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四个紧盯”筑牢防止因疫返贫防线
许昌市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基础上,紧盯问题短板、聚焦薄弱环节,明确节点定任务、一项一项抓落实,坚决防止因疫返贫致贫,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河南省淇滨区脱贫群众“抱团”发展 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牛”起来
河南省淇滨区大河涧乡以产业带动为抓手,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逐步完善特色养殖产业发展,在马横岭村、窑洞村、张公堰村,建设肉牛养殖场
安徽六安:发好巩固拓展之力,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六安市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要指示精神,把脱贫成果巩固住,把乡村振兴衔接好,步步稳扎稳打,书写皖西革命老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
山西绛县:强力推进“清化收”赋能乡村振兴
聚焦农村集体资产这个长期以来的‘堵点痛点’问题,以‘清化收’专项工作为切入点,强化公平正义导向,集中攻坚、纠偏止错,既维护了村集体利益,又让村民们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增强了广大村民的获得感、认同感
陕西佛坪:“五清”工作法管好扶贫项目资产
近年来,佛坪县不断加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资金投入,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扶贫资产。
湖南南县乡村振兴局:打出项目实施监督 “组合拳” 求出项目发展“最优解”
湖南省南县乡村振兴局不断探索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支持项目监管新路径,咬定项目发展既定目标不放松,强化联农带农机制实现
陕西扶风:“五级联动”夯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责任落实
扶风县通过县级领导以上率下、县级部门齐抓共管、镇街统筹真抓实干、村级“四支队伍”一线带头、网格员及帮扶联系人结对帮扶的“五级联动”机制,进一步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陕西延安:以“三个三”为抓手 深化“三讲一创”活动
陕西省延安市乡村振兴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努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为目标
湖北英山:全国文明村背后的“清廉密码”
千亩茶园,绿意盎然;道路干净整洁,屋舍错落有致……初夏时节,走进英山县金家铺镇龙潭河村,一幅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山东平度:“示范”冬暖式大棚园区 开辟村民新的“致富路”
没有这一排排的冬暖式大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富裕生活。以前想干不敢干,现在只要想干政府就帮着干,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
开展技能培训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为增强脱贫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拓宽致富门路,山东聊城茌平区振兴街道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持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增强群众的“造血”功能,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南关社区组织辖区内两个行政村有就业创业意愿的群众,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
河南山城: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五星”支部创建工作
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胡红军强调,要聚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正视工作重视程度、工作抓手等方面短板和问题,确保被动局面实现根本性的扭转
河南淇滨区:“三抓三促”扎实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
该区各级召开安排部署会暨业务培训会6场次,培训帮扶干部500余人次,发放防返贫监测集中排查问题答疑、周四帮扶日工作提醒单等资料600余份
山西临汾市乡村振兴局“五项举措”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
以创建39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25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为主攻方向,规划在一年内先期培育和打造一批“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全力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全省标杆。
山东莱西:融合一二三产发展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今年以来,莱西市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建设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龙型”产业体系
安徽萧县:开展低保核查 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萧县龙城镇乡村振兴工作站联合民政所对新申请“低保”救助对象展开了入户实地调查摸底活动。
广西下达重点专项资金超过400亿元
近日,记者从自治区财政厅获悉,今年一季度,自治区本级累计细化分配和下达重点专项资金超过400亿元,推动在一季度和上半年形成实物工作量,拉动有效投资,扩大有效需求,支撑全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更好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四川巴州:撂荒土地急复垦 鹰嘴山下春耕忙
炮台村通过示范引领、加强宣传、组织动员,已开垦撂荒复耕地达30.94亩,预计大豆播种面积达84亩,栽种玉米大豆复合种植180亩
陕西咸阳:赋能充电强能力 踔厉奋发促振兴
咸阳立足“三农”工作重心转变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把全面精准培训、提升干部业务能力、增强群众致富本领作为重中之重
湖北洪湖:发展特色产业 守住返贫底线
洪湖是农业重点县市,必须紧紧抓好乡村振兴工作,发展特色产业.守住返贫底线。
湖南茶陵:“三社合一”融合发展 助力助推乡村振兴
安徽广德:一城画色千年韵 山水生金话振兴
深入乡村一线 助推产旅融合
新探索!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强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