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内蒙古巴彦淖尔:打河套绿色产业振兴牌 走乡村共同富裕路 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时间:2022-11-28 18:36:03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工作要求,立足农牧业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增加农牧民(含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收入为中心任务,健全产业发展举措,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将全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全覆盖吸附在农牧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链上,实现稳定可持续增收。据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统计,截至11月25日,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20960元,较2021年增加3140元,增长17.62%。其中,人均生产经营性净收入为10539元,较2021年增加1848元,增长21.27%,占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的50.28%;通过产业带动就业等途径,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065元,较2021年增加691元,增长20.51%,占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的19.4%;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636元,较2021年增加313元,增长23.66%,占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的7.8%;通过资产收益等形式,人均转移性收入为4720元,较2021年增加520元,增长12.39%,占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的22.52%。

产业政策措施“实”,乡村振兴基础“牢”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巴彦淖尔市扭住夯实产业振兴这个基础,立足农牧业资源、绿色生态资源等优势,围绕市委“五高五新”奋斗目标、“四个区”发展定位,“两个基地、四个产业集群”主攻方向,强农惠农“九大工程”“8个100”建设任务,制定了《巴彦淖尔市“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指导脱贫旗县出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印发了《巴彦淖尔市关于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衔接的政策措施》,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九大行动”,陆续出台巴彦淖尔市“小麦十条”、“辣椒十条”“奶九条”等符合实际、因地制宜的产业政策措施,形成了1+N产业发展举措体系,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

特色产业优势“强”,产业振兴动能“足”

聚焦“扩容增量、提质增效、融合增收”三篇文章,做优做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好各级各类财政衔接(扶贫)资金,连年加大特色产业项目扶持力度,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资金占比达69.83%。按照“特色产业突出、支撑作用明显”的定位,从到户产业向规模化、科学化、园区化方向迈进,着力培育富有特色的帮扶产业园、基地,并实行建档立卡清单制管理,累计打造各类帮扶产业园、基地156个,带动农牧民16.8万人次,涉及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2.5万人次实现稳定增收。临河区花卉果蔬设施农业观光产业园实现收益100多万元,用于包括整户无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增收、巩固成果。鼓励各脱贫旗县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主导产业,着力把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紧紧吸附在产业链条上。五原县依托区位优势、气候特点,在隆兴昌镇、胜丰镇投入1500万元集中建设灯笼红香瓜、黄柿子特色种植园区,充分发挥了联农带农作用,带动345户脱贫户参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户均增收1800元以上。

产业融合发展“好”,持续增收渠道“广”

围绕主导产业,实现规模扩张到全产业链的转型、由卖原料低效益到加工转化高效益的转变,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着力补齐产业发展、仓储物流、冷链保鲜等短板。2022年,组织实施了涵盖奶业振兴、设施农业、冷链仓储等乡村产业项目181个,累计覆盖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2.8万人次,预计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杭锦后旗整合各类资金,实施8大园区建设(10万头奶牛生态乳业园区、“陕坝味道”食品产业园、现代机械装备制造园、陕坝现代农业公园、文化产业园、二道桥加工仓储物流园、老年康养园、伊利液态奶加工园),打好延链补链强链扩链组合拳,提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积极向品牌、市场要更大效益,充分释放集聚效应,增强“造血”功能,有效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积极推进消费帮扶,拓宽我市优质绿色农畜产品销路。不断擦亮“天赋河套”品牌,大幅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的经济规模和质量,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获得授权“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15家企业中有8家(恒丰、兆丰、旭一、三胖蛋、天衡、金草原、圣牧、金伯利)成立了产业化联合体,在“天赋河套”品牌的引领带动下,持续推动巴彦淖尔市优质农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实现优质农畜产品溢价上涨。

联农带农机制“紧”,稳定致富保障“多”

加强产业帮扶利益联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举措,重点支持联农带农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基地+脱贫农牧户、合作社+脱贫户、家庭农牧场等产业发展模式;支持农村牧区致富带头人领办合作组织,通过订单生产、托管服务、股份经营、吸纳就业等方式,推动建立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牢牢吸附在产业链上,覆盖了所有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带动持续增收。全市61%的农牧户通过土地流转、订单、购销合同、用工、基地、联合体、合作社等方式与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杭锦后旗啸天现代农业园流转土地1.18万亩,累计带动周边农民300户以上实现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市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67个,其中,自治区级示范联合体40个,市级示范联合体27个。联结220家企业、316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69个家庭农牧场、168个生产性服务组织、种养殖大户参与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始终坚持把带动农牧民就业增收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支持发展、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产业带动力,促进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务工就业,形成了产业园区、基地就业落实一批、转移就业促进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多措并举持续拓宽脱贫人口增收渠道。脱贫务工人数总体稳中有升,2022年全市5313名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务工就业,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杭锦后旗和平村众筹模式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整合项目资金和村民入股资金1.56亿元,推行“龙头企业+村党支部+合作社+村民+脱贫户”的模式,村民户均分红2万元以上,为村民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打工月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乡村发展    

内蒙古巴彦淖尔:打河套绿色产业振兴牌 走乡村共同富裕路 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时间:2022-11-28 18:36:03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工作要求,立足农牧业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增加农牧民(含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收入为中心任务,健全产业发展举措,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将全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全覆盖吸附在农牧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链上,实现稳定可持续增收。据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统计,截至11月25日,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20960元,较2021年增加3140元,增长17.62%。其中,人均生产经营性净收入为10539元,较2021年增加1848元,增长21.27%,占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的50.28%;通过产业带动就业等途径,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065元,较2021年增加691元,增长20.51%,占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的19.4%;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636元,较2021年增加313元,增长23.66%,占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的7.8%;通过资产收益等形式,人均转移性收入为4720元,较2021年增加520元,增长12.39%,占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的22.52%。

产业政策措施“实”,乡村振兴基础“牢”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巴彦淖尔市扭住夯实产业振兴这个基础,立足农牧业资源、绿色生态资源等优势,围绕市委“五高五新”奋斗目标、“四个区”发展定位,“两个基地、四个产业集群”主攻方向,强农惠农“九大工程”“8个100”建设任务,制定了《巴彦淖尔市“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指导脱贫旗县出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印发了《巴彦淖尔市关于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衔接的政策措施》,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九大行动”,陆续出台巴彦淖尔市“小麦十条”、“辣椒十条”“奶九条”等符合实际、因地制宜的产业政策措施,形成了1+N产业发展举措体系,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

特色产业优势“强”,产业振兴动能“足”

聚焦“扩容增量、提质增效、融合增收”三篇文章,做优做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好各级各类财政衔接(扶贫)资金,连年加大特色产业项目扶持力度,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资金占比达69.83%。按照“特色产业突出、支撑作用明显”的定位,从到户产业向规模化、科学化、园区化方向迈进,着力培育富有特色的帮扶产业园、基地,并实行建档立卡清单制管理,累计打造各类帮扶产业园、基地156个,带动农牧民16.8万人次,涉及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2.5万人次实现稳定增收。临河区花卉果蔬设施农业观光产业园实现收益100多万元,用于包括整户无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增收、巩固成果。鼓励各脱贫旗县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主导产业,着力把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紧紧吸附在产业链条上。五原县依托区位优势、气候特点,在隆兴昌镇、胜丰镇投入1500万元集中建设灯笼红香瓜、黄柿子特色种植园区,充分发挥了联农带农作用,带动345户脱贫户参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户均增收1800元以上。

产业融合发展“好”,持续增收渠道“广”

围绕主导产业,实现规模扩张到全产业链的转型、由卖原料低效益到加工转化高效益的转变,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着力补齐产业发展、仓储物流、冷链保鲜等短板。2022年,组织实施了涵盖奶业振兴、设施农业、冷链仓储等乡村产业项目181个,累计覆盖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2.8万人次,预计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杭锦后旗整合各类资金,实施8大园区建设(10万头奶牛生态乳业园区、“陕坝味道”食品产业园、现代机械装备制造园、陕坝现代农业公园、文化产业园、二道桥加工仓储物流园、老年康养园、伊利液态奶加工园),打好延链补链强链扩链组合拳,提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积极向品牌、市场要更大效益,充分释放集聚效应,增强“造血”功能,有效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积极推进消费帮扶,拓宽我市优质绿色农畜产品销路。不断擦亮“天赋河套”品牌,大幅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的经济规模和质量,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获得授权“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15家企业中有8家(恒丰、兆丰、旭一、三胖蛋、天衡、金草原、圣牧、金伯利)成立了产业化联合体,在“天赋河套”品牌的引领带动下,持续推动巴彦淖尔市优质农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实现优质农畜产品溢价上涨。

联农带农机制“紧”,稳定致富保障“多”

加强产业帮扶利益联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举措,重点支持联农带农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基地+脱贫农牧户、合作社+脱贫户、家庭农牧场等产业发展模式;支持农村牧区致富带头人领办合作组织,通过订单生产、托管服务、股份经营、吸纳就业等方式,推动建立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牢牢吸附在产业链上,覆盖了所有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带动持续增收。全市61%的农牧户通过土地流转、订单、购销合同、用工、基地、联合体、合作社等方式与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杭锦后旗啸天现代农业园流转土地1.18万亩,累计带动周边农民300户以上实现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市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67个,其中,自治区级示范联合体40个,市级示范联合体27个。联结220家企业、316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69个家庭农牧场、168个生产性服务组织、种养殖大户参与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始终坚持把带动农牧民就业增收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支持发展、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产业带动力,促进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务工就业,形成了产业园区、基地就业落实一批、转移就业促进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多措并举持续拓宽脱贫人口增收渠道。脱贫务工人数总体稳中有升,2022年全市5313名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务工就业,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杭锦后旗和平村众筹模式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整合项目资金和村民入股资金1.56亿元,推行“龙头企业+村党支部+合作社+村民+脱贫户”的模式,村民户均分红2万元以上,为村民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打工月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