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刘焕鑫: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2-07 11:00: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3期作者:刘焕鑫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多个重要会议、重大场合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先后到山西、海南、新疆、四川、陕西、河南等地考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情况,强调要持续抓紧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累计识别纳入监测对象中,65.3%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三保障”、饮水安全和兜底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脱贫劳动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务工就业规模达到3277.9万人,同比增加132.9万人。脱贫人口收入较快增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342元,同比增长14.3%,增幅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的增速。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强调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外出考察就到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了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情况,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实现,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老乡们过上了好日子,但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

2022年1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2022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2023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全国广大农民朋友,向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同志们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并对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提出要求。各级乡村振兴局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紧密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第10页-6.PNG

2023年1月19日,全国乡村振兴局长会议在京召开。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出席会议并讲话。 侯春博/摄

一、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落实好一个机制。即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这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制度性安排,是做好有效衔接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要持续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强化政策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局将在总结各地执行情况基础上,对《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指南(试行)》进行修订完善并正式印发实施。各地要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度,结合实际制作政策“明白纸”,推行“一码通”,努力让所有农户都了解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政策。拓展监测渠道。在通过个人申报、干部走访、部门筛查预警三个渠道开展常态化监测的基础上,用好12317等平台,及时核实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做到不漏一户一人。开展集中排查。2023年第二季度在全国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及时解决因疫情影响、自然灾害、严重疾病等引发的返贫致贫风险隐患。强化精准施策。对家庭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至少落实一项开发式帮扶措施,引导勤劳致富;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做好兜底保障;对弱劳力半劳力,要创造条件探索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

(二)抓牢两个重点区域。即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这是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重点工作。抓好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地要认真落实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统筹整合各类资源,打出政策组合拳,加快实施补短板促发展项目,集中力量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要深入实施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更好发挥科技特派团作用。国家乡村振兴局将组织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成效监测评价,及时掌握帮扶进展情况和取得成效。抓好3.5万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各地要持续跟踪监测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深入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加大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完善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实搬迁群众户籍管理、合法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工作举措,提升安置社区治理水平,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国家乡村振兴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推动解决搬迁人口新增住房需求等现实问题。

(三)用好四支帮扶力量。即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抓好东西部协作。继续签订年度协作协议,围绕项目建设、劳务协作、园区共建、产业协作、干部人才交流、消费帮扶等细化任务和举措。要围绕促进协作地区脱贫县加快发展,加大产业转移和项目引进力度,努力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要围绕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深化劳务协作,想方设法帮助脱贫劳动力稳在岗位、稳在就业地。各地也要结合实际,深化省域内区域协作帮扶,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抓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国家层面将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原则对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结对关系进行调整优化,动员更多中央单位参与定点帮扶工作,实现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覆盖。各地要主动加强对接,搞好协调服务,充分发挥中央单位帮扶优势,并统筹推进省内定点帮扶,形成工作合力。定点帮扶单位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方面下更大功夫。抓好驻村帮扶。2023年,多数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将要进行轮换。要坚持县级统筹、精准选派,根据不同类型村的需要,因村派人、科学组队。要强化派出单位联村帮扶,切实发挥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在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要加强对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培训和管理,使其把更多精力放在助推当地产业发展上。抓好社会力量帮扶。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到脱贫县投资兴业、开展帮扶。会同民政部进一步动员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搭建参与平台,完善参与机制,打造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品牌,激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活力。

(四)防范化解七类风险。即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帮扶产业发展、稳岗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自然灾害、社会稳定、涉贫舆情风险。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各级乡村振兴局要落实好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防范化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域风险的指导意见》,把防范化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域风险作为年度重点任务作出安排。要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全方位梳理排查风险点,把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隐患摸清楚搞明白,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对七类风险要逐一制定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抓实抓细各项帮扶措施落实,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要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信息共享机制、风险防控会商制度、风险快速应对机制,主动加强与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齐抓共管防风险保稳定的工作合力,牢牢把握主动权。

二、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一)培育提升产业。这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支撑。要选准发展方向。脱贫县要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个头等大事找准结合点和突破口,特别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开发一批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特色农牧渔产品。要强化规划引领,坚持一张好的蓝图绘到底。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要补上产业短板弱项。着眼既有利于生产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活品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建好产业发展所需的道路供水、用电用气、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选好经营模式。因地制宜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干、村企合作一起干,村里建设施租给龙头企业、产业发展带头人干,或者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干等方式发展帮扶产业。加大衔接资金对到人到户帮扶项目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批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重点县、乡、村、户,以点带面推动庭院经济发展,争取见到更大成效。要健全并落实好联农带农机制。对财政资金和帮扶资金支持的经营性帮扶项目,推动经营主体与农户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增加经营性收入;支持经营主体拓宽用工渠道,扩大用工数量,积极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引导支持农户以资金、土地、房屋、自有设备等资产入股经营主体,增加农户财产性收益。要持续开展消费帮扶行动。继续组织东部省市、有关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电商平台企业等参与消费帮扶集中行动,拓宽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对接建立市场化消费帮扶机制,及时化解市场风险。

(二)积极扩大就业。这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现实途径。要抢抓机遇,用好用足国家扩大有效投资和拉动内需的各项政策,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做好扩大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这篇文章。要把握脱贫群众就业规律,顺应就近就地务工比重逐步提升的趋势,在“一稳、两拓、两创、两提升”上下功夫“。一稳”,就是要稳住务工就业规模,确保脱贫群众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对尚未外出务工的脱贫群众,用好用足现有就业帮扶政策,组织动员更多有意愿、有劳动能力的脱贫群众外出务工就业;对已外出务工的脱贫群众,精准落实稳岗就业政策措施,将其稳在务工地、稳在企业、稳在岗位;对返乡回流脱贫群众,帮助其二次务工、本地就业、发展产业;对无法外出务工的弱劳力、半劳力,做好兜底安置“。两拓”,就是要拓展就业空间,拓宽就业渠道,让脱贫人口务工就业的岗位更多、渠道更宽。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和省内协作,鼓励建立区域性劳务协作联盟,实现区域内信息共享、培训联动、岗位对接,支持脱贫人口外出务工,拓展就业空间。推动脱贫地区结合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打造和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完善就业创业帮扶措施,支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脱贫群众创新创业、自主择业,拓宽就业渠道。“两创”,就是要创品牌、创机制。推动脱贫地区从本地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就业传统、脱贫劳动力特点出发,通过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技能化开发、规模化输出、产业化发展,分类打造一批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技能特点的劳务品牌。发挥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万企兴万村等帮扶渠道作用,支持脱贫县引进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探索建立“企业+就业帮扶车间”运营机制,增强就业帮扶车间带动脱贫群众就业增收能力。“两提升”,即提升就业质量、提升政策效能,让脱贫群众获得更多政策红利。加强区域性劳务品牌建设,围绕地域特色、优势产业、市场需求,打造一批就业容量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劳务品牌,促进脱贫群众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因地制宜开拓公益性岗位,增强就业帮扶车间带动能力,在乡村建设等项目中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促进更多脱贫群众务工就业。

(三)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助推器。各级乡村振兴局要加强与组织、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协同配合,统筹用好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资源,支持脱贫地区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脱贫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增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资产经营管理。强化确权到村的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理,加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管理维护,确保持续发挥作用。对通过购买、置换或通过村集体建设用地新建、改建农贸市场、仓储设施、商铺和厂房等形成的生产经营设施,采取承包、租赁、合作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要开发利用集体土地。支持依法合理利用村集体机动地、“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闲散果园、养殖水面以及通过土地清理、土地整理、村庄整治、宅基地盘活等方式增加的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或用于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创新发展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现金、实物、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入股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开展多种模式的股份合作,探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合作机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成立股份合作社,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探索成立乡镇联合发展平台,统筹配置辖区内集体资产、土地、项目、财政扶持资金等资源要素,采取以强扶弱、强强联合、友好共建等方式开展村村联合发展。

(四)壮大县域经济。这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关键所在。实现这一目标,既要从内在寻突破,也要从外在找支撑。要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脱贫地区与发达地区深化经济交流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将本地的资源禀赋、要素优势同发达地区的市场资源、管理经验有机结合,重点引进和培育壮大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电子产品制造、轻工产品生产等产业项目,打造既带动就业又促进财政增收的主导产业。要积极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培育认定一批联农带农效果明显、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富民强县作用显著的帮扶龙头企业,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引导帮扶力量转换思路。推动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将着力点更多放在为脱贫地区引进理念、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上,更多放在引进和培育优质项目、促进项目落地实施上,助力脱贫地区增强发展意识、拓宽发展思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提升脱贫群众技能素质。这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治本之策。要摸清底数,掌握需求。各地要组织对脱贫群众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需求清单,为有意愿的脱贫群众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创造条件。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聚焦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提高职业教育入读率、就业率;聚焦脱贫家庭青壮年劳动力,提高技能专业化水平,推进人人持证;聚焦乡村手工业者,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打造乡村工匠品牌,发挥乡村工匠传帮带作用,促进群众掌握一技之长。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聚焦重点区域,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大型安置区,持续实施就业帮扶专项行动,支持建设一批培训基地和技工院校,扩大技工院校招生和职业教育培训规模。聚焦重点群体,紧盯返乡回流脱贫群众,建立跟踪服务机制,根据其技能水平和培训需求、就业意向开展针对性培训,促进这些人加快实现就业。

第15页-7.PNG

2023年1月19日,全国乡村振兴局长会议在京召开。 侯春博/摄

三、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一)稳步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要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村庄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全国近50万个行政村中,有26万个需要编制村庄规划,目前正在编制或已形成规划成果的有14万个,还有近12万个村庄需要编制规划。国家乡村振兴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印发《关于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引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序实施的通知》,研究制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建设指引》和《村庄改造技术路线导则》,出台新时代推进村庄改造的指导意见,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和标准引领。要完善规划编制机制,调动方方面面的资源,特别是让基层干部和农民参与。要坚持县域统筹,做好与县域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域文化特色和不同类型村庄特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村庄改造。要加强资金支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要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规划。要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考虑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接受,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集中力量先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要统筹推进专项任务,按照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任务分工,会同相关部门加快推进乡村水、电、路和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有关方面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好衔接资金支持开展的村庄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最近,国家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乡村建设项目库建设指引(试行)》《乡村建设任务清单管理指引(试行)》,各地要结合实际细化程序和要求,科学编制任务清单,完善县级乡村建设项目库。要健全农民参与机制,落实好国家乡村振兴局等7部门印发的《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组织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群众性活动,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管护,不断提升村庄基础设施管护水平。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偏远脱贫地区寄递物流问题。要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要在巩固成效基础上,强化长效机制建设,持续推进五年行动方案落实。农村厕所革命要聚焦“整改完善、稳进提质”,把摸排出的问题整改好,对整改结果要持续跟踪问效,稳步推进中西部农村户厕改造,加强农村厕所长效管护,各地要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抓好落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聚焦“协同治理、分类推进”,努力在黑臭水体治理、生活污水和厕所粪污协同处理上实现突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聚焦“补齐短板、提升水平”,通过暗访发现,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垃圾乱堆乱放情况都还存在,各地要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优化治理方式,鼓励有条件的村庄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村容村貌提升要聚焦“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着力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健全长效保洁机制。

(二)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社会工作、群众工作,要按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思路推进相关工作。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和组织功能配合有关部门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关于推动健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实施意见》,压实县级责任,推动乡镇扩权赋能,夯实村级基础。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强化派出单位联村帮扶。推动全面落实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走村、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制度和“四议两公开”制度。要深入推广务实管用的乡村治理方式。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等方式,鼓励各地划分综合网格,在乡村治理中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研究制定推进“党建+网格化+数字化”指导意见。引导地方拓展积分应用领域,创新积分载体平台,扩大积分制覆盖范围,激发农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推动各地把清单制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结合实际探索建立小微权力、村级事项、公共服务等各类清单,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推广乡村治理数字化、村民说事等创新经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数字化。要深化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启动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的范围和内容。开展新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对前两批示范村镇开展复核。大力选树宣传乡村治理先进典型,推广试点经验做法,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建立乡村治理评价体系,科学客观衡量乡村治理工作。

(三)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既要着眼长远、久久为功,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精神风貌和思想道德水平,也要立足当下、聚焦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引领农村形成良好风尚。要加强常态化宣传引导。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农村、进农户。配合中央文明办等部门组织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工作试点。要增加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建设乡村文化人才库、文化领域专家库、典型案例数据库。开展首届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作品征集比赛。开展“一县一品”特色文化典型案例征集评选,举办文化论坛和授牌仪式。要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配合中央农办等部门深入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配合农业农村部开展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征集工作。配合中央文明办开展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

(作者系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高端视点    
高端视点

刘焕鑫: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2-07 11:00: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3期

作者:刘焕鑫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多个重要会议、重大场合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先后到山西、海南、新疆、四川、陕西、河南等地考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情况,强调要持续抓紧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累计识别纳入监测对象中,65.3%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三保障”、饮水安全和兜底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脱贫劳动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务工就业规模达到3277.9万人,同比增加132.9万人。脱贫人口收入较快增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342元,同比增长14.3%,增幅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的增速。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强调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外出考察就到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了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情况,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实现,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老乡们过上了好日子,但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

2022年1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2022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2023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全国广大农民朋友,向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同志们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并对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提出要求。各级乡村振兴局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紧密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第10页-6.PNG

2023年1月19日,全国乡村振兴局长会议在京召开。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出席会议并讲话。 侯春博/摄

一、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落实好一个机制。即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这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制度性安排,是做好有效衔接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要持续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强化政策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局将在总结各地执行情况基础上,对《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指南(试行)》进行修订完善并正式印发实施。各地要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度,结合实际制作政策“明白纸”,推行“一码通”,努力让所有农户都了解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政策。拓展监测渠道。在通过个人申报、干部走访、部门筛查预警三个渠道开展常态化监测的基础上,用好12317等平台,及时核实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做到不漏一户一人。开展集中排查。2023年第二季度在全国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及时解决因疫情影响、自然灾害、严重疾病等引发的返贫致贫风险隐患。强化精准施策。对家庭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至少落实一项开发式帮扶措施,引导勤劳致富;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做好兜底保障;对弱劳力半劳力,要创造条件探索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

(二)抓牢两个重点区域。即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这是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重点工作。抓好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地要认真落实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统筹整合各类资源,打出政策组合拳,加快实施补短板促发展项目,集中力量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要深入实施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更好发挥科技特派团作用。国家乡村振兴局将组织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成效监测评价,及时掌握帮扶进展情况和取得成效。抓好3.5万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各地要持续跟踪监测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深入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加大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完善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实搬迁群众户籍管理、合法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工作举措,提升安置社区治理水平,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国家乡村振兴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推动解决搬迁人口新增住房需求等现实问题。

(三)用好四支帮扶力量。即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抓好东西部协作。继续签订年度协作协议,围绕项目建设、劳务协作、园区共建、产业协作、干部人才交流、消费帮扶等细化任务和举措。要围绕促进协作地区脱贫县加快发展,加大产业转移和项目引进力度,努力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要围绕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深化劳务协作,想方设法帮助脱贫劳动力稳在岗位、稳在就业地。各地也要结合实际,深化省域内区域协作帮扶,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抓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国家层面将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原则对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结对关系进行调整优化,动员更多中央单位参与定点帮扶工作,实现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覆盖。各地要主动加强对接,搞好协调服务,充分发挥中央单位帮扶优势,并统筹推进省内定点帮扶,形成工作合力。定点帮扶单位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方面下更大功夫。抓好驻村帮扶。2023年,多数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将要进行轮换。要坚持县级统筹、精准选派,根据不同类型村的需要,因村派人、科学组队。要强化派出单位联村帮扶,切实发挥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在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要加强对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培训和管理,使其把更多精力放在助推当地产业发展上。抓好社会力量帮扶。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到脱贫县投资兴业、开展帮扶。会同民政部进一步动员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搭建参与平台,完善参与机制,打造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品牌,激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活力。

(四)防范化解七类风险。即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帮扶产业发展、稳岗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自然灾害、社会稳定、涉贫舆情风险。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各级乡村振兴局要落实好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防范化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域风险的指导意见》,把防范化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域风险作为年度重点任务作出安排。要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全方位梳理排查风险点,把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隐患摸清楚搞明白,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对七类风险要逐一制定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抓实抓细各项帮扶措施落实,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要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信息共享机制、风险防控会商制度、风险快速应对机制,主动加强与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齐抓共管防风险保稳定的工作合力,牢牢把握主动权。

二、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一)培育提升产业。这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支撑。要选准发展方向。脱贫县要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个头等大事找准结合点和突破口,特别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开发一批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特色农牧渔产品。要强化规划引领,坚持一张好的蓝图绘到底。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要补上产业短板弱项。着眼既有利于生产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活品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建好产业发展所需的道路供水、用电用气、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选好经营模式。因地制宜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干、村企合作一起干,村里建设施租给龙头企业、产业发展带头人干,或者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干等方式发展帮扶产业。加大衔接资金对到人到户帮扶项目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批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重点县、乡、村、户,以点带面推动庭院经济发展,争取见到更大成效。要健全并落实好联农带农机制。对财政资金和帮扶资金支持的经营性帮扶项目,推动经营主体与农户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增加经营性收入;支持经营主体拓宽用工渠道,扩大用工数量,积极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引导支持农户以资金、土地、房屋、自有设备等资产入股经营主体,增加农户财产性收益。要持续开展消费帮扶行动。继续组织东部省市、有关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电商平台企业等参与消费帮扶集中行动,拓宽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对接建立市场化消费帮扶机制,及时化解市场风险。

(二)积极扩大就业。这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现实途径。要抢抓机遇,用好用足国家扩大有效投资和拉动内需的各项政策,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做好扩大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这篇文章。要把握脱贫群众就业规律,顺应就近就地务工比重逐步提升的趋势,在“一稳、两拓、两创、两提升”上下功夫“。一稳”,就是要稳住务工就业规模,确保脱贫群众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对尚未外出务工的脱贫群众,用好用足现有就业帮扶政策,组织动员更多有意愿、有劳动能力的脱贫群众外出务工就业;对已外出务工的脱贫群众,精准落实稳岗就业政策措施,将其稳在务工地、稳在企业、稳在岗位;对返乡回流脱贫群众,帮助其二次务工、本地就业、发展产业;对无法外出务工的弱劳力、半劳力,做好兜底安置“。两拓”,就是要拓展就业空间,拓宽就业渠道,让脱贫人口务工就业的岗位更多、渠道更宽。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和省内协作,鼓励建立区域性劳务协作联盟,实现区域内信息共享、培训联动、岗位对接,支持脱贫人口外出务工,拓展就业空间。推动脱贫地区结合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打造和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完善就业创业帮扶措施,支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脱贫群众创新创业、自主择业,拓宽就业渠道。“两创”,就是要创品牌、创机制。推动脱贫地区从本地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就业传统、脱贫劳动力特点出发,通过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技能化开发、规模化输出、产业化发展,分类打造一批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技能特点的劳务品牌。发挥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万企兴万村等帮扶渠道作用,支持脱贫县引进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探索建立“企业+就业帮扶车间”运营机制,增强就业帮扶车间带动脱贫群众就业增收能力。“两提升”,即提升就业质量、提升政策效能,让脱贫群众获得更多政策红利。加强区域性劳务品牌建设,围绕地域特色、优势产业、市场需求,打造一批就业容量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劳务品牌,促进脱贫群众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因地制宜开拓公益性岗位,增强就业帮扶车间带动能力,在乡村建设等项目中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促进更多脱贫群众务工就业。

(三)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助推器。各级乡村振兴局要加强与组织、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协同配合,统筹用好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资源,支持脱贫地区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脱贫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增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资产经营管理。强化确权到村的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理,加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管理维护,确保持续发挥作用。对通过购买、置换或通过村集体建设用地新建、改建农贸市场、仓储设施、商铺和厂房等形成的生产经营设施,采取承包、租赁、合作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要开发利用集体土地。支持依法合理利用村集体机动地、“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闲散果园、养殖水面以及通过土地清理、土地整理、村庄整治、宅基地盘活等方式增加的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或用于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创新发展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现金、实物、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入股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开展多种模式的股份合作,探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合作机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成立股份合作社,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探索成立乡镇联合发展平台,统筹配置辖区内集体资产、土地、项目、财政扶持资金等资源要素,采取以强扶弱、强强联合、友好共建等方式开展村村联合发展。

(四)壮大县域经济。这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关键所在。实现这一目标,既要从内在寻突破,也要从外在找支撑。要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脱贫地区与发达地区深化经济交流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将本地的资源禀赋、要素优势同发达地区的市场资源、管理经验有机结合,重点引进和培育壮大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电子产品制造、轻工产品生产等产业项目,打造既带动就业又促进财政增收的主导产业。要积极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培育认定一批联农带农效果明显、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富民强县作用显著的帮扶龙头企业,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引导帮扶力量转换思路。推动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将着力点更多放在为脱贫地区引进理念、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上,更多放在引进和培育优质项目、促进项目落地实施上,助力脱贫地区增强发展意识、拓宽发展思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提升脱贫群众技能素质。这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治本之策。要摸清底数,掌握需求。各地要组织对脱贫群众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需求清单,为有意愿的脱贫群众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创造条件。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聚焦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提高职业教育入读率、就业率;聚焦脱贫家庭青壮年劳动力,提高技能专业化水平,推进人人持证;聚焦乡村手工业者,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打造乡村工匠品牌,发挥乡村工匠传帮带作用,促进群众掌握一技之长。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聚焦重点区域,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大型安置区,持续实施就业帮扶专项行动,支持建设一批培训基地和技工院校,扩大技工院校招生和职业教育培训规模。聚焦重点群体,紧盯返乡回流脱贫群众,建立跟踪服务机制,根据其技能水平和培训需求、就业意向开展针对性培训,促进这些人加快实现就业。

第15页-7.PNG

2023年1月19日,全国乡村振兴局长会议在京召开。 侯春博/摄

三、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一)稳步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要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村庄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全国近50万个行政村中,有26万个需要编制村庄规划,目前正在编制或已形成规划成果的有14万个,还有近12万个村庄需要编制规划。国家乡村振兴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印发《关于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引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序实施的通知》,研究制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建设指引》和《村庄改造技术路线导则》,出台新时代推进村庄改造的指导意见,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和标准引领。要完善规划编制机制,调动方方面面的资源,特别是让基层干部和农民参与。要坚持县域统筹,做好与县域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域文化特色和不同类型村庄特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村庄改造。要加强资金支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要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规划。要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考虑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接受,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集中力量先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要统筹推进专项任务,按照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任务分工,会同相关部门加快推进乡村水、电、路和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有关方面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好衔接资金支持开展的村庄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最近,国家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乡村建设项目库建设指引(试行)》《乡村建设任务清单管理指引(试行)》,各地要结合实际细化程序和要求,科学编制任务清单,完善县级乡村建设项目库。要健全农民参与机制,落实好国家乡村振兴局等7部门印发的《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组织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群众性活动,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管护,不断提升村庄基础设施管护水平。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偏远脱贫地区寄递物流问题。要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要在巩固成效基础上,强化长效机制建设,持续推进五年行动方案落实。农村厕所革命要聚焦“整改完善、稳进提质”,把摸排出的问题整改好,对整改结果要持续跟踪问效,稳步推进中西部农村户厕改造,加强农村厕所长效管护,各地要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抓好落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聚焦“协同治理、分类推进”,努力在黑臭水体治理、生活污水和厕所粪污协同处理上实现突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聚焦“补齐短板、提升水平”,通过暗访发现,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垃圾乱堆乱放情况都还存在,各地要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优化治理方式,鼓励有条件的村庄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村容村貌提升要聚焦“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着力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健全长效保洁机制。

(二)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社会工作、群众工作,要按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思路推进相关工作。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和组织功能配合有关部门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关于推动健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实施意见》,压实县级责任,推动乡镇扩权赋能,夯实村级基础。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强化派出单位联村帮扶。推动全面落实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走村、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制度和“四议两公开”制度。要深入推广务实管用的乡村治理方式。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等方式,鼓励各地划分综合网格,在乡村治理中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研究制定推进“党建+网格化+数字化”指导意见。引导地方拓展积分应用领域,创新积分载体平台,扩大积分制覆盖范围,激发农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推动各地把清单制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结合实际探索建立小微权力、村级事项、公共服务等各类清单,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推广乡村治理数字化、村民说事等创新经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数字化。要深化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启动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的范围和内容。开展新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对前两批示范村镇开展复核。大力选树宣传乡村治理先进典型,推广试点经验做法,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建立乡村治理评价体系,科学客观衡量乡村治理工作。

(三)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既要着眼长远、久久为功,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精神风貌和思想道德水平,也要立足当下、聚焦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引领农村形成良好风尚。要加强常态化宣传引导。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农村、进农户。配合中央文明办等部门组织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工作试点。要增加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建设乡村文化人才库、文化领域专家库、典型案例数据库。开展首届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作品征集比赛。开展“一县一品”特色文化典型案例征集评选,举办文化论坛和授牌仪式。要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配合中央农办等部门深入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配合农业农村部开展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征集工作。配合中央文明办开展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

(作者系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