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孔子七十二贤之一澹台灭明

时间:2023-01-10 18:01:29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刘昌国

济宁市兖州区兴隆庄街道有一个澹台墓村,因为葬有澹台灭明的墓而得名澹台墓村。

澹台灭明是鲁国武城人,澹台是复姓,名灭明,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少孔子三十九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少孔子四十九岁。”一般大家公认史记为准,认为澹台灭明比孔子小三十九岁。“行不由径”虽然是生活中一个细节,却反映了澹台灭明“为人公正无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的品质。

 “行不由径”虽然是生活中一个细节,却反映了澹台灭明“为人公正无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的品质。春秋时期,礼制崩坏,法制阙如,社会秩序主要靠约定俗成的规矩来维系。如果人人都能像澹台灭明一样严守规矩,从“行不由径”之类的小事做起,个人虽然增加了一些麻烦,多走了几步路,但社会秩序得到了维护,大家得到了方便;如果人人都图方便、走捷径、占便宜,那么社会就乱套了。

据《姓氏考略》记载,澹台一姓,是居者以地名为姓而来的。建国后文字简化,部分简为单姓“台”。在山东嘉祥县南的澹台山旁,相传古时灭明居之,即以地为姓,称澹台氏,故名为澹台灭明,字为子羽。

澹台灭明的父亲与武城宰王犯关系密切,王犯是吴国人,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兴兵伐鲁,兵临武城,鲁人担心他们与吴人暗中勾结、里应外合,鲁大夫子服景伯说:“吴师来,斯(澹台灭明之父)与之战,何患焉?且召之而至,又何求焉?(《左传·哀公八年》)”可见他的父亲在国家危难关头是深明大义、忠于国家的。

子游(即言子)也是吴国人,与王犯是同邑乡人,子游任武城宰时,澹台灭明曾在他手下做过小官,子游觉得他为人正派、做事规矩,从来不搞旁门左道、投机取巧之类的卑劣伎俩,因此对他颇为赏识,并建议孔子将其收入孔门。子游向孔子推荐澹台灭明时选取了一个最为典型的事状——“行不由径”。“径”是小路,澹台灭明平时走路只走大道,从来不抄近路、走捷径。他做人也是这样,一贯规矩本分、坦诚正直,从来不耍小聪明,不占小便宜。有时他甚至有点儿刻板迂腐,他在子游手下当差多年,如果不是公务,他决计不会跑到子游的房间去。

子游从小聪明好学,在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在武城听到优美的音乐声,曾问他:“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论语·阳货》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因孔子让子游推荐人才,子游将在武城的澹台灭明推荐给孔子。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做事只关注自己的初发心与结果,而不在乎方法(因此总能得到最好的结果,真正为人着想是真的快乐),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子曰: 女得人焉耳乎? 曰: 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

澹台灭明,字子羽,主要生活在江苏苏州。今苏州城南有澹台湖,传为其宅陷而成湖,湖口有宝带桥。民国十八年(1928年)拟建公园,惜未成;又有澹台湖大桥,飞架运河南北。澹台灭明品德高尚,位列孔子七十二贤(人物介绍详见面杨义堂先生与人合著的《孔门弟子画传》),灭明死后人们为他建立祠堂,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祀孔子及七十二贤弟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升为“金乡侯”从祀孔子。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先贤澹台子”。

子游(公元前506-443)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 比孔子小四十五岁,春秋末吴国常熟人,极力推行礼乐教化,其言行似孔子,有“南方夫子”之称;曾为武城宰(县令)。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文学科”之首。被封为“吴国公”。在苏州时我常路过干将路,在干将路铸剑牌坊路边就是有名的“言子书院”。  

平常我们常听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意思是不能够仅凭一个人的相貌来断定他是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又或者是一个坏人,这就好比海水深不可测,并不是可以用斗测量出来的一样。这句谚语典故中的“人不可貌相”就是说的澹台灭明!

孔子也有以貌取人的过失,差点错失一个贤才!可万万没有想到他后来竟创造了一套教学管理方法,其影响甚大,更是成为了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非常有影响的学派,澹台灭明的才干和品德也因此传遍了各个诸侯国。甚至就在江西南昌以前有个钟陵县因为澹台灭明的教化而改名进贤县!当孔子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感慨地说道:“我凭语言判断人,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可见,就连孔老夫子也有以貌识人看走眼的时候!

子游任武城宰时,澹台灭明曾在他手下做过小官。子游觉得他为人正派、做事规矩,从来不搞旁门左道、投机取巧之类的卑劣伎俩,因此对他颇为赏识,并建议孔子将其收入师门。

子游向孔子说,澹台灭明平时走路只走大道,从来不抄近路、走捷径。澹台灭明做人也是这样,一贯规矩本分、坦诚正直,不耍小聪明,不占小便宜,没有公事时也从来不到身为领导的子游这里走动、拉关系。

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行不由径,虽然是生活中一个细节,却反映了澹台灭明为人公正无私的品质,更表现了他不走邪路、正大光明的性格。

由于澹台灭明天生异相,面貌丑陋,长得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所以,当他去拜孔子为师时,最初孔子因见澹台灭明长相丑陋认为他没有才能, 本不愿收其为徒。因有碍于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及弟子言偃专门推荐介绍过灭明,所以才勉强收为弟子。

虽然澹台灭明被收为弟子,孔子却常是对他显得爱答不理,还时常让澹台灭明坐冷板凳。因此,他对孔夫子这种以貌取人的态度颇为失望,便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孔子,开始了自己漫长刻苦的自学历程。

对于澹台灭明的离去,孔子并没有当作一回事儿,反而是他的弟子子游对此人颇为欣赏。子游学成以后也时常找机会在孔子面前赞美澹台灭明:“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澹台灭明这个人做事从来都不投机取巧走捷径,平日没有公事也从来不到我屋里来。”但固执的孔子依然不为其所动。

澹台灭明虽然生得相貌丑陋,但却心胸宽广,他并没有因为在孔门受到冷遇而对孔子怀恨在心,而是仍以孔子为师,积极传播儒家学说。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澹台灭明在江南地区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当地跟随他学习的就有三百多人。澹台灭明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江南地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带动当地文风教化,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其才干和品德也因此传遍了当时的南方各个诸侯国。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并且葬于斯,终生再未回北方。

2017年2月27日,当时考古专家在保护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衣镜”过程中,发现上面还绘有澹台灭明等弟子圣贤的图像。镜背表面绘孔子及其多名弟子的画像,并附记生平事迹。镜背表面左上侧绘孔子像;左下侧绘子羽(澹台灭明)像也侧面说明澹台灭明在南方的影响力!

图片1.png宋高宗时子羽石刻造像,有宋高宗赵构所题赞《赠江伯》诗“惟子有道,天与异容,状虽云恶,德则其丰。南止江浥,学者云从,取士自兹,貌或非公。”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大戴礼记·五帝德第六十二》有云:孔子曰:“吾欲以颜色取人,于灭明邪改之;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吾欲以容貌取人,于师邪改之。”宰我闻之,惧,不敢见。

澹台灭明听从孔子教诲,刻苦学习,并加强自身修养,终于学有所成,跻身于名流之列,终得扬名诸侯。他到吴国讲学时,其门徒达三百之众,成一代儒师。

澹台灭明同时还是一个重义轻财的人据《括地志》记载:一次,澹台灭明身带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从波涛中跃出,对渡船成夹击之势,欲夺宝玉。澹台灭明气愤地说:“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力劫。”遂挥剑斩二蛟于河内,并将宝玉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无吝啬之意。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鲁人。数千年盛行于齐鲁大地“宁让钱,不让言”的鲁国遗风,可以从澹台灭明身上找到影子。

澹台灭明去世后,儒家传人将他列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明天启四年(1624年),在山东费县关阳司建二贤祠,主祀曾参、子游(言子)。清乾隆三年(1766年),关阳司巡检胡世祚将澹台灭明由从祀改为主祀,并将二贤祠更名为三贤祠。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粮道孙星衍将钱泳手书墓碑1座立于澹台灭明墓前。

澹台灭明的成就传进了孔老夫子的耳中,此时孔子才幡然悔悟,不禁由衷地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澹台灭明因相貌问题而被孔子轻视,但最终却以自己优秀突出的成绩得到了孔子和世人的认可,并且还成为了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真可谓是“人不可貌相”。

其实在孔门弟子中,有两个人一直不入孔子法眼:一个是经常用语言冒犯孔子的宰予(我);另一个是相貌不善、才情平庸的澹台灭明。后来他们两人先后离开孔门出仕为官(《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宰予“仕齐,为临淄大夫”;澹台灭明“仕鲁为大夫”),学以致用,光大儒学,取得不俗的成就。孔子到了晚年,想起这两个弟子,心有愧疚地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另外一个人宰予也是孔门弟子,他能说会道,利口善辩。宰予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将宰予和子羽相比较,自我反思不能紧紧凭借一个人言语和相貌来评价人的品德才能高下优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引以镜鉴。

由此可见,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是大将之才还是无能之辈,都不应该将外貌放在第一位。一个外表美丽大方的人,内心未必美丽大方;而一个相貌丑陋的人,内心也未必是丑陋的。

《史记留侯世家》文末,太史公曰: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大意是指,本来以为张良这个人身材魁梧雄壮,看到他的图画,相貌却像个美丽的女子。孔子说过:“按照相貌来评判人,在对待子羽上就有所失。”对于留侯也可以这样说。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判断失误,不仅对子羽其人产生兴趣。

后来,澹台灭明南游至江苏吴县东南居住。他的住地附近,后来地陷为湖,人称澹台湖,也就是今苏州著名的澹台湖,湖侧仍有坟可见。

依照《史记》的记载,澹台灭明是当时的鲁国武城邑人,即今山东省人。故澹台姓的始祖就是澹台灭明。

据传在山东嘉祥县的澹台山下,曾建有“澹台灭明祠”,现已被毁,只有遗迹可见矣。

澹台墓村位于山东省兖州市兴隆庄镇,地属平原,邮政区码为272101。村名由来本村历史极古老。村中有一座古墓,叫“澹台墓”。据《阙里志》记载,春秋末年,孔子弟子澹台灭明葬于此地,故得名。

清光绪十八年(1892)《邹县续志》有:“东屯社·澹台墓”原属邹县境,1948年划归滋阳县(即现在的兖州区)。文革期间墓被毁。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人)写有一首《月波楼咏怀》,其中有“澹台拔宝剑,碎璧斩长虬”。清代著名学者李超琼(1846-1909)《过宝带桥》诗:“澹台湖心暮烟起,澹台湖西暮山紫。长桥桥门五十三,叶叶归舟荡秋水。罱泥船小无遮阑,老农举首识旧官。正忧年丰尔难免,隔窗已见催租瘢。”。唐代诗人杨嗣复(783-848年),在《赋得行不由径·欲速意何成》写道:“澹台千载后,公正有遗名。”。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有诗“上湖名是实全非,只合松江鴈骛池。若与五湖通谱系,澹台湖弟太湖儿。”

据《史记正义》: 澹台子羽墓在兖州邹城县。至今兖州市有澹台墓村,有澹台子羽墓。据山东省嘉祥县澹台子羽后裔说,澹台墓村是澹台子羽墓的守墓人的后代形成的村庄,以前曾有100亩祭田,澹台子羽因居住在澹台山,风光很美,故以澹台为姓,至今嘉祥县有澹台山。子羽四个儿子,两个早夭,长子去兖州守墓,次子居澹台山守子羽祠堂,一直到现在,世居嘉祥县,中间曾经搬迁到砀山,后又迁回嘉祥县,继续守柌。嘉祥县澹台氏以嘉祥县为澹台子羽故里,兖州市澹台墓村为子羽墓所在地。

《孔子家语》卷五《子路初见》中记载:“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胜其貌;宰予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里语云:‘相马以舆,相士以居。’弗可废矣。以容取人,则失之子羽;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孔子的另外一位高徒子贡,在回答卫国将军卫子的询问时说:“被重视的时候不欣喜,被轻视的时候不发怒;如果有利于百姓,就要求自己廉洁,为君主做事,也为帮助百姓,这是澹台灭明的品行。”孔子对此评价说:“独自尊贵,独自富有,是君子感到耻辱的,这符合澹台灭明的品行。”(原文《孔子家语》卷三-“弟子行”记载: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耻也,夫也中之矣。”)

后世之人都对澹台灭明的品行称赞有加,为其人品所折服!

朱熹:“持身以灭明为法,则无苟残之羞;取人以子游为法,则无邪媚之惑。”

张居正:“夫子游以一邑宰,其取人犹若是,等而上之,宰相为天子择百僚,人主为天下择宰相,必以此类观焉,则刚方正大之士进,而奔竞谄谀之风息矣。”

澹台灭明走路从来不走捷径小路,行就一定走正道,这样的人行为端正,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可用之才,实在是个难得的正直干练之士,廉洁君子之楷模。

澹台,是人名也是地名。做人名时,它是复姓。最有名气的代表人物就是吴中百姓感念的大儒澹台灭明。此人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游学于江淮。

据传,澹台灭明当年曾到苏州吴中区,在今天澹台湖一带结庐而居,开创苏州最早的学堂,办学授道主要是在今姑苏城南的澹台湖畔,湖因其命名。在那里,澹台灭明开启了兴学易俗之风,使乡民大受其益,对整个吴地影响很大,人们尊称他为澹台子。沧海桑田、世事云烟,澹台灭明以前的居住地后来逐渐就地陷成湖。后人为纪念他,遂称此湖为澹台湖。

原文《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六十一”记载: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

  从此,吴中一带世风日上,家家能歌,户户闻弦,据说,后来灿烂的吴文化与此文脉息息相关。澹台灭明去世后,就安葬在当地(现苏州城南尹山桥南逸)。

澹台湖上还有一座宝带桥,宝带桥又名长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傍京杭大运河西侧,跨澹台湖口,与赵州桥、卢沟桥等合称为中国十大名桥。全桥用金山石筑成,桥长316.8米,桥孔53孔,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

宝带桥还有一个颇具诗情画意的盛景--宝带串月。农历中秋之月,荡舟于澹台湖中、宝带桥旁,当月亮偏西时,清澈的月光透过桥洞。微波粼粼的水面上便会出现一串月亮的影子。53个桥孔孔孔相连,53个月影月月交映,实为难得一见的奇景,诸位有机会到苏州不妨一游.也不枉是子羽先生留恋的风水宝地。

在“澹台湖”的北侧,宝带桥的北端,有一个小岛,在岛上有一座为纪念澹台灭明,而恢复重修的“澹台子祠”,祠内正中供奉着“先贤澹台灭明”的正襟危坐的塑像,左右有长桥老爷和长桥太太的坐像,供后人瞻仰、缅怀。

(作者:济宁市工会驻澹台墓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刘昌国)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标签艺术    

孔子七十二贤之一澹台灭明

时间:2023-01-10 18:01:2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刘昌国

济宁市兖州区兴隆庄街道有一个澹台墓村,因为葬有澹台灭明的墓而得名澹台墓村。

澹台灭明是鲁国武城人,澹台是复姓,名灭明,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少孔子三十九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少孔子四十九岁。”一般大家公认史记为准,认为澹台灭明比孔子小三十九岁。“行不由径”虽然是生活中一个细节,却反映了澹台灭明“为人公正无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的品质。

 “行不由径”虽然是生活中一个细节,却反映了澹台灭明“为人公正无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的品质。春秋时期,礼制崩坏,法制阙如,社会秩序主要靠约定俗成的规矩来维系。如果人人都能像澹台灭明一样严守规矩,从“行不由径”之类的小事做起,个人虽然增加了一些麻烦,多走了几步路,但社会秩序得到了维护,大家得到了方便;如果人人都图方便、走捷径、占便宜,那么社会就乱套了。

据《姓氏考略》记载,澹台一姓,是居者以地名为姓而来的。建国后文字简化,部分简为单姓“台”。在山东嘉祥县南的澹台山旁,相传古时灭明居之,即以地为姓,称澹台氏,故名为澹台灭明,字为子羽。

澹台灭明的父亲与武城宰王犯关系密切,王犯是吴国人,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兴兵伐鲁,兵临武城,鲁人担心他们与吴人暗中勾结、里应外合,鲁大夫子服景伯说:“吴师来,斯(澹台灭明之父)与之战,何患焉?且召之而至,又何求焉?(《左传·哀公八年》)”可见他的父亲在国家危难关头是深明大义、忠于国家的。

子游(即言子)也是吴国人,与王犯是同邑乡人,子游任武城宰时,澹台灭明曾在他手下做过小官,子游觉得他为人正派、做事规矩,从来不搞旁门左道、投机取巧之类的卑劣伎俩,因此对他颇为赏识,并建议孔子将其收入孔门。子游向孔子推荐澹台灭明时选取了一个最为典型的事状——“行不由径”。“径”是小路,澹台灭明平时走路只走大道,从来不抄近路、走捷径。他做人也是这样,一贯规矩本分、坦诚正直,从来不耍小聪明,不占小便宜。有时他甚至有点儿刻板迂腐,他在子游手下当差多年,如果不是公务,他决计不会跑到子游的房间去。

子游从小聪明好学,在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在武城听到优美的音乐声,曾问他:“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论语·阳货》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因孔子让子游推荐人才,子游将在武城的澹台灭明推荐给孔子。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做事只关注自己的初发心与结果,而不在乎方法(因此总能得到最好的结果,真正为人着想是真的快乐),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子曰: 女得人焉耳乎? 曰: 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

澹台灭明,字子羽,主要生活在江苏苏州。今苏州城南有澹台湖,传为其宅陷而成湖,湖口有宝带桥。民国十八年(1928年)拟建公园,惜未成;又有澹台湖大桥,飞架运河南北。澹台灭明品德高尚,位列孔子七十二贤(人物介绍详见面杨义堂先生与人合著的《孔门弟子画传》),灭明死后人们为他建立祠堂,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祀孔子及七十二贤弟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升为“金乡侯”从祀孔子。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先贤澹台子”。

子游(公元前506-443)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 比孔子小四十五岁,春秋末吴国常熟人,极力推行礼乐教化,其言行似孔子,有“南方夫子”之称;曾为武城宰(县令)。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文学科”之首。被封为“吴国公”。在苏州时我常路过干将路,在干将路铸剑牌坊路边就是有名的“言子书院”。  

平常我们常听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意思是不能够仅凭一个人的相貌来断定他是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又或者是一个坏人,这就好比海水深不可测,并不是可以用斗测量出来的一样。这句谚语典故中的“人不可貌相”就是说的澹台灭明!

孔子也有以貌取人的过失,差点错失一个贤才!可万万没有想到他后来竟创造了一套教学管理方法,其影响甚大,更是成为了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非常有影响的学派,澹台灭明的才干和品德也因此传遍了各个诸侯国。甚至就在江西南昌以前有个钟陵县因为澹台灭明的教化而改名进贤县!当孔子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感慨地说道:“我凭语言判断人,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可见,就连孔老夫子也有以貌识人看走眼的时候!

子游任武城宰时,澹台灭明曾在他手下做过小官。子游觉得他为人正派、做事规矩,从来不搞旁门左道、投机取巧之类的卑劣伎俩,因此对他颇为赏识,并建议孔子将其收入师门。

子游向孔子说,澹台灭明平时走路只走大道,从来不抄近路、走捷径。澹台灭明做人也是这样,一贯规矩本分、坦诚正直,不耍小聪明,不占小便宜,没有公事时也从来不到身为领导的子游这里走动、拉关系。

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行不由径,虽然是生活中一个细节,却反映了澹台灭明为人公正无私的品质,更表现了他不走邪路、正大光明的性格。

由于澹台灭明天生异相,面貌丑陋,长得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所以,当他去拜孔子为师时,最初孔子因见澹台灭明长相丑陋认为他没有才能, 本不愿收其为徒。因有碍于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及弟子言偃专门推荐介绍过灭明,所以才勉强收为弟子。

虽然澹台灭明被收为弟子,孔子却常是对他显得爱答不理,还时常让澹台灭明坐冷板凳。因此,他对孔夫子这种以貌取人的态度颇为失望,便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孔子,开始了自己漫长刻苦的自学历程。

对于澹台灭明的离去,孔子并没有当作一回事儿,反而是他的弟子子游对此人颇为欣赏。子游学成以后也时常找机会在孔子面前赞美澹台灭明:“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澹台灭明这个人做事从来都不投机取巧走捷径,平日没有公事也从来不到我屋里来。”但固执的孔子依然不为其所动。

澹台灭明虽然生得相貌丑陋,但却心胸宽广,他并没有因为在孔门受到冷遇而对孔子怀恨在心,而是仍以孔子为师,积极传播儒家学说。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澹台灭明在江南地区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当地跟随他学习的就有三百多人。澹台灭明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江南地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带动当地文风教化,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其才干和品德也因此传遍了当时的南方各个诸侯国。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并且葬于斯,终生再未回北方。

2017年2月27日,当时考古专家在保护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衣镜”过程中,发现上面还绘有澹台灭明等弟子圣贤的图像。镜背表面绘孔子及其多名弟子的画像,并附记生平事迹。镜背表面左上侧绘孔子像;左下侧绘子羽(澹台灭明)像也侧面说明澹台灭明在南方的影响力!

图片1.png宋高宗时子羽石刻造像,有宋高宗赵构所题赞《赠江伯》诗“惟子有道,天与异容,状虽云恶,德则其丰。南止江浥,学者云从,取士自兹,貌或非公。”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大戴礼记·五帝德第六十二》有云:孔子曰:“吾欲以颜色取人,于灭明邪改之;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吾欲以容貌取人,于师邪改之。”宰我闻之,惧,不敢见。

澹台灭明听从孔子教诲,刻苦学习,并加强自身修养,终于学有所成,跻身于名流之列,终得扬名诸侯。他到吴国讲学时,其门徒达三百之众,成一代儒师。

澹台灭明同时还是一个重义轻财的人据《括地志》记载:一次,澹台灭明身带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从波涛中跃出,对渡船成夹击之势,欲夺宝玉。澹台灭明气愤地说:“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力劫。”遂挥剑斩二蛟于河内,并将宝玉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无吝啬之意。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鲁人。数千年盛行于齐鲁大地“宁让钱,不让言”的鲁国遗风,可以从澹台灭明身上找到影子。

澹台灭明去世后,儒家传人将他列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明天启四年(1624年),在山东费县关阳司建二贤祠,主祀曾参、子游(言子)。清乾隆三年(1766年),关阳司巡检胡世祚将澹台灭明由从祀改为主祀,并将二贤祠更名为三贤祠。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粮道孙星衍将钱泳手书墓碑1座立于澹台灭明墓前。

澹台灭明的成就传进了孔老夫子的耳中,此时孔子才幡然悔悟,不禁由衷地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澹台灭明因相貌问题而被孔子轻视,但最终却以自己优秀突出的成绩得到了孔子和世人的认可,并且还成为了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真可谓是“人不可貌相”。

其实在孔门弟子中,有两个人一直不入孔子法眼:一个是经常用语言冒犯孔子的宰予(我);另一个是相貌不善、才情平庸的澹台灭明。后来他们两人先后离开孔门出仕为官(《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宰予“仕齐,为临淄大夫”;澹台灭明“仕鲁为大夫”),学以致用,光大儒学,取得不俗的成就。孔子到了晚年,想起这两个弟子,心有愧疚地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另外一个人宰予也是孔门弟子,他能说会道,利口善辩。宰予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将宰予和子羽相比较,自我反思不能紧紧凭借一个人言语和相貌来评价人的品德才能高下优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引以镜鉴。

由此可见,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是大将之才还是无能之辈,都不应该将外貌放在第一位。一个外表美丽大方的人,内心未必美丽大方;而一个相貌丑陋的人,内心也未必是丑陋的。

《史记留侯世家》文末,太史公曰: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大意是指,本来以为张良这个人身材魁梧雄壮,看到他的图画,相貌却像个美丽的女子。孔子说过:“按照相貌来评判人,在对待子羽上就有所失。”对于留侯也可以这样说。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判断失误,不仅对子羽其人产生兴趣。

后来,澹台灭明南游至江苏吴县东南居住。他的住地附近,后来地陷为湖,人称澹台湖,也就是今苏州著名的澹台湖,湖侧仍有坟可见。

依照《史记》的记载,澹台灭明是当时的鲁国武城邑人,即今山东省人。故澹台姓的始祖就是澹台灭明。

据传在山东嘉祥县的澹台山下,曾建有“澹台灭明祠”,现已被毁,只有遗迹可见矣。

澹台墓村位于山东省兖州市兴隆庄镇,地属平原,邮政区码为272101。村名由来本村历史极古老。村中有一座古墓,叫“澹台墓”。据《阙里志》记载,春秋末年,孔子弟子澹台灭明葬于此地,故得名。

清光绪十八年(1892)《邹县续志》有:“东屯社·澹台墓”原属邹县境,1948年划归滋阳县(即现在的兖州区)。文革期间墓被毁。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人)写有一首《月波楼咏怀》,其中有“澹台拔宝剑,碎璧斩长虬”。清代著名学者李超琼(1846-1909)《过宝带桥》诗:“澹台湖心暮烟起,澹台湖西暮山紫。长桥桥门五十三,叶叶归舟荡秋水。罱泥船小无遮阑,老农举首识旧官。正忧年丰尔难免,隔窗已见催租瘢。”。唐代诗人杨嗣复(783-848年),在《赋得行不由径·欲速意何成》写道:“澹台千载后,公正有遗名。”。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有诗“上湖名是实全非,只合松江鴈骛池。若与五湖通谱系,澹台湖弟太湖儿。”

据《史记正义》: 澹台子羽墓在兖州邹城县。至今兖州市有澹台墓村,有澹台子羽墓。据山东省嘉祥县澹台子羽后裔说,澹台墓村是澹台子羽墓的守墓人的后代形成的村庄,以前曾有100亩祭田,澹台子羽因居住在澹台山,风光很美,故以澹台为姓,至今嘉祥县有澹台山。子羽四个儿子,两个早夭,长子去兖州守墓,次子居澹台山守子羽祠堂,一直到现在,世居嘉祥县,中间曾经搬迁到砀山,后又迁回嘉祥县,继续守柌。嘉祥县澹台氏以嘉祥县为澹台子羽故里,兖州市澹台墓村为子羽墓所在地。

《孔子家语》卷五《子路初见》中记载:“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胜其貌;宰予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里语云:‘相马以舆,相士以居。’弗可废矣。以容取人,则失之子羽;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孔子的另外一位高徒子贡,在回答卫国将军卫子的询问时说:“被重视的时候不欣喜,被轻视的时候不发怒;如果有利于百姓,就要求自己廉洁,为君主做事,也为帮助百姓,这是澹台灭明的品行。”孔子对此评价说:“独自尊贵,独自富有,是君子感到耻辱的,这符合澹台灭明的品行。”(原文《孔子家语》卷三-“弟子行”记载: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耻也,夫也中之矣。”)

后世之人都对澹台灭明的品行称赞有加,为其人品所折服!

朱熹:“持身以灭明为法,则无苟残之羞;取人以子游为法,则无邪媚之惑。”

张居正:“夫子游以一邑宰,其取人犹若是,等而上之,宰相为天子择百僚,人主为天下择宰相,必以此类观焉,则刚方正大之士进,而奔竞谄谀之风息矣。”

澹台灭明走路从来不走捷径小路,行就一定走正道,这样的人行为端正,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可用之才,实在是个难得的正直干练之士,廉洁君子之楷模。

澹台,是人名也是地名。做人名时,它是复姓。最有名气的代表人物就是吴中百姓感念的大儒澹台灭明。此人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游学于江淮。

据传,澹台灭明当年曾到苏州吴中区,在今天澹台湖一带结庐而居,开创苏州最早的学堂,办学授道主要是在今姑苏城南的澹台湖畔,湖因其命名。在那里,澹台灭明开启了兴学易俗之风,使乡民大受其益,对整个吴地影响很大,人们尊称他为澹台子。沧海桑田、世事云烟,澹台灭明以前的居住地后来逐渐就地陷成湖。后人为纪念他,遂称此湖为澹台湖。

原文《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六十一”记载: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

  从此,吴中一带世风日上,家家能歌,户户闻弦,据说,后来灿烂的吴文化与此文脉息息相关。澹台灭明去世后,就安葬在当地(现苏州城南尹山桥南逸)。

澹台湖上还有一座宝带桥,宝带桥又名长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傍京杭大运河西侧,跨澹台湖口,与赵州桥、卢沟桥等合称为中国十大名桥。全桥用金山石筑成,桥长316.8米,桥孔53孔,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

宝带桥还有一个颇具诗情画意的盛景--宝带串月。农历中秋之月,荡舟于澹台湖中、宝带桥旁,当月亮偏西时,清澈的月光透过桥洞。微波粼粼的水面上便会出现一串月亮的影子。53个桥孔孔孔相连,53个月影月月交映,实为难得一见的奇景,诸位有机会到苏州不妨一游.也不枉是子羽先生留恋的风水宝地。

在“澹台湖”的北侧,宝带桥的北端,有一个小岛,在岛上有一座为纪念澹台灭明,而恢复重修的“澹台子祠”,祠内正中供奉着“先贤澹台灭明”的正襟危坐的塑像,左右有长桥老爷和长桥太太的坐像,供后人瞻仰、缅怀。

(作者:济宁市工会驻澹台墓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刘昌国)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