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王贵权:我和我的红桥村

时间:2023-01-06 14:24: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1期作者:王贵权

我叫王贵权,是安徽省文化投资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员工。2021年6月,作为安徽省第八批选派干部,我来到合肥市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一年多的时间,我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切实感受到了红桥村的每一处细微变化,也在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了与村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第64页-56.PNG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驻村第一书记王贵权(左一)查看高粱长势。

走村入户“红桥通”

驻村伊始,村庄不熟、村情不知、村民不识,是摆在我面前的首要问题。为尽快熟悉情况,打开局面,我带领驻村工作队通过和村民聊天、与村干部谈话、到田间地头看生产生活情况,逐步掌握了村情民情。

当面临突发状况的时候,我们对村情的熟悉就能帮大忙。2021年7月8日晚,红桥村遭遇特大暴雨,为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和村干部一起,连夜逐户进行隐患排查,现场查看道路通行是否受阻、村民房屋是否安全、庭院排水是否顺畅等,并叮嘱村民提高安全意识、注意饮食卫生,谨防次生灾害。忙碌到第二天凌晨,暴雨才停了下来,虽然大家已经疲惫不堪,但为了不留一处安全隐患,我们又进行了一次全覆盖、拉网式大检查,同时向村民宣传安全注意事项,提升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

村情的掌握,也让我可以为当地村民提供最贴心的服务,提早解决问题。

在2021年高考中,村民刘为国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但刘为国患有慢性病,需长期服药,家庭开支仅靠妻子在外务工维持,一时难以筹措孩子的大学学费。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带领驻村工作队主动到刘为国家走访,一方面安慰他不要太担心学费问题,鼓励他继续为孩子入学做好准备事宜,一方面以驻村工作队名义,向县团委等部门反映,帮助其申请“希望工程”资助。最终,在9月份入学之前,将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助学金送到刘为国的手中,帮助他的孩子顺利入学。

随着一件件小事的落地、落实,我从“村里客”变成了“村里人”,也让我意识到“走过田间地头、巷尾村头,才能走进老百姓的心头。”如今,走在村里,村民都会主动跟我打招呼、拉家常,我对村情村貌、户情户貌等情况也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成为了地道的“红桥通”。

第65页-57.PNG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高粱喜获丰收。

“红桥经验”美名扬

红桥村地处江淮分水岭,户籍人口2183人,耕地面积6000亩,2016年实现脱贫。2018年,村里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推进“三变”改革,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土地到村、规模经营、利益共享”的“红桥经验”,既有效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吸引了各地考察团前来学习交流。

面对络绎不绝的考察团,我们发现,要讲好讲透自己的发展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村里接待经验不够丰富,宣讲内容不成体系,整体效果不够理想。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带领工作队主动承担相关工作,多维度梳理村庄的发展脉络。我们向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请教,了解他们记忆中的红桥;与村“两委”干部访谈,倾听红桥的奋斗历程;和群众交流,分享他们经历的变化与收获的体验……红桥村的发展历程在我眼前一一展开。这里面既有修路架桥、抗旱接水、农田整治、村企发展的“小村大事”,也有调节纠纷矛盾、解决急难愁盼、为民服务的“家长里短”。

由此,我看到了红桥人一路风雨兼程的发展历程,更领悟到了“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红桥精神,这也激励着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扎实、踏实地开展驻村工作。

在大量“口述史料”基础上,我利用自己在省直文化单位的工作经验,开始为红桥故事寻找叙述生动、逻辑清晰的框架与风格。最终,我以小切口呈现大变化,以小故事讲透大主题,把我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以情景化、故事化的方式融入宣讲内容,细腻讲述修路接水、高标农田、集体耕作、村企发展、土地分红等重大事件和节点,全方位展现红桥人的脱贫攻坚精神和乡村振兴新风貌。

“听了您的讲解,我们感受到了红桥村活力四射的集体经济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真是收获满满,不虚此行。”一位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的考察者,参观后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截至2022年底,红桥村累计接待各类考察交流团100余批次,参观人数 1200人左右,红桥村也在我和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形成了“人人都是宣传员,个个都是传播者”的良好氛围。

红桥故事提高了村庄知名度,增强了村民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红桥经验”也被快速复制、推广到其他地方。

第66页-58.PNG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通过实施一桌家宴项目,让废弃民宅旧貌换新颜。

集体经济底气足

“红桥经验”是对过去几年村庄发展的总结。如何延伸“红桥经验”,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我驻村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带领工作队,与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工作,晚上一起研读政策、探讨业务,白天一道跑市场、谈合作、找路子,邀请“三农”领域的专家,来村把脉问诊集体经济,还曾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西王村等地学习当地发展经验、开拓视野。经过深入研讨,我们明确了红桥村的发展思路:夯实党建引领,拓展“红桥经验”,以“引进来走出去”的具体举措,走好“产村融合,经营村庄”的路子。

为打造“一村一品”,壮大菜籽油产业,红桥村2021年拆除了老油厂,建起了新的油料加工厂,为运营好、发挥好现代化设备作用,我们决定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和村“两委”积极对接多方资源、洽谈意向客商,最终决定引入专业的运营团队来合作经营村里的油料加工厂。这种合作不是简单的“一租了之”,当甩手掌柜,而是采用股权合作,深度绑定村集体与运营团队,同时又给予运营团队充分的独立权限。这种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方式,激发了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盘活了本村的油料加工相关资源,也为集体经济注入了新动能。

油料加工厂每年可消耗7000吨油菜籽,生产2500吨菜籽油,已吸纳5位村民就业。

同时,为更好地激发乡村活力、发展乡村产业,我们还探索实施了一桌家宴项目。为此,红桥村集体收购5处废弃民宅,将其改造为兼具农家乐和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田园生活体验场所,在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的同时,为农村留守妇女开设厨艺、插花、茶艺等技能培训班,不仅令昔日闲置的老屋焕发了“新活力”,还圆了村里妇女的就业梦。“有了一技之能,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既有收入,又能照顾家。”村民谢国青说。

在我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以及所有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红桥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齐头并进,村集体经济呈现“滚雪球”的发展态势。2022年,红桥村获评安徽省“三变”改革典型示范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0万元。

乡村是诗人心中的远方,而对我来说,更多的是责任和坚守,是“时时放心不下”的情怀。驻村路上,我将继续主动融入乡村、融入群众,高举一面旗帜,扛起驻村帮扶的政治责任,擦亮驻村第一书记的青春底色。

(作者系安徽省文化投资运营有限责任公司驻合肥市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派驻第一书记)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驻村故事    

王贵权:我和我的红桥村

时间:2023-01-06 14:24: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1期

作者:王贵权

我叫王贵权,是安徽省文化投资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员工。2021年6月,作为安徽省第八批选派干部,我来到合肥市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一年多的时间,我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切实感受到了红桥村的每一处细微变化,也在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了与村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第64页-56.PNG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驻村第一书记王贵权(左一)查看高粱长势。

走村入户“红桥通”

驻村伊始,村庄不熟、村情不知、村民不识,是摆在我面前的首要问题。为尽快熟悉情况,打开局面,我带领驻村工作队通过和村民聊天、与村干部谈话、到田间地头看生产生活情况,逐步掌握了村情民情。

当面临突发状况的时候,我们对村情的熟悉就能帮大忙。2021年7月8日晚,红桥村遭遇特大暴雨,为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和村干部一起,连夜逐户进行隐患排查,现场查看道路通行是否受阻、村民房屋是否安全、庭院排水是否顺畅等,并叮嘱村民提高安全意识、注意饮食卫生,谨防次生灾害。忙碌到第二天凌晨,暴雨才停了下来,虽然大家已经疲惫不堪,但为了不留一处安全隐患,我们又进行了一次全覆盖、拉网式大检查,同时向村民宣传安全注意事项,提升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

村情的掌握,也让我可以为当地村民提供最贴心的服务,提早解决问题。

在2021年高考中,村民刘为国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但刘为国患有慢性病,需长期服药,家庭开支仅靠妻子在外务工维持,一时难以筹措孩子的大学学费。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带领驻村工作队主动到刘为国家走访,一方面安慰他不要太担心学费问题,鼓励他继续为孩子入学做好准备事宜,一方面以驻村工作队名义,向县团委等部门反映,帮助其申请“希望工程”资助。最终,在9月份入学之前,将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助学金送到刘为国的手中,帮助他的孩子顺利入学。

随着一件件小事的落地、落实,我从“村里客”变成了“村里人”,也让我意识到“走过田间地头、巷尾村头,才能走进老百姓的心头。”如今,走在村里,村民都会主动跟我打招呼、拉家常,我对村情村貌、户情户貌等情况也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成为了地道的“红桥通”。

第65页-57.PNG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高粱喜获丰收。

“红桥经验”美名扬

红桥村地处江淮分水岭,户籍人口2183人,耕地面积6000亩,2016年实现脱贫。2018年,村里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推进“三变”改革,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土地到村、规模经营、利益共享”的“红桥经验”,既有效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吸引了各地考察团前来学习交流。

面对络绎不绝的考察团,我们发现,要讲好讲透自己的发展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村里接待经验不够丰富,宣讲内容不成体系,整体效果不够理想。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带领工作队主动承担相关工作,多维度梳理村庄的发展脉络。我们向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请教,了解他们记忆中的红桥;与村“两委”干部访谈,倾听红桥的奋斗历程;和群众交流,分享他们经历的变化与收获的体验……红桥村的发展历程在我眼前一一展开。这里面既有修路架桥、抗旱接水、农田整治、村企发展的“小村大事”,也有调节纠纷矛盾、解决急难愁盼、为民服务的“家长里短”。

由此,我看到了红桥人一路风雨兼程的发展历程,更领悟到了“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红桥精神,这也激励着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扎实、踏实地开展驻村工作。

在大量“口述史料”基础上,我利用自己在省直文化单位的工作经验,开始为红桥故事寻找叙述生动、逻辑清晰的框架与风格。最终,我以小切口呈现大变化,以小故事讲透大主题,把我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以情景化、故事化的方式融入宣讲内容,细腻讲述修路接水、高标农田、集体耕作、村企发展、土地分红等重大事件和节点,全方位展现红桥人的脱贫攻坚精神和乡村振兴新风貌。

“听了您的讲解,我们感受到了红桥村活力四射的集体经济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真是收获满满,不虚此行。”一位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的考察者,参观后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截至2022年底,红桥村累计接待各类考察交流团100余批次,参观人数 1200人左右,红桥村也在我和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形成了“人人都是宣传员,个个都是传播者”的良好氛围。

红桥故事提高了村庄知名度,增强了村民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红桥经验”也被快速复制、推广到其他地方。

第66页-58.PNG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通过实施一桌家宴项目,让废弃民宅旧貌换新颜。

集体经济底气足

“红桥经验”是对过去几年村庄发展的总结。如何延伸“红桥经验”,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我驻村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带领工作队,与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工作,晚上一起研读政策、探讨业务,白天一道跑市场、谈合作、找路子,邀请“三农”领域的专家,来村把脉问诊集体经济,还曾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西王村等地学习当地发展经验、开拓视野。经过深入研讨,我们明确了红桥村的发展思路:夯实党建引领,拓展“红桥经验”,以“引进来走出去”的具体举措,走好“产村融合,经营村庄”的路子。

为打造“一村一品”,壮大菜籽油产业,红桥村2021年拆除了老油厂,建起了新的油料加工厂,为运营好、发挥好现代化设备作用,我们决定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和村“两委”积极对接多方资源、洽谈意向客商,最终决定引入专业的运营团队来合作经营村里的油料加工厂。这种合作不是简单的“一租了之”,当甩手掌柜,而是采用股权合作,深度绑定村集体与运营团队,同时又给予运营团队充分的独立权限。这种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方式,激发了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盘活了本村的油料加工相关资源,也为集体经济注入了新动能。

油料加工厂每年可消耗7000吨油菜籽,生产2500吨菜籽油,已吸纳5位村民就业。

同时,为更好地激发乡村活力、发展乡村产业,我们还探索实施了一桌家宴项目。为此,红桥村集体收购5处废弃民宅,将其改造为兼具农家乐和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田园生活体验场所,在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的同时,为农村留守妇女开设厨艺、插花、茶艺等技能培训班,不仅令昔日闲置的老屋焕发了“新活力”,还圆了村里妇女的就业梦。“有了一技之能,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既有收入,又能照顾家。”村民谢国青说。

在我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以及所有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红桥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齐头并进,村集体经济呈现“滚雪球”的发展态势。2022年,红桥村获评安徽省“三变”改革典型示范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0万元。

乡村是诗人心中的远方,而对我来说,更多的是责任和坚守,是“时时放心不下”的情怀。驻村路上,我将继续主动融入乡村、融入群众,高举一面旗帜,扛起驻村帮扶的政治责任,擦亮驻村第一书记的青春底色。

(作者系安徽省文化投资运营有限责任公司驻合肥市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派驻第一书记)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