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陈儒茂: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山海黎乡全面振兴

时间:2023-02-18 11:00: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陈儒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和实现乡村振兴,既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也是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和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有力抓手,更是各地发挥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作为海南岛西部的沿海市县、少数民族市县,工业、农业、旅游业基础良好,生态资源禀赋优越,地域性文化资源独特,近年来,充分打好特色优势牌,走好融合发展路,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走出了一条具有昌江特色的县域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第38页-32.PNG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委书记陈儒茂(右三)到七叉镇调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坚持城乡融合,提升“宜居”新品质

城乡融合,生态宜居是基础,就是要实现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协调发展。重点难点是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立足县情实际,昌江县以高水平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统筹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从最基础的方面入手,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一体规划建设,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破解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难题,不断增强城乡宜居功能品质。

一体推进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在重大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上,对外加强与区域联动,对接“全岛同城化”交通网络,推进与周边市县互联互通;对内全面推进“五网”改造升级,加强山海联动、城乡互融,巩固拓展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省“全光网”示范县成果,贯通山海互通旅游公路,推进美丽乡村路、“村村通”公交、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村镇一体化集中式供水工程等建设,升级改造农村智能电网,推进农村“气代柴薪”,推动5G和千兆光网向乡镇、村延伸覆盖,不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为目标指向,推进城乡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不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重点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依托优质学校逐步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深化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改革,推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下沉,持续提升镇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城乡健康服务公平共享。有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城乡公共基础和服务配套,提升村(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统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无废城市创建,持续打好污染防治、六水共治攻坚战,推进山水林田湖海湿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深化城乡绿化美化彩化亮化净化,全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颜值,塑造纯美昌江名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实现卫生户厕、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设施、美丽乡村全覆盖。推进村庄和居民点现代化、产业化、旅游化改造提升,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美丽渔村、黎族特色村寨、绿色村庄、森林乡村,使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之地。

坚持产业融合,激活“宜业”新引擎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纵观当前广大乡村发展现状,产业体系不健全、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融合发展失衡等问题较为突出。要破解这个困局,关键是要大力发展县域优势产业,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不断吸引资本和劳动力回流,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顺畅流动、合理配置。昌江县农工旅产业发展资源齐全、基础良好,通过优化县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深挖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宽乡村发展空间,带动农民多渠道增收。

构建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工农旅文渔“五业”并进,高标准建设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积极培育千亿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依托百年工业遗存、核电产业开发“工业+旅游”新业态。发展“十大特色种养业”品牌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渔业产业园、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持续完善农产品加工、种苗繁育、冷链物流产业体系,依托花卉、稻田、芒果等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农旅融合业态,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进文旅融合,立足“中国西岸·小众天堂”定位,大力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四个“国”字号公园,打造中国木棉之乡、全国围棋之乡、昌江玉等文旅品牌,挖掘黎族文化、雨林文化、考古文化等特色文化,不断丰富体育旅游、文化旅游、非遗旅游、森林康养等业态。

创建一批特色产业小镇。依托昌江县山地雨林、黎乡风情、滨海岸线等优势资源禀赋,结合镇域发展基础、优势产业、特色文化等要素,以产为核、多元融合打造特色产业小镇,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群众参与的方式,高品位规划建设“黎花里”文旅小镇,把稀缺的原生态文化、优美的自然景观转化为发展优势。借助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金字招牌”,打造霸王岭海南长臂猿旅游小镇;利用数字农业和农村电商平台,打造互联网农业小镇。

壮大“一村一品”产业。依托昌江县特色的热带优质水果、冬季瓜菜、深海网箱养殖等产业,以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为导向,结合各村优势因地制宜走“一村一品、特色富农”之路。推进昌江芒果、好清香水菠萝、姜园圣女果、五大哈密瓜、大安黑皮冬瓜、保平毛豆、海尾地瓜等“一村一品”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创建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充分挖掘农村生态环境、农耕文明、民俗文化等功能,积极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椰级乡村旅游点、非遗旅游村,培育乡村振兴重要增长极。

坚持治理融合,构筑“和美”新家园

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但当前,在一些农村,社会矛盾纠纷、赌博、红白事大操大办、非法开展封建迷信活动等现象仍较为突出,对基层治理质量和效率也提出更高要求。围绕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昌江县不断完善和改进乡村治理方式,探索出一条乡村善治之路。

坚持党建引领,建强一个核心战斗堡垒。以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持续开展农村十星“两委”、五星机关党支部和党建示范点创建。通过加大力度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招引大学生村务专员,建立村(社区)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教育培训、学历提升等机制。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党员“双报到”等制度,不断提升基层队伍素质和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

创新治理模式,构建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在完善“一核两委一会”乡村治理体系基础上,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广方式,积极探索基层群众自治实践,在全省示范推行首批“乡村履职清单+政府事务清单积分制”,建立《公共服务清单》《党建引领清单》《乡村发展清单》《村民行为清单》等指标体系,一体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推动公共服务资源、治理、服务重心下移,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治理,进一步激发自治活力。

特色文化赋能,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根本,打造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乡村移风易俗,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建设“文化昌江”,大力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村庄打造一批黎锦、黎陶、牛皮凳、藤编等非遗技艺传习所、展销馆、实验馆、生产基地,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百姓学堂、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惠民活动,大力开展黎族歌舞器乐等文艺创作,有效发挥特色文化融合教化、熏染陶冶作用,切实守住“乡魂”、护住“乡根”、留住“乡愁”。

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需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下一步,昌江县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抓住“宜居”“宜业”“和美”三个重点,努力扮靓“面子”,夯实“里子”,绘就景美、民富、人和的新时代山海黎乡全面振兴画卷!

(作者系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委书记)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书记视窗    
高端视点

陈儒茂: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山海黎乡全面振兴

时间:2023-02-18 11:00: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陈儒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和实现乡村振兴,既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也是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和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有力抓手,更是各地发挥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作为海南岛西部的沿海市县、少数民族市县,工业、农业、旅游业基础良好,生态资源禀赋优越,地域性文化资源独特,近年来,充分打好特色优势牌,走好融合发展路,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走出了一条具有昌江特色的县域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第38页-32.PNG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委书记陈儒茂(右三)到七叉镇调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坚持城乡融合,提升“宜居”新品质

城乡融合,生态宜居是基础,就是要实现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协调发展。重点难点是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立足县情实际,昌江县以高水平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统筹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从最基础的方面入手,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一体规划建设,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破解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难题,不断增强城乡宜居功能品质。

一体推进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在重大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上,对外加强与区域联动,对接“全岛同城化”交通网络,推进与周边市县互联互通;对内全面推进“五网”改造升级,加强山海联动、城乡互融,巩固拓展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省“全光网”示范县成果,贯通山海互通旅游公路,推进美丽乡村路、“村村通”公交、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村镇一体化集中式供水工程等建设,升级改造农村智能电网,推进农村“气代柴薪”,推动5G和千兆光网向乡镇、村延伸覆盖,不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为目标指向,推进城乡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不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重点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依托优质学校逐步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深化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改革,推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下沉,持续提升镇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城乡健康服务公平共享。有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城乡公共基础和服务配套,提升村(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统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无废城市创建,持续打好污染防治、六水共治攻坚战,推进山水林田湖海湿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深化城乡绿化美化彩化亮化净化,全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颜值,塑造纯美昌江名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实现卫生户厕、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设施、美丽乡村全覆盖。推进村庄和居民点现代化、产业化、旅游化改造提升,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美丽渔村、黎族特色村寨、绿色村庄、森林乡村,使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之地。

坚持产业融合,激活“宜业”新引擎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纵观当前广大乡村发展现状,产业体系不健全、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融合发展失衡等问题较为突出。要破解这个困局,关键是要大力发展县域优势产业,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不断吸引资本和劳动力回流,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顺畅流动、合理配置。昌江县农工旅产业发展资源齐全、基础良好,通过优化县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深挖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宽乡村发展空间,带动农民多渠道增收。

构建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工农旅文渔“五业”并进,高标准建设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积极培育千亿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依托百年工业遗存、核电产业开发“工业+旅游”新业态。发展“十大特色种养业”品牌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渔业产业园、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持续完善农产品加工、种苗繁育、冷链物流产业体系,依托花卉、稻田、芒果等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农旅融合业态,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进文旅融合,立足“中国西岸·小众天堂”定位,大力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四个“国”字号公园,打造中国木棉之乡、全国围棋之乡、昌江玉等文旅品牌,挖掘黎族文化、雨林文化、考古文化等特色文化,不断丰富体育旅游、文化旅游、非遗旅游、森林康养等业态。

创建一批特色产业小镇。依托昌江县山地雨林、黎乡风情、滨海岸线等优势资源禀赋,结合镇域发展基础、优势产业、特色文化等要素,以产为核、多元融合打造特色产业小镇,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群众参与的方式,高品位规划建设“黎花里”文旅小镇,把稀缺的原生态文化、优美的自然景观转化为发展优势。借助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金字招牌”,打造霸王岭海南长臂猿旅游小镇;利用数字农业和农村电商平台,打造互联网农业小镇。

壮大“一村一品”产业。依托昌江县特色的热带优质水果、冬季瓜菜、深海网箱养殖等产业,以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为导向,结合各村优势因地制宜走“一村一品、特色富农”之路。推进昌江芒果、好清香水菠萝、姜园圣女果、五大哈密瓜、大安黑皮冬瓜、保平毛豆、海尾地瓜等“一村一品”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创建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充分挖掘农村生态环境、农耕文明、民俗文化等功能,积极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椰级乡村旅游点、非遗旅游村,培育乡村振兴重要增长极。

坚持治理融合,构筑“和美”新家园

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但当前,在一些农村,社会矛盾纠纷、赌博、红白事大操大办、非法开展封建迷信活动等现象仍较为突出,对基层治理质量和效率也提出更高要求。围绕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昌江县不断完善和改进乡村治理方式,探索出一条乡村善治之路。

坚持党建引领,建强一个核心战斗堡垒。以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持续开展农村十星“两委”、五星机关党支部和党建示范点创建。通过加大力度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招引大学生村务专员,建立村(社区)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教育培训、学历提升等机制。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党员“双报到”等制度,不断提升基层队伍素质和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

创新治理模式,构建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在完善“一核两委一会”乡村治理体系基础上,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广方式,积极探索基层群众自治实践,在全省示范推行首批“乡村履职清单+政府事务清单积分制”,建立《公共服务清单》《党建引领清单》《乡村发展清单》《村民行为清单》等指标体系,一体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推动公共服务资源、治理、服务重心下移,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治理,进一步激发自治活力。

特色文化赋能,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根本,打造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乡村移风易俗,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建设“文化昌江”,大力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村庄打造一批黎锦、黎陶、牛皮凳、藤编等非遗技艺传习所、展销馆、实验馆、生产基地,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百姓学堂、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惠民活动,大力开展黎族歌舞器乐等文艺创作,有效发挥特色文化融合教化、熏染陶冶作用,切实守住“乡魂”、护住“乡根”、留住“乡愁”。

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需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下一步,昌江县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抓住“宜居”“宜业”“和美”三个重点,努力扮靓“面子”,夯实“里子”,绘就景美、民富、人和的新时代山海黎乡全面振兴画卷!

(作者系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委书记)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