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人才池”机制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思考——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

时间:2022-11-01 12:53:09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19期作者: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21年以来,陕西省汉中市加大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按照“共享人才”理念,探索建立“人才池”,打破机制壁垒,盘活人才资源,缓解乡村人才供求矛盾,打通优秀人才服务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的通道,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主要做法

围绕“四个关键”建人才池。第一个关键是成立工作专班。汉中市成立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级各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人才池”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市人社局。专班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入池人才认定和重大事项,切实整合工作力量、释放联动效能。第二个关键是广开引才渠道。出台《入池人才认定实施细则》,通过高等院校对接、发达地区引进、行业协同合作、本地挖掘等形式,重点引进和吸纳具有突出经营管理业绩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具有特殊专长、可为企业带来重大技术改造和较高经济效益的技能人才,以及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或一技之长、长期活跃在农村经济发展一线的实用型乡土人才。第三个关键是突破体制壁垒。通过不改变与原单位隶属关系、政府补贴和用人单位有偿使用相结合等方法,突破人才地域、户籍、身份、档案、社保、人事关系等限制,系统整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各方面人才,让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能够“共享人才”,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专业服务。让人才从固定的雇用关系中解放出来,为更多企业解决难题,实现自我价值。第四个关键是落实经费保障。引进人才落实各项保障待遇所需的费用,经汉中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从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据实核拨,专款专用。

依托“四项举措”管理人才。制定全程管理“严制度”。出台《“人才池”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入池人才认定实施细则》,健全人才引进、评鉴、入池、培训提升、绩效评价、福利待遇、淘汰退出七项机制。对入池人才实行年度绩效考评,合格的继续落实待遇,不合格的取消待遇,并解除合作协议;对为乡村振兴做出重大贡献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才,在其服务期满后,给予表彰奖励,确保“有进有出”,始终保持活力。搭建智慧管理“云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搭建汉中市“人才池”智慧管理平台,对全市人才和中小企业、农村合作组织进行全面摸排,摸清人才家底、人才结构和需求信息,建设人才(专家)库和人才(专家)需求库,“四库”智能匹配、精准对接,做到了人才供需可视化、供需精准化、数据图表化、效能数量化,提升人才管理质量和服务效能。营造贴心服务“软环境”。发挥“人才池”智慧管理平台作用,提升管理服务的智能化

和精细化程度。对人才“入池”的申请、评鉴、考核、退出,提供便捷的网上一站式办理服务,减少办理时间,提高服务体验。通过智慧平台,专家对入池人才开展线上“一对一”或“一对多”培训,并由受训人评价培训效果,以便优化培训课程,更好地帮助入池人才成长。出台拴心留人“好政策”。出台《绩效考核暂行办法》《待遇发放申领细则》,为人才落实交通补助、生活补贴、社会保险、住房补贴等待遇,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并根据编制、来源、身份不同,设置多标准福利政策,高校毕业生可免费入住政府提供的公共租赁住房,根据人才是否缴纳社保情况落实不同档次生活补贴或社保缴费档次,做到用待遇留人、事业栓心。

通过“四种方式”使用人才。按需精准匹配人才。在各县区落实“人才池”月报专员,负责及时收集、整理、汇总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各类合作组织对人才的需求,汉中市根据反馈情况,以特聘、兼职等方式为企业柔性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有针对性地匹配人才入企开展技术服务。人才主动对接企业。入池人才采用自荐、招标等方式,为需要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的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技术攻关、资金支持以及管理升级等服务,并享受政府每月补贴待遇和用人单位的相应报酬。同时,鼓励“入池”人才以技术成果和发明专利与企业进行合资、合作,通过知识产权等要素作价入股,参与收益分配。拓展技术组团服务。针对单个专家单打独斗、学科单一、攻坚能力不强的问题,采用组建专家团的方式为中小微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社开展技术服务,为更好地解决问题提供充实的智力支撑。通过专家共同努力,更加精准地把握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持续跟进做好跟踪服务。提供创业扶持政策。提供优惠的创业政策和培育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当好乡村创业领头雁,助力乡村振兴。落地汉中人才服务银行建设,与西安银行汉中分行对接,从人才专属金融服务、人才无忧生活金融服务、人才增值服务三个方面,为入池人才提供32项全面化、定制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47.jpg

5月18日,“人才池”专家张吉昌(右)深入汉中市南郑区鑫盛茶业公司进行夏季茶园管理指导。

取得的成效

突破人才使用观念的束缚。在传统观念中,人才是依附于某一用人主体的。这种人才使用观念加上制度约束,使人才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导致人才资源浪费。汉中市通过建立“人才池”,健全人才共享机制,盘活农业产业人才资源,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例如,张文明、屈发科等陕西理工大学和市农科所的专家加入“人才池”后,精准服务略阳县金禾实业有限公司,根据企业发展特点,制定详细发展规划,帮助该公司引进、改良高山冷水水稻品种,积极协助企业争跑项目,做好产

中技术指导,做好产后产品包装设计、销售渠道拓展,经过全程指导服务,该公司2021年水稻产量达到950斤/亩,产鱼232斤/亩,比原传统种植模式每亩纯收入提高3500元,仅此一项纯收入增收33万元。

突破用人机制的刚性约束。在传统用人机制下,人才流动存在制度性障碍。建立“人才池”后,可通过“人才池”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人才资源与用人主体的精准对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确定性,降低供需双方的搜寻和匹配成本,更好促进人才流动。例如,城固县在“人才池”智慧平台发布急需猕猴桃、羊肚菌、茶叶种植技术指导的需求信息后,平台及时安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院“入池”专家开展技术服务,帮助健全完善猕猴桃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创新平茬回缩、杂灌堆沤发酵、杂草刈割还田等特色技术,猕猴桃产量质量显著提升;指导改良羊肚菌菌种生产、土壤消毒、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将亩产提高到1800斤,亩均产值达11.7万元;指导推行茶园农机农艺一体化、灌水施肥一体化模式,茶树防冻效果约70%、芽重增加5%、芽密度增加约10%。

突破人才不足的瓶颈制约。近年来,为了获取高端人才,各地相继出台人才引进和留用政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区域间人才恶性竞争现象。建好“人才池”,重在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做大人才“增量”,满足更多农村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对人才的需求。例如,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脱贫户王永定组建永定家庭农场,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遭遇重大技术难题。“人才池”派遣专家到岗后,指导他改良培养基配方、减少光照、减少昼夜温差、改变鲜菇包装方式,有效解决了菇体发红、味苦及保鲜贮藏、运输过程中菇体粘连等问题,并引进袋料金耳液体菌种接种技术,成功试种金耳3万袋。同时,帮助开发食用菌保健面、野生菌深加工、菇粮保健食品等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2021年该家庭农场纯收入增加90余万元,带动当地脱贫群众40余户增收。

突破高端人才难留的现状。根据汉中市主导产业、现阶段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积极对接联系省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知名高校教授学者下沉一线,围绕乡镇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等需求,通过专题授课、技术培训、对口指导等形式开展服务活动,实现了从“下不来”到“不愿走”的转变。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院长、汉中市“人才池”专家胡小平长期驻扎留坝县,为该县西洋参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持续的技术支持,推行的西洋参种植“2+2”模式,大大提升了种植效率,提高西洋参产品附加值。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科学与技术系教师黄庆林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指导技术100余次,编印农业技术资料10余种1000多册,为1075户脱贫户及残疾人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解决了500余人在产业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培养造就一大批土专家、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引领推进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县”的发展模式。

存在的问题

“人才池”这种新型引才用才机制促进了产业专家人才下沉一线、服务基层,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较好地缓解了乡村人才供求矛盾,但对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

一是人才引进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人才引进政策体系,但却缺乏更加具体、细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对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待遇和重大技术创新奖励政策还不够优厚,对高层次人才“入池”的吸引力还不强。

二是干事创业平台需要进一步搭建。中小微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水平低、发展规模小、产业较为雷同,乡村产业基础还较为薄弱,能够助

推人才创新创业的通道过于狭窄,缺乏具有足够吸附力的人才主体。

三是招引人才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池”做法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人事管理、分配政策、职称评聘等还没有彻底打破体制框架,人才竞争激励机制还未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人才池”工作的合力还需加强。

四是本土人才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从入池人才的构成看,以专家学者为主,来源多为高校或科研院所。农民技师、技术员等农村本土实用人才少,特别是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致富带头人”储备较少。

对策建议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将人才引入乡村、留在乡村。只有抓好招才引智,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才更有底气。

一是拓宽“人才池”的广度。打破人才流动中行业、身份、编制、户籍等限制,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广纳群贤、共享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健全“人才池”管理制度,规范人才引进、评鉴、入池、培训、考核、福利、退出的程序标准,探索引入人才竞争上岗机制,提升“人才池”活力。深化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大规模、智能化的供求信息库,适时将平台信息与相关行业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县区共享,实现信息互联、资源共享。

二是深挖“人才池”的深度。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扶持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将其培养成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千方百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积极争取知名高校在市内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实地考察企业和农村,开展项目合作、技术攻关、咨询服务等活动。以乡情乡愁为纽

市场咨询等投身乡村振兴。

三是提升“人才池”吸引力。做好人才引进之后的待遇保障工作,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落实各类津贴补助,对主动前往艰苦边远地区从事技术服务的人才,每月额外落实一定的生活补贴,让人才心无旁骛,尽情释放聪明才智。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完善“政府+用人企业”多元化收入分配制度,推行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等新的分配方式。建立以政府奖励为主导、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机制,对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高规格表彰奖励,让人才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四是提高“人才池”承载力。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3+4+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总体布局,大力发展有机农业、都市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全国知名农产品供给基地,提升“人才池”对各类人才的吸附力。开展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延伸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高对各类人才的承载力。

五是提升“人才池”知名度。加强新形势下做好“人才池”工作重要性和外地先进经验的宣传,广泛营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认识,努力构筑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人才池”的大格局。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汉中市在人才引进、使用和待遇方面的政策措施,扩大“人才池”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积极宣传全市入池人才先进典型事迹,宣传人才取得的重大成果和突出成就,宣传各县区各部门抓“人才池”建设的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供稿单位:陕西省汉中市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观察思考    
观察思考

“人才池”机制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思考——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

时间:2022-11-01 12:53:0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19期

作者: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21年以来,陕西省汉中市加大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按照“共享人才”理念,探索建立“人才池”,打破机制壁垒,盘活人才资源,缓解乡村人才供求矛盾,打通优秀人才服务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的通道,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主要做法

围绕“四个关键”建人才池。第一个关键是成立工作专班。汉中市成立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级各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人才池”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市人社局。专班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入池人才认定和重大事项,切实整合工作力量、释放联动效能。第二个关键是广开引才渠道。出台《入池人才认定实施细则》,通过高等院校对接、发达地区引进、行业协同合作、本地挖掘等形式,重点引进和吸纳具有突出经营管理业绩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具有特殊专长、可为企业带来重大技术改造和较高经济效益的技能人才,以及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或一技之长、长期活跃在农村经济发展一线的实用型乡土人才。第三个关键是突破体制壁垒。通过不改变与原单位隶属关系、政府补贴和用人单位有偿使用相结合等方法,突破人才地域、户籍、身份、档案、社保、人事关系等限制,系统整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各方面人才,让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能够“共享人才”,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专业服务。让人才从固定的雇用关系中解放出来,为更多企业解决难题,实现自我价值。第四个关键是落实经费保障。引进人才落实各项保障待遇所需的费用,经汉中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从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据实核拨,专款专用。

依托“四项举措”管理人才。制定全程管理“严制度”。出台《“人才池”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入池人才认定实施细则》,健全人才引进、评鉴、入池、培训提升、绩效评价、福利待遇、淘汰退出七项机制。对入池人才实行年度绩效考评,合格的继续落实待遇,不合格的取消待遇,并解除合作协议;对为乡村振兴做出重大贡献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才,在其服务期满后,给予表彰奖励,确保“有进有出”,始终保持活力。搭建智慧管理“云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搭建汉中市“人才池”智慧管理平台,对全市人才和中小企业、农村合作组织进行全面摸排,摸清人才家底、人才结构和需求信息,建设人才(专家)库和人才(专家)需求库,“四库”智能匹配、精准对接,做到了人才供需可视化、供需精准化、数据图表化、效能数量化,提升人才管理质量和服务效能。营造贴心服务“软环境”。发挥“人才池”智慧管理平台作用,提升管理服务的智能化

和精细化程度。对人才“入池”的申请、评鉴、考核、退出,提供便捷的网上一站式办理服务,减少办理时间,提高服务体验。通过智慧平台,专家对入池人才开展线上“一对一”或“一对多”培训,并由受训人评价培训效果,以便优化培训课程,更好地帮助入池人才成长。出台拴心留人“好政策”。出台《绩效考核暂行办法》《待遇发放申领细则》,为人才落实交通补助、生活补贴、社会保险、住房补贴等待遇,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并根据编制、来源、身份不同,设置多标准福利政策,高校毕业生可免费入住政府提供的公共租赁住房,根据人才是否缴纳社保情况落实不同档次生活补贴或社保缴费档次,做到用待遇留人、事业栓心。

通过“四种方式”使用人才。按需精准匹配人才。在各县区落实“人才池”月报专员,负责及时收集、整理、汇总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各类合作组织对人才的需求,汉中市根据反馈情况,以特聘、兼职等方式为企业柔性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有针对性地匹配人才入企开展技术服务。人才主动对接企业。入池人才采用自荐、招标等方式,为需要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的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技术攻关、资金支持以及管理升级等服务,并享受政府每月补贴待遇和用人单位的相应报酬。同时,鼓励“入池”人才以技术成果和发明专利与企业进行合资、合作,通过知识产权等要素作价入股,参与收益分配。拓展技术组团服务。针对单个专家单打独斗、学科单一、攻坚能力不强的问题,采用组建专家团的方式为中小微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社开展技术服务,为更好地解决问题提供充实的智力支撑。通过专家共同努力,更加精准地把握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持续跟进做好跟踪服务。提供创业扶持政策。提供优惠的创业政策和培育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当好乡村创业领头雁,助力乡村振兴。落地汉中人才服务银行建设,与西安银行汉中分行对接,从人才专属金融服务、人才无忧生活金融服务、人才增值服务三个方面,为入池人才提供32项全面化、定制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47.jpg

5月18日,“人才池”专家张吉昌(右)深入汉中市南郑区鑫盛茶业公司进行夏季茶园管理指导。

取得的成效

突破人才使用观念的束缚。在传统观念中,人才是依附于某一用人主体的。这种人才使用观念加上制度约束,使人才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导致人才资源浪费。汉中市通过建立“人才池”,健全人才共享机制,盘活农业产业人才资源,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例如,张文明、屈发科等陕西理工大学和市农科所的专家加入“人才池”后,精准服务略阳县金禾实业有限公司,根据企业发展特点,制定详细发展规划,帮助该公司引进、改良高山冷水水稻品种,积极协助企业争跑项目,做好产

中技术指导,做好产后产品包装设计、销售渠道拓展,经过全程指导服务,该公司2021年水稻产量达到950斤/亩,产鱼232斤/亩,比原传统种植模式每亩纯收入提高3500元,仅此一项纯收入增收33万元。

突破用人机制的刚性约束。在传统用人机制下,人才流动存在制度性障碍。建立“人才池”后,可通过“人才池”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人才资源与用人主体的精准对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确定性,降低供需双方的搜寻和匹配成本,更好促进人才流动。例如,城固县在“人才池”智慧平台发布急需猕猴桃、羊肚菌、茶叶种植技术指导的需求信息后,平台及时安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院“入池”专家开展技术服务,帮助健全完善猕猴桃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创新平茬回缩、杂灌堆沤发酵、杂草刈割还田等特色技术,猕猴桃产量质量显著提升;指导改良羊肚菌菌种生产、土壤消毒、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将亩产提高到1800斤,亩均产值达11.7万元;指导推行茶园农机农艺一体化、灌水施肥一体化模式,茶树防冻效果约70%、芽重增加5%、芽密度增加约10%。

突破人才不足的瓶颈制约。近年来,为了获取高端人才,各地相继出台人才引进和留用政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区域间人才恶性竞争现象。建好“人才池”,重在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做大人才“增量”,满足更多农村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对人才的需求。例如,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脱贫户王永定组建永定家庭农场,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遭遇重大技术难题。“人才池”派遣专家到岗后,指导他改良培养基配方、减少光照、减少昼夜温差、改变鲜菇包装方式,有效解决了菇体发红、味苦及保鲜贮藏、运输过程中菇体粘连等问题,并引进袋料金耳液体菌种接种技术,成功试种金耳3万袋。同时,帮助开发食用菌保健面、野生菌深加工、菇粮保健食品等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2021年该家庭农场纯收入增加90余万元,带动当地脱贫群众40余户增收。

突破高端人才难留的现状。根据汉中市主导产业、现阶段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积极对接联系省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知名高校教授学者下沉一线,围绕乡镇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等需求,通过专题授课、技术培训、对口指导等形式开展服务活动,实现了从“下不来”到“不愿走”的转变。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院长、汉中市“人才池”专家胡小平长期驻扎留坝县,为该县西洋参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持续的技术支持,推行的西洋参种植“2+2”模式,大大提升了种植效率,提高西洋参产品附加值。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科学与技术系教师黄庆林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指导技术100余次,编印农业技术资料10余种1000多册,为1075户脱贫户及残疾人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解决了500余人在产业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培养造就一大批土专家、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引领推进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县”的发展模式。

存在的问题

“人才池”这种新型引才用才机制促进了产业专家人才下沉一线、服务基层,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较好地缓解了乡村人才供求矛盾,但对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

一是人才引进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人才引进政策体系,但却缺乏更加具体、细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对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待遇和重大技术创新奖励政策还不够优厚,对高层次人才“入池”的吸引力还不强。

二是干事创业平台需要进一步搭建。中小微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水平低、发展规模小、产业较为雷同,乡村产业基础还较为薄弱,能够助

推人才创新创业的通道过于狭窄,缺乏具有足够吸附力的人才主体。

三是招引人才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池”做法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人事管理、分配政策、职称评聘等还没有彻底打破体制框架,人才竞争激励机制还未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人才池”工作的合力还需加强。

四是本土人才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从入池人才的构成看,以专家学者为主,来源多为高校或科研院所。农民技师、技术员等农村本土实用人才少,特别是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致富带头人”储备较少。

对策建议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将人才引入乡村、留在乡村。只有抓好招才引智,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才更有底气。

一是拓宽“人才池”的广度。打破人才流动中行业、身份、编制、户籍等限制,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广纳群贤、共享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健全“人才池”管理制度,规范人才引进、评鉴、入池、培训、考核、福利、退出的程序标准,探索引入人才竞争上岗机制,提升“人才池”活力。深化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大规模、智能化的供求信息库,适时将平台信息与相关行业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县区共享,实现信息互联、资源共享。

二是深挖“人才池”的深度。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扶持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将其培养成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千方百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积极争取知名高校在市内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实地考察企业和农村,开展项目合作、技术攻关、咨询服务等活动。以乡情乡愁为纽

市场咨询等投身乡村振兴。

三是提升“人才池”吸引力。做好人才引进之后的待遇保障工作,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落实各类津贴补助,对主动前往艰苦边远地区从事技术服务的人才,每月额外落实一定的生活补贴,让人才心无旁骛,尽情释放聪明才智。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完善“政府+用人企业”多元化收入分配制度,推行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等新的分配方式。建立以政府奖励为主导、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机制,对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高规格表彰奖励,让人才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四是提高“人才池”承载力。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3+4+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总体布局,大力发展有机农业、都市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全国知名农产品供给基地,提升“人才池”对各类人才的吸附力。开展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延伸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高对各类人才的承载力。

五是提升“人才池”知名度。加强新形势下做好“人才池”工作重要性和外地先进经验的宣传,广泛营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认识,努力构筑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人才池”的大格局。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汉中市在人才引进、使用和待遇方面的政策措施,扩大“人才池”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积极宣传全市入池人才先进典型事迹,宣传人才取得的重大成果和突出成就,宣传各县区各部门抓“人才池”建设的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供稿单位:陕西省汉中市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