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手工挂面村做大“土特产”

时间:2023-05-25 11:47:58来源:农民日报作者:张美妮 胡明宝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走进陕西省礼泉县石潭镇大同村,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平坦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房屋,干净整洁的环境,俨然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画面。

与众不同的是,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着一个两米高的挂面架子,经冬历春,风吹日晒,木架表面已变得斑斑驳驳。就是这普通平常的“家当”,让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挂面村,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强化党建引领促发展

农村要想富,主要靠支部;堡垒要坚固,关键看干部。村党支部和支部书记、村“两委”干部在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中承担着“主心骨”作用。近年来,为破解引领乏力困境,大同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持续推进能人回村兼任职工程,吸纳在陕西省高速集团打拼多年的在外成功人士高翔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将村“两委”建成有组织力、有号召力、有发展力的坚强战斗堡垒。

高翔思路开阔,敢于创新,有着回报家乡的情怀,刚一上任,他就陷入了沉思之中:大同村地处偏远,没有交通优势,没有区域优势,发展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群众创收门路狭窄,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是最现实的难题。“三会一课”上一个又一个的思路抛出来,又被现实否定,怎么样实现村民致富的愿望。冥思苦想,终于茅塞顿开,对,就在“土特产”上做文章,借助手工挂面这个传统特色手工产品。

有想法就要付诸行动。高翔带着村“两委”成员广泛走访党员、群众,经过科学论证与市场调研,最终确定了发展手工挂面。村上充分整合产业帮扶资金,组织全村群众发展手工挂面,让这一传统手工艺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香饽饽”。截至目前,该村手工挂面加工已经发展到40户,年产量约40万斤,净利润196万元,户均收入4万元左右。

传统手工赋能添活力

据了解,大同村世代制作手工挂面,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始于汉、唐时期,迄今1000余年。由于是真正的传统手工制作,挂面洁白光韧,细滑爽口,在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

70岁的脱贫户杨遵义一家是大同村手工挂面的传承人,谈起手工挂面的制作流程,他如数家珍:整个手工挂面制作流程用时20小时左右,需要经过和面、揉面、饧面、盘面、搓条、上面筷、开面、上架、晾面、切面、绑面等多道工序而成。杨遵义表示,冬季是制作挂面的最佳时节,因为传统的手工挂面需要太阳晾晒,这一时节的地面湿度和阳光照射最为合适。他和老伴两个人每天出面110斤,日收入大约1000元。

村上的老支书杨志栋家里共有6口人,老两口在家务农,儿子儿媳在咸阳钢管厂打工,两个孙子上学。他除了种植20多亩粮食外,每年冬季也会加入制作挂面的行列。“我主要是想把手工挂面这一项传统手艺发展传承下去,让我们村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杨志栋满怀深情地表示。

挂面大户巨运动40岁,脑子活泛,手脚勤快,两个孩子一个上技校,一个上高中,他种植了20亩阳光玫瑰葡萄,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收成还不错。一到农闲季节,他就和妻子开启他们的挂面模式,为了排除阴雨天气影响,他还自制了一套挂面烘干设备,自己挂面,也帮忙给别人加工,仅两个月时间,挂面收入就达6万多元。巨运动说,一天从早忙到晚,最幸福的莫过于看着一摞摞整箱的挂面被顾客一抢而光。

科学谋划共绘新蓝图

“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我们将紧紧依托大同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把乡村特色优势、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方向,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石潭镇副镇长刘晓娥表示。

高翔谈及手工挂面的发展前景,信心百倍。他表示村里将把手工挂面作为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切实发挥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大力支持和鼓励群众扩大生产规模,拓宽挂面销售渠道,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群众收入持续增加。

站在初夏的时光里,让人不禁浮想联翩,仿佛看到大同村冬日的挂面场景:一排排宛若银丝的手工挂面沐浴在阳光下,发出耀眼夺目的光彩,微风过处,空气中散发出浓郁的麦香。这千丝万缕的挂面,正是大同村群众幸福美好新生活的真实写照。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媒体关注    
部委省市

手工挂面村做大“土特产”

时间:2023-05-25 11:47:58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张美妮 胡明宝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走进陕西省礼泉县石潭镇大同村,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平坦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房屋,干净整洁的环境,俨然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画面。

与众不同的是,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着一个两米高的挂面架子,经冬历春,风吹日晒,木架表面已变得斑斑驳驳。就是这普通平常的“家当”,让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挂面村,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强化党建引领促发展

农村要想富,主要靠支部;堡垒要坚固,关键看干部。村党支部和支部书记、村“两委”干部在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中承担着“主心骨”作用。近年来,为破解引领乏力困境,大同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持续推进能人回村兼任职工程,吸纳在陕西省高速集团打拼多年的在外成功人士高翔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将村“两委”建成有组织力、有号召力、有发展力的坚强战斗堡垒。

高翔思路开阔,敢于创新,有着回报家乡的情怀,刚一上任,他就陷入了沉思之中:大同村地处偏远,没有交通优势,没有区域优势,发展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群众创收门路狭窄,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是最现实的难题。“三会一课”上一个又一个的思路抛出来,又被现实否定,怎么样实现村民致富的愿望。冥思苦想,终于茅塞顿开,对,就在“土特产”上做文章,借助手工挂面这个传统特色手工产品。

有想法就要付诸行动。高翔带着村“两委”成员广泛走访党员、群众,经过科学论证与市场调研,最终确定了发展手工挂面。村上充分整合产业帮扶资金,组织全村群众发展手工挂面,让这一传统手工艺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香饽饽”。截至目前,该村手工挂面加工已经发展到40户,年产量约40万斤,净利润196万元,户均收入4万元左右。

传统手工赋能添活力

据了解,大同村世代制作手工挂面,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始于汉、唐时期,迄今1000余年。由于是真正的传统手工制作,挂面洁白光韧,细滑爽口,在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

70岁的脱贫户杨遵义一家是大同村手工挂面的传承人,谈起手工挂面的制作流程,他如数家珍:整个手工挂面制作流程用时20小时左右,需要经过和面、揉面、饧面、盘面、搓条、上面筷、开面、上架、晾面、切面、绑面等多道工序而成。杨遵义表示,冬季是制作挂面的最佳时节,因为传统的手工挂面需要太阳晾晒,这一时节的地面湿度和阳光照射最为合适。他和老伴两个人每天出面110斤,日收入大约1000元。

村上的老支书杨志栋家里共有6口人,老两口在家务农,儿子儿媳在咸阳钢管厂打工,两个孙子上学。他除了种植20多亩粮食外,每年冬季也会加入制作挂面的行列。“我主要是想把手工挂面这一项传统手艺发展传承下去,让我们村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杨志栋满怀深情地表示。

挂面大户巨运动40岁,脑子活泛,手脚勤快,两个孩子一个上技校,一个上高中,他种植了20亩阳光玫瑰葡萄,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收成还不错。一到农闲季节,他就和妻子开启他们的挂面模式,为了排除阴雨天气影响,他还自制了一套挂面烘干设备,自己挂面,也帮忙给别人加工,仅两个月时间,挂面收入就达6万多元。巨运动说,一天从早忙到晚,最幸福的莫过于看着一摞摞整箱的挂面被顾客一抢而光。

科学谋划共绘新蓝图

“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我们将紧紧依托大同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把乡村特色优势、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方向,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石潭镇副镇长刘晓娥表示。

高翔谈及手工挂面的发展前景,信心百倍。他表示村里将把手工挂面作为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切实发挥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大力支持和鼓励群众扩大生产规模,拓宽挂面销售渠道,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群众收入持续增加。

站在初夏的时光里,让人不禁浮想联翩,仿佛看到大同村冬日的挂面场景:一排排宛若银丝的手工挂面沐浴在阳光下,发出耀眼夺目的光彩,微风过处,空气中散发出浓郁的麦香。这千丝万缕的挂面,正是大同村群众幸福美好新生活的真实写照。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