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易江:乡村有“酱”日子旺

时间:2023-04-03 10:20:34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易江

微信截图_20230403102213.png

我叫易江,是江西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钨集团)下属企业的一名副厂长。2021年7月20日,我从江钨集团到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澧田镇枧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枧田村坐落于永新县西南部,距县城约14公里,村内有312户1063人。枧田村酱制品在十里八乡颇有名气,村民有着丰富的制酱经验。

驻村工作队共有三人,到村后,我们通过控制原材料品质、优化生产工艺、促进农旅融合,发掘产业潜力,将酱制品发展作为枧田村乡村振兴主导产业,让更多的农户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小萝卜注入新动力

枧田村主要酱制品为酱萝卜、酱姜。我们到村后,对村里的这一主导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

“很多村民都反映,2022年在外面买的萝卜空心严重,质量比2021年差很多。”驻村工作队队长申启凯表示,他在入户走访时,许多村民反映近几年萝卜品质不稳定,担心会影响酱制品品质。

我们工作队三人都曾在江钨集团生产部门工作过,很清楚外部采购原材料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如果外部采购的萝卜品质参差不齐,会直接导致成品品质不统一,影响品牌形象,而且外部采购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村民制酱的成本。

为改变这一“尴尬”局面,驻村工作队决定从产业链上游入手,成立种植基地用于自种萝卜,争取以低廉的价格给村民们提供品质优良、稳定的原材料。我们的想法得到了单位的支持,江钨集团划拨了一笔22万元的经费,用于建设、管理萝卜种植基地。

但就在我们准备开展第一批萝卜种植时,却听到了一些村民的质疑声。“咱们本地的萝卜品种不行,太细了,饱满度不高,切片晾晒后缩水严重,影响口感,种出来大家也不会用的。” 枧田村制酱大户彭小锋说,酱萝卜的品质与萝卜品种有很大关系,粗壮的萝卜口感更好。

为引进优质萝卜品种发展种植产业,我与村干部到江西萍乡、赣州等地走访调研,发现“信丰萝卜”较本地萝卜粗实饱满,晾晒后口感依旧很好,同时产量还很高,可以满足农户对酱制品原材料的要求。

2022年10月,第一批“信丰萝卜”在枧田村萝卜种植基地扎根。2023年1月,种植基地内第一批萝卜喜获丰收。

枧田村副主任李小平对我说:“易书记快看啊,这个‘萝卜王’不得了嘞,这么大的,见都没见过嘞!”村里将这批萝卜按照低于市场价格5%—10%的价格出售给村民。

自萝卜种植基地建成以来,枧田村萝卜种植面积已达100亩,目前已带动就业20人,实现人均增收3000余元,为本村制酱户节省原材料成本约4万元。

微信截图_20230403102247.png

新酱钵优化老工艺

改进原材料助力村里酱制品产业降本增效的实践,更坚定了我们通过村里这一传统产业帮助村民致富增收的信心。驻村工作队了解到,酱制品加工生产大体可分为两步。第一步起酱,把糯米蒸熟,等其长出生物酶菌后,在阳光下曝晒发酵,制成“酱母”;第二步将“酱母”与原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暴晒、密封等流程,最后变为酱制品。

“酱母”是决定品质的重要因素,需要经过一周左右的曝晒发酵。古法生产“酱母”使用的器皿是木制酱钵,而近年来村民图轻便,改用塑料酱钵,使得酱制品产量和品质都有所下降。

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如也是制酱大户,据他介绍:“陶瓷酱钵是最好的,导热效能高,能促进‘酱母’的发酵速度,缩短酱制品批量生产的周期,塑料酱钵要发酵7天,陶瓷酱钵只需要5天,而且也不怕暴晒。”

驻村工作队跟村干部一起,多方联络,最终在湖南郴州的一家陶瓷工厂找到了适合做酱钵的产品。虽然陶瓷酱钵较塑料酱钵在提升产品品质上有明显优势,但成本高也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为推广陶瓷酱钵,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利用永新县政府的产业发展基金50万元对农户进行补助。农户仅需以每个“陶瓷酱钵”采购价格的30%(6元)认购,根据自家使用数量,上报统一采购。最终,枧田村与陶瓷工厂签订采购合同2万只。

村内制酱户更换酱钵后,制作效率明显提升。2022年全村酱制品产业产值达3000万元,比2021年增加近千万元。 

红色旅游助力农户增收

有“永新武装暴动第一村”之称的枧田村是红色名村,有着丰厚的红色底蕴。

“利用红色文化把人引进来,再通过宣传讲解把产品带出去。”驻村工作队员何路根在一次驻村工作会上提出的发展思路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想要引人来,建设要跟上。

——2022年,乘着江西省政府打造红色名村的政策春风,枧田村修缮村内苏维埃政府旧址,建成枧田村史馆,建设红色文化广场1座,将村内主干道打造成红色文化步行街,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

——借助江钨集团100余万元帮扶资金,扩宽桥梁、修缮村庄出入公路、打造莲花池……改善村内基础建设的薄弱部分,提升村容村貌。

永新县“和子四珍”( 酱姜、酱萝卜、陈皮、蜜茄)酱制品制作技艺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的制酱旺季,众多摄影爱好者会慕名前来拍摄,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咱就在家里干活,等游客在家门口站上两分钟,咱再去搭话,‘你们干啥的啊?’‘要不要尝点啊?’‘带点走吗?’这么说一准成,可比摆摊吆喝卖得多。”村民李建章分享他的销售经验。

枧田村旅游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不适合硬推销售,拉家常式的“软销售”是村民自己总结的卖货诀窍。

制酱旺季,游客走进枧田村,村里主干道两侧是镶嵌着各种制酱器具的制酱文化墙,文化广场中摆放着正在晾晒的各种酱制品,让游客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感知当地的制酱文化。村史馆内设有酱制品文化专栏,系统梳理了村里酱制品发展的文化脉络。据了解,截至2022年底,村史馆接待游客约2000余人次,带动销售酱制品1万斤以上,销售额达30余万元。

随着枧田村酱制品产业蓬勃发展,我个人也在不断学习进步。2022年,我被评为永新县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干部,这给了我巨大的鼓励和鞭策。下一步,驻村工作队计划持续扩大萝卜种植基地规模,做好乡村“酱”文章,和乡亲们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继续前行,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作者系江西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派驻永新县澧田镇枧田村第一书记)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驻村故事    

易江:乡村有“酱”日子旺

时间:2023-04-03 10:20:34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易江

微信截图_20230403102213.png

我叫易江,是江西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钨集团)下属企业的一名副厂长。2021年7月20日,我从江钨集团到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澧田镇枧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枧田村坐落于永新县西南部,距县城约14公里,村内有312户1063人。枧田村酱制品在十里八乡颇有名气,村民有着丰富的制酱经验。

驻村工作队共有三人,到村后,我们通过控制原材料品质、优化生产工艺、促进农旅融合,发掘产业潜力,将酱制品发展作为枧田村乡村振兴主导产业,让更多的农户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小萝卜注入新动力

枧田村主要酱制品为酱萝卜、酱姜。我们到村后,对村里的这一主导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

“很多村民都反映,2022年在外面买的萝卜空心严重,质量比2021年差很多。”驻村工作队队长申启凯表示,他在入户走访时,许多村民反映近几年萝卜品质不稳定,担心会影响酱制品品质。

我们工作队三人都曾在江钨集团生产部门工作过,很清楚外部采购原材料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如果外部采购的萝卜品质参差不齐,会直接导致成品品质不统一,影响品牌形象,而且外部采购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村民制酱的成本。

为改变这一“尴尬”局面,驻村工作队决定从产业链上游入手,成立种植基地用于自种萝卜,争取以低廉的价格给村民们提供品质优良、稳定的原材料。我们的想法得到了单位的支持,江钨集团划拨了一笔22万元的经费,用于建设、管理萝卜种植基地。

但就在我们准备开展第一批萝卜种植时,却听到了一些村民的质疑声。“咱们本地的萝卜品种不行,太细了,饱满度不高,切片晾晒后缩水严重,影响口感,种出来大家也不会用的。” 枧田村制酱大户彭小锋说,酱萝卜的品质与萝卜品种有很大关系,粗壮的萝卜口感更好。

为引进优质萝卜品种发展种植产业,我与村干部到江西萍乡、赣州等地走访调研,发现“信丰萝卜”较本地萝卜粗实饱满,晾晒后口感依旧很好,同时产量还很高,可以满足农户对酱制品原材料的要求。

2022年10月,第一批“信丰萝卜”在枧田村萝卜种植基地扎根。2023年1月,种植基地内第一批萝卜喜获丰收。

枧田村副主任李小平对我说:“易书记快看啊,这个‘萝卜王’不得了嘞,这么大的,见都没见过嘞!”村里将这批萝卜按照低于市场价格5%—10%的价格出售给村民。

自萝卜种植基地建成以来,枧田村萝卜种植面积已达100亩,目前已带动就业20人,实现人均增收3000余元,为本村制酱户节省原材料成本约4万元。

微信截图_20230403102247.png

新酱钵优化老工艺

改进原材料助力村里酱制品产业降本增效的实践,更坚定了我们通过村里这一传统产业帮助村民致富增收的信心。驻村工作队了解到,酱制品加工生产大体可分为两步。第一步起酱,把糯米蒸熟,等其长出生物酶菌后,在阳光下曝晒发酵,制成“酱母”;第二步将“酱母”与原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暴晒、密封等流程,最后变为酱制品。

“酱母”是决定品质的重要因素,需要经过一周左右的曝晒发酵。古法生产“酱母”使用的器皿是木制酱钵,而近年来村民图轻便,改用塑料酱钵,使得酱制品产量和品质都有所下降。

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如也是制酱大户,据他介绍:“陶瓷酱钵是最好的,导热效能高,能促进‘酱母’的发酵速度,缩短酱制品批量生产的周期,塑料酱钵要发酵7天,陶瓷酱钵只需要5天,而且也不怕暴晒。”

驻村工作队跟村干部一起,多方联络,最终在湖南郴州的一家陶瓷工厂找到了适合做酱钵的产品。虽然陶瓷酱钵较塑料酱钵在提升产品品质上有明显优势,但成本高也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为推广陶瓷酱钵,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利用永新县政府的产业发展基金50万元对农户进行补助。农户仅需以每个“陶瓷酱钵”采购价格的30%(6元)认购,根据自家使用数量,上报统一采购。最终,枧田村与陶瓷工厂签订采购合同2万只。

村内制酱户更换酱钵后,制作效率明显提升。2022年全村酱制品产业产值达3000万元,比2021年增加近千万元。 

红色旅游助力农户增收

有“永新武装暴动第一村”之称的枧田村是红色名村,有着丰厚的红色底蕴。

“利用红色文化把人引进来,再通过宣传讲解把产品带出去。”驻村工作队员何路根在一次驻村工作会上提出的发展思路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想要引人来,建设要跟上。

——2022年,乘着江西省政府打造红色名村的政策春风,枧田村修缮村内苏维埃政府旧址,建成枧田村史馆,建设红色文化广场1座,将村内主干道打造成红色文化步行街,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

——借助江钨集团100余万元帮扶资金,扩宽桥梁、修缮村庄出入公路、打造莲花池……改善村内基础建设的薄弱部分,提升村容村貌。

永新县“和子四珍”( 酱姜、酱萝卜、陈皮、蜜茄)酱制品制作技艺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的制酱旺季,众多摄影爱好者会慕名前来拍摄,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咱就在家里干活,等游客在家门口站上两分钟,咱再去搭话,‘你们干啥的啊?’‘要不要尝点啊?’‘带点走吗?’这么说一准成,可比摆摊吆喝卖得多。”村民李建章分享他的销售经验。

枧田村旅游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不适合硬推销售,拉家常式的“软销售”是村民自己总结的卖货诀窍。

制酱旺季,游客走进枧田村,村里主干道两侧是镶嵌着各种制酱器具的制酱文化墙,文化广场中摆放着正在晾晒的各种酱制品,让游客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感知当地的制酱文化。村史馆内设有酱制品文化专栏,系统梳理了村里酱制品发展的文化脉络。据了解,截至2022年底,村史馆接待游客约2000余人次,带动销售酱制品1万斤以上,销售额达30余万元。

随着枧田村酱制品产业蓬勃发展,我个人也在不断学习进步。2022年,我被评为永新县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干部,这给了我巨大的鼓励和鞭策。下一步,驻村工作队计划持续扩大萝卜种植基地规模,做好乡村“酱”文章,和乡亲们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继续前行,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作者系江西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派驻永新县澧田镇枧田村第一书记)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