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山城区: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河南省山城区整合区域资源优势,突出特色亮点,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样板村。
河南浚县:阳光玫瑰“串起”农民增收致富路
眼下正是“阳光玫瑰”葡萄上市的季节,9月16日,在河南浚县卫贤镇山西村沐阳沼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园区内,一串串“阳光玫瑰”葡萄,碧绿如玉,沉甸甸的挂满枝头,到处充盈着沁人心脾的甜蜜香气。山西村通过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延伸农副产品链条,打造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河南省山城区:发展生态旅游带动乡亲致富
如今的鹤鸣湖已今非昔比,曾经臭气熏天污染的水源周边都是林果树木,水质也在一天天变得清澈,一行行白鹭在岸边的绿树林、水面上翩跹飞翔,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的同时,又能在果园内采摘鲜果,饿了可以饱餐一顿林下养殖的鸡、鸭以及湖里养殖的鱼。看到他们的发展,沿湖的村庄也都相继加入到这份旅游事业中,农家乐、农副特产品销售等悄然兴起。
四川南江:借黄羊倍增之力 扬乡村振兴之帆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仁和镇地处县城东南部,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覆盖的重点区域,境内林地草地资源丰富,农户养殖南江黄羊历来已久。2021年,南江县委作出实施“南江黄羊倍增计划”产业发展战略,大力支持农户养羊致富。仁和镇顺势而上,把发展南江黄羊作为稳定脱贫的支柱产业和促进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培育规模羊场12个、家庭羊场21个、养殖大户28户,年出栏黄羊1万余只,养羊户户均年增收5万余元,带动100余户已脱贫家庭稳定增收,“以羊立业、以羊兴村”的产业振兴图加快铺展。
湖北建始:太和美宿迎远客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太和街村是国家民委命名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特色浓厚,民风淳朴,气候适宜。走进这个海拔1300多米,年平均气温为12℃的村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有“上善太和”4个字的牌楼。
特色萝卜产业助力村民持续增收
安徽萧县龙城镇立足实际,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等方式,大力发展特色青萝卜产业,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特色农业种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河南山城区:探索全域旅游 助力乡村振兴
青山绿水、古祠民风、花园小巷……初秋时分,来到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处处是一幅闲逸、恬静的生态画卷。山城区的红色文化加上优越的生态环境,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文化品位、营造旅游发展环境,让人们既能留住历史记忆,又能展现时代变迁,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安徽泗县:发展庭院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为巩固环境整治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彻底解决环境整治成果不出现反弹,安徽省泗县黄圩镇率先在黄圩村大陈庄实施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小池塘、小藕塘为代表的“五小园”庭院经济建设,充分利用环境整治出来的房前、屋后、路边、沟边、渠边、塘边空闲地,开展“五小园”建设,杜绝农户乱堆乱放,乱载乱种情况发生,促使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更加宜居。
湖南吉首:茶旅融合打造乡村富美“金钥匙”
近年来,吉首市紧紧围绕湖南省“千亿湘茶”战略,按照“品质立茶、品牌兴茶、政策扶茶、文旅活茶”发展思路,全产业链推进湘西黄金茶产业发展,累计建成茶园15.5万亩,年干茶产量达1660吨,综合产值超10亿元。
河南淇县: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 持续做大做强帮扶产业
河南鹤壁市淇县充分挖掘南太行优美山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以旅带农、兴旅富民,加大乡村旅游帮扶力度,灵山办凉水泉村、黄洞乡纣王殿等9个脱贫村成为休闲旅游新亮点。
九女峰: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绿树掩映,溪水潺潺。风光秀美的山林中间,星罗棋布般点缀着一处处民宿。来到泰山脚下的九女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水泥路畅通整洁,乡村游热火朝天,眼前的一切令人很难和曾经的贫困村联系在一起。
甘肃碌曲:绿色为底 书写雪域高原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用生态保护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全覆盖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牧旅融合的绿色生态发展模式,交出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绿色答卷。
河南山城区:“甜蜜的事业”—旭鸿果木种植
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旭鸿果木种植产业园大胆探索“旅游+产业帮扶”的产业发展模式,注重产业发展的长期性、持续性,延长产业链,加大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旅游带动、订单联结、合作社经营、土地流转等多种模式带动脱贫户就业、创业,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条件,产业园直接带动20名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辐射产业园周边6个村300多名脱贫人口稳定增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阜阳:聚焦“四带一自”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安徽阜阳市始终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广园区带动、龙头带动、合作带动、大户带动和脱贫户监测对象自主调整种养结构发展产业的“四带一自”模式,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振兴。
河南林州:高质量民宿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速
河南省林州市将2022年作为“民宿发展年”,把发展高质量民宿(农家乐)、提速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制定了《关于促进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和困难群众收入双提升为目标,着力打造旅游民宿区域品牌,构建“村村有民宿、个个有特色”旅游民宿产业发展格局,
安徽泗县:用好“金融活水” 提振“营商动能” 做实“产业振兴”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镇政府和帮扶工作组及时了解需求,为我贷款80万元,真是给我们帮了个大忙!”安徽省泗县丁湖镇鸿伟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先生高兴地说道。
安徽枞阳:“六抓”工作法做强乡村特色产业
安徽省枞阳县充分发挥农业大县特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推行“六抓”工作法,着力在选准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做响产业品牌、加强技术创新、激发产业活力上下功夫,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湖南韶山:韶山村——集体经济因“红”而强
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湖南省韶山市韶山村大力发展旅游餐饮住宿、红色文创、红色研学、教育培训、现代农业等产业,村民过上了小康生活,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2021年,村人均收入约3.5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100万元,较10年前分别增长113.8%和266.7%。
石泉县:创新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发展 实现农户集体“双增收”
近年来,石泉县不断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群众共同致富的基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加强农村党建为引领,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以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为目标。
新疆库尔勒市:打造“产业+文旅” 助推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新疆库尔勒市以打造“梨花节”、“乡村音乐节”等活动丰富文旅载体,利用万亩果园资源优势,在赏花游览、采摘体验、周边产品销售、文艺演出助力旅游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陕西紫阳:守护绿水青山 强化生态振兴
山西大宁县曲峨镇:靓丽乡村迎客来
湖南韶山:“湘妹子”吹响乡村振兴“集结号” “小积分”激发基层治理“大能量”
湖南桂东:桥头乡发挥党建引领 唱响乡村振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