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谢东亚: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12-15 21:43:07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谢东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调“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前进方向。

乡村产业振兴是推动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基础保障,是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一些系列问题的总钥匙。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起点,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大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一、明确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内涵

乡村产业振兴在于挖掘乡村产业优质资源,发挥乡村产业潜在优势,加快乡村人才创新创业,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因地制宜,通过不同地区和地理标志差异区发展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旅游业、电子商务业等,挖掘乡村的产业特色和优势,解决好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产前和产后产业的拓展问题,促进农产品产业链延长,提高产业的附加值,让农民享受地方特色产业带来的生产和加工的更多附加效益,提高农民收入,这样不仅能够留住人才而且还能吸引人才。因地制宜地配置和选择合适的产业,凸显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和配套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因地制宜、择业振兴关键在于完善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产品全生产周期的功能附加,价值附件和价值转化,确保农民增收。

产业振兴需深挖资源,建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产业发展模式。资源禀赋包含很广阔的范围,产业资源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具体是生态、环境、水资源、土地资源、人文资源、住宅、物种、民族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资源要素的结合。产业振兴不是单单地将产业化实施在乡村促进农民农村走向富裕,而是推动各种生产资源全部踏入乡村的发展中,将各种要素有机结合并交互在一起,发挥协同的功能,使得乡村社会的发展能够产生新的业务形态和发展格局。它反映了乡村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和普适性,能够引领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产业振兴既要做好产业内容的多样性,也要做到资源的综合性。每一个产业要素都是纯粹的、单独的,它们之间相互包含、相互作用,表现在产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相互作用上。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要建立在自然资源保护的基础之上。产业振兴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发展,构建生态美、产业兴的美丽乡村是现代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因此,农业除了发挥农产品的功能外,还体现在生态价值的创造上,表现在休闲的乡村环境、自然景观等方面。

产业振兴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产业振兴的落脚点在全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和收益群体,农民的全面发展是乡村现代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乡村的发展重在农民的全面发展上,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农民在思想、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提升需要外界沉浸式影响,而产业发展带动资金、人员、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促进了农民对现代文明的感知、体验和享受,为全面改善农民的认识和思维注入现代能量。

二、破解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乡村产业振兴在实践层面仍然面临着多方面,亟需突破一些关键难点。具体而言,产业振兴不仅来自乡村内部的一些困境,还来自乡村外部的困境和市场的挑战。

(一)乡村内部存在的困境

一是农村“空心化”问题,导致劳动力匮乏。在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大多数青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在乡村留下了一些岁数偏大的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偏低,导致无法快速有效地采用新技术去代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存在着观念落后,无法很快应对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造成农村的产业化发展类型单一,很难产生高的经济收益,导致一些劳动力外流,形成农村“空心化”问题。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留在当地发展,农村缺乏人才和劳动力,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是基础设施和资金配置不完善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硬伤。

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发展缓慢、阻碍因素较多,在实施创新创业和产业升级过程中缺乏必要 的 资金,致使很多创新产业无法顺利开展。信息滞后和不对称也成为农村和市场联系不畅的因素,无法有效衔接在一起。如农产品单一化使得涉农金融配置不健全,借贷设计不合理,很难为农户提供有效的融资产品。另外,虽然绝对困难已经得到有效解决,但是相对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相对困难户内在的发展动力不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对乡村产业的基础设施配套和资金有效使用造成一定的难度。

(二)乡村外部存在的困境

一是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当前,单一农户已经不是追求个人自产自销和自给自足的市场了,而是要面向外部大的、专业化的市场。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乡村振兴全面实施的进程中,小农户面对这样一个规模庞大复杂的现代市场体系,承担的风险和运行资本也是较大的。因此,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二是农户参与企业合作,依附企业的惰性增强。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形式就是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签订合同进行生产、销售、流通及利益分配等。随着产业化规模和链条逐步拓展,农户和企业之间的技能和实力差距拉大、双方地位不平等在利润分配和风险承担方面,农户负担更多,且农户依赖企业而丧失了自己的技能、销售渠道、市场等,致使农户去技能化的风险愈加明显。这类农户可能就会退出农业产业化,随之又卷入外出打工和所谓“剩余劳动力”的队伍里。再者是合作社对外参与企业的规模小,经营实力弱,且产品的竞争力也非常薄弱,这对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限制和阻碍作用。没有合作社就无法构成现代化的经营体系。这也会逐层导致技术贫乏、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对产业振兴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是农户参与是文旅产业的收益往往存在关联度不大问题,对乡村产业长远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如很多旅游产业在乡村发展休闲、农家等产业,虽然增加一定农户的收入,但是很多二三产业的收益同农户收入没有形成直接的关联性。同时,有些文旅产业没有形成真正融合,造成产业间与社会利益的关联机制缺失,产业资源可能会陷入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中,造成乡村和农户的基本保障体系和利益弱化风险,导致乡村一二三产业结构失衡。

三、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途径

一是建立多元融合机制,发挥各主体功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把农村一二三产之间的融合发展从专业型、休闲型、理想型等 三 种路径进行纵向协作,通过发挥资源配置强化农业的多功能性。提高乡村产业专业化,就是要引入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形成纵向协作,通过技术和能力投入提升产业融合水平。横向联合就是对农业的生态性、文化性、组织性等发挥到产业发展中,通过美化村容村貌,打造“慢城”的乡村节奏,将传统民俗和文化元素渗入到创造价值的过程中,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经济”的和谐环境。

二是加强农业同其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具有很强的延伸性与增值性,加强对农业发展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同农业关联的产业结合,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农业可以关联农林牧渔等相关产业,可以关联制造业、流通业还有餐饮业等。伴随经济的发展,关联产业会呈现一定的发展规律,关联融合主要是要考虑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规律和要点,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色合理配置产业间的要素,优化内部结构,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关联融合的作用。

三是增强多元价值融合,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加乡村产业价值链上的依存关系。多元价值融合要着眼于整个产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以借助特色小镇的发展,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创建品牌,培养科技人才,搭建共同创造价值的平台,不断汇聚科教、文化、旅游、社区以及各类创新元素的功能,拉长多元价值的链条,改善生产和居住的乡村环境,推动乡村三产发展,构建新型、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空间,如休闲特色的农业文化、休闲旅游等。

 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创新

(一)构建多元融合的实践模式。依据地域差异性和资源禀赋,如生态 + 产业模式、文化 + 产业模式、旅游 + 产业模式、互联网+ 产业模式、金融扶持产业模式。将生态资源作为提升区域自身发展的特色优势,开发具有生态振兴的产业链,将生态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形成生态+产业模式。将区域的文化资源作为开发要素推动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将文化资源转变成经济资源,形成文化+产业模式。将旅游资源融入到旅游产业链当中,使旅游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如红色旅游扶贫、民俗发展扶贫,形成旅游+产业模式。借助互联网资源与产业结合发展“互联网 + 农户”“电商+ 农户+ 产品”等电商模式,形成互联网+产业模式。将金融资源与产业结合发展的产业模式,主要作用是打通政府、企业和农户之间的金融通道,形成金融+产业模式。

(二)促进三次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模式创新。将与农业相关的一二三产业之间进行融合发展,激励农民通过产业之间的融合从事各种经营活动,除了从事种养业,还要从事农产品的加工、流通、销售以及衍生到旅游和观光等。二三产业,从而通过附加价值的增加基于乡村原有的农业资源,对资源进行灵活利用,开发出以特色为主的新价值和新产品,产业融合过程不是简单的“相加”或“相乘”,而是将三类产业相联结、组合,延伸出更多的新业态、新产链,带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增收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建专业化生产的乡村产业链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明确各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建立可行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潜力,加快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有效衔接。建立高度发达和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配齐各生产要素,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管理秩序,增强农户与农协、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合同保险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的有效投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机制。

(四)创新短距离产业链发展模式。农业产业集聚是指在地理位势上相近的农户和加工企业以及流通企业组合在一起的互补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建立短距离供应链产业,形成大量集聚的规模,压缩运输成本,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利用乡村的生态资源优势,结合实际并因地制宜地开展产业集聚;根据农产品的种类和质量发展适合当地、具有特色的产业集聚,以特色的差异性占据竞争力。联结资源之间的优势,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有效结合。农业产业集聚可采用“政府 + 企业 + 基地 + 农户”或“政府 + 合作社+ 企业+ 基地 + 农户”的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集群。(作者:中国城镇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 厦门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谢东亚 )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标签观察思考    
观察思考

谢东亚: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12-15 21:43:07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谢东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调“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前进方向。

乡村产业振兴是推动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基础保障,是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一些系列问题的总钥匙。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起点,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大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一、明确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内涵

乡村产业振兴在于挖掘乡村产业优质资源,发挥乡村产业潜在优势,加快乡村人才创新创业,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因地制宜,通过不同地区和地理标志差异区发展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旅游业、电子商务业等,挖掘乡村的产业特色和优势,解决好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产前和产后产业的拓展问题,促进农产品产业链延长,提高产业的附加值,让农民享受地方特色产业带来的生产和加工的更多附加效益,提高农民收入,这样不仅能够留住人才而且还能吸引人才。因地制宜地配置和选择合适的产业,凸显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和配套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因地制宜、择业振兴关键在于完善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产品全生产周期的功能附加,价值附件和价值转化,确保农民增收。

产业振兴需深挖资源,建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产业发展模式。资源禀赋包含很广阔的范围,产业资源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具体是生态、环境、水资源、土地资源、人文资源、住宅、物种、民族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资源要素的结合。产业振兴不是单单地将产业化实施在乡村促进农民农村走向富裕,而是推动各种生产资源全部踏入乡村的发展中,将各种要素有机结合并交互在一起,发挥协同的功能,使得乡村社会的发展能够产生新的业务形态和发展格局。它反映了乡村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和普适性,能够引领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产业振兴既要做好产业内容的多样性,也要做到资源的综合性。每一个产业要素都是纯粹的、单独的,它们之间相互包含、相互作用,表现在产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相互作用上。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要建立在自然资源保护的基础之上。产业振兴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发展,构建生态美、产业兴的美丽乡村是现代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因此,农业除了发挥农产品的功能外,还体现在生态价值的创造上,表现在休闲的乡村环境、自然景观等方面。

产业振兴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产业振兴的落脚点在全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和收益群体,农民的全面发展是乡村现代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乡村的发展重在农民的全面发展上,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农民在思想、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提升需要外界沉浸式影响,而产业发展带动资金、人员、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促进了农民对现代文明的感知、体验和享受,为全面改善农民的认识和思维注入现代能量。

二、破解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乡村产业振兴在实践层面仍然面临着多方面,亟需突破一些关键难点。具体而言,产业振兴不仅来自乡村内部的一些困境,还来自乡村外部的困境和市场的挑战。

(一)乡村内部存在的困境

一是农村“空心化”问题,导致劳动力匮乏。在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大多数青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在乡村留下了一些岁数偏大的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偏低,导致无法快速有效地采用新技术去代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存在着观念落后,无法很快应对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造成农村的产业化发展类型单一,很难产生高的经济收益,导致一些劳动力外流,形成农村“空心化”问题。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留在当地发展,农村缺乏人才和劳动力,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是基础设施和资金配置不完善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硬伤。

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发展缓慢、阻碍因素较多,在实施创新创业和产业升级过程中缺乏必要 的 资金,致使很多创新产业无法顺利开展。信息滞后和不对称也成为农村和市场联系不畅的因素,无法有效衔接在一起。如农产品单一化使得涉农金融配置不健全,借贷设计不合理,很难为农户提供有效的融资产品。另外,虽然绝对困难已经得到有效解决,但是相对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相对困难户内在的发展动力不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对乡村产业的基础设施配套和资金有效使用造成一定的难度。

(二)乡村外部存在的困境

一是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当前,单一农户已经不是追求个人自产自销和自给自足的市场了,而是要面向外部大的、专业化的市场。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乡村振兴全面实施的进程中,小农户面对这样一个规模庞大复杂的现代市场体系,承担的风险和运行资本也是较大的。因此,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二是农户参与企业合作,依附企业的惰性增强。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形式就是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签订合同进行生产、销售、流通及利益分配等。随着产业化规模和链条逐步拓展,农户和企业之间的技能和实力差距拉大、双方地位不平等在利润分配和风险承担方面,农户负担更多,且农户依赖企业而丧失了自己的技能、销售渠道、市场等,致使农户去技能化的风险愈加明显。这类农户可能就会退出农业产业化,随之又卷入外出打工和所谓“剩余劳动力”的队伍里。再者是合作社对外参与企业的规模小,经营实力弱,且产品的竞争力也非常薄弱,这对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限制和阻碍作用。没有合作社就无法构成现代化的经营体系。这也会逐层导致技术贫乏、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对产业振兴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是农户参与是文旅产业的收益往往存在关联度不大问题,对乡村产业长远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如很多旅游产业在乡村发展休闲、农家等产业,虽然增加一定农户的收入,但是很多二三产业的收益同农户收入没有形成直接的关联性。同时,有些文旅产业没有形成真正融合,造成产业间与社会利益的关联机制缺失,产业资源可能会陷入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中,造成乡村和农户的基本保障体系和利益弱化风险,导致乡村一二三产业结构失衡。

三、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途径

一是建立多元融合机制,发挥各主体功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把农村一二三产之间的融合发展从专业型、休闲型、理想型等 三 种路径进行纵向协作,通过发挥资源配置强化农业的多功能性。提高乡村产业专业化,就是要引入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形成纵向协作,通过技术和能力投入提升产业融合水平。横向联合就是对农业的生态性、文化性、组织性等发挥到产业发展中,通过美化村容村貌,打造“慢城”的乡村节奏,将传统民俗和文化元素渗入到创造价值的过程中,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经济”的和谐环境。

二是加强农业同其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具有很强的延伸性与增值性,加强对农业发展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同农业关联的产业结合,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农业可以关联农林牧渔等相关产业,可以关联制造业、流通业还有餐饮业等。伴随经济的发展,关联产业会呈现一定的发展规律,关联融合主要是要考虑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规律和要点,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色合理配置产业间的要素,优化内部结构,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关联融合的作用。

三是增强多元价值融合,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加乡村产业价值链上的依存关系。多元价值融合要着眼于整个产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以借助特色小镇的发展,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创建品牌,培养科技人才,搭建共同创造价值的平台,不断汇聚科教、文化、旅游、社区以及各类创新元素的功能,拉长多元价值的链条,改善生产和居住的乡村环境,推动乡村三产发展,构建新型、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空间,如休闲特色的农业文化、休闲旅游等。

 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创新

(一)构建多元融合的实践模式。依据地域差异性和资源禀赋,如生态 + 产业模式、文化 + 产业模式、旅游 + 产业模式、互联网+ 产业模式、金融扶持产业模式。将生态资源作为提升区域自身发展的特色优势,开发具有生态振兴的产业链,将生态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形成生态+产业模式。将区域的文化资源作为开发要素推动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将文化资源转变成经济资源,形成文化+产业模式。将旅游资源融入到旅游产业链当中,使旅游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如红色旅游扶贫、民俗发展扶贫,形成旅游+产业模式。借助互联网资源与产业结合发展“互联网 + 农户”“电商+ 农户+ 产品”等电商模式,形成互联网+产业模式。将金融资源与产业结合发展的产业模式,主要作用是打通政府、企业和农户之间的金融通道,形成金融+产业模式。

(二)促进三次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模式创新。将与农业相关的一二三产业之间进行融合发展,激励农民通过产业之间的融合从事各种经营活动,除了从事种养业,还要从事农产品的加工、流通、销售以及衍生到旅游和观光等。二三产业,从而通过附加价值的增加基于乡村原有的农业资源,对资源进行灵活利用,开发出以特色为主的新价值和新产品,产业融合过程不是简单的“相加”或“相乘”,而是将三类产业相联结、组合,延伸出更多的新业态、新产链,带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增收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建专业化生产的乡村产业链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明确各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建立可行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潜力,加快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有效衔接。建立高度发达和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配齐各生产要素,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管理秩序,增强农户与农协、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合同保险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的有效投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机制。

(四)创新短距离产业链发展模式。农业产业集聚是指在地理位势上相近的农户和加工企业以及流通企业组合在一起的互补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建立短距离供应链产业,形成大量集聚的规模,压缩运输成本,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利用乡村的生态资源优势,结合实际并因地制宜地开展产业集聚;根据农产品的种类和质量发展适合当地、具有特色的产业集聚,以特色的差异性占据竞争力。联结资源之间的优势,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有效结合。农业产业集聚可采用“政府 + 企业 + 基地 + 农户”或“政府 + 合作社+ 企业+ 基地 + 农户”的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集群。(作者:中国城镇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 厦门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谢东亚 )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