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汪能科:聚焦“五大振兴” 实施“十个一”工程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时间:2023-03-17 11:00: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6期作者:汪能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印发,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发布的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对于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贵州省赤水市作为全国首批、贵州省首个脱贫摘帽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五大振兴”目标,探索实施“十个一”(“一路径、一实体;一课程、一队伍;一民约、一典型;一规划、一试点;一网格、一堡垒”)工程,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52页-103.PNG

贵州省赤水市委书记汪能科(右一)到长期镇康桥社区调研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帮扶工作。

立足特色产业 促进群众增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五个方面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部署,重点在深挖乡村产业特色、加快推进产业融合、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上下功夫。推动产业振兴,必须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用好一方水土,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赤水市立足资源禀赋,不断发展壮大“个十百千”特色优势产业,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紧扣“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发展步履铿锵。

一条富民路径促进群众增收。产业发展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赤水市坚持做优做强“个十百千”(一个旅游产业、十万亩金钗石斛、百万亩丰产竹林、千万羽以乌骨鸡为代表的生态家禽)特色优势产业,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引导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反租倒包、独立经营、自主发展等方式发展农业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助力乡村振兴。一个经济实体建强村级硬核。赤水市围绕“六靠”(靠山吃山念好“山”字经、靠水饮水用好水资源、靠林“啃”竹做足“竹”文章、靠厂爱厂扩大酒天地、靠景赏景吃好旅游饭、靠城辐射依托城发展)总体思路,创新实施“富民强村”工程,对全市127个村(社区)建立“一村一档”。充分利用各类资金、整合优势资源,设立村级集体经济“揭榜挂帅”基金,组织开展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擂台比武”暨村级集体经济“揭榜挂帅”活动,创新“统购直销”模式,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目前,全市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年纯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

第53页-104.PNG

贵州省赤水市打造“订单式”技能实务课程,培育一批乡村工匠等新型职业农民。图为竹编培训班开班授课。

着眼人才培养 凝聚发展势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门部署,明确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人才振兴,必须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发展环境,全方位育好引好用好乡村人才,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人才支持和动力保障。赤水市立足乡村发展所需,“订单式”量身定制打造技能实务课程,健全人才引进、保障、考核链条,输送乡村振兴新鲜血液,既“栽梧桐树”,又“引凤凰来”,让乡村振兴春潮涌动,才智满满。

一门适用课程提升就业技能。赤水市按照“以校育人、以产择人、以村定人”原则,依托市委党校、中职学校、民办定点培训机构、产业基地等,采取线上视频点播和线下集中培训的方式,以需求定课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农业种植养殖龙头企业带头人等开展“短平快”培训;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等“五类人员”和重点人员开展中长期项目制培训;为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培训合格后推荐到企业就业,同时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对城乡各类有创业意愿的人员开展创业培训,组建专家团队为学员创业提供后续跟踪服务,培育一批乡村工匠、农业职业经理人、电商人才、非遗传承人等新型职业农民。一支人才队伍带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人才赋能,才能跑出加速度。赤水市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为目标,探索建立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农技人才引进培养、服务保障、激励考核机制,采取政策引进、资金帮扶、项目扶持等方式,引进一批有技术、会经营、爱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到乡村发展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狠抓乡风建设 共建和谐乡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各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七个方面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重要举措。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才能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赤水市坚持村民为主体,以议事约出村规,以宣讲选树品牌,以身边先进典型作为引领,赋能乡风文明,唱响乡村文明新风尚。

一套村规民约涵养乡风民风。村规民约接地气,乡村振兴有底气。赤水市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鼓励推广积分制和红黑榜进行评比,推进文明新风宣传教育、监督执行、奖惩约束,破除陈规陋习,抵制大操大办、薄养厚葬、低俗婚闹等不良风气。综合各村月月群众会、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红白寿酒理事会、环境卫生评议会等议事规则,制定村规民约,不断提升乡村自治水平。通过吸纳基层公道正直、威望较高、说理能力强的老干部、老党员、新乡贤等,建立健全移风易俗促进会,规范完善群众办酒申报备案和红黑榜公开“两项制度”,着力构建移风易俗宣传教育、监督执行、奖惩约束“三个机制”,形成合法规范、务实管用、便于操作的“一公约两制度三机制”为主体结构的乡风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一批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赤水市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创建“文明提调官”等品牌,鼓励各乡镇、村组织开展“新二十四孝”“文明家庭”“新时代好少年”等形式多样的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上下呼应、同频共振的良好宣传效果。

第55页-105.PNG

贵州省赤水市长期镇石斛花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王长育/摄

聚焦生态宜居 绘好秀美画卷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寄托着亿万农民对美好家园、美好生活的期盼。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只有真正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才能让农民群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赤水市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村庄规划凸显“生态、实用、特色”,村容村貌突出“宜居、宜业、宜游”,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力争打造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一本村庄规划描绘乡村美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过程让群众参与、效果让群众检验、成效让群众受益。赤水市严格按照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等管控红线要求,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的原则,梳理村民建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产业用地布局,划定村庄建设边界、宅基地建设范围。参照黔北民居“七要素”(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三合院、白粉墙),同时融入赤水特色,高质量打造农村人居环境。编制了5种乡村振兴民居图集,村级引导群众按照“地点同商、风格同选、规划同守”原则,划定村庄规划集中建设点。按照集聚发展类、整治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拆并类和暂不分类六种类型进行分类,初步完成了90个行政村村庄规划分类,编制了5种乡村振兴民居图集,完成“十四五”乡村振兴项目编制入库。一片宜居试点扮靓生态村寨。赤水市按照政府指导、农户主体、乡贤助推、整合资金、补助撬动、面上推进、示范带动的原则,全面推进以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有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市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连片自然村基本实现4G网络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3.17%,农村公共厕所行政村全覆盖等,被住建部列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20个县(市、区)之一,被推荐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聚力乡村治理 建强战斗堡垒

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的乡村治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进行了重点部署。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筑牢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必须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切实激发组织活力、增强干事动力、提升服务能力。赤水市坚持党建引领,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为抓手,创新“十无一讲一创”治理模式,推进“双培养”工程,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一张管理网格抓实基层治理。基层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赤水市严格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整合原有的居民小组、安全网格等,形成新的网格或者联户单元,动员农村党员、离任村干部、退伍军人、妇女组长等担任网格长或联户长,发挥宣传政策法规、收集舆情信息、排查安全隐患、调解矛盾纠纷的作用。一座战斗堡垒夯实基层基础。一名党员就是一面红旗,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赤水市紧紧抓住组织振兴这一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压实市、乡、村三级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责任,加强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监督管理,常态化开展村级班子运行评估和监管。选派55名驻村第一书记和129名驻村工作队队员,围绕“一宣六帮”到村赋能乡村振兴。大力实施“双培养”工程(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乡村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实行“一村一名大学生”本地政策,分片区打造11个“名支书工作室”,推动“头雁”带“雏雁”。夯实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大力推动108名村级干部参与学历提升计划,常态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健全村干部等级序列制度,完善村干部待遇保障和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基层组织战斗力。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下一步,赤水市将以更加饱满的工作激情和澎湃的工作动力,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发展大局,牢牢守住乡村振兴“两条底线”,紧扣“五个振兴”目标,奋力推动“十个一”工程走实走深,谱写党的二十大精神生动实践新华章。

(作者系贵州省赤水市委书记)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书记视窗    
高端视点

汪能科:聚焦“五大振兴” 实施“十个一”工程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时间:2023-03-17 11:00: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6期

作者:汪能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印发,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发布的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对于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贵州省赤水市作为全国首批、贵州省首个脱贫摘帽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五大振兴”目标,探索实施“十个一”(“一路径、一实体;一课程、一队伍;一民约、一典型;一规划、一试点;一网格、一堡垒”)工程,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52页-103.PNG

贵州省赤水市委书记汪能科(右一)到长期镇康桥社区调研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帮扶工作。

立足特色产业 促进群众增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五个方面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部署,重点在深挖乡村产业特色、加快推进产业融合、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上下功夫。推动产业振兴,必须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用好一方水土,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赤水市立足资源禀赋,不断发展壮大“个十百千”特色优势产业,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紧扣“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发展步履铿锵。

一条富民路径促进群众增收。产业发展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赤水市坚持做优做强“个十百千”(一个旅游产业、十万亩金钗石斛、百万亩丰产竹林、千万羽以乌骨鸡为代表的生态家禽)特色优势产业,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引导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反租倒包、独立经营、自主发展等方式发展农业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助力乡村振兴。一个经济实体建强村级硬核。赤水市围绕“六靠”(靠山吃山念好“山”字经、靠水饮水用好水资源、靠林“啃”竹做足“竹”文章、靠厂爱厂扩大酒天地、靠景赏景吃好旅游饭、靠城辐射依托城发展)总体思路,创新实施“富民强村”工程,对全市127个村(社区)建立“一村一档”。充分利用各类资金、整合优势资源,设立村级集体经济“揭榜挂帅”基金,组织开展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擂台比武”暨村级集体经济“揭榜挂帅”活动,创新“统购直销”模式,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目前,全市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年纯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

第53页-104.PNG

贵州省赤水市打造“订单式”技能实务课程,培育一批乡村工匠等新型职业农民。图为竹编培训班开班授课。

着眼人才培养 凝聚发展势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门部署,明确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人才振兴,必须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发展环境,全方位育好引好用好乡村人才,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人才支持和动力保障。赤水市立足乡村发展所需,“订单式”量身定制打造技能实务课程,健全人才引进、保障、考核链条,输送乡村振兴新鲜血液,既“栽梧桐树”,又“引凤凰来”,让乡村振兴春潮涌动,才智满满。

一门适用课程提升就业技能。赤水市按照“以校育人、以产择人、以村定人”原则,依托市委党校、中职学校、民办定点培训机构、产业基地等,采取线上视频点播和线下集中培训的方式,以需求定课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农业种植养殖龙头企业带头人等开展“短平快”培训;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等“五类人员”和重点人员开展中长期项目制培训;为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培训合格后推荐到企业就业,同时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对城乡各类有创业意愿的人员开展创业培训,组建专家团队为学员创业提供后续跟踪服务,培育一批乡村工匠、农业职业经理人、电商人才、非遗传承人等新型职业农民。一支人才队伍带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人才赋能,才能跑出加速度。赤水市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为目标,探索建立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农技人才引进培养、服务保障、激励考核机制,采取政策引进、资金帮扶、项目扶持等方式,引进一批有技术、会经营、爱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到乡村发展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狠抓乡风建设 共建和谐乡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各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七个方面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重要举措。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才能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赤水市坚持村民为主体,以议事约出村规,以宣讲选树品牌,以身边先进典型作为引领,赋能乡风文明,唱响乡村文明新风尚。

一套村规民约涵养乡风民风。村规民约接地气,乡村振兴有底气。赤水市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鼓励推广积分制和红黑榜进行评比,推进文明新风宣传教育、监督执行、奖惩约束,破除陈规陋习,抵制大操大办、薄养厚葬、低俗婚闹等不良风气。综合各村月月群众会、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红白寿酒理事会、环境卫生评议会等议事规则,制定村规民约,不断提升乡村自治水平。通过吸纳基层公道正直、威望较高、说理能力强的老干部、老党员、新乡贤等,建立健全移风易俗促进会,规范完善群众办酒申报备案和红黑榜公开“两项制度”,着力构建移风易俗宣传教育、监督执行、奖惩约束“三个机制”,形成合法规范、务实管用、便于操作的“一公约两制度三机制”为主体结构的乡风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一批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赤水市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创建“文明提调官”等品牌,鼓励各乡镇、村组织开展“新二十四孝”“文明家庭”“新时代好少年”等形式多样的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上下呼应、同频共振的良好宣传效果。

第55页-105.PNG

贵州省赤水市长期镇石斛花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王长育/摄

聚焦生态宜居 绘好秀美画卷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寄托着亿万农民对美好家园、美好生活的期盼。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只有真正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才能让农民群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赤水市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村庄规划凸显“生态、实用、特色”,村容村貌突出“宜居、宜业、宜游”,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力争打造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一本村庄规划描绘乡村美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过程让群众参与、效果让群众检验、成效让群众受益。赤水市严格按照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等管控红线要求,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的原则,梳理村民建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产业用地布局,划定村庄建设边界、宅基地建设范围。参照黔北民居“七要素”(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三合院、白粉墙),同时融入赤水特色,高质量打造农村人居环境。编制了5种乡村振兴民居图集,村级引导群众按照“地点同商、风格同选、规划同守”原则,划定村庄规划集中建设点。按照集聚发展类、整治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拆并类和暂不分类六种类型进行分类,初步完成了90个行政村村庄规划分类,编制了5种乡村振兴民居图集,完成“十四五”乡村振兴项目编制入库。一片宜居试点扮靓生态村寨。赤水市按照政府指导、农户主体、乡贤助推、整合资金、补助撬动、面上推进、示范带动的原则,全面推进以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有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市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连片自然村基本实现4G网络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3.17%,农村公共厕所行政村全覆盖等,被住建部列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20个县(市、区)之一,被推荐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聚力乡村治理 建强战斗堡垒

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的乡村治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进行了重点部署。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筑牢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必须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切实激发组织活力、增强干事动力、提升服务能力。赤水市坚持党建引领,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为抓手,创新“十无一讲一创”治理模式,推进“双培养”工程,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一张管理网格抓实基层治理。基层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赤水市严格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整合原有的居民小组、安全网格等,形成新的网格或者联户单元,动员农村党员、离任村干部、退伍军人、妇女组长等担任网格长或联户长,发挥宣传政策法规、收集舆情信息、排查安全隐患、调解矛盾纠纷的作用。一座战斗堡垒夯实基层基础。一名党员就是一面红旗,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赤水市紧紧抓住组织振兴这一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压实市、乡、村三级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责任,加强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监督管理,常态化开展村级班子运行评估和监管。选派55名驻村第一书记和129名驻村工作队队员,围绕“一宣六帮”到村赋能乡村振兴。大力实施“双培养”工程(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乡村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实行“一村一名大学生”本地政策,分片区打造11个“名支书工作室”,推动“头雁”带“雏雁”。夯实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大力推动108名村级干部参与学历提升计划,常态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健全村干部等级序列制度,完善村干部待遇保障和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基层组织战斗力。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下一步,赤水市将以更加饱满的工作激情和澎湃的工作动力,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发展大局,牢牢守住乡村振兴“两条底线”,紧扣“五个振兴”目标,奋力推动“十个一”工程走实走深,谱写党的二十大精神生动实践新华章。

(作者系贵州省赤水市委书记)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