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贵州印江县:“五大振兴”联合驱动助推红色木黄革命老区加速蝶变

时间:2023-04-03 11:39: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7期作者:何先言 杨爽 陆文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2022年贵州省唯一一个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试点县。试点以来,该县牢牢抓住机遇,紧紧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联合驱动,扎实有效推进红色木黄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63页-45.PNG

印江县群众正在家门口的贵州梵天菌业有限公司打包装车玉木耳。 梅亚军/摄

围绕富民强村,推动产业振兴

印江县紧扣全县“2+N”产业布局,坚持问需于民、问效于民、问计于民,拓宽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科学谋篇布局。深入村寨广泛调研,全面掌握各村资源资产、村庄现状、发展趋势和群众需求,围绕红色文化、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内容科学规划,确定“两带三园”(以民族文化风情带和红色文化体验带为载体,贯穿辐射文化园、农业产业园、白酒工业园)整体布局。

发展壮大产业。高标准建设“木黄白酒文化产业小镇”,提升“红色木黄窖”品牌效应,该项目已列入全省白酒产业专项规划。深化“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区域品牌,推动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出3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带动生态、文态、业态融合发展。

助民增收致富。坚持红色基因携手民间文创组合发展,加大工艺品红色创造,大力发展红色产业,强化红色旅游服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1500余户农户家庭增收。推广以工代赈模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项目实施以来,累计用工6000余人次,发放工人工资1000余万元。

坚持引育结合,推动人才振兴

印江县坚持外引与内育结合,健全引才育才用才全链条,发挥人才效能,破解人才瓶颈制约。

引创专家平台。发挥梵天菌业龙头企业优势,引进7个研发团队,创建李玉院士工作站、省市级人才基地、星创天地人才创新创业平台,集聚黑木耳菌种及香菇菌种培育、生产工艺研究、分析化验检测等各类高层次人才30名,助推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大幅提升经济社会效益。

培育技术人才。加强人才培训培育,持续推进专家人才赴基层活动,精准选派12名专技人员到特色产业、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技术指导100余次,解决问题80余个。创新“师带徒”帮带培育方式,通过手把手传授技术、面对面介绍经验、点对点答疑解惑,培育乡村产业发展人才54人。

激发队伍活力。组建乡村规划师、乡村营造师、产业指导员、党建指导员、乡村监督员“五人小分队”,选派1名熟悉乡村规划人才到村任职,构建“5+1”人才体系。以驻村轮换为契机,选派文旅、环保方面人才驻村帮扶。用好纪念馆、纪念碑等党性教育基地,培育红色讲解员21名,确保“又专又红”。

第64页-46.PNG

印江县木黄镇木黄村群众在新建的“会师泉”取水、洗菜。 梅亚军/摄

赓续红色血脉,推动文化振兴

印江县抓住红色核心,在资源保护、教育培训、文化传承方面下功夫,让红色文化熠熠生辉、红色力量生生不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用好红色资源。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原则,构建“一核一环一带四节点”红色遗产与历史传统空间规划体系,串联保护开发革命遗址6处,先后对会师广场、会师柏、纪念碑、纪念馆进行升级改造。以纪念馆为中心,打造“一核多点”教育矩阵,构建“看、听、悟、行”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圈。

抓好红色教育。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蕴含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积极打造对外开放学习平台和市级现场教学点,开发红色课程7门、现场教学路线3条。依托主题党日、支部活动、教学培训等载体,邀请老党员老干部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激励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

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在“创造性传承”上探索实践,对红色资源归类划区、串珠成链,精准嵌入乡村、非遗、民俗等文化,收集整理红色故事、红色歌谣,编导音乐舞蹈史诗1部,通过“馆、剧、图、课、书、乐”等形式,全域实施红色基因解码提升行动,推动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突出宜居宜业,推动生态振兴

印江县坚持推进乡村建设与环境整治并重,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和美和谐。

推进乡村建设。坚持整组推进与群众自愿结合,统一设计村庄风格,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实行先申请、先补助、先实施。通过引进项目打造凤仪露营基地,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创业。严守耕地红线,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粮食安全、农业稳产。

推进环境整治。聚焦宜居宜业,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创新“二八开账”模式(人居环境改造项目群众自筹20%,政府奖补80%),围绕人居环境、道路交通、河道治理、特色田园等建设内容,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有效遏制乱搭乱建、乱排乱放,村庄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

推动多元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鼓励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治理,大力推广积分制、村规民约、家教家风等经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大力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有效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第65页-47.PNG

印江县木黄镇实景图。 梅亚军/摄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组织振兴

印江县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持续发挥组织优势、释放组织动能,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筑牢基层堡垒。构建以村党组织为内核,建立村“两委”、党员群众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承诺事项公开、决策过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群众意见公开,统筹上级监督、村监委监督、党员监督、群众监督的“1244”运行管理机制,围绕合作发展型、租赁服务型、资源盘活型“三型”模式发展集体经济,筑牢基层堡垒。

选好“头雁”队伍。坚持以村级换届为契机,选拔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头雁”队伍,开展蹲点调研,强化能力素质提升,确保班子结构优、功能硬。加大激励关怀,畅通激励渠道,近5年来,全镇有2名村干部通过国家统一招聘考试,进入公职人员队伍。

发挥资源效应。健全“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员联系户”网格管理体系,引导村民参与共建。整合人才、资金、项目等各方资源,撬动专项资金、行业资金、社会资金1.6亿元,用于整体推进项目建设,为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贵州省印江县委组织部)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经验交流    
观察思考

贵州印江县:“五大振兴”联合驱动助推红色木黄革命老区加速蝶变

时间:2023-04-03 11:39: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7期

作者:何先言 杨爽 陆文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2022年贵州省唯一一个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试点县。试点以来,该县牢牢抓住机遇,紧紧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联合驱动,扎实有效推进红色木黄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63页-45.PNG

印江县群众正在家门口的贵州梵天菌业有限公司打包装车玉木耳。 梅亚军/摄

围绕富民强村,推动产业振兴

印江县紧扣全县“2+N”产业布局,坚持问需于民、问效于民、问计于民,拓宽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科学谋篇布局。深入村寨广泛调研,全面掌握各村资源资产、村庄现状、发展趋势和群众需求,围绕红色文化、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内容科学规划,确定“两带三园”(以民族文化风情带和红色文化体验带为载体,贯穿辐射文化园、农业产业园、白酒工业园)整体布局。

发展壮大产业。高标准建设“木黄白酒文化产业小镇”,提升“红色木黄窖”品牌效应,该项目已列入全省白酒产业专项规划。深化“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区域品牌,推动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出3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带动生态、文态、业态融合发展。

助民增收致富。坚持红色基因携手民间文创组合发展,加大工艺品红色创造,大力发展红色产业,强化红色旅游服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1500余户农户家庭增收。推广以工代赈模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项目实施以来,累计用工6000余人次,发放工人工资1000余万元。

坚持引育结合,推动人才振兴

印江县坚持外引与内育结合,健全引才育才用才全链条,发挥人才效能,破解人才瓶颈制约。

引创专家平台。发挥梵天菌业龙头企业优势,引进7个研发团队,创建李玉院士工作站、省市级人才基地、星创天地人才创新创业平台,集聚黑木耳菌种及香菇菌种培育、生产工艺研究、分析化验检测等各类高层次人才30名,助推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大幅提升经济社会效益。

培育技术人才。加强人才培训培育,持续推进专家人才赴基层活动,精准选派12名专技人员到特色产业、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技术指导100余次,解决问题80余个。创新“师带徒”帮带培育方式,通过手把手传授技术、面对面介绍经验、点对点答疑解惑,培育乡村产业发展人才54人。

激发队伍活力。组建乡村规划师、乡村营造师、产业指导员、党建指导员、乡村监督员“五人小分队”,选派1名熟悉乡村规划人才到村任职,构建“5+1”人才体系。以驻村轮换为契机,选派文旅、环保方面人才驻村帮扶。用好纪念馆、纪念碑等党性教育基地,培育红色讲解员21名,确保“又专又红”。

第64页-46.PNG

印江县木黄镇木黄村群众在新建的“会师泉”取水、洗菜。 梅亚军/摄

赓续红色血脉,推动文化振兴

印江县抓住红色核心,在资源保护、教育培训、文化传承方面下功夫,让红色文化熠熠生辉、红色力量生生不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用好红色资源。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原则,构建“一核一环一带四节点”红色遗产与历史传统空间规划体系,串联保护开发革命遗址6处,先后对会师广场、会师柏、纪念碑、纪念馆进行升级改造。以纪念馆为中心,打造“一核多点”教育矩阵,构建“看、听、悟、行”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圈。

抓好红色教育。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蕴含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积极打造对外开放学习平台和市级现场教学点,开发红色课程7门、现场教学路线3条。依托主题党日、支部活动、教学培训等载体,邀请老党员老干部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激励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

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在“创造性传承”上探索实践,对红色资源归类划区、串珠成链,精准嵌入乡村、非遗、民俗等文化,收集整理红色故事、红色歌谣,编导音乐舞蹈史诗1部,通过“馆、剧、图、课、书、乐”等形式,全域实施红色基因解码提升行动,推动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突出宜居宜业,推动生态振兴

印江县坚持推进乡村建设与环境整治并重,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和美和谐。

推进乡村建设。坚持整组推进与群众自愿结合,统一设计村庄风格,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实行先申请、先补助、先实施。通过引进项目打造凤仪露营基地,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创业。严守耕地红线,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粮食安全、农业稳产。

推进环境整治。聚焦宜居宜业,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创新“二八开账”模式(人居环境改造项目群众自筹20%,政府奖补80%),围绕人居环境、道路交通、河道治理、特色田园等建设内容,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有效遏制乱搭乱建、乱排乱放,村庄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

推动多元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鼓励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治理,大力推广积分制、村规民约、家教家风等经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大力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有效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第65页-47.PNG

印江县木黄镇实景图。 梅亚军/摄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组织振兴

印江县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持续发挥组织优势、释放组织动能,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筑牢基层堡垒。构建以村党组织为内核,建立村“两委”、党员群众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承诺事项公开、决策过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群众意见公开,统筹上级监督、村监委监督、党员监督、群众监督的“1244”运行管理机制,围绕合作发展型、租赁服务型、资源盘活型“三型”模式发展集体经济,筑牢基层堡垒。

选好“头雁”队伍。坚持以村级换届为契机,选拔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头雁”队伍,开展蹲点调研,强化能力素质提升,确保班子结构优、功能硬。加大激励关怀,畅通激励渠道,近5年来,全镇有2名村干部通过国家统一招聘考试,进入公职人员队伍。

发挥资源效应。健全“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员联系户”网格管理体系,引导村民参与共建。整合人才、资金、项目等各方资源,撬动专项资金、行业资金、社会资金1.6亿元,用于整体推进项目建设,为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贵州省印江县委组织部)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