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打造现代版“世外桃源”

时间:2022-09-22 12:51:43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13期作者:梁朝波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位于乌金山麓的东侧,曾经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近年来,后沟村以党建促发展,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样板,俨然一个现代版的“世外桃源”。

靠山吃山办旅游

绿影扶疏的乡间公路在深山里延伸,峰回路转,一幢幢蓝顶白墙、造型别致的二层小楼错落排列。这就是后沟村,上下水、天然气、强弱电、网线配套、污水排放一应俱全,全村无一根电线杆,太阳

能路灯等现代化生活设施应有尽有……无论是在劳作,还是在休闲,村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满足和幸福。

“从土窑洞出来的乡亲们,做梦也想不到能住进这样的高级住宅。”30 年前嫁到乌金山镇后沟村的张篆莲,见证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支撑这种变化的,是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书记引领示范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015 年初,在外创业的陈占杰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此后,每月 1 号全体党员回村参加义务劳动,开展党日活动 , 共同研讨党务、村务和村民事务,增强凝聚力、增加主动性,增进共识形成。党群、干群紧密团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干事创业自然更有动力、更有激情。

过去,村里贫瘠的沟坎上种的都是旱玉米,只能靠天吃饭。为了改变这个状况,村“两委”首先将农户的承包地全部流转到村集体合作社,进行集中整理,将零星分散的 300 多块旱地整理成 15 块,面积也由 452 亩增加到了 907 亩,基本翻了一番。

后沟村紧邻 AAAA 级景区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李宁国际滑雪场,自然风光秀美,林木覆盖率超 80%,空气清新堪称天然氧吧。要发展就要充分利用这些良好的自然条件,后沟村通过民主决策制定《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康养文旅小镇)村庄建设规划》,打造以乡村旅游引领的田园综合体和以康养引领的共享养老社区建设,构建一产、三产协同发展的模式。目前,后沟村已签约资金 10 亿元,已成立以蓝莓、樱桃采摘为主的天地祥和合作社 ;集种植、康养、研学等于一体的宏艺康乐田园综合体;同时引进希尔斯双语学校、康养小镇等项目,为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村庄增添了活力。以田园综合体为例,已经建成 200 多间民宿,游客可以在大棚内劳动,亲自栽种,让体验式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促进。 

39.jpg

后沟村别墅式民居整齐排列,道路平坦,景色如画。

收入多元日子甜

发展产业过程中,后沟村采取“村集体 + 合作社 + 公司 + 农户”的发展模式,从土地确权到置换流转,再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从固化走向流通,形成清晰的价值增值链条。

后沟村村委会成立的晋中瑞盛沃种养合作社统筹服务招商引资各项事务,支持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村股份经济联合社牵头,将全村农户承包地、非承包耕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全部发包利用,按每年每亩 700 元向村民发放承包地流转费。

村民高巧丽一家五口人,有承包地 13.8 亩。以前种植旱地玉米,年收入约 4000 元,丈夫、父亲四处打零工,年收入约 7.5 万元,全家全年收入 7.9万元左右。如今,承包地由村集体统一整理、统一流转、统一发包后,每年每亩 700 元,年土地租金收入 1 万余元,父亲在村内引进的企业就近务工、母亲负责村内保洁、丈夫跑运输,年务工收入约 18万元,全家全年收入 19 万元左右,较之前翻了一倍还多。“现在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与原来相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谈到现在的生活,她是掩饰不住的兴奋和满意。

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带动了村民就业。过去,青壮年的村民大都外出打工,剩下的老弱妇孺守着几亩旱地,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度过。现在,村里的旅游业不但吸收 150 余名村民就业,还吸收了 80 余名外来人口就业。近年来,全村旅游业收入达到 660万元以上,村民收入也在过去的种植收入、土地租金之外,新增了务工薪金、分红股金、创业收益等。 

村民张篆莲的丈夫在一次事故中左手被炸掉 4个指头,失去了部分劳动能力。张篆莲本就体弱多病,为了担起家庭重担,她四处借钱作本经营小卖部,但收入甚微。村里旅游业发展后,她的超市生意明显变好 ;游客不断增加,她又设法办起了民宿,加上土地租金等收入,她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心情也越来越好,每天早晚和村里的姐妹们在自家门口的平台上跳广场舞,白天闲暇时就与大家下下棋、打打牌、看看书。她说 :“这样的好日子,感觉人都越活越年轻、越活越精神了。” 

40.jpg

居住环境美了,生活品质高了,后沟村群众闲暇时在广场健身。

环境美更要乡风美

后沟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3 年前还是一个满眼破窑洞、满山旱玉米、满村脏乱差的封闭落后小山村,村民出门不是上大坡,就是走深沟。在政策支持下,后沟村合理运用项目资金,拆旧村建新村,创优发展环境,用一年半的时间,拆除了 97 套危旧住房,120 套整齐气派的二层别墅式现代化民居拔地而起,还同步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公共澡堂、公共停车场、农民公园、储物场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在拆旧建新、改造村庄的同时,后沟村不断探索人居环境长效治理模式,做到一手抓基础配套,一手抓全民共治,从源头上、机制上保长效,建设了日处理能力 60 吨的污水处理站,铺设排退水管网 2.4 公里,户厕及公共卫生间全部采用水冲式,配套各类垃圾箱200 余个,水、电、气等全部并入地下管网。

为了做好日常管理,后沟村制定了《加强村庄日常管理长效机制》,明确了日常管理、定期检查、动态督查和违规问责等工作办法,创新实施“四长治村”,设置了“街长”“园长”“河长”“院长”,对应环境卫生岗、花草监督岗、水系监督岗、美丽庭院监督岗等,让村民参与村庄管理和维护,更加民主高效、精细精准的治理体系逐渐形成。

“以前大家出门走土路,回家住窑洞,你想那时候村里的环境是啥样子?现在好了,居住环境美了,生活品质高了,闲暇时跳跳广场舞,到周围散散步,村民们圆了安居梦,生活幸福得很啊!”说起农村的新样子、大家的新生活,后沟村的村民止不住地夸赞。

村庄之美,不仅美在村容上,更要美在笑容上。后沟村男女老少精神面貌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后沟村将党建网格与综治网格进行“双网融合”。由网格党员担任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会治安“协管员”,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着眼于让文明“外化于行”,后沟村先后开辟了文体活动中心、图书室、棋牌室、篮球场等活动场地,着眼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念普及入手,培育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先后开设了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阵地,引导广大农民学礼仪、尊礼仪、用礼仪,摒弃不文明陋习,培育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的民风。多年来,村内无治安及刑事案件发生,文明村风正成为后沟村的显著特质。

如今的后沟村基本实现“城镇化的乡村、田园式的城镇”,先后获评山西省文明村、山西省卫生村、山西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山西省首批 AAA 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

(作者单位 :山西省晋中市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人居环境    
资讯播报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打造现代版“世外桃源”

时间:2022-09-22 12:51:43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13期

作者:梁朝波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位于乌金山麓的东侧,曾经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近年来,后沟村以党建促发展,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样板,俨然一个现代版的“世外桃源”。

靠山吃山办旅游

绿影扶疏的乡间公路在深山里延伸,峰回路转,一幢幢蓝顶白墙、造型别致的二层小楼错落排列。这就是后沟村,上下水、天然气、强弱电、网线配套、污水排放一应俱全,全村无一根电线杆,太阳

能路灯等现代化生活设施应有尽有……无论是在劳作,还是在休闲,村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满足和幸福。

“从土窑洞出来的乡亲们,做梦也想不到能住进这样的高级住宅。”30 年前嫁到乌金山镇后沟村的张篆莲,见证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支撑这种变化的,是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书记引领示范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015 年初,在外创业的陈占杰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此后,每月 1 号全体党员回村参加义务劳动,开展党日活动 , 共同研讨党务、村务和村民事务,增强凝聚力、增加主动性,增进共识形成。党群、干群紧密团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干事创业自然更有动力、更有激情。

过去,村里贫瘠的沟坎上种的都是旱玉米,只能靠天吃饭。为了改变这个状况,村“两委”首先将农户的承包地全部流转到村集体合作社,进行集中整理,将零星分散的 300 多块旱地整理成 15 块,面积也由 452 亩增加到了 907 亩,基本翻了一番。

后沟村紧邻 AAAA 级景区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李宁国际滑雪场,自然风光秀美,林木覆盖率超 80%,空气清新堪称天然氧吧。要发展就要充分利用这些良好的自然条件,后沟村通过民主决策制定《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康养文旅小镇)村庄建设规划》,打造以乡村旅游引领的田园综合体和以康养引领的共享养老社区建设,构建一产、三产协同发展的模式。目前,后沟村已签约资金 10 亿元,已成立以蓝莓、樱桃采摘为主的天地祥和合作社 ;集种植、康养、研学等于一体的宏艺康乐田园综合体;同时引进希尔斯双语学校、康养小镇等项目,为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村庄增添了活力。以田园综合体为例,已经建成 200 多间民宿,游客可以在大棚内劳动,亲自栽种,让体验式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促进。 

39.jpg

后沟村别墅式民居整齐排列,道路平坦,景色如画。

收入多元日子甜

发展产业过程中,后沟村采取“村集体 + 合作社 + 公司 + 农户”的发展模式,从土地确权到置换流转,再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从固化走向流通,形成清晰的价值增值链条。

后沟村村委会成立的晋中瑞盛沃种养合作社统筹服务招商引资各项事务,支持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村股份经济联合社牵头,将全村农户承包地、非承包耕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全部发包利用,按每年每亩 700 元向村民发放承包地流转费。

村民高巧丽一家五口人,有承包地 13.8 亩。以前种植旱地玉米,年收入约 4000 元,丈夫、父亲四处打零工,年收入约 7.5 万元,全家全年收入 7.9万元左右。如今,承包地由村集体统一整理、统一流转、统一发包后,每年每亩 700 元,年土地租金收入 1 万余元,父亲在村内引进的企业就近务工、母亲负责村内保洁、丈夫跑运输,年务工收入约 18万元,全家全年收入 19 万元左右,较之前翻了一倍还多。“现在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与原来相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谈到现在的生活,她是掩饰不住的兴奋和满意。

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带动了村民就业。过去,青壮年的村民大都外出打工,剩下的老弱妇孺守着几亩旱地,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度过。现在,村里的旅游业不但吸收 150 余名村民就业,还吸收了 80 余名外来人口就业。近年来,全村旅游业收入达到 660万元以上,村民收入也在过去的种植收入、土地租金之外,新增了务工薪金、分红股金、创业收益等。 

村民张篆莲的丈夫在一次事故中左手被炸掉 4个指头,失去了部分劳动能力。张篆莲本就体弱多病,为了担起家庭重担,她四处借钱作本经营小卖部,但收入甚微。村里旅游业发展后,她的超市生意明显变好 ;游客不断增加,她又设法办起了民宿,加上土地租金等收入,她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心情也越来越好,每天早晚和村里的姐妹们在自家门口的平台上跳广场舞,白天闲暇时就与大家下下棋、打打牌、看看书。她说 :“这样的好日子,感觉人都越活越年轻、越活越精神了。” 

40.jpg

居住环境美了,生活品质高了,后沟村群众闲暇时在广场健身。

环境美更要乡风美

后沟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3 年前还是一个满眼破窑洞、满山旱玉米、满村脏乱差的封闭落后小山村,村民出门不是上大坡,就是走深沟。在政策支持下,后沟村合理运用项目资金,拆旧村建新村,创优发展环境,用一年半的时间,拆除了 97 套危旧住房,120 套整齐气派的二层别墅式现代化民居拔地而起,还同步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公共澡堂、公共停车场、农民公园、储物场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在拆旧建新、改造村庄的同时,后沟村不断探索人居环境长效治理模式,做到一手抓基础配套,一手抓全民共治,从源头上、机制上保长效,建设了日处理能力 60 吨的污水处理站,铺设排退水管网 2.4 公里,户厕及公共卫生间全部采用水冲式,配套各类垃圾箱200 余个,水、电、气等全部并入地下管网。

为了做好日常管理,后沟村制定了《加强村庄日常管理长效机制》,明确了日常管理、定期检查、动态督查和违规问责等工作办法,创新实施“四长治村”,设置了“街长”“园长”“河长”“院长”,对应环境卫生岗、花草监督岗、水系监督岗、美丽庭院监督岗等,让村民参与村庄管理和维护,更加民主高效、精细精准的治理体系逐渐形成。

“以前大家出门走土路,回家住窑洞,你想那时候村里的环境是啥样子?现在好了,居住环境美了,生活品质高了,闲暇时跳跳广场舞,到周围散散步,村民们圆了安居梦,生活幸福得很啊!”说起农村的新样子、大家的新生活,后沟村的村民止不住地夸赞。

村庄之美,不仅美在村容上,更要美在笑容上。后沟村男女老少精神面貌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后沟村将党建网格与综治网格进行“双网融合”。由网格党员担任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会治安“协管员”,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着眼于让文明“外化于行”,后沟村先后开辟了文体活动中心、图书室、棋牌室、篮球场等活动场地,着眼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念普及入手,培育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先后开设了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阵地,引导广大农民学礼仪、尊礼仪、用礼仪,摒弃不文明陋习,培育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的民风。多年来,村内无治安及刑事案件发生,文明村风正成为后沟村的显著特质。

如今的后沟村基本实现“城镇化的乡村、田园式的城镇”,先后获评山西省文明村、山西省卫生村、山西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山西省首批 AAA 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

(作者单位 :山西省晋中市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