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刘志杰:赓续脱贫攻坚精神 铺展乡村振兴画卷

时间:2023-01-09 15:36:1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刘志杰

赓续脱贫攻坚精神

铺展乡村振兴画卷

刘志杰

山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建党100年、建国70多年时间,让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占同期全球减贫规模的70%以上,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划上句号,这是亘古未有的壮举,也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一、有一种力量叫思想——精准扶贫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精准脱贫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部署。为全面打赢这场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进、亲自督战,锲而不舍抓扶贫,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造福的大情怀大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涵盖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工作格局、政治保障、科学方法等方面,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科学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中国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指引,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关于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主要内容包括: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核心要义可以用“123456”概括,即:一算收入,“两不愁、三保障”,解决好“四个问题”,“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六个精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萌芽于梁家河插队时期,实践于先后在河北正定县、福建厦门市、福建宁德地区、福建省、浙江省担任领导职务时期,形成于担任党的总书记以后。这一重要论述思想深刻、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和党的领袖的深厚情怀。

二、有一段回忆叫历史——扶贫开发历史进程

回顾总结建党100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扶贫历程,不同时期的扶贫战略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摆脱贫困创造了政治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了农村土地改革,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初步建立特困人口救济为主的农村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村人口福利水平稳步提高,为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家庭承包制度取代政社合一制度,极大激发了农民劳动热情,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生产率。自1986年起国家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制定专门政策,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八七攻坚”阶段,1994年起用7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2001、2011国家发布实施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确立“两不愁、三保障”工作目标,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回顾八年精准扶贫、五年脱贫攻坚战历程,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打了一场攻坚战;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兑现了一道军令状;识贫扶贫脱贫全过程精准,下了一局精准棋;重点工程布局专项行动推进,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攻坚克难补短强弱,用了一番绣花功;干部用心用情用力,锤炼了一支生力军;统筹战疫战贫,答了一道加试题;各方参与汇聚磅礴力量,奏响了一曲大合唱。本轮脱贫攻坚是对“三农”工作的靶向体检,农村改革深层矛盾问题的集中梳理,乡村治理问题的深度探底,乡村振兴目标衔接的探索创新。跳出扶贫看扶贫,脱贫攻坚是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双重变革,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双重保障,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双重推进,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的双重解决,应变局、开新局的双重支撑。

三、有一种精神叫坚守——脱贫攻坚精神内涵

脱贫攻坚精神源于历史、融入现实、指引未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精神财富,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力量。

(一)“上下同心”凝聚攻坚伟力,集中体现了团结精神。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足迹遍布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各级党员干部勇担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氛围浓厚。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关键在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实际效能。

(二)“尽锐出战”彰显制度优势,集中体现了决胜精神。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将“脱贫攻坚”融于时代主题,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构建起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投入真金白银。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强化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增加金融资金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形成多渠道、多样化投入格局。干部真帮实扶。派出驻村工作队3.28万支9.6万人次,农村第一书记19602人。广大扶贫干部苦干实干、不计得失,以干部的责任感提升群众获得感,以工作的精准度提升群众满意度。倾注真情实意。中国社会扶贫网全省注册182.22万人,累计受捐98万元。在30个贫困县开展县际结对帮扶,帮扶资金15亿元。2309家社会组织投入资金3.26亿元。

(三)“精准务实”铸就实践品格,集中体现了科学精神。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把好“入口关”。严格流程,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大数据核查比对、动态调整,贫困识别实现从基本精准、比较精准、更加精准到动态管理常态化的升级。把好“质量关”。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实施开发式帮扶,志智双扶融为一体,带动有志想做、有事可做、有技会做、有钱能做、有人帮做;无劳动能力的落实保障性兜底政策,统筹解决“急难愁盼”,保障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居有所安、难有所帮。把好“出口关”。实施滚动脱贫规划,出台贫困退出办法,明确退出标准,逐年确定省级脱贫标准指导线,严把程序规范性,做到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

(四)“开拓创新”汲取不竭动力,集中体现了创新精神。新时代脱贫攻坚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走出有中国特色、山西特点的减贫道路。整村搬迁“六环联动”,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产业就业保障、社区治理跟进、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六环联动、闭环推进,建成集中安置区1122个,搬迁36.2万贫困人口、11万同步人口。生态扶贫“互促双赢”,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深化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产业综合增收“五大项目”,带动52.3万贫困人口增收。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建立贫困村有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贫困户有项目、有技能的“五有”机制,带动127.7万贫困人口增收。社会保障“政策兜底”,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机制,健康扶贫政策惠及贫困人口203.9万人次,农村低保惠及44.6万贫困人口,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五)“攻坚克难”锤炼斗争本领,集中体现了担当精神。发扬钉钉子精神,集中攻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攻坚深度贫困。出台攻坚深度贫困若干意见、实施意见,为深度贫困县量身定制“一县一策”,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倾斜支持,10个深度贫困县全部摘帽,336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全部实现整村搬迁,28.47万特殊贫困群体全部脱贫。统筹战疫战贫。义无反顾扛起防控责任,千方百计降低疫情影响,争分夺秒抓好重点工作,精细严实落实帮扶措施,统筹推进稳岗拓岗、复工复产、产销衔接,以精准有力措施确保决战完胜。

(六)“不负人民”践行初心宗旨,集中体现了为民精神。脱贫攻坚是最生动、最具体的群众工作,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言必信,行必果。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兑现了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这几年是脱贫攻坚力度最大、贫困人口减少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老百姓获得感是满满的。从吕梁山到太行山、从雁门关到黄河畔,到处呈现出山庄窝铺搬出来、陡坡耕地退下来、荒山荒坡绿起来、光伏产业亮起来、电商旅游火起来、转移就业走出来、基层组织强起来、群众生活好起来的崭新景象。

四、有一份情怀叫传承——继往开来振兴乡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保持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精神状态,汇聚起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强大力量。

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大目标大趋势大战略相互催生。守牢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底线,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聚焦种源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统筹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两大任务,政策科技投入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四化同步大趋势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大战略的背景下,必须以大历史观认识三农。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把脱贫攻坚伟大成果巩固好、拓展好。同时,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统筹产业和生态两大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聚焦“三大战略五大平台十大集群”产业布局和“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功能,走好有机旱作农业之路,坚定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加快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生态资源,推动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打造农村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统筹乡村布局和村庄建设两个规划,宜居宜业宜游相映成趣。把县域作为推进城乡融合的关键点,健全县域乡村体系和村庄规划。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聚焦“路、水、暖(气)、电、数、链、废、机、田、证”等重点,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往村延伸、往户覆盖。

统筹人地关系和组织化程度两个关键,党政农民社会相机而动。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围绕“确权、赋权、活权”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统筹农办牵头抓总和农业农村厅规划实施两大职能,省市县乡村相互联动。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统筹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成效考核,推动先行示范县城乡融合、引领发展,整体推进县有效衔接、稳步发展,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加快发展,蹚出有山西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回首来路,脱贫攻坚饱含磨砺;接续奋斗,新征程离不开精神。擦亮精神底色,激扬精神力量,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标签部委省市    
部委省市

刘志杰:赓续脱贫攻坚精神 铺展乡村振兴画卷

时间:2023-01-09 15:36:1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刘志杰

赓续脱贫攻坚精神

铺展乡村振兴画卷

刘志杰

山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建党100年、建国70多年时间,让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占同期全球减贫规模的70%以上,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划上句号,这是亘古未有的壮举,也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一、有一种力量叫思想——精准扶贫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精准脱贫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部署。为全面打赢这场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进、亲自督战,锲而不舍抓扶贫,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造福的大情怀大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涵盖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工作格局、政治保障、科学方法等方面,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科学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中国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指引,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关于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主要内容包括: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核心要义可以用“123456”概括,即:一算收入,“两不愁、三保障”,解决好“四个问题”,“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六个精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萌芽于梁家河插队时期,实践于先后在河北正定县、福建厦门市、福建宁德地区、福建省、浙江省担任领导职务时期,形成于担任党的总书记以后。这一重要论述思想深刻、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和党的领袖的深厚情怀。

二、有一段回忆叫历史——扶贫开发历史进程

回顾总结建党100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扶贫历程,不同时期的扶贫战略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摆脱贫困创造了政治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了农村土地改革,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初步建立特困人口救济为主的农村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村人口福利水平稳步提高,为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家庭承包制度取代政社合一制度,极大激发了农民劳动热情,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生产率。自1986年起国家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制定专门政策,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八七攻坚”阶段,1994年起用7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2001、2011国家发布实施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确立“两不愁、三保障”工作目标,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回顾八年精准扶贫、五年脱贫攻坚战历程,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打了一场攻坚战;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兑现了一道军令状;识贫扶贫脱贫全过程精准,下了一局精准棋;重点工程布局专项行动推进,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攻坚克难补短强弱,用了一番绣花功;干部用心用情用力,锤炼了一支生力军;统筹战疫战贫,答了一道加试题;各方参与汇聚磅礴力量,奏响了一曲大合唱。本轮脱贫攻坚是对“三农”工作的靶向体检,农村改革深层矛盾问题的集中梳理,乡村治理问题的深度探底,乡村振兴目标衔接的探索创新。跳出扶贫看扶贫,脱贫攻坚是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双重变革,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双重保障,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双重推进,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的双重解决,应变局、开新局的双重支撑。

三、有一种精神叫坚守——脱贫攻坚精神内涵

脱贫攻坚精神源于历史、融入现实、指引未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精神财富,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力量。

(一)“上下同心”凝聚攻坚伟力,集中体现了团结精神。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足迹遍布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各级党员干部勇担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氛围浓厚。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关键在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实际效能。

(二)“尽锐出战”彰显制度优势,集中体现了决胜精神。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将“脱贫攻坚”融于时代主题,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构建起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投入真金白银。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强化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增加金融资金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形成多渠道、多样化投入格局。干部真帮实扶。派出驻村工作队3.28万支9.6万人次,农村第一书记19602人。广大扶贫干部苦干实干、不计得失,以干部的责任感提升群众获得感,以工作的精准度提升群众满意度。倾注真情实意。中国社会扶贫网全省注册182.22万人,累计受捐98万元。在30个贫困县开展县际结对帮扶,帮扶资金15亿元。2309家社会组织投入资金3.26亿元。

(三)“精准务实”铸就实践品格,集中体现了科学精神。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把好“入口关”。严格流程,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大数据核查比对、动态调整,贫困识别实现从基本精准、比较精准、更加精准到动态管理常态化的升级。把好“质量关”。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实施开发式帮扶,志智双扶融为一体,带动有志想做、有事可做、有技会做、有钱能做、有人帮做;无劳动能力的落实保障性兜底政策,统筹解决“急难愁盼”,保障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居有所安、难有所帮。把好“出口关”。实施滚动脱贫规划,出台贫困退出办法,明确退出标准,逐年确定省级脱贫标准指导线,严把程序规范性,做到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

(四)“开拓创新”汲取不竭动力,集中体现了创新精神。新时代脱贫攻坚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走出有中国特色、山西特点的减贫道路。整村搬迁“六环联动”,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产业就业保障、社区治理跟进、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六环联动、闭环推进,建成集中安置区1122个,搬迁36.2万贫困人口、11万同步人口。生态扶贫“互促双赢”,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深化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产业综合增收“五大项目”,带动52.3万贫困人口增收。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建立贫困村有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贫困户有项目、有技能的“五有”机制,带动127.7万贫困人口增收。社会保障“政策兜底”,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机制,健康扶贫政策惠及贫困人口203.9万人次,农村低保惠及44.6万贫困人口,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五)“攻坚克难”锤炼斗争本领,集中体现了担当精神。发扬钉钉子精神,集中攻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攻坚深度贫困。出台攻坚深度贫困若干意见、实施意见,为深度贫困县量身定制“一县一策”,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倾斜支持,10个深度贫困县全部摘帽,336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全部实现整村搬迁,28.47万特殊贫困群体全部脱贫。统筹战疫战贫。义无反顾扛起防控责任,千方百计降低疫情影响,争分夺秒抓好重点工作,精细严实落实帮扶措施,统筹推进稳岗拓岗、复工复产、产销衔接,以精准有力措施确保决战完胜。

(六)“不负人民”践行初心宗旨,集中体现了为民精神。脱贫攻坚是最生动、最具体的群众工作,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言必信,行必果。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兑现了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这几年是脱贫攻坚力度最大、贫困人口减少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老百姓获得感是满满的。从吕梁山到太行山、从雁门关到黄河畔,到处呈现出山庄窝铺搬出来、陡坡耕地退下来、荒山荒坡绿起来、光伏产业亮起来、电商旅游火起来、转移就业走出来、基层组织强起来、群众生活好起来的崭新景象。

四、有一份情怀叫传承——继往开来振兴乡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保持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精神状态,汇聚起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强大力量。

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大目标大趋势大战略相互催生。守牢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底线,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聚焦种源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统筹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两大任务,政策科技投入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四化同步大趋势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大战略的背景下,必须以大历史观认识三农。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把脱贫攻坚伟大成果巩固好、拓展好。同时,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统筹产业和生态两大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聚焦“三大战略五大平台十大集群”产业布局和“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功能,走好有机旱作农业之路,坚定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加快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生态资源,推动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打造农村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统筹乡村布局和村庄建设两个规划,宜居宜业宜游相映成趣。把县域作为推进城乡融合的关键点,健全县域乡村体系和村庄规划。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聚焦“路、水、暖(气)、电、数、链、废、机、田、证”等重点,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往村延伸、往户覆盖。

统筹人地关系和组织化程度两个关键,党政农民社会相机而动。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围绕“确权、赋权、活权”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统筹农办牵头抓总和农业农村厅规划实施两大职能,省市县乡村相互联动。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统筹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成效考核,推动先行示范县城乡融合、引领发展,整体推进县有效衔接、稳步发展,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加快发展,蹚出有山西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回首来路,脱贫攻坚饱含磨砺;接续奋斗,新征程离不开精神。擦亮精神底色,激扬精神力量,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