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日出东方 农道大光

时间:2022-10-16 15:24:49来源:农民日报作者:仲农平

如日之升,如月之恒;阳春德泽,万物光辉。

是什么让历史难以忘怀,挥不尽改变山河的如火激情?是什么让时间情难自已,长留下奋斗岁月的深深印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中国三农犹如浩荡大河,又似奔腾群山,绵绵气势,纵横万里,在苍茫天地间,写下了神州锦绣。这锦绣,是奋斗,是腾飞,是创造,是一个让历史惊叹的大写非凡。

夫大国者,不可无大仓。大国崛起,农为根基。这十年,让我们深悟了重中之重的深刻内涵,感受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千钧分量;这十年,让我们彻底走出了困扰数千年的贫困,意气风发地迈上乡村振兴的新途;这十年,让我们重新审视农耕文明的价值,工农城乡关系开始重塑。中国三农在新时代开辟新境界,成为中国在“两个大局”中的硬核底气和制胜法宝。

640 (6).jpg

(一)

十年来,农业在转型,农村在嬗变,农民在跃升,中国三农的精气神鼓荡充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上午,暖意融融的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庄严宣示。

一个多月后,皑皑白雪、巍巍太行,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级贫困县河北阜平“看真贫”,深情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胸中有壮阔,才能绘出乾坤;心中有大爱,才能擘画未来。当时人们也许还未想到,丹青巨擘已起笔,一幅山河锦绣、山乡巨变的时代画卷正徐徐铺展,广袤乡土将成为其中最浓墨重彩、力透纸背的一笔。

岁月不居。如今再看这幅画卷,将镜头聚焦三农,更能看出这十年的构思之新、运笔之妙、层次之丰、着色之深——

我们实现了一次前无古人、惠及亿万农民的历史跨越。摆脱绝对贫困,是几千年来无法想象的梦想,也是世界上许多高收入国家还没有实现的目标,却在中国这样一个疆域辽阔、地域差异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率先成为了现实。到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近1亿人,年均减贫100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放眼人类历史,与贫困作战虽久已有之,但这样空前的规模、这样巨大的力度、这样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这是一座历史丰碑,求索千年的中华民族于此小康梦圆;这是一份无上荣光,无数人的命运因此改变,无数人的幸福因此成就。血汗和生命,书写着百年大党承诺的力量。

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曾几何时,“谁来种地”还是中国农业的时代之问。十年间,我们探索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积极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架起了一座桥,走出了大国小农的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我们不仅创造性地积极探索解决好农业问题,同时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在广袤的田畴沃野上点燃了亿万农民崭新的振兴梦想,努力走出一条“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我们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重农抓农工作体系。十年间,面对农村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接踵而来的新挑战新问题,我们紧紧抓住党领导三农工作的制度优势,建立健全重农抓农的工作体系。我们既夯基垒台,又架梁立柱,既打渔,也织网。无论脱贫,还是振兴,都要“五级书记”齐抓共管;端牢中国饭碗,不只是省长负责,还要党政同责。三农工作成为“一把手工程”,“上下用心,惟农是务”,更好地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面的强大力量,有效扭转了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局面,让“重中之重”四个字在这片热土全面扎根。

640.jpg

万法有宗。这一切都源于有一个领航新时代三农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农情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作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当中既有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宏观战略构想,也有对中国饭碗、乡村建设等具体问题的深远谋划,既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法,也有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方法论,既有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的历史眼光,又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明确了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方法路径,开阔了大国三农的视阈和格局,引领三农开启跨越腾飞的新篇章。

刚刚过去的十年,农业全方位转型,乡村全面嬗变,农民生活水平大幅跃升。而尤为重要的是,这十年大大提振了三农发展的精气神,为古老乡土大地注入一股意气风发的劲头。亿万农民和广大基层干部的信心和斗志前所未有地被鼓舞起来,激发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培养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鼓足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闯劲。

接续描绘新农景。越发展越提振,越前进越充盈,这股三农精气神正在神州大地鼓荡起复兴和振兴的澎湃力量。

(二)

复兴大局中,这十年最可贵的是开创了一种新范式,由此实现中国三农全面性、整体性、全局性的发展升维

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农业文明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然而自现代化的进程开启之后,影响和决定中国命运的,更多是基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力量。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必然伴随传统农业文明的瓦解、消亡、被取代。

但是,这种判定却解决不了,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5亿多农民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问题;更回答不了,一个有着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传统古国,如何迈向伟大复兴。

在历史的重要关口,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工农城乡关系,重新发掘农耕文明的现代价值。这种对意义和价值的再审视、再发掘,正是基于我们这十年开创的中国三农发展新范式。正如算术级的增加与几何级的裂变之区别,范式革命是发展的跨越式跃升,这种跃升不只是单纯的增加多少、修补怎样,而是全面性、整体性、全局性的发展升维。一笔点睛,乡土大地由此焕发新生,我们看三农的眼光、抓三农的方式、干三农的模式发生了全面变革。

这种范式跃升,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三农是主阵地和主战场。目前,我国仍有5亿多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9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比较明显。在这样一个超大国土空间、超大人口数量的发展中大国和三农大国,如果城乡二元分化和贫富分化问题解决不好,进而引发社会撕裂、阶层塌陷,带来的风险动荡将不可想象。实现全面小康,三农是全党全社会发力的主阵地。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现代化,依然离不开三农这个主战场。

640 (1).jpg

在这条道路上,三农是最重要的底线和底气。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自己搞发展,中国也不例外。国际市场动荡、大国博弈、疫情冲击,世界百年变局中的风浪冲击着中国这艘大船。风高浪急,方显“压舱石”。应对风险挑战,中国将着力点放在自身力量基点上,三农就是夯实基点最重要的底线和底气。十年来,中国饭碗、脱贫攻坚、农村土地等底线和红线守得更牢、根基更稳,大国崛起虽遇风高浪急,而不改一往无前。

在这条道路上,三农是“蓄水池”和大后方。有人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并联式”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信息化叠加乃至同步发展,由此带来不少两难多难挑战。危和机如同硬币两面,挑战也可以是机遇。十年来,我们在道路创新中持续拓展三农可腾挪的空间、可延伸的领域,三农成为整体发展最宝贵的回旋余地和稳固后方,这让我们在世界变局中得以始终保有应变自如的韧性和弹性。

开创新范式,开辟新境界。从现代化的视野回望这十年,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升、实力的增强固然非常重要,然而最可贵的是我们探索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这片大有可为的土地上,中国三农挥毫皆精彩。

(三)

百年变局里,中国三农在开放与共享中,让世界看到一个负责任、有智慧、更加自信从容的东方大国

在新疆和田尼雅遗址,曾出土一幅汉锦,上面织有八个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那是古人的良好祝愿,也是历史的奇妙巧合。当21世纪的中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要的不仅是利中国,也是要利世界,利人类命运共同体。

重庆团结村车站,汽笛悠长,一列火车由此驶往万里之外的欧洲。这个乡村车站是中欧班列的重要一站,也是“一带一路”恢弘画卷的生动一笔。

伟大的构想,有穿透时空的力量。

千年前,驼铃马蹄走出丝路辉煌。千年后,“一带一路”宏伟构想与历史交叠超越,为沿线100多个国家描绘出一条共同发展之路。沿着这条道路,马来西亚榴莲、泰国芒果、土耳其海鲜成为中国消费者的“家常味”,中国的茶叶、番茄酱、葵花籽等特色农产品走上各国餐桌。

中国的崛起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对此曾经也有怀疑和担忧。然而中国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什么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国气度。我们提供着方案和道路,却不强行输出价值观和愿景;我们展示着曾对人类文明有过原创性贡献的东方文明,却不想推行某种“中心主义”;我们主张世界每一个国家互相都是“平视”关系,而非大国对小国的“俯视”。

中国,凝结着千百年来农耕文明讲信修睦、守望相助的品性,成为大国气度的最好诠释。中国三农,也在开放与共享中,让世界看到一个负责任、有智慧、更加自信从容的东方大国。

中国三农展现了大国担当。中国这样一个体量的大国,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的贡献。在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备受冲击时,中国的粮食连年稳产增产,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成为全球粮食市场的有力“稳定器”;在全球出现规模性返贫的严峻态势下,中国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减贫目标,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赞誉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威胁,中国主动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十年间碳排放强度下降34.4%。东方大国正在以自己的责任担当,为人类美好愿景贡献自己的力量。

640 (2).jpg

中国三农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选择。三农作为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重要部分,集中体现了这种智慧。智慧里有科学的发展理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被世界银行称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最好的教科书”;智慧里有独特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智慧里还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国的国际绿色超级稻项目已在18个非洲和亚洲国家试种推广、超过160万农户受益。

中国三农增进了世界互联。在全球化遭遇逆风和逆流的背景下,我们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倡议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应对变局中的挑战。我们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打造国家级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促进全球农业互惠互补;我们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把粮食安全作为重点合作领域之一,倡议举办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凝聚应对饥饿问题的全球力量;我们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为世界经济恢复性增长贡献新力量。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世界发展的参与者,更成为新型全球化的推动者和引导者。

东方大国,温润如玉。我们用自己的道路告诉世界,大国崛起不一定伴随冷战热战,完全可以在和平与发展的跑道上实现。即使身处世界变局,我们仍愿以文明的内生吸引力、而非强硬的拉拽力和世界各国相交,合则高山流水,分则各美其美,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价值。

历史大势如大河奔涌,谁也阻挡不了。随着大国三农与世界发展联系日益加深,三农将有何精彩,中国将有何飞跃,世界将有何进境?值得期待。

(四)

历史大势浩荡前行,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关键要解决好三农问题

正如有历史学家所说,历史学是未来学。今天我们回看中国从哪里来,是为了更好地回答中国向何处去。

未来5年,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起手式里有大学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不平衡不充分,破解关键在三农;短板、弱项、底板、优势,着力方向是三农。历史大势不断向前,再次将时代命题摆在中国面前——

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关键要解决好三农问题。走好中国三农未来的路,需要从走过的路中进一步明确方向。

坚持重中之重不动摇,持续加大重农强农力度。这十年,三农自身的发展、三农对大局和全局的作用,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未来5年是关键时期,越是关键,重农强农的力度越是只能加强、不能减弱。要始终坚持重中之重战略不动摇,不仅体现在认识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先向农业农村倾斜,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底线思维不懈怠,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当前,三农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应该清醒看到,未来我们很有可能遭遇更多逆风逆水。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风险挑战,尤其需要坚持底线思维,看到“最坏的可能”,争取“最好的结果”。底线思维不只是思,更是行,要进一步夯实三农底线,以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底线思维不只是防守,还是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的主动作为,要不断增强开顶风船、走上坡路的能力,稳中求进开创三农发展新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不停歇,统筹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未有穷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狭路相逢,须愈难愈进。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堵点难点,释放改革红利,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要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三农实现绿色高质高效发展。要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统筹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640 (3).jpg

坚持历史耐心不冒进,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是持久战,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和坚定的战略定力,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清醒认识,等不得慢不得也急不得,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推进。既要接续奋斗,积极推进三农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又要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将农民进城、乡村建设等问题放在历史的进程中审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日出东方,其道大光。在这个充满希望的金秋,历史走到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时刻,我们迎来了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如椽巨笔,气势如虹,挥洒出古老民族复兴征程上新的光荣与梦想,擘画着大国三农振兴道路上新的精彩和辉煌。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接续奋斗,再创新功,在历史矗立新的丰碑,在沃野谱写新的华章!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媒体关注    
部委省市

日出东方 农道大光

时间:2022-10-16 15:24:49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仲农平

如日之升,如月之恒;阳春德泽,万物光辉。

是什么让历史难以忘怀,挥不尽改变山河的如火激情?是什么让时间情难自已,长留下奋斗岁月的深深印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中国三农犹如浩荡大河,又似奔腾群山,绵绵气势,纵横万里,在苍茫天地间,写下了神州锦绣。这锦绣,是奋斗,是腾飞,是创造,是一个让历史惊叹的大写非凡。

夫大国者,不可无大仓。大国崛起,农为根基。这十年,让我们深悟了重中之重的深刻内涵,感受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千钧分量;这十年,让我们彻底走出了困扰数千年的贫困,意气风发地迈上乡村振兴的新途;这十年,让我们重新审视农耕文明的价值,工农城乡关系开始重塑。中国三农在新时代开辟新境界,成为中国在“两个大局”中的硬核底气和制胜法宝。

640 (6).jpg

(一)

十年来,农业在转型,农村在嬗变,农民在跃升,中国三农的精气神鼓荡充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上午,暖意融融的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庄严宣示。

一个多月后,皑皑白雪、巍巍太行,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级贫困县河北阜平“看真贫”,深情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胸中有壮阔,才能绘出乾坤;心中有大爱,才能擘画未来。当时人们也许还未想到,丹青巨擘已起笔,一幅山河锦绣、山乡巨变的时代画卷正徐徐铺展,广袤乡土将成为其中最浓墨重彩、力透纸背的一笔。

岁月不居。如今再看这幅画卷,将镜头聚焦三农,更能看出这十年的构思之新、运笔之妙、层次之丰、着色之深——

我们实现了一次前无古人、惠及亿万农民的历史跨越。摆脱绝对贫困,是几千年来无法想象的梦想,也是世界上许多高收入国家还没有实现的目标,却在中国这样一个疆域辽阔、地域差异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率先成为了现实。到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近1亿人,年均减贫100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放眼人类历史,与贫困作战虽久已有之,但这样空前的规模、这样巨大的力度、这样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这是一座历史丰碑,求索千年的中华民族于此小康梦圆;这是一份无上荣光,无数人的命运因此改变,无数人的幸福因此成就。血汗和生命,书写着百年大党承诺的力量。

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曾几何时,“谁来种地”还是中国农业的时代之问。十年间,我们探索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积极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架起了一座桥,走出了大国小农的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我们不仅创造性地积极探索解决好农业问题,同时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在广袤的田畴沃野上点燃了亿万农民崭新的振兴梦想,努力走出一条“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我们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重农抓农工作体系。十年间,面对农村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接踵而来的新挑战新问题,我们紧紧抓住党领导三农工作的制度优势,建立健全重农抓农的工作体系。我们既夯基垒台,又架梁立柱,既打渔,也织网。无论脱贫,还是振兴,都要“五级书记”齐抓共管;端牢中国饭碗,不只是省长负责,还要党政同责。三农工作成为“一把手工程”,“上下用心,惟农是务”,更好地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面的强大力量,有效扭转了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局面,让“重中之重”四个字在这片热土全面扎根。

640.jpg

万法有宗。这一切都源于有一个领航新时代三农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农情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作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当中既有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宏观战略构想,也有对中国饭碗、乡村建设等具体问题的深远谋划,既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法,也有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方法论,既有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的历史眼光,又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明确了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方法路径,开阔了大国三农的视阈和格局,引领三农开启跨越腾飞的新篇章。

刚刚过去的十年,农业全方位转型,乡村全面嬗变,农民生活水平大幅跃升。而尤为重要的是,这十年大大提振了三农发展的精气神,为古老乡土大地注入一股意气风发的劲头。亿万农民和广大基层干部的信心和斗志前所未有地被鼓舞起来,激发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培养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鼓足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闯劲。

接续描绘新农景。越发展越提振,越前进越充盈,这股三农精气神正在神州大地鼓荡起复兴和振兴的澎湃力量。

(二)

复兴大局中,这十年最可贵的是开创了一种新范式,由此实现中国三农全面性、整体性、全局性的发展升维

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农业文明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然而自现代化的进程开启之后,影响和决定中国命运的,更多是基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力量。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必然伴随传统农业文明的瓦解、消亡、被取代。

但是,这种判定却解决不了,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5亿多农民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问题;更回答不了,一个有着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传统古国,如何迈向伟大复兴。

在历史的重要关口,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工农城乡关系,重新发掘农耕文明的现代价值。这种对意义和价值的再审视、再发掘,正是基于我们这十年开创的中国三农发展新范式。正如算术级的增加与几何级的裂变之区别,范式革命是发展的跨越式跃升,这种跃升不只是单纯的增加多少、修补怎样,而是全面性、整体性、全局性的发展升维。一笔点睛,乡土大地由此焕发新生,我们看三农的眼光、抓三农的方式、干三农的模式发生了全面变革。

这种范式跃升,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三农是主阵地和主战场。目前,我国仍有5亿多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9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比较明显。在这样一个超大国土空间、超大人口数量的发展中大国和三农大国,如果城乡二元分化和贫富分化问题解决不好,进而引发社会撕裂、阶层塌陷,带来的风险动荡将不可想象。实现全面小康,三农是全党全社会发力的主阵地。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现代化,依然离不开三农这个主战场。

640 (1).jpg

在这条道路上,三农是最重要的底线和底气。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自己搞发展,中国也不例外。国际市场动荡、大国博弈、疫情冲击,世界百年变局中的风浪冲击着中国这艘大船。风高浪急,方显“压舱石”。应对风险挑战,中国将着力点放在自身力量基点上,三农就是夯实基点最重要的底线和底气。十年来,中国饭碗、脱贫攻坚、农村土地等底线和红线守得更牢、根基更稳,大国崛起虽遇风高浪急,而不改一往无前。

在这条道路上,三农是“蓄水池”和大后方。有人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并联式”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信息化叠加乃至同步发展,由此带来不少两难多难挑战。危和机如同硬币两面,挑战也可以是机遇。十年来,我们在道路创新中持续拓展三农可腾挪的空间、可延伸的领域,三农成为整体发展最宝贵的回旋余地和稳固后方,这让我们在世界变局中得以始终保有应变自如的韧性和弹性。

开创新范式,开辟新境界。从现代化的视野回望这十年,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升、实力的增强固然非常重要,然而最可贵的是我们探索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这片大有可为的土地上,中国三农挥毫皆精彩。

(三)

百年变局里,中国三农在开放与共享中,让世界看到一个负责任、有智慧、更加自信从容的东方大国

在新疆和田尼雅遗址,曾出土一幅汉锦,上面织有八个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那是古人的良好祝愿,也是历史的奇妙巧合。当21世纪的中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要的不仅是利中国,也是要利世界,利人类命运共同体。

重庆团结村车站,汽笛悠长,一列火车由此驶往万里之外的欧洲。这个乡村车站是中欧班列的重要一站,也是“一带一路”恢弘画卷的生动一笔。

伟大的构想,有穿透时空的力量。

千年前,驼铃马蹄走出丝路辉煌。千年后,“一带一路”宏伟构想与历史交叠超越,为沿线100多个国家描绘出一条共同发展之路。沿着这条道路,马来西亚榴莲、泰国芒果、土耳其海鲜成为中国消费者的“家常味”,中国的茶叶、番茄酱、葵花籽等特色农产品走上各国餐桌。

中国的崛起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对此曾经也有怀疑和担忧。然而中国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什么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国气度。我们提供着方案和道路,却不强行输出价值观和愿景;我们展示着曾对人类文明有过原创性贡献的东方文明,却不想推行某种“中心主义”;我们主张世界每一个国家互相都是“平视”关系,而非大国对小国的“俯视”。

中国,凝结着千百年来农耕文明讲信修睦、守望相助的品性,成为大国气度的最好诠释。中国三农,也在开放与共享中,让世界看到一个负责任、有智慧、更加自信从容的东方大国。

中国三农展现了大国担当。中国这样一个体量的大国,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的贡献。在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备受冲击时,中国的粮食连年稳产增产,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成为全球粮食市场的有力“稳定器”;在全球出现规模性返贫的严峻态势下,中国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减贫目标,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赞誉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威胁,中国主动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十年间碳排放强度下降34.4%。东方大国正在以自己的责任担当,为人类美好愿景贡献自己的力量。

640 (2).jpg

中国三农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选择。三农作为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重要部分,集中体现了这种智慧。智慧里有科学的发展理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被世界银行称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最好的教科书”;智慧里有独特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智慧里还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国的国际绿色超级稻项目已在18个非洲和亚洲国家试种推广、超过160万农户受益。

中国三农增进了世界互联。在全球化遭遇逆风和逆流的背景下,我们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倡议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应对变局中的挑战。我们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打造国家级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促进全球农业互惠互补;我们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把粮食安全作为重点合作领域之一,倡议举办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凝聚应对饥饿问题的全球力量;我们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为世界经济恢复性增长贡献新力量。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世界发展的参与者,更成为新型全球化的推动者和引导者。

东方大国,温润如玉。我们用自己的道路告诉世界,大国崛起不一定伴随冷战热战,完全可以在和平与发展的跑道上实现。即使身处世界变局,我们仍愿以文明的内生吸引力、而非强硬的拉拽力和世界各国相交,合则高山流水,分则各美其美,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价值。

历史大势如大河奔涌,谁也阻挡不了。随着大国三农与世界发展联系日益加深,三农将有何精彩,中国将有何飞跃,世界将有何进境?值得期待。

(四)

历史大势浩荡前行,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关键要解决好三农问题

正如有历史学家所说,历史学是未来学。今天我们回看中国从哪里来,是为了更好地回答中国向何处去。

未来5年,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起手式里有大学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不平衡不充分,破解关键在三农;短板、弱项、底板、优势,着力方向是三农。历史大势不断向前,再次将时代命题摆在中国面前——

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关键要解决好三农问题。走好中国三农未来的路,需要从走过的路中进一步明确方向。

坚持重中之重不动摇,持续加大重农强农力度。这十年,三农自身的发展、三农对大局和全局的作用,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未来5年是关键时期,越是关键,重农强农的力度越是只能加强、不能减弱。要始终坚持重中之重战略不动摇,不仅体现在认识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先向农业农村倾斜,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底线思维不懈怠,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当前,三农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应该清醒看到,未来我们很有可能遭遇更多逆风逆水。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风险挑战,尤其需要坚持底线思维,看到“最坏的可能”,争取“最好的结果”。底线思维不只是思,更是行,要进一步夯实三农底线,以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底线思维不只是防守,还是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的主动作为,要不断增强开顶风船、走上坡路的能力,稳中求进开创三农发展新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不停歇,统筹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未有穷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狭路相逢,须愈难愈进。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堵点难点,释放改革红利,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要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三农实现绿色高质高效发展。要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统筹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640 (3).jpg

坚持历史耐心不冒进,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是持久战,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和坚定的战略定力,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清醒认识,等不得慢不得也急不得,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推进。既要接续奋斗,积极推进三农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又要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将农民进城、乡村建设等问题放在历史的进程中审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日出东方,其道大光。在这个充满希望的金秋,历史走到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时刻,我们迎来了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如椽巨笔,气势如虹,挥洒出古老民族复兴征程上新的光荣与梦想,擘画着大国三农振兴道路上新的精彩和辉煌。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接续奋斗,再创新功,在历史矗立新的丰碑,在沃野谱写新的华章!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