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半条被子”暖民心 “四定六靠” 促振兴 ——汝城县乡村建设经验探索

时间:2022-10-29 11:23:34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汝城县乡村振兴局

汝城是红色革命老区,“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把汝城沙洲作为考察湖南的第一站,给予汝城亲切关怀、巨大鼓舞。近年来,汝城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国家、省、市乡村振兴局的关心指导下,创新“四定”“六靠”模式,即项目建什么、怎么建、如何管、好不好都由群众定,推进靠党建引领、管理靠村规民约、建设靠投工投劳、材料靠就地取材、投入靠项目支持、持续靠产业支撑,小资本撬动大投资,群众内生动力越来越强,生活越来越好,探索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

一、项目建什么,由群众决定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调研分析、日访夜谈、问计于民,“建什么”由过去政府“说了算”变为现在群众自己定,实现乡村建设与红色文化、产业政策、生态环境“三个耦合”。 

1.与红色文化耦合。汝城是一片红色热土,中央红军长征途径汝城,留下了“一张布告跟党走”“一句口号跟我上”等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在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汝城立足“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不断增强组织凝聚力,提高党员向心力,让群众自愿跟着党组织走,主动参与乡村建设。重点把环沙洲示范区打造成为党的初心诠释地、全国有影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赢得了老百姓的广泛支持。“半条被子”的温暖陈列馆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沙洲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朱利志,在政府的帮扶下脱了贫、还了债,年收入达到8万多元。在2021年村里换届选举中,朱利志被选为村党支部委员,当了村干部,实现了“从领被人到送被人”身份的转化。

2.与产业发展耦合。汝城是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主阵地,是中央红军长征唯一过境全域的县份,为红军长征取得最终胜利起到重要作用。作为刚刚脱贫摘帽的地区,汝城经济实力依然还很薄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仍有很大不足。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汝城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振兴乡村的主抓手、主动力,顺应群众期待,增加群众收入,促进现代农业与红色旅游有机融合,让老百姓吃上香喷喷的“产业饭”“旅游饭”。“半条被子”故事主人翁徐解秀老人孙子朱小红不仅种植了奈李、黄桃等水果,还开起了土菜馆,年收入达到了30多万元,他经常说“过去三位女红军送给我奶奶半条被子,现在共产党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沙洲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

3.与生态环境耦合。全面脱贫以后,汝城乡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离群众的美好期盼仍有差距。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汝城始终坚持“民之所忧,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针对老百姓反映的垃圾处理、危旧房、空心村等改造问题,大力实施村组道路建设、河道治理、水渠水沟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民生短板不断补齐。上章村文江组黄文顺看到组里路硬化了,运输方便了,环境变美了,主动承包土地20余亩种植水果、金银花,一年多增收20余万元。汝城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二、项目怎么建,让群众确定

民心是最大的社会资本。作为“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汝城县始终坚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创新“四出”办法,项目建设由过去政府大包大揽变为现在的共同参与。

1.政府出料。对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划定公共区域和个人区域建设,由乡镇乡村振兴办会同村民理事会、村民实地开展面积测量,计算用料,乡政府统一采购,供应商以低于市场10%的价格配送材料。采取政府统一采购、公共区域集体负担、超出区域个人自付的方式,公共建设区域材料费和个人建设区域面积在50㎡以内的材料费由村级乡村振兴建设资金结算,个人建设区域超过50㎡的,以30元/㎡标准由农户自付,既节约了资金,又保证了材料的质量。

2.群众出力。乡村党员干部主动宣传项目政策,解答群众咨询,听取群众意见,帮助群众算清经济账,消除思想顾虑,本地党员干部带头拆除自家危旧房,带动群众主动拆旧,有的项目占用了老百姓土地,他们也不要求补偿,积极动手改变村容村貌,焕发出干群携手同心干的大合力,涌现出村民黄丙旺、黄品千、赖艳华自发到项目工地送茶送点心等感人场景。村民周大权说:“搭帮共产党好,项目建得好,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有奔头”。文市村西水组主动把旧房子拆了空出来的土地捐献给村里做公益事业,城下组40余户村民把拆除的3000多平方米危旧房屋腾出的土地无偿捐赠给村集体。

3.村民出工。为破解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建设中劳力不足、资金不足的困境,村民理事会明确以投工投劳的形式建设,约定18岁以上的劳动力投工,因事不能参与的,按每工时50元请人代工,个人建设区域50㎡内的巷道硬化由自己实施建设。一些外出务工人员、本村在外公职人员主动回村投工投劳,有的老百姓还踊跃捐款捐物、捐花捐树。上章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原被工程老板视为造价低于150万元就做不了,而在村里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下,仅用46万元就完工了。

4.村贤出资。依托微信群、QQ群、“夜谈会”等平台,加强联络宣传,引导村贤发挥自身在资金、技术、人脉等方面的优势,参与家乡建设,激活村贤“细胞”。韩田村举办韩田民俗节捐款活动,利用文化认同吸引村贤筹集捐款20万元,村民张炜等人把自己的机械设备,无偿投入项目建设,原本计划用时40余日、投资10万元的广场铺设,实际只用了20余日、投资8万元就高质高效完成。集龙村发动村内经济能人、党员组长、企业代表自愿捐款40余万元用于示范点建设,秀水村、文市村、足田村、合兴村张家垅组发动村贤捐款10余万元。在村贤的带动下,黄家村黄家大院附近40余户村民拆除80余间危旧房屋并将土地捐给集体建设“银杏广场”。

三、项目如何管,与群众商定

坚持村民自治与项目实施双同步原则,“如何管”由过去的只建不管变为现在的共建共管。

1.规范流程管建设。实行“四自两会三公开”模式,印发《汝城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项目操作流程》,村委会成员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日常管理,微小项目由村民理事会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兴建,自己建、自己管,既省钱又保证质量,使干部清白、群众明白、百姓放心,项目实施过程中无一人上访。

2.积分清单管乡风。在示范村推广积分管理,从遵纪守法、产业发展、环境卫生、子女教育、移风易俗等五个方面对村民进行考核,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兑物资,让村规民约成为了管人管事的“硬制度”,群众以高分为荣、以扣分为耻,多攒分、防扣分,成为村民的日常习惯。

3.“六会”组织管治理。由村党支部牵头,发挥好涵盖了四分之一村民的村委会、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治安协会、互助会、卫生协会等“六会”自治组织作用,通过召开村民夜谈会、民主协商会等方式,合力推进项目规划建设、道德礼仪督促、邻里纠纷调解、治安巡逻、红白喜事治理、爱卫保洁管理等事务,引导村民当家做主、自己的村庄自己管,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得到极大提升,得到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

四、项目好不好,找群众评定

项目完成后,以“六靠”为标准,以群众评价为标尺,确保做到花小钱办大事,让群众更满意。

1.推进靠党建引领。党员干部与村民结对认亲,开展连片包户活动,常态化进行“日访夜谈”和“大包干、大走访、大问计、大排查、大化解”活动,白天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走访群众做服务,晚上在村村组组召开“板凳会”“夜谈会”,对村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景区建设、乡村振兴等事项同声共气,共商共谋。沙洲村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后,仅用3个月时间就走遍了142户542人,聚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使用,共同定出建设污水处理厂、幸福新村等项目。  

2.管理靠村规民约。各村结合村情制定了村规民约,通过“村支两委”提前入户走访,把村民集中反映、普遍认可的规范建房、畜禽圈养、卫生评比等法律法规不好管的事情作为主体框架制定村规民约,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会后正式颁发。由村民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负责引导和监督村民遵守村规民约。

3.建设靠投工投劳。充分激活村民“主人翁”意识,家家户户齐动手,主动参与到巷道硬化、污水沟建设、村内果园建设等工作中,既加快了巷道硬化、厕所改造等工程进度,也提升了村民满意度。

4.材料靠就地取材。村民们用山上竹子做成菜地篱笆、用河里鹅卵石铺设巷道、用旧房青砖硬化主干道路,因地制宜美化房前屋后,打造菜园果园,建设围栏巷道,又将废弃的破瓦旧砖、破坛旧罐等嵌入村墙村景,让每一块田都成为“一个景”,每一面墙都成为“一幅画”,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5.投入靠项目支持。积极向上争资立项,整合土地增减挂钩、厕所革命、农村环境整治等项目资金,所有投入从项目资金中解决。

6.持续靠产业支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开辟“电商+合作社+农户”通道,远隔千里的“北上广”变成“次日达”,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给村民带来“真金白银”,实现企业不断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壮大、村民收入增加“三赢”。东山村明兴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60多亩,带动农户158户、486人,灵活用工1600余个。引进兴盛优选打造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流转178户农户土地,每天就近安排务工人员100人以上,吸纳村民资金入股215万元,2021年7月以来,带动销售全县奈李、辣椒、茄子、生姜等农产品900余万元,沙洲一年一度的9月“奈李节”,仅一天就签单200万斤。沙洲水果流通大户朱向勇感慨万千:“如今,全县每年70%以上的鲜果通过网络卖到了全国各地,村里的水果还挂在树上就被合作社和电商老板订购了。”同时,在加强安全监管基础上,鼓励引导群众因地制宜挖“地窖”储藏小黄姜,价格低时将农产品储藏起来,价格高时再卖出去,既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去年仅这一项就让群众增收8000多万元。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标签地方声音    
部委省市

“半条被子”暖民心 “四定六靠” 促振兴 ——汝城县乡村建设经验探索

时间:2022-10-29 11:23:34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汝城县乡村振兴局

汝城是红色革命老区,“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把汝城沙洲作为考察湖南的第一站,给予汝城亲切关怀、巨大鼓舞。近年来,汝城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国家、省、市乡村振兴局的关心指导下,创新“四定”“六靠”模式,即项目建什么、怎么建、如何管、好不好都由群众定,推进靠党建引领、管理靠村规民约、建设靠投工投劳、材料靠就地取材、投入靠项目支持、持续靠产业支撑,小资本撬动大投资,群众内生动力越来越强,生活越来越好,探索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

一、项目建什么,由群众决定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调研分析、日访夜谈、问计于民,“建什么”由过去政府“说了算”变为现在群众自己定,实现乡村建设与红色文化、产业政策、生态环境“三个耦合”。 

1.与红色文化耦合。汝城是一片红色热土,中央红军长征途径汝城,留下了“一张布告跟党走”“一句口号跟我上”等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在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汝城立足“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不断增强组织凝聚力,提高党员向心力,让群众自愿跟着党组织走,主动参与乡村建设。重点把环沙洲示范区打造成为党的初心诠释地、全国有影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赢得了老百姓的广泛支持。“半条被子”的温暖陈列馆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沙洲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朱利志,在政府的帮扶下脱了贫、还了债,年收入达到8万多元。在2021年村里换届选举中,朱利志被选为村党支部委员,当了村干部,实现了“从领被人到送被人”身份的转化。

2.与产业发展耦合。汝城是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主阵地,是中央红军长征唯一过境全域的县份,为红军长征取得最终胜利起到重要作用。作为刚刚脱贫摘帽的地区,汝城经济实力依然还很薄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仍有很大不足。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汝城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振兴乡村的主抓手、主动力,顺应群众期待,增加群众收入,促进现代农业与红色旅游有机融合,让老百姓吃上香喷喷的“产业饭”“旅游饭”。“半条被子”故事主人翁徐解秀老人孙子朱小红不仅种植了奈李、黄桃等水果,还开起了土菜馆,年收入达到了30多万元,他经常说“过去三位女红军送给我奶奶半条被子,现在共产党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沙洲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

3.与生态环境耦合。全面脱贫以后,汝城乡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离群众的美好期盼仍有差距。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汝城始终坚持“民之所忧,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针对老百姓反映的垃圾处理、危旧房、空心村等改造问题,大力实施村组道路建设、河道治理、水渠水沟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民生短板不断补齐。上章村文江组黄文顺看到组里路硬化了,运输方便了,环境变美了,主动承包土地20余亩种植水果、金银花,一年多增收20余万元。汝城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二、项目怎么建,让群众确定

民心是最大的社会资本。作为“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汝城县始终坚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创新“四出”办法,项目建设由过去政府大包大揽变为现在的共同参与。

1.政府出料。对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划定公共区域和个人区域建设,由乡镇乡村振兴办会同村民理事会、村民实地开展面积测量,计算用料,乡政府统一采购,供应商以低于市场10%的价格配送材料。采取政府统一采购、公共区域集体负担、超出区域个人自付的方式,公共建设区域材料费和个人建设区域面积在50㎡以内的材料费由村级乡村振兴建设资金结算,个人建设区域超过50㎡的,以30元/㎡标准由农户自付,既节约了资金,又保证了材料的质量。

2.群众出力。乡村党员干部主动宣传项目政策,解答群众咨询,听取群众意见,帮助群众算清经济账,消除思想顾虑,本地党员干部带头拆除自家危旧房,带动群众主动拆旧,有的项目占用了老百姓土地,他们也不要求补偿,积极动手改变村容村貌,焕发出干群携手同心干的大合力,涌现出村民黄丙旺、黄品千、赖艳华自发到项目工地送茶送点心等感人场景。村民周大权说:“搭帮共产党好,项目建得好,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有奔头”。文市村西水组主动把旧房子拆了空出来的土地捐献给村里做公益事业,城下组40余户村民把拆除的3000多平方米危旧房屋腾出的土地无偿捐赠给村集体。

3.村民出工。为破解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建设中劳力不足、资金不足的困境,村民理事会明确以投工投劳的形式建设,约定18岁以上的劳动力投工,因事不能参与的,按每工时50元请人代工,个人建设区域50㎡内的巷道硬化由自己实施建设。一些外出务工人员、本村在外公职人员主动回村投工投劳,有的老百姓还踊跃捐款捐物、捐花捐树。上章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原被工程老板视为造价低于150万元就做不了,而在村里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下,仅用46万元就完工了。

4.村贤出资。依托微信群、QQ群、“夜谈会”等平台,加强联络宣传,引导村贤发挥自身在资金、技术、人脉等方面的优势,参与家乡建设,激活村贤“细胞”。韩田村举办韩田民俗节捐款活动,利用文化认同吸引村贤筹集捐款20万元,村民张炜等人把自己的机械设备,无偿投入项目建设,原本计划用时40余日、投资10万元的广场铺设,实际只用了20余日、投资8万元就高质高效完成。集龙村发动村内经济能人、党员组长、企业代表自愿捐款40余万元用于示范点建设,秀水村、文市村、足田村、合兴村张家垅组发动村贤捐款10余万元。在村贤的带动下,黄家村黄家大院附近40余户村民拆除80余间危旧房屋并将土地捐给集体建设“银杏广场”。

三、项目如何管,与群众商定

坚持村民自治与项目实施双同步原则,“如何管”由过去的只建不管变为现在的共建共管。

1.规范流程管建设。实行“四自两会三公开”模式,印发《汝城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项目操作流程》,村委会成员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日常管理,微小项目由村民理事会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兴建,自己建、自己管,既省钱又保证质量,使干部清白、群众明白、百姓放心,项目实施过程中无一人上访。

2.积分清单管乡风。在示范村推广积分管理,从遵纪守法、产业发展、环境卫生、子女教育、移风易俗等五个方面对村民进行考核,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兑物资,让村规民约成为了管人管事的“硬制度”,群众以高分为荣、以扣分为耻,多攒分、防扣分,成为村民的日常习惯。

3.“六会”组织管治理。由村党支部牵头,发挥好涵盖了四分之一村民的村委会、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治安协会、互助会、卫生协会等“六会”自治组织作用,通过召开村民夜谈会、民主协商会等方式,合力推进项目规划建设、道德礼仪督促、邻里纠纷调解、治安巡逻、红白喜事治理、爱卫保洁管理等事务,引导村民当家做主、自己的村庄自己管,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得到极大提升,得到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

四、项目好不好,找群众评定

项目完成后,以“六靠”为标准,以群众评价为标尺,确保做到花小钱办大事,让群众更满意。

1.推进靠党建引领。党员干部与村民结对认亲,开展连片包户活动,常态化进行“日访夜谈”和“大包干、大走访、大问计、大排查、大化解”活动,白天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走访群众做服务,晚上在村村组组召开“板凳会”“夜谈会”,对村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景区建设、乡村振兴等事项同声共气,共商共谋。沙洲村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后,仅用3个月时间就走遍了142户542人,聚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使用,共同定出建设污水处理厂、幸福新村等项目。  

2.管理靠村规民约。各村结合村情制定了村规民约,通过“村支两委”提前入户走访,把村民集中反映、普遍认可的规范建房、畜禽圈养、卫生评比等法律法规不好管的事情作为主体框架制定村规民约,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会后正式颁发。由村民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负责引导和监督村民遵守村规民约。

3.建设靠投工投劳。充分激活村民“主人翁”意识,家家户户齐动手,主动参与到巷道硬化、污水沟建设、村内果园建设等工作中,既加快了巷道硬化、厕所改造等工程进度,也提升了村民满意度。

4.材料靠就地取材。村民们用山上竹子做成菜地篱笆、用河里鹅卵石铺设巷道、用旧房青砖硬化主干道路,因地制宜美化房前屋后,打造菜园果园,建设围栏巷道,又将废弃的破瓦旧砖、破坛旧罐等嵌入村墙村景,让每一块田都成为“一个景”,每一面墙都成为“一幅画”,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5.投入靠项目支持。积极向上争资立项,整合土地增减挂钩、厕所革命、农村环境整治等项目资金,所有投入从项目资金中解决。

6.持续靠产业支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开辟“电商+合作社+农户”通道,远隔千里的“北上广”变成“次日达”,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给村民带来“真金白银”,实现企业不断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壮大、村民收入增加“三赢”。东山村明兴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60多亩,带动农户158户、486人,灵活用工1600余个。引进兴盛优选打造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流转178户农户土地,每天就近安排务工人员100人以上,吸纳村民资金入股215万元,2021年7月以来,带动销售全县奈李、辣椒、茄子、生姜等农产品900余万元,沙洲一年一度的9月“奈李节”,仅一天就签单200万斤。沙洲水果流通大户朱向勇感慨万千:“如今,全县每年70%以上的鲜果通过网络卖到了全国各地,村里的水果还挂在树上就被合作社和电商老板订购了。”同时,在加强安全监管基础上,鼓励引导群众因地制宜挖“地窖”储藏小黄姜,价格低时将农产品储藏起来,价格高时再卖出去,既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去年仅这一项就让群众增收8000多万元。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