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山西: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标杆 推进示范创建达标见效

时间:2022-11-10 08:11:23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山西省乡村振兴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三个转向”和中央一号文件开展“百县千乡万村”示范创建要求,把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作为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抓点带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乘势而上探索乡村振兴山西路径。

坚持“三个方法”,夯实示范创建底色

按照“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工作思路,为乡村建设先期培育和打造一批“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高水平示范样板。2021年 11 月份,山西先期启动了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2022年开展村级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100个、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43个、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15个、乡村特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

加强统筹领导。分管省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乡村振兴部门主抓直管、全力推进,相关行业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召开全省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会、全省乡村建设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电视电话会,统筹协调示范创建各项工作部署落实落地。

狠抓项目建设。建立山西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过程管控调度系统,实施双周调度通报,动态、稳步推进示范创建;规范示范创建项目建设管理,明确示范创建项目建设“八不准”负面清单,依法、合规推进示范创建;对示范创建工作进展缓慢的市县开展督导调研,确保实施一个、成功一个,示范一个,带动一批,强力、精准推进示范创建。

强化指导服务。组织山西大学等省内高校专家组团参与制定建设指南、深度谋划示范创建,现场调研指导、跟踪服务示范创建,深化务实培训、持续指导示范创建。举办示范创建工作研讨会、专题培训会,省市县村四级联动交流,攻克创建难点,凝聚基层力量。总结提炼示范创建在规划设计、项目实施、管护机制、带动增收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分类整理典型案例,为乡村建设行动山西方案提供先行启示。

突出“三个支撑”,打造示范创建特色

准确把握创建要求,夯实示范创建工作基础支撑。

坚持规划先行。树立系统观念,先规划后建设,通盘考虑城镇村庄规模结构和功能布局,指导全省示范村优先完成“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并因村施策制定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规划。全省158个创建村全部制定了村级创建规划,其中140个已纳入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强化政策支持。落实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用地、科技和人才等相关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省衔接补助资金为每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分别投入 500 万、400万、300 万元,按照先行示范县 1:2、整体推进县 1:1.5、重点帮扶县 1:1 的比例,市县落实配套资金。全省158个示范创建村,省衔接补助资金应到位7.17亿元,县级配套资金应配套9.125亿元,已全部到位。

盘活老旧资产。因地制宜盘活老旧宅基地,通过拆除整治、旧房利用、资源入股等方式,既为示范创建盘活存量乡村建设用地,又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吕梁市普明村开展“清化收”专项工作,规范村集体资产管理,促进集体经济提质增效;长治市小南村对村内的集体资产和村民自愿入股的闲置资产,进行统一改造运营,带动分红增收,一批盘活资源促增收的典型示范村应运而生。

抓住“三个重点”,增添示范创建亮色

坚持示范创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产业带动、利益联结、务工帮扶等形式,带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突出产业发展。示范创建过程中,注重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科技含量高、营销手段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巩固脱贫链,不断强化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农户稳定增收作用。

壮大集体经济。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鼓励示范村谋划实施促进村集体增收的产业项目,通过项目融资、股权投资、委托经营等方式,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推动资源资产化、资金高效化、收益多元化。其中,晋中市泽城村建立“专业公司+村集体+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阳泉市东关南村村集体自办企业及农场,经营性收入超千万元,实现了共同富裕,一批集体经济发展典型示范村涌现而出。

带动农户增收。建立完善示范创建带农益农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通过示范创建、经营主体带动等,优先吸纳和帮扶脱贫户和监测户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优先支持吸纳脱贫人口数量多、带动增收明显的施工主体参与建设。截至10月20日,258个示范创建村(基地)通过以工代赈、务工就业等方式,累计吸纳农户务工12.5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务工2.9万人次,实际支付工资总额1604.01万元,有效拓展了群众增收渠道,增加了群众务工收入。

攻坚“三个难点”,筑牢示范创建本色

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难点进行项目建设、健全管护机制。

推进厕所革命。以质量实效为导向,以农民满意为标准,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技术模式推进农村改厕。258个示范村(基地)把厕所革命作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稳步提高卫生厕所普及率,基本实现户用厕所入院入室,基本保证公共厕所布局合理,管护机制有效落实。

加强垃圾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全部示范村,鼓励示范村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新模式,并形成了一批先进垃圾处理经验,比如晋城市洞头村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建立垃圾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定位处理、“积分制”兑换“三定一制”垃圾处理模式;临汾市龙鼻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示范村创建,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和运作模式,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农户参与率达到5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抓好污水治理。统筹示范创建村改厕和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做到建设管护“一体化”。选择适宜区域气候特点、效果相对较好、运行成本较低、维护简便的设施技术,因地制宜在示范村重点推进,目前全部示范村已率先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并形成了污水治理晋城模式、岚县模式、灵石模式、河津模式。

紧盯“三个关键”,做足示范创建成色

聚集资源、聚合力量,以示范创建优秀答卷巩固成果,走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山西路径。

加快工程进度。把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利用有效施工期,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切实做到一年规划、一年开工、一年建设、一年完成。截至10月20日,全省示范创建共规划实施项目 1279 个,总投资25.19亿元,全部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全省总体创建进度77.3%,完工率30%。加快项目验收和资金支出,在“管”和“算”上下功夫,闭环管理严监管,算好收益保持续。

完善管护机制。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健全建管用相结合、高效运行的专项推进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农民参与机制,确保示范创建扎实稳妥推进。项目建设前先行明确创建工程项目的产权归属、管护主体、责任单位和后续经费的保障落实,持续完善财政补助与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有效建立起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系,确保项目持续稳定运转、群众长期受益。

全面提升能力。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网格化管理等办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太原市营立村狠抓党员队伍质量、乡风民风建设、经济产业发展这三大板块,临汾市太度村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化五心育人模式,引导群众做有良心、有公心、有责任心、有敬畏心、有感恩心的人。示范引领乡村治理能力提升,逐渐成为持续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实保障。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省市动态    

山西: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标杆 推进示范创建达标见效

时间:2022-11-10 08:11:23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山西省乡村振兴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三个转向”和中央一号文件开展“百县千乡万村”示范创建要求,把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作为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抓点带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乘势而上探索乡村振兴山西路径。

坚持“三个方法”,夯实示范创建底色

按照“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工作思路,为乡村建设先期培育和打造一批“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高水平示范样板。2021年 11 月份,山西先期启动了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2022年开展村级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100个、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43个、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15个、乡村特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

加强统筹领导。分管省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乡村振兴部门主抓直管、全力推进,相关行业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召开全省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会、全省乡村建设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电视电话会,统筹协调示范创建各项工作部署落实落地。

狠抓项目建设。建立山西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过程管控调度系统,实施双周调度通报,动态、稳步推进示范创建;规范示范创建项目建设管理,明确示范创建项目建设“八不准”负面清单,依法、合规推进示范创建;对示范创建工作进展缓慢的市县开展督导调研,确保实施一个、成功一个,示范一个,带动一批,强力、精准推进示范创建。

强化指导服务。组织山西大学等省内高校专家组团参与制定建设指南、深度谋划示范创建,现场调研指导、跟踪服务示范创建,深化务实培训、持续指导示范创建。举办示范创建工作研讨会、专题培训会,省市县村四级联动交流,攻克创建难点,凝聚基层力量。总结提炼示范创建在规划设计、项目实施、管护机制、带动增收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分类整理典型案例,为乡村建设行动山西方案提供先行启示。

突出“三个支撑”,打造示范创建特色

准确把握创建要求,夯实示范创建工作基础支撑。

坚持规划先行。树立系统观念,先规划后建设,通盘考虑城镇村庄规模结构和功能布局,指导全省示范村优先完成“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并因村施策制定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规划。全省158个创建村全部制定了村级创建规划,其中140个已纳入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强化政策支持。落实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用地、科技和人才等相关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省衔接补助资金为每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分别投入 500 万、400万、300 万元,按照先行示范县 1:2、整体推进县 1:1.5、重点帮扶县 1:1 的比例,市县落实配套资金。全省158个示范创建村,省衔接补助资金应到位7.17亿元,县级配套资金应配套9.125亿元,已全部到位。

盘活老旧资产。因地制宜盘活老旧宅基地,通过拆除整治、旧房利用、资源入股等方式,既为示范创建盘活存量乡村建设用地,又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吕梁市普明村开展“清化收”专项工作,规范村集体资产管理,促进集体经济提质增效;长治市小南村对村内的集体资产和村民自愿入股的闲置资产,进行统一改造运营,带动分红增收,一批盘活资源促增收的典型示范村应运而生。

抓住“三个重点”,增添示范创建亮色

坚持示范创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产业带动、利益联结、务工帮扶等形式,带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突出产业发展。示范创建过程中,注重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科技含量高、营销手段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巩固脱贫链,不断强化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农户稳定增收作用。

壮大集体经济。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鼓励示范村谋划实施促进村集体增收的产业项目,通过项目融资、股权投资、委托经营等方式,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推动资源资产化、资金高效化、收益多元化。其中,晋中市泽城村建立“专业公司+村集体+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阳泉市东关南村村集体自办企业及农场,经营性收入超千万元,实现了共同富裕,一批集体经济发展典型示范村涌现而出。

带动农户增收。建立完善示范创建带农益农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通过示范创建、经营主体带动等,优先吸纳和帮扶脱贫户和监测户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优先支持吸纳脱贫人口数量多、带动增收明显的施工主体参与建设。截至10月20日,258个示范创建村(基地)通过以工代赈、务工就业等方式,累计吸纳农户务工12.5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务工2.9万人次,实际支付工资总额1604.01万元,有效拓展了群众增收渠道,增加了群众务工收入。

攻坚“三个难点”,筑牢示范创建本色

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难点进行项目建设、健全管护机制。

推进厕所革命。以质量实效为导向,以农民满意为标准,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技术模式推进农村改厕。258个示范村(基地)把厕所革命作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稳步提高卫生厕所普及率,基本实现户用厕所入院入室,基本保证公共厕所布局合理,管护机制有效落实。

加强垃圾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全部示范村,鼓励示范村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新模式,并形成了一批先进垃圾处理经验,比如晋城市洞头村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建立垃圾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定位处理、“积分制”兑换“三定一制”垃圾处理模式;临汾市龙鼻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示范村创建,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和运作模式,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农户参与率达到5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抓好污水治理。统筹示范创建村改厕和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做到建设管护“一体化”。选择适宜区域气候特点、效果相对较好、运行成本较低、维护简便的设施技术,因地制宜在示范村重点推进,目前全部示范村已率先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并形成了污水治理晋城模式、岚县模式、灵石模式、河津模式。

紧盯“三个关键”,做足示范创建成色

聚集资源、聚合力量,以示范创建优秀答卷巩固成果,走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山西路径。

加快工程进度。把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利用有效施工期,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切实做到一年规划、一年开工、一年建设、一年完成。截至10月20日,全省示范创建共规划实施项目 1279 个,总投资25.19亿元,全部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全省总体创建进度77.3%,完工率30%。加快项目验收和资金支出,在“管”和“算”上下功夫,闭环管理严监管,算好收益保持续。

完善管护机制。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健全建管用相结合、高效运行的专项推进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农民参与机制,确保示范创建扎实稳妥推进。项目建设前先行明确创建工程项目的产权归属、管护主体、责任单位和后续经费的保障落实,持续完善财政补助与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有效建立起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系,确保项目持续稳定运转、群众长期受益。

全面提升能力。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网格化管理等办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太原市营立村狠抓党员队伍质量、乡风民风建设、经济产业发展这三大板块,临汾市太度村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化五心育人模式,引导群众做有良心、有公心、有责任心、有敬畏心、有感恩心的人。示范引领乡村治理能力提升,逐渐成为持续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实保障。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共济大厦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84297683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