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激发基层党建力量 催育乡村振兴之花——安徽省六安市积极开展基层党建引领开拓乡村振兴新路径

时间:2022-11-17 16:49:1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王小庆

安徽省六安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以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要求,整合城乡党建资源,不断探索出“党建+”的乡村振兴模式,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保障。实践证明,只有把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才能不断丰富基层党建工作内容,才能有效提升乡村振兴工作水平,才能打通乡村振兴的神经末梢和“最后一公里”,也才能不断激发党员本色、红色、绿色意识,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通过综合分析和总结提炼,六安市基层党建催育了乡村振兴“五朵金花”,“五朵金花”开出了乡村振兴“新花样”,为乡村振兴增添缤纷色彩。

用活用足各类内外平台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催绽“富裕之花”

一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头效应。全市很多乡镇在实践中发现,由乡镇党委领头统筹推进产业的规划、布局,整乡镇而为去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能够为乡村产业在规模效益上提供更多的基础保障和资源支持。如金寨县天堂寨镇党委政府利用本镇海拔高、夏季气温低的自然条件优势,积极谋划推进开发旅游资源外的高山蔬菜产业,动用组织力量,引进优质的“红灯笼”椒品种,指导产业发展定位、发展布局、发展规模等,并通过文件规定了2022年产业发展规模任务,奖励经营主体,推动“红灯笼”椒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目前产业良好。

二是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的辐射效应。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间,各级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特别是不摘帮扶工作还有所加强,有平台、有资源的帮扶单位能够给予结对共建村较多的发展机遇,很多乡镇党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很多只有想法,没有办法,也有很多乡镇让帮扶的辐射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如裕安区江家店镇党委政府围绕央企中国太平集团的帮扶资源,探索成立中共太平六安·永裕合作社·华祖村·东庙村·汲河村联合委员会,将太平集团的帮扶资源辐射给周边村庄,以央企+新型农业主体+符合发展条件村集体的模式,吸纳整合三个村共四千余亩土地资源,发展大米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将太平集团结对帮扶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三是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延链效应。经过各级重视和多年发展,六安市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村有1048个,集体经济强村(年收入达50万元)的村已达104个,超100万元的村达14个,很多村己经迈上了集聚发展的快车道,延链效应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如叶集区姚李镇合兴村产业发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得益于安徽省商务厅的鼎力支持和驻村工作队的谋划推动,安徽鼎傲农业有限公司落户合兴村,带动农民种植小南瓜、火龙果、无公害蔬菜等种植业。今年,安徽鼎傲农业有限公司与安徽江艺天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安徽鲜必达蔬菜产业链有限公司,完成“安全优质果蔬生态链加配中心”建设,将农产品初步分拣留在田间地头,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还引进大量高技术人才,实现“产供销”一体延链发展,为合兴村村级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建立健全村级人才培育机制,巩固基层队伍浇灌“青春之花”

一是建立常态化培训教育机制。党员干部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所以强化基层队伍培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基层党委高度重视这方面工作,也作出了一些探索。如裕安区江家店镇在全镇内推行“云上党课”模式,通过“线上线下”一同开课,对在村党员和外地流动党员等加强日常教育和管理。如金寨县天堂寨镇通过专门培训、以会代训、入村面对面交流指导等形式对42名村值班干部开展常态化培训管理,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有效帮助村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提升综合素质。

二是建立规范化奖惩激励机制。奖优罚劣、激励进步一直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很多基层党委在改善因工资待遇低、考核方式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村组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如金寨县天堂寨镇党委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天堂寨镇村民组长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等文件,划拨专用资金用于村级后备干部、村民小组长的考核奖惩,如在正常务工补贴1200/年的基础上,通过考核最高可获得1800/年的奖励,在提高村干政治待遇和加强精神鼓励的前提下,注重提高物质奖励,有效提振了村干部的士气和干劲,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队伍保障。

三是建立多样化培育锻炼机制。干部的成长需要个人努力,也离不开组织的培养,新时代的农村要实现振兴,需要新人才来掌握新特点、了解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我们很多乡镇党委政府进行了有效的努力。

深挖村级后备干部“蓄水池”。在推进基层人才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和本土化上,金寨县全军乡党委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多层次拓宽人才选育渠道,成功挖掘全军村年轻有为大学毕业生杨宝安返乡创业,并将其任用为金寨县创新实施人才振兴项目的“特派村官”,有效缓解了村级班子缺口的燃眉之急。金寨县天堂寨镇制定《天堂寨镇村后备干部选拔任用管理考核办法(试行)》,严格选拔村级后备干部,要求每个村保留两名后备干部作为下届村两委候选培养,稳定和巩固了村级队伍建设。

打通年轻干部锻炼成长通道。金寨县天堂寨镇采用“1+1+N”联户遍访模式,进行捆绑式包保村民组开展重点工作。镇村干部特别是年青干部以“1+1+N”模式参与诸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大走访大排查等重点工作,有经验的老干部领着干、带着干、教着干,帮助缺少入户经验的青年干部快速积累了工作经验、锻炼了工作能力,成功实现了“老中青”的有效结合,成功促进了年青干部的锻炼成长。

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路径,提升宜居质量培育“生态之花”

一是更新理念促宜居。生态宜居不仅是环境卫生问题,更是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以及村民和社会之间的综合性问题,需要用综合的理念开展农村治理的各项工作。金寨县天堂寨镇党委政府将人居环境整治同集中排查工作一并开展,按照集中排查“不漏一户、不掉一人”的要求,组织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下村入户,集中化对人居环境问题开展强有力的整治;同时在日常中将人居环境的要求,纳入家庭、社会教育和村规民约,常态化普及环境卫生和健康知识;在景区生态建设方面,广泛开展景区环保志愿活动,筹划开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展示馆等,统筹化推进景区生态旅游和人居环境改善,打造宜居生态。叶集区洪集镇开拓“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思路,综合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等方面的治理需求,成立“小事大情”服务队,及时跟进村民在居住中遇到的环境卫生、人际纠纷等问题,通过服务队超前发现和及时解决问题,将村民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让村书记真“无事”,村民生活氛围更和谐宜居。

二是运用科技促宜居。运用科技的力量进升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在我市得到有效应用。如叶集区洪集镇会馆村作为叶集区“无事”找书记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先行示范点,通过引进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并在全村安装157个摄像头和150个一键呼叫器,给乡村治理插上科技的翅膀,村干部可以在村部查看到村民自家门前屋后的卫生情况,方便发现影响村容村貌的卫生死角,提醒村民整治庭院,也能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独居老人的安全隐患和生活困难,让每个人在会馆村的生活环境干净又安全。

三是改善环境促宜居。乡村振兴的“生态之花”不仅要开得绚丽,而且要开得持久,围绕这个目标,乡镇党委政府开展了持续深入改善农村环境活动,努力打造和维护干净、整洁、有序、和谐的村容村貌。如裕安区江家店镇党委专门成立了人居办,在“全域清扫、全日保洁”工作基础上改进方法,对全镇的14个村街分配14位环保专管员负责各村的“四员”,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压实责任,优化管理方法,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环卫一体化建设,持续高效地开展村组的垃圾治理、秸秆禁烧、改厕户管护等工作,让江家店镇的宜居质量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激活丰富民风民俗时代内涵,焕发乡村新貌扮靓“文明之花”

一是打造文化宣传平台,浓郁乡情乡愁。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文化振兴,该市基层党委政府纷纷深入挖掘镇村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农耕文化,展现当地民俗文化魅力,帮助村民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民风,让乡愁有延续、乡情有归处,同时还积极发挥文化平台的宣传教育功能,组织学生和青年人参观,培养青年人的乡村情感和家乡情怀,让农耕文化、非遗民俗在下一代中接续传承。如叶集区洪集镇展览馆、裕安区江家店镇华祖村的农民文化展厅——“时光隧道”均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华祖村的“时光隧道”同时也是“师生进文化馆”和“文化馆资源进校园”的平台。

二是构建民风传承体系,引导文明风尚。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基层党委政府要引导好、构建好新时代乡村文化守正创新体系,真正做到物质脱贫的同时振奋村民的精神面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挖掘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传承弘扬优秀的民风民俗,引导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如金寨县全军乡针对农村敬老、爱老风尚的弘扬,在全民村建立了全县最早的村级老年活动中心,探索出“乡村出一点,社会捐一点,志愿帮一点,群众给一点”的农村养老新模式,为村留守老人提供养老活动场地和爱心食堂。同时组织成立了村级广场舞协会、志愿者协会、民乐爱好者协会、乡风文明建设协会、科普协会五个群众性协会,围绕“一中心五协会”,传承历史悠久的“全军锣鼓”,让村民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其乐融融,全村文明氛围蔚然成风。

三是分类定制活动清单,丰富多彩生活。充分利用和健全完善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各类文化活动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应有之义,是满足新时代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如叶集区洪集镇会馆村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建立“巾帼英雄队”“老骥伏枥队”“少年强国队”“勤劳致富队”,各个队伍每月针对本队伍所属群体开展文化活动不少于1场,每季度根据群众需求变化,更新队伍活动计划,针对各类群体定制形式生动、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吸引各类群体积极参与其中,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持续发展。

拓宽延伸基层党建工作触角,强化堡垒作用明艳“向阳之花”

一是探索基层机关共建模式,强化基层党组织创新力。乡村要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要振兴,基层党委结合各自实际,强化了乡镇机关党建向村级党建工作的延伸,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金寨县天堂寨镇实施了由镇党委书记领办的党建创新项目——结对共建的“777”工程,安排7个镇机关党组织分别结对7个村党组织,分别认领7项任务,“777”工程创新了基层党组织共建形式,有利于参与共建的党组织之间的互动,他们主动对接、主动思考、主动谋划,及时反映村情民意,共商发展对策,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进程。

二是坚持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该市金寨县在全省率先示范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全县各乡镇、村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和组织力。如金寨县全军乡全军村在建设党建引领信用村的过程中,村两委通过做好组织领导、政策宣传、评议程序等工作,探索出一条凝聚各方合力、强化执行创新的协同共治路径,明确村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成立评议小组,发动乡贤、党员群众代表、党员干部参与评议审议,任务层层落实到点到人,争取“6+X”评比模式对全体村民的信用等级加以授信,按照“三议三定一公示”工作法,及时在村组公示,该村被成功评为“AAA”级信用村,村民的信用意识得到有效提升,村党组织也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和信任。

三是推深党建引领驻村工作,强化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当前,六安市479个村派驻了全省第八批选派工作队,有的县区还对其它村派驻了工作队,工作队队长同时是村第一书记,全市驻村工作队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加速了乡村振兴工作进程。如市公安局驻全军乡全军村工作队积极树立党员先锋形象,在全县80多个驻村工作队中首创“蓝马甲”品牌,蓝色马甲上标明驻村工作队名称、队员姓名、联系电话,还制作了印有队员照片、职务、联系电话的工作名片,进组入户走访群众时穿蓝色马甲,将名片留在群众家里,让全村群众能一眼认出工作队员,能随时联系工作队员。“蓝马甲”品牌通过敢于公开亮相,主动走进群众、贴近群众,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提振了驻村工作队的精气神,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经验交流    
观察思考

激发基层党建力量 催育乡村振兴之花——安徽省六安市积极开展基层党建引领开拓乡村振兴新路径

时间:2022-11-17 16:49:1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王小庆

安徽省六安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以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要求,整合城乡党建资源,不断探索出“党建+”的乡村振兴模式,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保障。实践证明,只有把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才能不断丰富基层党建工作内容,才能有效提升乡村振兴工作水平,才能打通乡村振兴的神经末梢和“最后一公里”,也才能不断激发党员本色、红色、绿色意识,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通过综合分析和总结提炼,六安市基层党建催育了乡村振兴“五朵金花”,“五朵金花”开出了乡村振兴“新花样”,为乡村振兴增添缤纷色彩。

用活用足各类内外平台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催绽“富裕之花”

一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头效应。全市很多乡镇在实践中发现,由乡镇党委领头统筹推进产业的规划、布局,整乡镇而为去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能够为乡村产业在规模效益上提供更多的基础保障和资源支持。如金寨县天堂寨镇党委政府利用本镇海拔高、夏季气温低的自然条件优势,积极谋划推进开发旅游资源外的高山蔬菜产业,动用组织力量,引进优质的“红灯笼”椒品种,指导产业发展定位、发展布局、发展规模等,并通过文件规定了2022年产业发展规模任务,奖励经营主体,推动“红灯笼”椒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目前产业良好。

二是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的辐射效应。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间,各级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特别是不摘帮扶工作还有所加强,有平台、有资源的帮扶单位能够给予结对共建村较多的发展机遇,很多乡镇党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很多只有想法,没有办法,也有很多乡镇让帮扶的辐射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如裕安区江家店镇党委政府围绕央企中国太平集团的帮扶资源,探索成立中共太平六安·永裕合作社·华祖村·东庙村·汲河村联合委员会,将太平集团的帮扶资源辐射给周边村庄,以央企+新型农业主体+符合发展条件村集体的模式,吸纳整合三个村共四千余亩土地资源,发展大米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将太平集团结对帮扶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三是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延链效应。经过各级重视和多年发展,六安市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村有1048个,集体经济强村(年收入达50万元)的村已达104个,超100万元的村达14个,很多村己经迈上了集聚发展的快车道,延链效应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如叶集区姚李镇合兴村产业发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得益于安徽省商务厅的鼎力支持和驻村工作队的谋划推动,安徽鼎傲农业有限公司落户合兴村,带动农民种植小南瓜、火龙果、无公害蔬菜等种植业。今年,安徽鼎傲农业有限公司与安徽江艺天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安徽鲜必达蔬菜产业链有限公司,完成“安全优质果蔬生态链加配中心”建设,将农产品初步分拣留在田间地头,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还引进大量高技术人才,实现“产供销”一体延链发展,为合兴村村级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建立健全村级人才培育机制,巩固基层队伍浇灌“青春之花”

一是建立常态化培训教育机制。党员干部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所以强化基层队伍培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基层党委高度重视这方面工作,也作出了一些探索。如裕安区江家店镇在全镇内推行“云上党课”模式,通过“线上线下”一同开课,对在村党员和外地流动党员等加强日常教育和管理。如金寨县天堂寨镇通过专门培训、以会代训、入村面对面交流指导等形式对42名村值班干部开展常态化培训管理,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有效帮助村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提升综合素质。

二是建立规范化奖惩激励机制。奖优罚劣、激励进步一直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很多基层党委在改善因工资待遇低、考核方式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村组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如金寨县天堂寨镇党委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天堂寨镇村民组长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等文件,划拨专用资金用于村级后备干部、村民小组长的考核奖惩,如在正常务工补贴1200/年的基础上,通过考核最高可获得1800/年的奖励,在提高村干政治待遇和加强精神鼓励的前提下,注重提高物质奖励,有效提振了村干部的士气和干劲,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队伍保障。

三是建立多样化培育锻炼机制。干部的成长需要个人努力,也离不开组织的培养,新时代的农村要实现振兴,需要新人才来掌握新特点、了解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我们很多乡镇党委政府进行了有效的努力。

深挖村级后备干部“蓄水池”。在推进基层人才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和本土化上,金寨县全军乡党委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多层次拓宽人才选育渠道,成功挖掘全军村年轻有为大学毕业生杨宝安返乡创业,并将其任用为金寨县创新实施人才振兴项目的“特派村官”,有效缓解了村级班子缺口的燃眉之急。金寨县天堂寨镇制定《天堂寨镇村后备干部选拔任用管理考核办法(试行)》,严格选拔村级后备干部,要求每个村保留两名后备干部作为下届村两委候选培养,稳定和巩固了村级队伍建设。

打通年轻干部锻炼成长通道。金寨县天堂寨镇采用“1+1+N”联户遍访模式,进行捆绑式包保村民组开展重点工作。镇村干部特别是年青干部以“1+1+N”模式参与诸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大走访大排查等重点工作,有经验的老干部领着干、带着干、教着干,帮助缺少入户经验的青年干部快速积累了工作经验、锻炼了工作能力,成功实现了“老中青”的有效结合,成功促进了年青干部的锻炼成长。

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路径,提升宜居质量培育“生态之花”

一是更新理念促宜居。生态宜居不仅是环境卫生问题,更是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以及村民和社会之间的综合性问题,需要用综合的理念开展农村治理的各项工作。金寨县天堂寨镇党委政府将人居环境整治同集中排查工作一并开展,按照集中排查“不漏一户、不掉一人”的要求,组织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下村入户,集中化对人居环境问题开展强有力的整治;同时在日常中将人居环境的要求,纳入家庭、社会教育和村规民约,常态化普及环境卫生和健康知识;在景区生态建设方面,广泛开展景区环保志愿活动,筹划开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展示馆等,统筹化推进景区生态旅游和人居环境改善,打造宜居生态。叶集区洪集镇开拓“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思路,综合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等方面的治理需求,成立“小事大情”服务队,及时跟进村民在居住中遇到的环境卫生、人际纠纷等问题,通过服务队超前发现和及时解决问题,将村民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让村书记真“无事”,村民生活氛围更和谐宜居。

二是运用科技促宜居。运用科技的力量进升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在我市得到有效应用。如叶集区洪集镇会馆村作为叶集区“无事”找书记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先行示范点,通过引进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并在全村安装157个摄像头和150个一键呼叫器,给乡村治理插上科技的翅膀,村干部可以在村部查看到村民自家门前屋后的卫生情况,方便发现影响村容村貌的卫生死角,提醒村民整治庭院,也能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独居老人的安全隐患和生活困难,让每个人在会馆村的生活环境干净又安全。

三是改善环境促宜居。乡村振兴的“生态之花”不仅要开得绚丽,而且要开得持久,围绕这个目标,乡镇党委政府开展了持续深入改善农村环境活动,努力打造和维护干净、整洁、有序、和谐的村容村貌。如裕安区江家店镇党委专门成立了人居办,在“全域清扫、全日保洁”工作基础上改进方法,对全镇的14个村街分配14位环保专管员负责各村的“四员”,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压实责任,优化管理方法,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环卫一体化建设,持续高效地开展村组的垃圾治理、秸秆禁烧、改厕户管护等工作,让江家店镇的宜居质量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激活丰富民风民俗时代内涵,焕发乡村新貌扮靓“文明之花”

一是打造文化宣传平台,浓郁乡情乡愁。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文化振兴,该市基层党委政府纷纷深入挖掘镇村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农耕文化,展现当地民俗文化魅力,帮助村民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民风,让乡愁有延续、乡情有归处,同时还积极发挥文化平台的宣传教育功能,组织学生和青年人参观,培养青年人的乡村情感和家乡情怀,让农耕文化、非遗民俗在下一代中接续传承。如叶集区洪集镇展览馆、裕安区江家店镇华祖村的农民文化展厅——“时光隧道”均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华祖村的“时光隧道”同时也是“师生进文化馆”和“文化馆资源进校园”的平台。

二是构建民风传承体系,引导文明风尚。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基层党委政府要引导好、构建好新时代乡村文化守正创新体系,真正做到物质脱贫的同时振奋村民的精神面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挖掘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传承弘扬优秀的民风民俗,引导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如金寨县全军乡针对农村敬老、爱老风尚的弘扬,在全民村建立了全县最早的村级老年活动中心,探索出“乡村出一点,社会捐一点,志愿帮一点,群众给一点”的农村养老新模式,为村留守老人提供养老活动场地和爱心食堂。同时组织成立了村级广场舞协会、志愿者协会、民乐爱好者协会、乡风文明建设协会、科普协会五个群众性协会,围绕“一中心五协会”,传承历史悠久的“全军锣鼓”,让村民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其乐融融,全村文明氛围蔚然成风。

三是分类定制活动清单,丰富多彩生活。充分利用和健全完善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各类文化活动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应有之义,是满足新时代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如叶集区洪集镇会馆村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建立“巾帼英雄队”“老骥伏枥队”“少年强国队”“勤劳致富队”,各个队伍每月针对本队伍所属群体开展文化活动不少于1场,每季度根据群众需求变化,更新队伍活动计划,针对各类群体定制形式生动、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吸引各类群体积极参与其中,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持续发展。

拓宽延伸基层党建工作触角,强化堡垒作用明艳“向阳之花”

一是探索基层机关共建模式,强化基层党组织创新力。乡村要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要振兴,基层党委结合各自实际,强化了乡镇机关党建向村级党建工作的延伸,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金寨县天堂寨镇实施了由镇党委书记领办的党建创新项目——结对共建的“777”工程,安排7个镇机关党组织分别结对7个村党组织,分别认领7项任务,“777”工程创新了基层党组织共建形式,有利于参与共建的党组织之间的互动,他们主动对接、主动思考、主动谋划,及时反映村情民意,共商发展对策,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进程。

二是坚持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该市金寨县在全省率先示范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全县各乡镇、村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和组织力。如金寨县全军乡全军村在建设党建引领信用村的过程中,村两委通过做好组织领导、政策宣传、评议程序等工作,探索出一条凝聚各方合力、强化执行创新的协同共治路径,明确村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成立评议小组,发动乡贤、党员群众代表、党员干部参与评议审议,任务层层落实到点到人,争取“6+X”评比模式对全体村民的信用等级加以授信,按照“三议三定一公示”工作法,及时在村组公示,该村被成功评为“AAA”级信用村,村民的信用意识得到有效提升,村党组织也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和信任。

三是推深党建引领驻村工作,强化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当前,六安市479个村派驻了全省第八批选派工作队,有的县区还对其它村派驻了工作队,工作队队长同时是村第一书记,全市驻村工作队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加速了乡村振兴工作进程。如市公安局驻全军乡全军村工作队积极树立党员先锋形象,在全县80多个驻村工作队中首创“蓝马甲”品牌,蓝色马甲上标明驻村工作队名称、队员姓名、联系电话,还制作了印有队员照片、职务、联系电话的工作名片,进组入户走访群众时穿蓝色马甲,将名片留在群众家里,让全村群众能一眼认出工作队员,能随时联系工作队员。“蓝马甲”品牌通过敢于公开亮相,主动走进群众、贴近群众,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提振了驻村工作队的精气神,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