到家的温暖。”

从屏幕到现实,跨越山水与时空隔阂,孩子们与父母暑假再相见。

相处:夜聊、分享与成长见证

回到住宿酒店,姐弟俩立刻打开话匣子,急迫分享着老家生活,“一直聊到深夜两点。”席运松说。

成长变化,席运松也看在眼里——8岁的女儿在酒店里自己洗漱、主动洗衣服,是独立;篮球训练场上,7岁小儿子身高不足135厘米,在一群大孩子面前拼抢,是自信;游可园时,孩子们眼巴巴看金鱼、发呆、喂食物,是纯真。“很欣慰,孩子正在慢慢长大。”席运松说。

 图片3.png

图注:慧慧和尖尖在东莞香市动物园。

对于慧慧父亲黄永龙来说,孩子身上可喜的变化在于,主动分享的习惯回归了。

9岁之前,在东莞生活的慧慧大方健谈,“是下楼买零食都可以和老板攀谈的性格。”黄永龙说。2021年,慧慧被送回老家,很快有了疏离感,“她变得内向、孤僻,不愿意分享,容易不耐烦。”

手拉手活动中,女儿和小伙伴打成一片,黄永龙才逐渐放宽心。女儿还向自己感慨智能工厂里工人少,“自动化代替人工是趋势,你要更加努力学习。”他劝勉道。

 图片4.png

图注:家长和孩子们在东莞徐福记总部参观体验。

关于机器人代替手工劳动的道理,易春艳也将其传到女儿尖尖那里。

 图片5.png

图注:孩子们参观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

尖尖从小在铜仁石阡长大,11岁搬到旺家花园社区。如果没有这次研学活动,她会乘坐七八个小时的车程回到深山中的老家石阡,或者是在小区摆摊卖网上淘来的玩具,以度过漫长暑假。

 图片6.png

图注:小豪(右四)和超超(右二)与东城一小醒狮队交流学习醒狮打鼓。

对于小豪来说,这是他第二次来东莞。上次来还是去年暑假,只有妈妈买菜时才能跟着出去逛,“非常感谢东城当地政府,让孩子增长见识,体贴入微的照顾也让我们父母感到安心。”

孩子身临其境,父母陪伴在侧,成长进步,历历在目。

相别:车站依依话深情

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来说,相聚是奢侈,分离是常态。

 图片7.png

8月14日一早,铜仁师生陆续来到虎门站。在进站口等待时,小豪的父母操心起儿子手提物可能过重,在一旁张罗着如何尽可能塞进箱子里;席运松一家四口默不作声,只有当儿子不小心坐在地上时,才会发出妈妈的提醒——“站起来,不要坐在地上”;慧慧的妈妈给女儿捋着头发,时不时轻拍着孩子肩膀;易春艳视线不离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女儿,嘴里嘀咕着:“回去了好好学习,要听话,不要一个人出去玩;下晚自习了就按时回家,不能在路上追逐打闹;周末不能出去玩太晚,不要搭理陌生人;在家帮忙做家务,自己的衣服自己洗……”

 图片8.png

图注:尖尖学习飞盘。

当天,慧慧眼神凝重。穿过进站口,她的眼角泛湿。近一年来,她已经逐渐习惯分离,“爸爸妈妈要挣钱,不怪他们,我会在家里好好学习。”

 图片9.png

返程这天是周日,送走了孩子,席运松夫妻再次回到工作岗位。在手拉手活动中,他们发现了儿子对于篮球的喜爱,打算月底再回铜仁,给孩子挑选报名兴趣班。

易春艳视线不离进站口,眼泪落下,几乎浸湿口罩。回去路上,她时不时翻看朋友圈视频,那是和女儿的自由相处的半天时间所摄,她带着孩子去买衣服,孩子用零花钱给自己买来礼物,“谢谢宝贝,让我喝到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束鲜花。”她在朋友圈里说道。

(媛媛、小浩、慧慧、尖尖、小豪、超超均为化名)

【撰文】龚菊 何绮莹 李玲玉

【图片】黄伟兴 何绮莹 龚菊

【实习生】谢听 李俊康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