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潼关:“乡贤+”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与探索
该县通过把工作平台建起来、把服务渠道畅通起来、把管理制度规范起来、把故园乡情连接起来等方式,围绕乡村振兴需求,一大批乡贤正在结合自身的亲缘、人缘、地缘优势,发挥其补位和辅助作用,积极做好乡村发展“参谋员”、争资争项“协调员”、为民办事“服务员”,形成乡村治理新格局。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
烟台市牟平:因村施策 精细建设美丽乡村见成效
近年来,烟台市牟平区立足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牟平大局,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强化投入,多措并举,创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一批普通村庄打造成全省一流的美丽乡村样板村庄。
湖南宁远:创新“1234”模式,以文旅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湖南省宁远县积极融入省市文旅产业发展大局,锚定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及打造“永州南部文化旅游中心”的战略目标,以九嶷山舜帝陵景区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文旅融合为依托
以数字乡村建设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随着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数字乡村建设已经成为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将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乡村振兴应在“一二三”上发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强调,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目标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结合实际抓乡村振兴破题开篇,探索出很多做法经验。笔者认为,要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该在守住“一条底线”、强化“两动功能”、突出“三个重点”上发力。
穆沟古村文化振兴的创新与探索
穆沟古村的文化振兴是苏北乡村振兴的一次勇敢探索和创新。通过对文化的创新设计,形成全新的传承模式,并且让文化变成可以消费的产品,从而实现了可持续的文化活态传承模式。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关于印发《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指南(乡村基层组织版)》的通知
落实五级书记抓疫情防控和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保垒作用,围绕“保健康、防重症”的工作目标,确保农村地区平稳转段,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制订本指南。
云南永平:科学种植创高产 规模经营增效益
云南省永平县杨柳树村明兴枇杷种植家庭农场不断探索农业生产专业化、技术标准化,运用良种良法,始终坚持绿色生态种植,通过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努力挖掘高岗地增产潜力。注册了“厂街枇杷”商标,2022年被云南省列为全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积极打造绿色“厂街枇杷”品牌,开展品牌化营销,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了产量和效益双提升。在筑牢“厂街枇杷”品牌基础上,采取“家庭农场+合作社+小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全村186多户农户按照“五统一分”管理模式,立足枇杷金字招牌,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把昔日的一座座荒山变成了今日
贵州思南县檬子树村:做实“民心党建+”着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张家寨镇檬子树村以“民心党建+”为集体经济发展要素载体,深入推进“村社合一”,构建党建引领“聚民”、产业发展“富民”、保障提升“惠民”、环境优化“兴民”、治理有效“安民”的发展格局。
陕西扶风县:建立“4533”机制 确保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把扶贫项目资产管理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突破口,狠抓“摸底数、保收益、强监管、防风险”四个关键环节,逐步探索建立“4533”工作机制,构建起资产底数清晰、产权归属明晰、类型界定科学、主体责任明确、收益分配合理、运行管理规范的长效机制,确保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广西来宾市:创新“四五六”工作模式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
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重点工作,通过建立机制、壮大链条、打造特色等方式,探索形成“四五六”工作模式,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工作。
边疆民族地区法治乡村建设 实践与思考——以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曼等乡为例
边疆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在乡村治理中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乡村振兴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当下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共同面临的难题。
“九微工作法”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2017年10月至今,华中科技大学连续向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原深度贫困村蚂蚁堆村派驻三任驻村第一书记。针对帮扶村的实际困难,华中科技大学坚持问题导向,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创新实施“九微工作法”,提升村党组织的政治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治理能力,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为加强和改进现代乡村治理模式提供了实践参考。
青海海南州:强化“三责协同” 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走深走实
2022年以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省委和省纪委工作部署,切实落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责任,坚持“三责”贯通协同一体发力,推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稳步扎实推进。
以品牌建设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为例
近年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积极实施“品牌兴农、品牌强农、品牌富农”战略,加强对重点龙头“农字号”企业的资金扶持政策力度,通过打造一大批优质农产品“金字招牌”,真正实现了“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发展目标,2022年全区农业品牌产品收入达30亿元,3.6万户农户因品牌增加收入超过1.8万元,过上了富裕殷实的好日子。
湖北省黄梅县冯圈村: 真抓实干谋发展 乡村振兴底气足
近年来,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小池镇冯圈村依靠区位和交通优势,抢抓国家强农兴农政策机遇,多管齐下扮靓秀美乡村,多措并举激活产业发展,多元共治提升治理水平,奋力绘就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
陕西富平县: “三个维度”齐发力 巩固成果促振兴
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辖16个镇(街道)268个行政村,总面积1242平方公里,总人口78.6万人,是全国闻名的柿子之乡、奶山羊之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近年来,富平县紧扣产业发展、防止规模性返贫、乡村治理精准发力,通过脱贫摘帽后的“接力跑”,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力促乡村全面振兴。
云南西双版纳州:树标杆 强堡垒 “五面红旗”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创新开展党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五面红旗村”创建工作,引导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争先进、当标兵、扛红旗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在乡村振兴一线让党旗飘起来、党员站出来、阵地亮起来、作用强起来。
做强优势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云南省姚安县做强肉牛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为例
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紧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机遇,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紧紧围绕“种养加结合、产供销联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党建引领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大力发展肉牛产业,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科学有效、农民受益的产业发展之路,为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关于湘西州农民和脱贫户收入及如何持续增收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的思考
湖南辰溪:“六自”模式谱新篇 和美乡村入画来
陕西岚皋县:全面推行“医疗互助”降低因病返贫致贫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