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江西于都县 : “四色”赋能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时间:2023-02-07 11:00: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3期作者:曾冰 张炜健

于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东部,是长征起点、生态大县、人文之乡。近年来,江西省于都县坚持党建引领,按照红色、古色、绿色、蓝色“四色”赋能思路,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成162个各具特色、极具魅力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绘就了一幅“气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第51页-28.PNG

于都县祁禄山红军村旧貌换新颜。

“红色”赋能,让乡村增添活力

寒冬时节,禾丰镇大塆村双石溶洞内温暖如春,游客络绎不绝。“双石溶洞曾经安置过大量红军伤病员,是红色革命旧址。2022年以来,我们深挖红色资源,以双石溶洞为核心,全面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推出红色旅游体验活动。”大塆村党支部书记李俊峰介绍说。

近年来,于都县把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围绕长征历史步道布局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112个,在乡村建设中修缮革命旧址50余个,开发党性教育、红色研学精品路线8条,探索了红色引领乡村建设的新模式。

“红色”赋能,还体现在强化“党建”引领。于都县坚持把乡村建设作为一项“书记工程”来抓,建立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三级书记联动责任体系,由县委书记担任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任前线指导员、村党组织书记承担战斗冲锋员,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同时,定期召开流动现场会,现场比进度、晒亮点、找不足,推动全县上下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特别是在资金筹措方面,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组织引领作用,县级层面给予一定奖补资金,激发乡村两级通过动员群众捐款、号召乡贤筹资、引入资本投资等方式筹措资金,累计撬动村民筹资和社会资本投入3.6亿元,推动乡村建设扩面提质。

“梓山镇在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中,充分激发镇、村党组织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招商引资,广泛动员群众,2022年通过4000万元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撬动了34390万元投资,其中社会融资12930万元、群众自筹240万元,共安排项目17个大项42个子项。”于都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卢俊鹏介绍道。

“古色”赋能,让乡村留住乡愁

走进仙下乡上方村乡村振兴示范点,游客们排队在村口两株古樟树下合影留念。“这两株古樟树是建村之时种植的,至今已有1025年的树龄,它见证了千年古村的沧桑变迁。”上方村党支部书记方晓伟介绍说。

近年来,上方村坚持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主线,深挖和整理村史,建立乡愁纪念馆;利用河流、土地和古树等特色资源,全方位提升基础设施;整合农家书屋、文化体育活动室、志愿服务室等公共服务场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如今的上方村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上方村是于都县挖掘文化底蕴,让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于都是千年古县、文化名县,有2项国家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底蕴深厚。在乡村建设行动中,该县充分挖掘和利用各乡镇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等资源,围绕本土历史文化,做好“文化+”文章,将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农耕文化、体育文化,结合本地独有的擂茶、酱油、珍珠粉、龙珠茶、兰花等产业,以文化引领、产业带动为乡村赋能。同时,秉持“就地取材、节约成本”理念,坚持用好用活本土资源,不搞大拆大建,善用本土材料,彰显本土元素,打造“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各乡镇深挖古村落资源,用心谋划,打出了各有亮点的特色牌。比如段屋乡寒信村、车溪乡坝脑村,通过抓乡村建设,重现中国传统古村落风采;岭背镇黄金潭、罗坳镇三门村,围绕渔文化抓乡村建设,成为游客寻找乡愁、体验文化的网红打卡地。”于都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局长郭小华说。

“绿色”赋能,让乡村魅力绽放

“我们在抓乡村建设中,紧紧围绕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坚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动员村民把房前屋后的空地、荒地利用起来,种植桃树、梨树、枇杷树等果树和蔬菜,自己吃不完还可以拿去卖,真正做到‘添绿’又‘添金’。”新陂乡党委副书记刘晓非介绍道。在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中,于都县坚持因地制宜进行布景、规划和建设,在道路两侧、房前屋后“见缝插绿”,栽植辣椒、茄子、桃树、李树等本地果蔬,打造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建设“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同时,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拆除旱厕、零散附属房、影响车辆通行的围墙、私搭乱建的“两违”建筑,农户改厕率达到100%;围绕各村实际抓提升,做好农村垃圾、生活污水、畜禽污染治理,常态化开展“清洁家庭”“美丽庭院”星级评比,提升村庄颜值,展现乡村特色。

乡村既要建好,更要管好。禾丰镇兰心社区建成后,将管护权力交给群众,村民自主探索市场化管护模式,引进第三方公司运营,由企业从盈利中计提20%作为村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20万元,村集体经济中再划拨30%用于理事会运作和管护,实现社区管理景区化、物业化。“现在,我们农村也和城里小区一样,有物业管理,定期有人打扫,每天都很干净、整洁。”兰心社区村民曾传军开心地说道。

于都县坚持建管并重抓乡村建设,强化理事会组织和引领,充分发挥“五老”人员、党员、小组长、妇女小组长等群体作用,因势利导、健全机制,建立了“五有”(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和“五定”(定范围、定标准、定主体、定模式、定经费)长效管护机制,破解好“一时美”问题,彰显了“长久美”的成效。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和主体地位,通过召开户主会等形式,强化宣传发动、示范带动,让广大群众做“主人”、当“管家”,不断提高村庄管护水平。同时,开设公益性岗位,安排专人开展村庄保洁、花草和公共设施管护,理事会、妇女小组长等协助和监督,做到村周评比、乡月考核、县季督查,让乡村振兴示范点永葆“生态绿”。

“蓝色”赋能,让乡村更加和美

“全面推进‘雪亮工程’,农村的主要路口都安装了天网摄像头,全县357个村实现了‘一村一辅警’,村里每天都有穿着蓝色警服、骑着警摩的辅警巡逻,农村的社会治安更好了,村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大提高,‘平安蓝’底色更足、更亮。”于都县综治中心负责人余璐华说。

乡村建设行动,既要抓硬件,也要抓软件。于都县坚持治理赋能乡村建设,创新“群众议事+协商自治”,建立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理事会等议事制度,落实村民自治、议事决策、监督管理和民主协商等机制,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让群众真正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按照网格化治理模式,建成“1+2+N”红色网格队伍(1即网格长,2即网格员、民辅警,N即N个红色志愿队伍)1575支,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人心向善、见贤思齐、和谐有序的局面持续巩固。

有新村,更要有新貌。于都县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修订完善新时代村规民约,对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价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主动介入教育和制止,用自管自治推进移风易俗。扎实开展“五星创评”(环境卫生星、勤劳致富星、移风易俗星、孝老爱亲星、诚信感恩星)和“身边好人”选树活动,发布“红黑榜”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建立积分兑换激励机制,乡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

“原来农村环境差、人心散,在外的年轻人都不愿回来,现在情况完全变了,回村的老朋友越来越多,我现在住在乡下也都不想回城了。”从市区回村养老的78岁退休干部方祀法感慨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于都县将坚持党建引领,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稳妥实施好乡村振兴行动。“下一步,我们将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探索乡村建设行动新路径,把革命老区奋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的‘于都之路’走得更宽更远!”于都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罗文禄说。

(作者单位分别为:江西省于都县委办公室、江西省于都县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资讯播报    
资讯播报

江西于都县 : “四色”赋能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时间:2023-02-07 11:00: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3期

作者:曾冰 张炜健

于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东部,是长征起点、生态大县、人文之乡。近年来,江西省于都县坚持党建引领,按照红色、古色、绿色、蓝色“四色”赋能思路,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成162个各具特色、极具魅力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绘就了一幅“气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第51页-28.PNG

于都县祁禄山红军村旧貌换新颜。

“红色”赋能,让乡村增添活力

寒冬时节,禾丰镇大塆村双石溶洞内温暖如春,游客络绎不绝。“双石溶洞曾经安置过大量红军伤病员,是红色革命旧址。2022年以来,我们深挖红色资源,以双石溶洞为核心,全面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推出红色旅游体验活动。”大塆村党支部书记李俊峰介绍说。

近年来,于都县把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围绕长征历史步道布局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112个,在乡村建设中修缮革命旧址50余个,开发党性教育、红色研学精品路线8条,探索了红色引领乡村建设的新模式。

“红色”赋能,还体现在强化“党建”引领。于都县坚持把乡村建设作为一项“书记工程”来抓,建立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三级书记联动责任体系,由县委书记担任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任前线指导员、村党组织书记承担战斗冲锋员,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同时,定期召开流动现场会,现场比进度、晒亮点、找不足,推动全县上下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特别是在资金筹措方面,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组织引领作用,县级层面给予一定奖补资金,激发乡村两级通过动员群众捐款、号召乡贤筹资、引入资本投资等方式筹措资金,累计撬动村民筹资和社会资本投入3.6亿元,推动乡村建设扩面提质。

“梓山镇在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中,充分激发镇、村党组织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招商引资,广泛动员群众,2022年通过4000万元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撬动了34390万元投资,其中社会融资12930万元、群众自筹240万元,共安排项目17个大项42个子项。”于都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卢俊鹏介绍道。

“古色”赋能,让乡村留住乡愁

走进仙下乡上方村乡村振兴示范点,游客们排队在村口两株古樟树下合影留念。“这两株古樟树是建村之时种植的,至今已有1025年的树龄,它见证了千年古村的沧桑变迁。”上方村党支部书记方晓伟介绍说。

近年来,上方村坚持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主线,深挖和整理村史,建立乡愁纪念馆;利用河流、土地和古树等特色资源,全方位提升基础设施;整合农家书屋、文化体育活动室、志愿服务室等公共服务场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如今的上方村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上方村是于都县挖掘文化底蕴,让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于都是千年古县、文化名县,有2项国家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底蕴深厚。在乡村建设行动中,该县充分挖掘和利用各乡镇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等资源,围绕本土历史文化,做好“文化+”文章,将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农耕文化、体育文化,结合本地独有的擂茶、酱油、珍珠粉、龙珠茶、兰花等产业,以文化引领、产业带动为乡村赋能。同时,秉持“就地取材、节约成本”理念,坚持用好用活本土资源,不搞大拆大建,善用本土材料,彰显本土元素,打造“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各乡镇深挖古村落资源,用心谋划,打出了各有亮点的特色牌。比如段屋乡寒信村、车溪乡坝脑村,通过抓乡村建设,重现中国传统古村落风采;岭背镇黄金潭、罗坳镇三门村,围绕渔文化抓乡村建设,成为游客寻找乡愁、体验文化的网红打卡地。”于都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局长郭小华说。

“绿色”赋能,让乡村魅力绽放

“我们在抓乡村建设中,紧紧围绕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坚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动员村民把房前屋后的空地、荒地利用起来,种植桃树、梨树、枇杷树等果树和蔬菜,自己吃不完还可以拿去卖,真正做到‘添绿’又‘添金’。”新陂乡党委副书记刘晓非介绍道。在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中,于都县坚持因地制宜进行布景、规划和建设,在道路两侧、房前屋后“见缝插绿”,栽植辣椒、茄子、桃树、李树等本地果蔬,打造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建设“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同时,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拆除旱厕、零散附属房、影响车辆通行的围墙、私搭乱建的“两违”建筑,农户改厕率达到100%;围绕各村实际抓提升,做好农村垃圾、生活污水、畜禽污染治理,常态化开展“清洁家庭”“美丽庭院”星级评比,提升村庄颜值,展现乡村特色。

乡村既要建好,更要管好。禾丰镇兰心社区建成后,将管护权力交给群众,村民自主探索市场化管护模式,引进第三方公司运营,由企业从盈利中计提20%作为村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20万元,村集体经济中再划拨30%用于理事会运作和管护,实现社区管理景区化、物业化。“现在,我们农村也和城里小区一样,有物业管理,定期有人打扫,每天都很干净、整洁。”兰心社区村民曾传军开心地说道。

于都县坚持建管并重抓乡村建设,强化理事会组织和引领,充分发挥“五老”人员、党员、小组长、妇女小组长等群体作用,因势利导、健全机制,建立了“五有”(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和“五定”(定范围、定标准、定主体、定模式、定经费)长效管护机制,破解好“一时美”问题,彰显了“长久美”的成效。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和主体地位,通过召开户主会等形式,强化宣传发动、示范带动,让广大群众做“主人”、当“管家”,不断提高村庄管护水平。同时,开设公益性岗位,安排专人开展村庄保洁、花草和公共设施管护,理事会、妇女小组长等协助和监督,做到村周评比、乡月考核、县季督查,让乡村振兴示范点永葆“生态绿”。

“蓝色”赋能,让乡村更加和美

“全面推进‘雪亮工程’,农村的主要路口都安装了天网摄像头,全县357个村实现了‘一村一辅警’,村里每天都有穿着蓝色警服、骑着警摩的辅警巡逻,农村的社会治安更好了,村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大提高,‘平安蓝’底色更足、更亮。”于都县综治中心负责人余璐华说。

乡村建设行动,既要抓硬件,也要抓软件。于都县坚持治理赋能乡村建设,创新“群众议事+协商自治”,建立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理事会等议事制度,落实村民自治、议事决策、监督管理和民主协商等机制,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让群众真正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按照网格化治理模式,建成“1+2+N”红色网格队伍(1即网格长,2即网格员、民辅警,N即N个红色志愿队伍)1575支,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人心向善、见贤思齐、和谐有序的局面持续巩固。

有新村,更要有新貌。于都县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修订完善新时代村规民约,对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价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主动介入教育和制止,用自管自治推进移风易俗。扎实开展“五星创评”(环境卫生星、勤劳致富星、移风易俗星、孝老爱亲星、诚信感恩星)和“身边好人”选树活动,发布“红黑榜”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建立积分兑换激励机制,乡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

“原来农村环境差、人心散,在外的年轻人都不愿回来,现在情况完全变了,回村的老朋友越来越多,我现在住在乡下也都不想回城了。”从市区回村养老的78岁退休干部方祀法感慨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于都县将坚持党建引领,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稳妥实施好乡村振兴行动。“下一步,我们将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探索乡村建设行动新路径,把革命老区奋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的‘于都之路’走得更宽更远!”于都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罗文禄说。

(作者单位分别为:江西省于都县委办公室、江西省于都县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