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陕西潼关:“乡贤+”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3-03-22 14:18:33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王军

乡贤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既是村民诉求的收集者,也是村民诉求的传递者。近年来,潼关县积极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和试点要求,以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前提,把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探索创新了“四坚持、四创新、四探索、三擦亮、三发挥”的“44433”工作法,走出了一条乡贤引领乡村治理的新路子,为全市乃至全省乡村治理提供了“潼关样板”。

一、实施背景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在外乡贤人才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资源,在外乡贤一般指在外发展比较好德才兼备的人才,一般在各行各业都会取得比较不错的成绩,其中不乏一些优秀企业家代表、能工巧匠、优秀名师,他们功成名就,心系家乡发展,时刻关注着家乡发展,乡贤是提升文明乡风、强化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是带动产业兴旺、带领乡亲致富的先进典型,也是乡村振兴不可多得的宝贵人才。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很多能人、文化人、劳动力都纷纷转移到了城镇,导致农村缺乏“带头人”、“明白人”和劳动力。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潼关县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把乡贤智慧“聚”起来,把乡贤人才“用”起来,着力引导广大乡贤回归乡里、反哺桑梓、振兴乡村。

二、做法及成效

(一)夯基垒台,以“四个坚持”为基层治理赋能

一是坚持以强化党建引领为前提。先后出台了《潼关县乡贤评选办法(试行)》《潼关县乡贤评选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乡贤人才库,采取“基层党委+乡贤+乡村治理”模式,让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服务乡村公共事务决策等,充分发挥乡贤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微暖故土的作用。目前,全县共评选出乡贤635人,其中党员乡贤127人。

二是坚持以打造丰富活动载体为抓手。成立乡贤理事会,建立“乡贤联谊会”,组建乡贤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联盟,每年举办乡贤推动产业发展的各类推介活动,吸引在外乡贤返乡投资创业。

三是坚持以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保障制度,每年设立200万元作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县上每年每村投入不少于5000元,对乡贤及乡贤组织给予经费支持;每两年组织一次“乡贤”评选表彰活动,在各村(社区)推行“积分加减制”,每月定期在积分超市进行物品兑换,年底作为评选先进的参考依据。

四是坚持以试点示范引领为依托。选取了四知村等7个村进行试点,此基础上各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如:西姚村建设了清廉文化公园,中军帐村建设了乡贤公园(馆),四知村建设了六史馆,秦王寨建设了新时代实践文明站(融合党史村史发展史)。同年,秦东镇积极整合优势资源、资金,建成了集司法调解、法律咨询、警务室延伸、志愿服务等多元一体的“智慧秦东”综合指挥中心。

(二)立柱架梁,以“四个创新”为乡贤聚势蓄能

一是创新“党建+”乡贤工作模式。创新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联络站,下设镇(街)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联络站,在村级延伸建立乡贤工作联络点,精准对接服务人才,在镇(街)村(社区)分别成立了乡贤理事会,各村(社区)建立乡贤办公室,为乡贤开展工作提供场所、搭建平台。

二是创新“人才+”方式引育乡贤。立足全县人才队伍实际,大力实施青年人才培养、企业人才引领、名师名医提升、乡土人才培育、精英工匠铸造五大工程。目前,已建成9类273人的乡土人才信息库。

三是创新“宣传+”乡贤树立榜样。开展乡土人才优选活动,去年推选出优秀乡土人才20名;在各村(社区)设立乡贤榜、建立乡贤馆、乡贤公园,厚植乡贤文化基因,让乡贤文化有载体、有典范、有榜样。

四是创新“制度+”弘扬善行义举。建立帮扶礼遇道德模范长效机制,将全县范围内的全国、省级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中国好人”、“三秦楷模”、“陕西好人”、渭南市道德模范等其他重大道德典型,统一纳入帮扶礼遇体系,设立道德模范帮扶专项基金,传递社会正能量,使“好人好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价值追求。

(三)全面推进,以“四个探索”为激活乡贤聚力

一是探索“乡贤+产业引领”促振兴。以乡贤为示范,发挥乡贤所长,结合自身人脉、资本等资源优势,为乡村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出谋划策、出资出力,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促进乡村繁荣。如:庆丰村乡贤王新军,在当地率先种植软籽石榴16年,不仅种出大果,还让大果数量变多,带动农户一起增收。

二是探索“乡贤+参政议事”谋振兴。以基层党建为引领,邀请乡贤人大代表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咨询、协商民主议事等工作,发挥乡贤独特优势,支持鼓励乡贤回乡担任村干部或以乡贤为“引线”,收集基层呼声,汇集群众意见,为决策部署出谋划策。目前,全县镇(街)、村(社区)已实现人大代表工作联络站全覆盖,代表活动初步实现常态化、制度化。

三是探索“乡贤+文明共创”话振兴。发动新乡贤争做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模范,组建“乡贤宣讲团”,开设“乡贤讲习所”,开展“乡贤精神进礼堂”等活动,提振群众“精气神”。如:秦东镇以“农家书屋、楷模广场”等为载体,打造“乡贤文化长廊”和“乡贤文化馆”,培育乡贤文化,引导群众树立正向人生价值观。

四是探索“乡贤+公益慈善”助振兴。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慈善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积极探索“造血式”慈善模式,助力乡村公益慈善。近年来,在外成功人士、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工矿企业、社会团体各界人士踊跃参与捐赠活动。

(四)创新发展,以“三个擦亮”为乡贤搭建平台

一是擦亮“城市名片”,挖掘传统文化富矿。以黄河老腔为主打品牌,将非遗文化发展为常态化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以杨震廉政教育基地为龙头,以清廉乡村示范村、廉洁街道(单位)阵地为引领,深入挖掘新的廉洁文化元素和亮点,创新廉洁教育载体,打造廉洁文化品牌,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接受廉洁文化教育。

二是擦亮镇村文化名片,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以“叫响一个口号,擦亮镇村名片”活动为契机,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目前,所有镇(街)、村(社区)已实现形象标识和宣传口号全覆盖,先后涌现出“山河表里,最美秦东”“千年城上城,最美寺角营”等一批聚焦地域特色、彰显文化底蕴、提升镇村品位的形象标识和宣传口号。

三是擦亮乡贤文化底色,汇聚向善正能量。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建村史馆、乡贤公园、文化墙等,宣传乡贤先进事迹、优良品德和突出成就等,让其他人见贤思齐,从而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先后有上善村青海美协原主席井汉升,西安美协主席杨霜林发挥绘画专业特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五)党建引领,以“三个发挥”为乡贤提供指引

一是发挥“头雁效应”育乡贤。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车敏亮、郑平喜、关增加、贠建恒、司四文等一批致富能手、民营企业家在换届选中脱颖而出,担任村(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带领群众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农村集体经济。

二是发挥“网格党建”提效能。立足县域实际和群众需求,坚持“务实、管用、有效”原则,综合考虑区域特征、面积大小、人口多少等因素,因地制宜在全县28个行政村设置了网格党支部117个、网格长117人、网格员720人,组建党小组344个、推选党员中心户1041人,构建起“村(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片区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网格组织体系。

三是发挥“乡贤搭手”促治理。积极吸纳本土乡贤进入镇村调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讲堂等,用乡贤的威信解矛盾化解之难,用乡贤的贤德解文明创建之难。如:寺角营村弘扬文明办红白事的新风,严格规定家宴标准,控制规模,有效杜绝大操大办、互相攀比之风,通过红白理事会为民村户均节省费用5000元。

三、经验与启示

该县通过把工作平台建起来、把服务渠道畅通起来、把管理制度规范起来、把故园乡情连接起来等方式,围绕乡村振兴需求,一大批乡贤正在结合自身的亲缘、人缘、地缘优势,发挥其补位和辅助作用,积极做好乡村发展“参谋员”、争资争项“协调员”、为民办事“服务员”,形成乡村治理新格局。

下一步,该县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以创建秦东“全国乡村振兴示范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和寺角营、秦王寨“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为目标,持续推行“乡贤+”赋能模式,通过找乡贤、用乡贤、思乡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者系中共潼关县委政研室主任)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观察思考    
观察思考

陕西潼关:“乡贤+”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3-03-22 14:18:33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王军

乡贤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既是村民诉求的收集者,也是村民诉求的传递者。近年来,潼关县积极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和试点要求,以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前提,把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探索创新了“四坚持、四创新、四探索、三擦亮、三发挥”的“44433”工作法,走出了一条乡贤引领乡村治理的新路子,为全市乃至全省乡村治理提供了“潼关样板”。

一、实施背景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在外乡贤人才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资源,在外乡贤一般指在外发展比较好德才兼备的人才,一般在各行各业都会取得比较不错的成绩,其中不乏一些优秀企业家代表、能工巧匠、优秀名师,他们功成名就,心系家乡发展,时刻关注着家乡发展,乡贤是提升文明乡风、强化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是带动产业兴旺、带领乡亲致富的先进典型,也是乡村振兴不可多得的宝贵人才。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很多能人、文化人、劳动力都纷纷转移到了城镇,导致农村缺乏“带头人”、“明白人”和劳动力。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潼关县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把乡贤智慧“聚”起来,把乡贤人才“用”起来,着力引导广大乡贤回归乡里、反哺桑梓、振兴乡村。

二、做法及成效

(一)夯基垒台,以“四个坚持”为基层治理赋能

一是坚持以强化党建引领为前提。先后出台了《潼关县乡贤评选办法(试行)》《潼关县乡贤评选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乡贤人才库,采取“基层党委+乡贤+乡村治理”模式,让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服务乡村公共事务决策等,充分发挥乡贤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微暖故土的作用。目前,全县共评选出乡贤635人,其中党员乡贤127人。

二是坚持以打造丰富活动载体为抓手。成立乡贤理事会,建立“乡贤联谊会”,组建乡贤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联盟,每年举办乡贤推动产业发展的各类推介活动,吸引在外乡贤返乡投资创业。

三是坚持以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保障制度,每年设立200万元作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县上每年每村投入不少于5000元,对乡贤及乡贤组织给予经费支持;每两年组织一次“乡贤”评选表彰活动,在各村(社区)推行“积分加减制”,每月定期在积分超市进行物品兑换,年底作为评选先进的参考依据。

四是坚持以试点示范引领为依托。选取了四知村等7个村进行试点,此基础上各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如:西姚村建设了清廉文化公园,中军帐村建设了乡贤公园(馆),四知村建设了六史馆,秦王寨建设了新时代实践文明站(融合党史村史发展史)。同年,秦东镇积极整合优势资源、资金,建成了集司法调解、法律咨询、警务室延伸、志愿服务等多元一体的“智慧秦东”综合指挥中心。

(二)立柱架梁,以“四个创新”为乡贤聚势蓄能

一是创新“党建+”乡贤工作模式。创新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联络站,下设镇(街)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联络站,在村级延伸建立乡贤工作联络点,精准对接服务人才,在镇(街)村(社区)分别成立了乡贤理事会,各村(社区)建立乡贤办公室,为乡贤开展工作提供场所、搭建平台。

二是创新“人才+”方式引育乡贤。立足全县人才队伍实际,大力实施青年人才培养、企业人才引领、名师名医提升、乡土人才培育、精英工匠铸造五大工程。目前,已建成9类273人的乡土人才信息库。

三是创新“宣传+”乡贤树立榜样。开展乡土人才优选活动,去年推选出优秀乡土人才20名;在各村(社区)设立乡贤榜、建立乡贤馆、乡贤公园,厚植乡贤文化基因,让乡贤文化有载体、有典范、有榜样。

四是创新“制度+”弘扬善行义举。建立帮扶礼遇道德模范长效机制,将全县范围内的全国、省级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中国好人”、“三秦楷模”、“陕西好人”、渭南市道德模范等其他重大道德典型,统一纳入帮扶礼遇体系,设立道德模范帮扶专项基金,传递社会正能量,使“好人好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价值追求。

(三)全面推进,以“四个探索”为激活乡贤聚力

一是探索“乡贤+产业引领”促振兴。以乡贤为示范,发挥乡贤所长,结合自身人脉、资本等资源优势,为乡村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出谋划策、出资出力,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促进乡村繁荣。如:庆丰村乡贤王新军,在当地率先种植软籽石榴16年,不仅种出大果,还让大果数量变多,带动农户一起增收。

二是探索“乡贤+参政议事”谋振兴。以基层党建为引领,邀请乡贤人大代表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咨询、协商民主议事等工作,发挥乡贤独特优势,支持鼓励乡贤回乡担任村干部或以乡贤为“引线”,收集基层呼声,汇集群众意见,为决策部署出谋划策。目前,全县镇(街)、村(社区)已实现人大代表工作联络站全覆盖,代表活动初步实现常态化、制度化。

三是探索“乡贤+文明共创”话振兴。发动新乡贤争做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模范,组建“乡贤宣讲团”,开设“乡贤讲习所”,开展“乡贤精神进礼堂”等活动,提振群众“精气神”。如:秦东镇以“农家书屋、楷模广场”等为载体,打造“乡贤文化长廊”和“乡贤文化馆”,培育乡贤文化,引导群众树立正向人生价值观。

四是探索“乡贤+公益慈善”助振兴。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慈善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积极探索“造血式”慈善模式,助力乡村公益慈善。近年来,在外成功人士、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工矿企业、社会团体各界人士踊跃参与捐赠活动。

(四)创新发展,以“三个擦亮”为乡贤搭建平台

一是擦亮“城市名片”,挖掘传统文化富矿。以黄河老腔为主打品牌,将非遗文化发展为常态化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以杨震廉政教育基地为龙头,以清廉乡村示范村、廉洁街道(单位)阵地为引领,深入挖掘新的廉洁文化元素和亮点,创新廉洁教育载体,打造廉洁文化品牌,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接受廉洁文化教育。

二是擦亮镇村文化名片,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以“叫响一个口号,擦亮镇村名片”活动为契机,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目前,所有镇(街)、村(社区)已实现形象标识和宣传口号全覆盖,先后涌现出“山河表里,最美秦东”“千年城上城,最美寺角营”等一批聚焦地域特色、彰显文化底蕴、提升镇村品位的形象标识和宣传口号。

三是擦亮乡贤文化底色,汇聚向善正能量。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建村史馆、乡贤公园、文化墙等,宣传乡贤先进事迹、优良品德和突出成就等,让其他人见贤思齐,从而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先后有上善村青海美协原主席井汉升,西安美协主席杨霜林发挥绘画专业特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五)党建引领,以“三个发挥”为乡贤提供指引

一是发挥“头雁效应”育乡贤。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车敏亮、郑平喜、关增加、贠建恒、司四文等一批致富能手、民营企业家在换届选中脱颖而出,担任村(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带领群众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农村集体经济。

二是发挥“网格党建”提效能。立足县域实际和群众需求,坚持“务实、管用、有效”原则,综合考虑区域特征、面积大小、人口多少等因素,因地制宜在全县28个行政村设置了网格党支部117个、网格长117人、网格员720人,组建党小组344个、推选党员中心户1041人,构建起“村(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片区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网格组织体系。

三是发挥“乡贤搭手”促治理。积极吸纳本土乡贤进入镇村调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讲堂等,用乡贤的威信解矛盾化解之难,用乡贤的贤德解文明创建之难。如:寺角营村弘扬文明办红白事的新风,严格规定家宴标准,控制规模,有效杜绝大操大办、互相攀比之风,通过红白理事会为民村户均节省费用5000元。

三、经验与启示

该县通过把工作平台建起来、把服务渠道畅通起来、把管理制度规范起来、把故园乡情连接起来等方式,围绕乡村振兴需求,一大批乡贤正在结合自身的亲缘、人缘、地缘优势,发挥其补位和辅助作用,积极做好乡村发展“参谋员”、争资争项“协调员”、为民办事“服务员”,形成乡村治理新格局。

下一步,该县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以创建秦东“全国乡村振兴示范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和寺角营、秦王寨“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为目标,持续推行“乡贤+”赋能模式,通过找乡贤、用乡贤、思乡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者系中共潼关县委政研室主任)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