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湖北省恩施州:驻村“尖刀班”联动发力 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

时间:2023-01-04 15:20:00来源:国家乡村振兴局作者: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武陵山腹地,是革命老区、三峡库区,面积2.4万平方公里,辖2个市、6个县,总人口402万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8个少数民族。近年来,全州聚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牢牢把握驻村工作队这支关键队伍,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和队员,严格驻村工作队“住在村、吃在村、工作在村”工作要求,累计向2118个村(社区)选派6110名驻村干部(含中央、省派驻村干部),其中第一书记2060人,并将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包村干部整合组建驻村“尖刀班”,明确责任体系,强化队伍建设,丰富工作内容,催生乡村治理新动能。

一、坚持“三方联动”,建强基层组织体系

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把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拧成一股绳,打造出强有力的一线执行团队,从责任上、机制上打通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形成“1+4+N”“三方联动”纵向到底的治理体系。一是坚持“一” 个引领。把乡村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发挥基层党组织协调各方的作用,着力推动农村网格化管理,全面建强“乡镇党委—村党组织—村民小组(网格)—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二是落实“四”级责任。建立州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和驻村单位“一把手”包村、“尖刀班”干部包组包户的责任体系,帮助发现、分析研判、推动解决问题。三是吸引“N” 方参与。全面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社会各界深度参与,整合企业家、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合力推动乡村发展。“易满成工作室”“钟大姐工作室”“连芳工作室”等多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s_b2626fecd8804496bf44a794b25d3cd5.png

茅田乡太和街村驻村干部、村民代表、法律工作者、乡贤能人等结合组成“评理说事”团

二、坚持“三治融合”,推进多元治理模式

以群众需求为目标,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强化驻村“尖刀班”作用,发挥乡村治理“乘数效应”。一是以“自治” 为基。大力推行积分制、清单制工作模式。106个村开展积分制管理试点,建立村级“红黑榜”,开设积分超市,动态展示每户积分,有效激活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村级办事事项清单制,明确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活动清单,推动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以“德治”为先。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为抓手,依托家风家教助廉基地,开设“法德大讲堂”,设置“清廉图书角”,增强道德辐射带动作用;以“最美家庭”评选、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见义勇为表彰奖励等活动为载体,营造人人点赞最美、人人争当最美的向上向善风气,建成全国文明村镇22个、省级文明村镇90个。三是以“法治”为本。按照“重心再下移,加强村一级”的思路,推进执法人员下沉一线,开展“千场宣讲”活动,建设村级综治工作中心,落实“一村一(辅)警”“一村一法律顾问”,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诉调对接、警情推送制度,打造多元化、合成式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体系,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3个。

s_73a0cd2f80bf4ee38141ca497708ff18.png

尖刀班带领群众开展“感党恩、跟党走、我脱贫、我光荣”誓师活动

三、坚持“三力齐发”,夯实乡村治理保障

始终强化驻村“尖刀班”队伍保障,从后勤保障、能力提升、资金投入上“三力齐发”,强化乡村治理队伍建设,不断夯实乡村治理保障水平。一是在后勤保障上发力。严格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按照村主职每年报酬不低于4万元、副职报酬不低于主职70%、村办公经费不低于2万元、村级事务必要支出经费不低于5万元的标准全面提升村级工作保障。二是在能力提升上发力。每年按照“州级示范、县级覆盖”原则,对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乡镇干部、换届后新任领导干部实行全员轮训。通过“走出去学、引进来教”,推动思想破冰,以武汉市对口帮扶为契机,选派20名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和339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赴武汉市先进乡村跟班学习,委托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理论提升集中培训;探索开展“书记论坛”活动,通过集中研讨统筹“看典型、学理论、讲经验、议方法、对标做”,有力推动基层党组织书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三是在资金投入上发力。建立完善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按照“大类间统筹、大类内打通”原则,实行跨部门、跨年度、跨层级统筹,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积极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引导金融资本向农村有序流动。

s_66aa1809eadc4acab28e913457d641b4.png

恩施州鹤峰县燕子镇东乡村驻村干部为村民介绍村务公开情况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驻村“尖刀班”为抓手,建强组织、联动发力、共谋发展,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乡村治理动能得到极大激发,乡村治理工作初见成效。

(一)治理力量由“弱”到“强”

驻村“尖刀班”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推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促进担当作为,帮助培育后备力量,发展年轻党员,吸引各类人才,乡村治理力量不断加强、队伍不断壮大,实现由原来的单一村级组织向以“尖刀班”为中心、各方力量协同的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经济引导力、服务向心力进一步提升。恩施市推行的“院落党建”新模式,就是针对乡村“熟人社会”特点,将散居院落划分为特色单元,组建院落党小组,由村民选出有威望、群众认可度高的老党员、村医等作为组长或院落长,组建“两长四员”(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卫生员、宣传员、调解员、联防员)队伍,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提升和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激发农村党员活力。

(二)治理效能由“粗”到“精”

驻村“尖刀班”把群众认可作为最高标准,推动规范村务运行,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模式,推进乡村治理网格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提升善治水平,推动治理从“粗放式”到“精细化”。利川市清江村建立村级基础大数据库、惠民数据库、电子共享材料库三大数据库,将农民办事的17个高频事项及13个证明事项纳入平台,村民办事的“菜单”由“纸质菜单”变为“电子菜单”,同时开发电子印章模块,实现证明事项“不见面审批”“农民办事不出户”。

(三)治理模式由“单”到“融”

驻村“尖刀班”统筹搭建平台,整合组织、宣传、民政、司法等部门资源,以各类“有形”“有趣”“有效”的活动为载体,实现治理模式由单一、分散向统筹、融合发展,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跃升,村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增强,干群管理明显改善。鹤峰县李桥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基础,以志愿服务为支撑,搭建青年公益、新乡贤调解、老年托养、儿童托管4个平台,建设创新打造“本地好人帮”志愿服务品牌,直通乡村治理“神经末梢”,实现正能量传递、互动的良性循环,推动良好家风、文明乡风的赓续传承。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乡村治理    

湖北省恩施州:驻村“尖刀班”联动发力 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

时间:2023-01-04 15:20:00

来源:国家乡村振兴局

作者: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武陵山腹地,是革命老区、三峡库区,面积2.4万平方公里,辖2个市、6个县,总人口402万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8个少数民族。近年来,全州聚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牢牢把握驻村工作队这支关键队伍,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和队员,严格驻村工作队“住在村、吃在村、工作在村”工作要求,累计向2118个村(社区)选派6110名驻村干部(含中央、省派驻村干部),其中第一书记2060人,并将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包村干部整合组建驻村“尖刀班”,明确责任体系,强化队伍建设,丰富工作内容,催生乡村治理新动能。

一、坚持“三方联动”,建强基层组织体系

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把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拧成一股绳,打造出强有力的一线执行团队,从责任上、机制上打通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形成“1+4+N”“三方联动”纵向到底的治理体系。一是坚持“一” 个引领。把乡村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发挥基层党组织协调各方的作用,着力推动农村网格化管理,全面建强“乡镇党委—村党组织—村民小组(网格)—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二是落实“四”级责任。建立州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和驻村单位“一把手”包村、“尖刀班”干部包组包户的责任体系,帮助发现、分析研判、推动解决问题。三是吸引“N” 方参与。全面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社会各界深度参与,整合企业家、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合力推动乡村发展。“易满成工作室”“钟大姐工作室”“连芳工作室”等多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s_b2626fecd8804496bf44a794b25d3cd5.png

茅田乡太和街村驻村干部、村民代表、法律工作者、乡贤能人等结合组成“评理说事”团

二、坚持“三治融合”,推进多元治理模式

以群众需求为目标,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强化驻村“尖刀班”作用,发挥乡村治理“乘数效应”。一是以“自治” 为基。大力推行积分制、清单制工作模式。106个村开展积分制管理试点,建立村级“红黑榜”,开设积分超市,动态展示每户积分,有效激活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村级办事事项清单制,明确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活动清单,推动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以“德治”为先。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为抓手,依托家风家教助廉基地,开设“法德大讲堂”,设置“清廉图书角”,增强道德辐射带动作用;以“最美家庭”评选、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见义勇为表彰奖励等活动为载体,营造人人点赞最美、人人争当最美的向上向善风气,建成全国文明村镇22个、省级文明村镇90个。三是以“法治”为本。按照“重心再下移,加强村一级”的思路,推进执法人员下沉一线,开展“千场宣讲”活动,建设村级综治工作中心,落实“一村一(辅)警”“一村一法律顾问”,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诉调对接、警情推送制度,打造多元化、合成式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体系,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3个。

s_73a0cd2f80bf4ee38141ca497708ff18.png

尖刀班带领群众开展“感党恩、跟党走、我脱贫、我光荣”誓师活动

三、坚持“三力齐发”,夯实乡村治理保障

始终强化驻村“尖刀班”队伍保障,从后勤保障、能力提升、资金投入上“三力齐发”,强化乡村治理队伍建设,不断夯实乡村治理保障水平。一是在后勤保障上发力。严格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按照村主职每年报酬不低于4万元、副职报酬不低于主职70%、村办公经费不低于2万元、村级事务必要支出经费不低于5万元的标准全面提升村级工作保障。二是在能力提升上发力。每年按照“州级示范、县级覆盖”原则,对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乡镇干部、换届后新任领导干部实行全员轮训。通过“走出去学、引进来教”,推动思想破冰,以武汉市对口帮扶为契机,选派20名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和339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赴武汉市先进乡村跟班学习,委托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理论提升集中培训;探索开展“书记论坛”活动,通过集中研讨统筹“看典型、学理论、讲经验、议方法、对标做”,有力推动基层党组织书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三是在资金投入上发力。建立完善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按照“大类间统筹、大类内打通”原则,实行跨部门、跨年度、跨层级统筹,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积极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引导金融资本向农村有序流动。

s_66aa1809eadc4acab28e913457d641b4.png

恩施州鹤峰县燕子镇东乡村驻村干部为村民介绍村务公开情况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驻村“尖刀班”为抓手,建强组织、联动发力、共谋发展,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乡村治理动能得到极大激发,乡村治理工作初见成效。

(一)治理力量由“弱”到“强”

驻村“尖刀班”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推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促进担当作为,帮助培育后备力量,发展年轻党员,吸引各类人才,乡村治理力量不断加强、队伍不断壮大,实现由原来的单一村级组织向以“尖刀班”为中心、各方力量协同的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经济引导力、服务向心力进一步提升。恩施市推行的“院落党建”新模式,就是针对乡村“熟人社会”特点,将散居院落划分为特色单元,组建院落党小组,由村民选出有威望、群众认可度高的老党员、村医等作为组长或院落长,组建“两长四员”(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卫生员、宣传员、调解员、联防员)队伍,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提升和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激发农村党员活力。

(二)治理效能由“粗”到“精”

驻村“尖刀班”把群众认可作为最高标准,推动规范村务运行,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模式,推进乡村治理网格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提升善治水平,推动治理从“粗放式”到“精细化”。利川市清江村建立村级基础大数据库、惠民数据库、电子共享材料库三大数据库,将农民办事的17个高频事项及13个证明事项纳入平台,村民办事的“菜单”由“纸质菜单”变为“电子菜单”,同时开发电子印章模块,实现证明事项“不见面审批”“农民办事不出户”。

(三)治理模式由“单”到“融”

驻村“尖刀班”统筹搭建平台,整合组织、宣传、民政、司法等部门资源,以各类“有形”“有趣”“有效”的活动为载体,实现治理模式由单一、分散向统筹、融合发展,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跃升,村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增强,干群管理明显改善。鹤峰县李桥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基础,以志愿服务为支撑,搭建青年公益、新乡贤调解、老年托养、儿童托管4个平台,建设创新打造“本地好人帮”志愿服务品牌,直通乡村治理“神经末梢”,实现正能量传递、互动的良性循环,推动良好家风、文明乡风的赓续传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