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谢伟:新茶人“谢先生”

时间:2022-12-07 18:21:12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黄志顺

初冬的雪还没落下,后山的林子里已经下起一场彩色的“雪”,褪下叶子的树木,只剩下光溜溜的枝丫。茶树依然是苍翠的,为山乡冬景增添了勃勃生机。谢伟的茶厂正在抓紧施工,要赶在明年的春茶季节投入生产。“谢先生的茶”五个镀金大字从旧厂房门头卸下后,小心地保管起来,等新厂建起后再挂上去。

陕西紫阳,一个深藏在大巴山褶皱里的县份,因为有历史悠久的贡茶,声名远扬山外。巴山出好茶,陆羽的《茶经》开篇就有记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微信图片_20220914224017.jpg

“谢先生的茶”选择的场址背靠高山,面向台地。茶厂后面的山叫土门垭,一条公路绕上山垭口又盘向河底下,去了另外一个镇。每年冬天都有三五场大雪,积雪盈尺,旬日不化。为防止莽撞者冒险通行,交警就要实行管制,禁行的大木杆子就横在茶厂门外。茶厂前方叫三岔河,一层层的台地顺着三条河沟排向山脚。青油油的茶树就一片片地铺在台地上,一行行地立在坡地边,一笼笼地散落在厚朴园和杂木林子里。

茶厂门口的路又顺着河湾山势向外延伸,于15公里外连接上高速公路。高速北起内蒙古包头,南至广东茂名。茶厂主人谢伟几乎每天都要把几个到几十个不等的订单,经由公路、铁路或航空发往全国,最远到达台湾省桃源县。

谢伟17岁那年,这里还没有通高速。他装着三百块钱和两包茶叶,走向开往山外的火车。父亲说,在外面好好干,当农民的日子苦哇。母亲说,水土不服就多喝茶。谢伟嘴上应着,脚上没停。他生怕再多说一句话,那火车就关上门开走了。老家啊,这片瘠薄的土地无法承载一个少年的梦想,他要沿着铁道的方向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

落脚的第一站是省会西安,谢伟在老乡开的印刷厂当学徒。他把那包用塑料袋装的茶叶送给车间主任,车间主任看了一眼,说我不喝茶的,拿走吧。他把茶叶送给教他的师傅,师傅说,放到外面大家喝吧。工友泡了,喝了一口就喊道:这茶好哇!两包茶叶喝完,谢伟已经从学徒成长为熟练工了。

印刷厂有时没有活儿,有时又经常加班赶货,而工资待遇与谢伟的预期有些差距。他后来从西安到福建,再到浙江、云南,做过缝纫工、推销员等。每到一个地方,谢伟都带着自家生产的茶。在这些出产铁观音、碧螺春、普洱名茶的省份,来自家乡的茶依然得到好评,也给他带来了好人缘。谢伟开始重新审视来自大巴山的、来自自家作坊的茶叶。这片小小的叶子,竟然轻巧地打破了陌生人之间的壁垒。

下班后,谢伟喜欢去逛逛茶叶市场,假借买茶名义蹭喝各式各样的茶,了解各种茶叶产地、制作工艺和市场行情。有几次放假,他还跑几百公里路,去看茶山、茶厂。一个有薄雾的早晨,他走在云南宁洱县板山茶园里,忽然想到了家乡的茶。他打电话问父亲,紫阳的茶到底咋样?父亲说,紫阳茶好嘛,经泡,味重,香气又足。他又问在茶叶局工作的舅舅。舅舅说:“紫阳茶在唐代就是宫廷贡品,清代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现在紫阳富硒茶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亏得你家还是做茶的,还好意思问紫阳茶咋样?”看着宁洱县一片接一片的茶山,谢伟第一次动了回家制茶的念头。

转了一大圈后,谢伟又到福州落住脚,和朋友合伙承包了一个区的鲜奶配送业务。最开始自己跑货源,自己跑业务,自己给客户配送。随着市场越做越大,最高峰时配送员就达到十几个。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爆发三聚氰胺事件,奶制品在消费者中的信任度全线崩塌,不少配送企业卷钱跑路。谢伟没有跑路,一方面是认为收了客户的钱就应该履行承诺,另一方面是他对奶制品行业还抱有一丝幻想。苦苦撑了两年,谢伟把前些年攒下的钱全搭了进去,最终拖着一只旧皮箱和一大笔沉重的外债告别这座城市。

当时正是茶季,父亲谢贻志的茶叶加工作坊里忙得不可开交。谢伟决定先回家休整一下,顺便给家里帮帮忙。父亲把谢伟带到县城的茶叶市场,将老客户一一介绍给他认识,想培养他搞销售。在之前,谢贻志晚上制茶,白天骑着摩托车去县城卖茶,有时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弄得身心疲惫。谢伟做销售,父亲就能安心地在家搞茶叶加工了。一个茶季下来,产量增加了不少,盈利还是跟往年差不多。父亲说:“你回来起什么作用呢?跟没回来一个样。”谢伟不懂市场行情,好些茶叶都便宜卖了。

第二年茶季,谢伟又回来了,还是负责销售。他把一大袋茶叶搁在茶叶市场的摊位上,并不急着开称叫卖。茶叶市场人头攒动,有的像猎犬一样伸长脖子分辨香味,有的高高举着杯子查看茶叶的汤色。除了买茶卖茶的,谢伟属于看热闹、看门道的第三类,他不紧不慢地随着人群转悠。这一年,他认识了几个买茶的大客户,来自谢家作坊的茶叶每天定量送到收货地。销量稳定,价格公道,谢伟他爸放心大胆地搞加工。这一年,他们净挣了十多万块钱。

微信图片_20220907233011.jpg

茶季结束了,谢伟迟迟没有出去上班。

他看到父亲把小小的作坊收拾得很干净,这里已没有制茶时的人来人往,多少显得有些落寞。机械设备都用塑料纸盖着,父亲为了防止灰尘落进去。谢伟掀起塑料纸,下面是揉茶机、烘干机笨重的铸铁躯壳。这些设备都有好些年月了,有一台揉茶机比谢伟的父亲年龄还大,是村茶厂淘汰后,父亲买过来的。摩挲着揉茶机粗糙的表面,他就想到父亲那皲裂的沾满深色茶汁的双手。二十多年来,父亲一到茶季几乎都是通宵达旦地守在机器旁边,掌控着每一锅茶叶的香味和色泽。全家人一年的吃穿用度,全是这一锅一锅炒出来的。

这天夜里,他和父亲做了一次长谈。谢伟想要回来接替父亲做茶,要修建厂房,要提高产能,要培育自己的品牌。

“在外闯荡上十年,还是回来做农二哥,你好意思?”对于谢伟的决定,父亲谢贻志是失望的,是不满的,甚至是愤怒的。

谢贻志有三个儿子。他和妻子吃苦受累,就是希望孩子们能有出息,最好是能混个公职,其次是在外经商、务工。至于回乡当农民,那是走投无路后的下下之策。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秦巴山地搞农业,比平原地区面临更高的投入,更大的风险,更多的困难。紫阳县有35万人,其中11万多青壮年劳动力在外务工,这是当地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谢贻志在当地是有名的制茶能手,从90年代起,就经营着茶叶加工小作坊。他也深知做茶的难,当农民的苦。冰冻、雨涝这些不可控因素直接决定茶叶品质的优劣,他们起早贪黑,挥汗如雨,也只能从辛苦的劳作中赚取微薄的利润。尤其是他们的小作坊硬件不达标,随时面临停业整顿和取缔的风险。   

“我们把厂房改造一下嘛。今年不是挣了十多万块钱。”谢伟小心翼翼地提出他的想法。

父亲说:“你不懂行,不晓得里头的风险。”

母亲说:“你回来是给你娘老子帮忙的,还是看到挣了钱来夺权的?”

谢伟讲,福建每亩茶园毛茶产值5000多元,综合产值一万多。

谢伟讲,西安的一座茶城有县上的茶叶市场30个大,全国各地的都去开店,茶叶供应西北五省。

……

谢伟讲什么,父母都听不进去。前后谈了好几次,都没能说通。

“我们的父辈都苦狠了,穷怕了!”谢伟能够理解父母的保守和固执,但他还是不甘心。谢伟又找到姑父和在县茶叶局工作的舅舅做工作,父母们才勉强同意。

在谢伟的主持下,他们建起了一座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购买了清洁化的生产设备。

新厂2014年正式春茶季节投产。谢伟成为茶厂的掌舵者,父母倒过来成了帮手。他的经营方式也和以前大为不同。父亲经营时,是以销售决定生产,确保前一天晚上生产的茶,转手就能卖出去,挣钱快,风险小。谢伟为了鼓励茶农采出好的鲜叶,只要符合标准,有多少收多少。以前是卖毛茶。现在是把茶末子筛掉,把黄票、杂质挑出来,卖精茶。父亲担心谢伟资金周转不开,茶会砸在手上。母亲抓着一把茶末子说:“连到一起卖,一斤茶末子也得值一两百块钱。像你这么做生意,迟早要亏死!”

谢伟并没有“亏死”。反倒是因为茶叶品质好,为他赢得了好口碑,结识了不少茶商。西安华东茶城有一家茶叶店,每年90%的货都是从谢伟的茶厂里进的。老板怀孕后,把茶叶店交给一个小姑娘打理,她只负责向谢伟下订单和转账,从不验货。“你就这么相信我吗?”谢伟忍不住问。对方自然是相信的。合作以来,带着“谢先生”徽记的茶叶,分量从来都是足称的,一分钱就有一分货。

有了稳定的客户,就有了稳定的现金流,谢伟心里也不慌了。2015年,谢伟开始学习电子商务。而他的弟弟和弟媳妇在安徽六安已经把电商玩得很熟套了。六安瓜片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他们在那边卖六安瓜片,也捎带卖自家厂里的茶。紫阳也是“中国名茶之乡”,紫阳茶与六安瓜片摆放在一起,也不输颜色。弟弟和弟媳开始直播带货,每天直播两场,平均每天也能卖出去十几单自家的茶。谢伟说:“大网红看不上我们小厂,我们也请不起。最好的办法就是培育自己的主播。”

谢伟还有一位重要帮手,就是他的妻子罗珊。这是一个原本不甘心待在大山中的紫阳农村姑娘。罗珊梦想要走遍全国的美景,曾经从兰州出发,骑自行车游青海、甘肃和新疆。她喜欢城市的便捷和热闹,用多年工作攒下的钱在重庆璧山区买了一个小公寓。最终,她受谢伟的影响,陪他一起创业,已经四个年头。

罗珊擅长于拍摄和后期制作。春茶开园了,茶农们沐浴着春光走进茶园里,采摘第一茬春茶。谢伟的妻子罗珊也忙碌了起来,她举着摄像机、照相机,白天拍茶农采茶,晚上拍谢伟制茶,还要保持平均每天一场直播。罗珊说,他们制作的短视频,最高单条点击量超过600万。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关注他们的粉丝越来越多,一部分人因为喜欢他们的作品而购买他们的产品。虽然离县城有四十多公里,但是发货还算方便,早上邮政上门取件,下午京东上门取件。谢伟的弟弟和弟媳虽然远在安徽,他们也通过直播销售自家的茶叶,每天直播两场,能销售带货十多单。现在,谢伟家在有抖音、微店、淘宝、拼多多四个线上营销平台,一年茶叶销售量超过100万元,占到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

微信图片_20220907233211.jpg

“我挣到钱,一定要让大家都挣到钱。特别是不能让茶农吃亏。”谢伟给的鲜叶价格公道,尽可能地让利给他们。他自己掏钱买肥料,免费发给茶农们。茶农们挣到钱了,把茶园管得也好了,草薅得勤,肥上得足,并计划今年新建120亩茶园。谢伟说,茶企和茶农是相互依存的,茶企是枝叶的话,茶农就是根。

生产工艺日趋成熟,种植基地逐渐稳固,销售渠道不断拓展,良好的势头对谢伟来说,就像喝了酽酽的绿茶,走路带风,踌躇满志。谢伟定下了一个茶叶生产、茶文化展示、茶旅游接待的计划。就在他推倒旧厂房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次谈话改变了他的主意。那天,高桥镇党委书记曾健到茶厂走访,二人坐在工地前喝了两泡茶,续了七次水,从阴坡茶阳坡茶口感差异聊到中国茶叶产业格局,从茶树追肥聊到新冠疫情。曾健说了一个核心意思,“一步一步走稳,莫贪大求洋”。谢伟认真想了一夜,采纳了,将一期投资计划缩减到300万元以内。从小作坊到初制厂,明年春茶前这里将被一座2000平方米的新厂房替换,建成绿茶、红茶、白茶三条生产线,茶叶采摘周期也可以从春分延长到白露了。谢伟说:“不急,一步一步来。”

聊完茶,谢伟执意要带我们去看看中蜂养殖场。

同村的陈华能以前在煤矿打工,考虑到要照顾孩子上学,就回到老家养蜂了。养了几年的蜂,总是不见起色,他邀请谢伟加入他们的养蜂团队。谢伟和他们一起讨论蜂种的适应性,寻找养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到今年秋天,他们的养殖规模达到了800桶。处暑这天,他们开始采割蜂蜜。“品质比我们预期的要好。”陈华能说,今年的养蜂收入可能会超过40万元。这还不算政府的产业奖补资金。他们倒还是想得很开:“政府的扶持能争取的肯定要积极争取。但是我们也不能等扶持、要扶持,做好产业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在紫阳县观察到,脱贫攻坚和巩固衔接期间,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的确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地,也吸引了一批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这些“归雁”像谢伟一样扎下根来,成为了“土专家”“田秀才”。就拿茶叶产业来说,全县已有茶叶企业423家,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入股分红、订单生产等方式将群众嵌在产业链上,全县12万人从事茶叶产业。随着紫阳县巩固衔接工作的深入推进,一批优秀返乡青年扎下根,在茶叶、果蔬、养殖等方面逐渐取得成效。

彼时“农二哥”,今成“领头雁”。“农二哥”是农民的自嘲。冠以“谢先生”的字号,或许是灵光一现的奇想,或许是一个新时代农民在潜意识里对于“体面”的期许。谢伟现在已经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并当选为县政协委员。对于当下的农村和自身,谢伟也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他说:“乡村振兴是我们农村青年实现价值的大好机遇。只有付出汗水和心血,才能维护农民的尊严。”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振兴人物    

谢伟:新茶人“谢先生”

时间:2022-12-07 18:21:12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黄志顺

初冬的雪还没落下,后山的林子里已经下起一场彩色的“雪”,褪下叶子的树木,只剩下光溜溜的枝丫。茶树依然是苍翠的,为山乡冬景增添了勃勃生机。谢伟的茶厂正在抓紧施工,要赶在明年的春茶季节投入生产。“谢先生的茶”五个镀金大字从旧厂房门头卸下后,小心地保管起来,等新厂建起后再挂上去。

陕西紫阳,一个深藏在大巴山褶皱里的县份,因为有历史悠久的贡茶,声名远扬山外。巴山出好茶,陆羽的《茶经》开篇就有记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微信图片_20220914224017.jpg

“谢先生的茶”选择的场址背靠高山,面向台地。茶厂后面的山叫土门垭,一条公路绕上山垭口又盘向河底下,去了另外一个镇。每年冬天都有三五场大雪,积雪盈尺,旬日不化。为防止莽撞者冒险通行,交警就要实行管制,禁行的大木杆子就横在茶厂门外。茶厂前方叫三岔河,一层层的台地顺着三条河沟排向山脚。青油油的茶树就一片片地铺在台地上,一行行地立在坡地边,一笼笼地散落在厚朴园和杂木林子里。

茶厂门口的路又顺着河湾山势向外延伸,于15公里外连接上高速公路。高速北起内蒙古包头,南至广东茂名。茶厂主人谢伟几乎每天都要把几个到几十个不等的订单,经由公路、铁路或航空发往全国,最远到达台湾省桃源县。

谢伟17岁那年,这里还没有通高速。他装着三百块钱和两包茶叶,走向开往山外的火车。父亲说,在外面好好干,当农民的日子苦哇。母亲说,水土不服就多喝茶。谢伟嘴上应着,脚上没停。他生怕再多说一句话,那火车就关上门开走了。老家啊,这片瘠薄的土地无法承载一个少年的梦想,他要沿着铁道的方向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

落脚的第一站是省会西安,谢伟在老乡开的印刷厂当学徒。他把那包用塑料袋装的茶叶送给车间主任,车间主任看了一眼,说我不喝茶的,拿走吧。他把茶叶送给教他的师傅,师傅说,放到外面大家喝吧。工友泡了,喝了一口就喊道:这茶好哇!两包茶叶喝完,谢伟已经从学徒成长为熟练工了。

印刷厂有时没有活儿,有时又经常加班赶货,而工资待遇与谢伟的预期有些差距。他后来从西安到福建,再到浙江、云南,做过缝纫工、推销员等。每到一个地方,谢伟都带着自家生产的茶。在这些出产铁观音、碧螺春、普洱名茶的省份,来自家乡的茶依然得到好评,也给他带来了好人缘。谢伟开始重新审视来自大巴山的、来自自家作坊的茶叶。这片小小的叶子,竟然轻巧地打破了陌生人之间的壁垒。

下班后,谢伟喜欢去逛逛茶叶市场,假借买茶名义蹭喝各式各样的茶,了解各种茶叶产地、制作工艺和市场行情。有几次放假,他还跑几百公里路,去看茶山、茶厂。一个有薄雾的早晨,他走在云南宁洱县板山茶园里,忽然想到了家乡的茶。他打电话问父亲,紫阳的茶到底咋样?父亲说,紫阳茶好嘛,经泡,味重,香气又足。他又问在茶叶局工作的舅舅。舅舅说:“紫阳茶在唐代就是宫廷贡品,清代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现在紫阳富硒茶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亏得你家还是做茶的,还好意思问紫阳茶咋样?”看着宁洱县一片接一片的茶山,谢伟第一次动了回家制茶的念头。

转了一大圈后,谢伟又到福州落住脚,和朋友合伙承包了一个区的鲜奶配送业务。最开始自己跑货源,自己跑业务,自己给客户配送。随着市场越做越大,最高峰时配送员就达到十几个。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爆发三聚氰胺事件,奶制品在消费者中的信任度全线崩塌,不少配送企业卷钱跑路。谢伟没有跑路,一方面是认为收了客户的钱就应该履行承诺,另一方面是他对奶制品行业还抱有一丝幻想。苦苦撑了两年,谢伟把前些年攒下的钱全搭了进去,最终拖着一只旧皮箱和一大笔沉重的外债告别这座城市。

当时正是茶季,父亲谢贻志的茶叶加工作坊里忙得不可开交。谢伟决定先回家休整一下,顺便给家里帮帮忙。父亲把谢伟带到县城的茶叶市场,将老客户一一介绍给他认识,想培养他搞销售。在之前,谢贻志晚上制茶,白天骑着摩托车去县城卖茶,有时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弄得身心疲惫。谢伟做销售,父亲就能安心地在家搞茶叶加工了。一个茶季下来,产量增加了不少,盈利还是跟往年差不多。父亲说:“你回来起什么作用呢?跟没回来一个样。”谢伟不懂市场行情,好些茶叶都便宜卖了。

第二年茶季,谢伟又回来了,还是负责销售。他把一大袋茶叶搁在茶叶市场的摊位上,并不急着开称叫卖。茶叶市场人头攒动,有的像猎犬一样伸长脖子分辨香味,有的高高举着杯子查看茶叶的汤色。除了买茶卖茶的,谢伟属于看热闹、看门道的第三类,他不紧不慢地随着人群转悠。这一年,他认识了几个买茶的大客户,来自谢家作坊的茶叶每天定量送到收货地。销量稳定,价格公道,谢伟他爸放心大胆地搞加工。这一年,他们净挣了十多万块钱。

微信图片_20220907233011.jpg

茶季结束了,谢伟迟迟没有出去上班。

他看到父亲把小小的作坊收拾得很干净,这里已没有制茶时的人来人往,多少显得有些落寞。机械设备都用塑料纸盖着,父亲为了防止灰尘落进去。谢伟掀起塑料纸,下面是揉茶机、烘干机笨重的铸铁躯壳。这些设备都有好些年月了,有一台揉茶机比谢伟的父亲年龄还大,是村茶厂淘汰后,父亲买过来的。摩挲着揉茶机粗糙的表面,他就想到父亲那皲裂的沾满深色茶汁的双手。二十多年来,父亲一到茶季几乎都是通宵达旦地守在机器旁边,掌控着每一锅茶叶的香味和色泽。全家人一年的吃穿用度,全是这一锅一锅炒出来的。

这天夜里,他和父亲做了一次长谈。谢伟想要回来接替父亲做茶,要修建厂房,要提高产能,要培育自己的品牌。

“在外闯荡上十年,还是回来做农二哥,你好意思?”对于谢伟的决定,父亲谢贻志是失望的,是不满的,甚至是愤怒的。

谢贻志有三个儿子。他和妻子吃苦受累,就是希望孩子们能有出息,最好是能混个公职,其次是在外经商、务工。至于回乡当农民,那是走投无路后的下下之策。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秦巴山地搞农业,比平原地区面临更高的投入,更大的风险,更多的困难。紫阳县有35万人,其中11万多青壮年劳动力在外务工,这是当地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谢贻志在当地是有名的制茶能手,从90年代起,就经营着茶叶加工小作坊。他也深知做茶的难,当农民的苦。冰冻、雨涝这些不可控因素直接决定茶叶品质的优劣,他们起早贪黑,挥汗如雨,也只能从辛苦的劳作中赚取微薄的利润。尤其是他们的小作坊硬件不达标,随时面临停业整顿和取缔的风险。   

“我们把厂房改造一下嘛。今年不是挣了十多万块钱。”谢伟小心翼翼地提出他的想法。

父亲说:“你不懂行,不晓得里头的风险。”

母亲说:“你回来是给你娘老子帮忙的,还是看到挣了钱来夺权的?”

谢伟讲,福建每亩茶园毛茶产值5000多元,综合产值一万多。

谢伟讲,西安的一座茶城有县上的茶叶市场30个大,全国各地的都去开店,茶叶供应西北五省。

……

谢伟讲什么,父母都听不进去。前后谈了好几次,都没能说通。

“我们的父辈都苦狠了,穷怕了!”谢伟能够理解父母的保守和固执,但他还是不甘心。谢伟又找到姑父和在县茶叶局工作的舅舅做工作,父母们才勉强同意。

在谢伟的主持下,他们建起了一座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购买了清洁化的生产设备。

新厂2014年正式春茶季节投产。谢伟成为茶厂的掌舵者,父母倒过来成了帮手。他的经营方式也和以前大为不同。父亲经营时,是以销售决定生产,确保前一天晚上生产的茶,转手就能卖出去,挣钱快,风险小。谢伟为了鼓励茶农采出好的鲜叶,只要符合标准,有多少收多少。以前是卖毛茶。现在是把茶末子筛掉,把黄票、杂质挑出来,卖精茶。父亲担心谢伟资金周转不开,茶会砸在手上。母亲抓着一把茶末子说:“连到一起卖,一斤茶末子也得值一两百块钱。像你这么做生意,迟早要亏死!”

谢伟并没有“亏死”。反倒是因为茶叶品质好,为他赢得了好口碑,结识了不少茶商。西安华东茶城有一家茶叶店,每年90%的货都是从谢伟的茶厂里进的。老板怀孕后,把茶叶店交给一个小姑娘打理,她只负责向谢伟下订单和转账,从不验货。“你就这么相信我吗?”谢伟忍不住问。对方自然是相信的。合作以来,带着“谢先生”徽记的茶叶,分量从来都是足称的,一分钱就有一分货。

有了稳定的客户,就有了稳定的现金流,谢伟心里也不慌了。2015年,谢伟开始学习电子商务。而他的弟弟和弟媳妇在安徽六安已经把电商玩得很熟套了。六安瓜片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他们在那边卖六安瓜片,也捎带卖自家厂里的茶。紫阳也是“中国名茶之乡”,紫阳茶与六安瓜片摆放在一起,也不输颜色。弟弟和弟媳开始直播带货,每天直播两场,平均每天也能卖出去十几单自家的茶。谢伟说:“大网红看不上我们小厂,我们也请不起。最好的办法就是培育自己的主播。”

谢伟还有一位重要帮手,就是他的妻子罗珊。这是一个原本不甘心待在大山中的紫阳农村姑娘。罗珊梦想要走遍全国的美景,曾经从兰州出发,骑自行车游青海、甘肃和新疆。她喜欢城市的便捷和热闹,用多年工作攒下的钱在重庆璧山区买了一个小公寓。最终,她受谢伟的影响,陪他一起创业,已经四个年头。

罗珊擅长于拍摄和后期制作。春茶开园了,茶农们沐浴着春光走进茶园里,采摘第一茬春茶。谢伟的妻子罗珊也忙碌了起来,她举着摄像机、照相机,白天拍茶农采茶,晚上拍谢伟制茶,还要保持平均每天一场直播。罗珊说,他们制作的短视频,最高单条点击量超过600万。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关注他们的粉丝越来越多,一部分人因为喜欢他们的作品而购买他们的产品。虽然离县城有四十多公里,但是发货还算方便,早上邮政上门取件,下午京东上门取件。谢伟的弟弟和弟媳虽然远在安徽,他们也通过直播销售自家的茶叶,每天直播两场,能销售带货十多单。现在,谢伟家在有抖音、微店、淘宝、拼多多四个线上营销平台,一年茶叶销售量超过100万元,占到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

微信图片_20220907233211.jpg

“我挣到钱,一定要让大家都挣到钱。特别是不能让茶农吃亏。”谢伟给的鲜叶价格公道,尽可能地让利给他们。他自己掏钱买肥料,免费发给茶农们。茶农们挣到钱了,把茶园管得也好了,草薅得勤,肥上得足,并计划今年新建120亩茶园。谢伟说,茶企和茶农是相互依存的,茶企是枝叶的话,茶农就是根。

生产工艺日趋成熟,种植基地逐渐稳固,销售渠道不断拓展,良好的势头对谢伟来说,就像喝了酽酽的绿茶,走路带风,踌躇满志。谢伟定下了一个茶叶生产、茶文化展示、茶旅游接待的计划。就在他推倒旧厂房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次谈话改变了他的主意。那天,高桥镇党委书记曾健到茶厂走访,二人坐在工地前喝了两泡茶,续了七次水,从阴坡茶阳坡茶口感差异聊到中国茶叶产业格局,从茶树追肥聊到新冠疫情。曾健说了一个核心意思,“一步一步走稳,莫贪大求洋”。谢伟认真想了一夜,采纳了,将一期投资计划缩减到300万元以内。从小作坊到初制厂,明年春茶前这里将被一座2000平方米的新厂房替换,建成绿茶、红茶、白茶三条生产线,茶叶采摘周期也可以从春分延长到白露了。谢伟说:“不急,一步一步来。”

聊完茶,谢伟执意要带我们去看看中蜂养殖场。

同村的陈华能以前在煤矿打工,考虑到要照顾孩子上学,就回到老家养蜂了。养了几年的蜂,总是不见起色,他邀请谢伟加入他们的养蜂团队。谢伟和他们一起讨论蜂种的适应性,寻找养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到今年秋天,他们的养殖规模达到了800桶。处暑这天,他们开始采割蜂蜜。“品质比我们预期的要好。”陈华能说,今年的养蜂收入可能会超过40万元。这还不算政府的产业奖补资金。他们倒还是想得很开:“政府的扶持能争取的肯定要积极争取。但是我们也不能等扶持、要扶持,做好产业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在紫阳县观察到,脱贫攻坚和巩固衔接期间,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的确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地,也吸引了一批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这些“归雁”像谢伟一样扎下根来,成为了“土专家”“田秀才”。就拿茶叶产业来说,全县已有茶叶企业423家,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入股分红、订单生产等方式将群众嵌在产业链上,全县12万人从事茶叶产业。随着紫阳县巩固衔接工作的深入推进,一批优秀返乡青年扎下根,在茶叶、果蔬、养殖等方面逐渐取得成效。

彼时“农二哥”,今成“领头雁”。“农二哥”是农民的自嘲。冠以“谢先生”的字号,或许是灵光一现的奇想,或许是一个新时代农民在潜意识里对于“体面”的期许。谢伟现在已经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并当选为县政协委员。对于当下的农村和自身,谢伟也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他说:“乡村振兴是我们农村青年实现价值的大好机遇。只有付出汗水和心血,才能维护农民的尊严。”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