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莲花县: “七棵柚”繁衍“万棵林”
近年来,江西省莲花县做大做强晶沙柚产业,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发挥党建引领、强化品牌建设、促进农旅融合,让农村群众参与到柚子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最终实现农民就业增收、产业可持续发展。截至2022年底,当地的晶沙柚产业累计带动2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务工就业,实现产值约3000万元。
当好振兴铺路石 擦亮发展新底色——中国生物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十年助力甘肃两地乡村振兴纪实
甘肃省舟曲县博峪镇尖吉村、尖果诺村是两个被大山环抱,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2012年,中国生物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兰州生物”)定点帮扶尖吉村、尖果诺村,开始了一段跨越800多公里的帮扶历程。2017年,甘肃省委又将兰州生物的帮扶任务调整至陇西县永吉乡尖山村、直沟村。陇西与兰州相距200公里,虽相较舟曲县近了不少,但在历史上一直是“苦瘠甲天下”之地。
广西田林福祥村:村美人富乡风新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利周瑶族乡福祥村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发展建设目标,村子环境一天比一天美,村民一天比一天富,幸福感、满意度稳步提升。
内蒙古兴安盟:景村融合 风景好光景更好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盟、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近年来,兴安盟在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紧紧依托本地生态资源优势,按照“景村融合”的理念,把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推动乡村发展与生态资源开发同频共振、协调发展,2022年全盟实施打造了35个“景村融合一体化”示范村,其中有20个村被自治区推荐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村,3个镇整体被自治区推荐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镇。
四川省市中区牟子镇:小香葱里的大文章
古儿坝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牟子镇苏坪村,是岷江水系形成的江心岛。近年来,牟子镇以苏坪村古儿坝为核心,依托当地30余年香葱种植经验和1200亩香葱种植基地的产业基础,大力推动“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景区市场化”发展模式,
山东省东昌府区郑家镇: “土地托管+庭院经济”助力产业振兴
“中国轴承保持架之乡”“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西部的郑家镇是远近闻名的工业大镇。该镇有全国规模最大的轴承保持架生产基地,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的长足发展,还以“土地托管+庭院经济”模式带动了46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让3.1万机械加工工人过上了美好生活。
江西省湘东区:“154”乡村治理模式筑牢群众幸福基石
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满意作为落脚点。乡村治理面对的是万千群众,如何才能顺民意、得民心,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积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党建引领、五大平台构建共治体系、四化创新治理方式等乡村治理新模式,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湘东智慧”。
淇县高村镇中心卫生院 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为认真落实县委“高标准、高效率、高效益”教育活动工作要求,河南省鹤壁市淇县高村镇中心卫生院在县卫健委的科学领导下,为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质效,助力乡村振兴,组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入社区、入村、入户对脱贫户、健康帮扶监测户、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义诊义治。
陕西汉滨区:锦绣田园奏响产业振兴曲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始终坚持把乡村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产业培育力度,有效发挥联农带农作用,着力提高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收入,不断增强“造血”功能,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去年以来,汉滨区狠抓产业振兴,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承载,推动区域经济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重庆酉阳县何家岩村:探索建设和美乡村新路径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全国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2021年起,酉阳县委、县政府在花田乡何家岩村建设“重庆酉阳共富乡村”核心示范试点,何家岩村以“自己的发展自己干,自己的资源自己赚”为发展理念,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
新疆伊吾县:兴产业 促就业 赋能乡村振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吾县地处新疆东北部、天山北麓东段,县域面积1.9万平方公里,下辖4乡3镇1个牧民搬迁开发区,共26个村(社区),户籍人口2.1万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5个巩固提升县之一。伊吾县锚定“让广大农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标持续发力,多措并举发展乡村产业,以产业促就业,并在探索产业发展新业态中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奏响共富幸福曲。
贵州雷山县:数字乡村激活振兴新引擎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的群山之中,县域内有保存完好的苗族传统民居,有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梯田……如今,依托物联网、
坚持景村融合发展 奏响“新三变”振兴曲
江西省萍乡市武功山地处吴楚,镇锁湘赣,自古与庐山、衡山并称为“江南三大名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面积230.3平方公里,管辖万龙山乡和麻田镇,有23个村和2个居委会,常住人口2.98万人,其中脱贫人口1059户3416人,有6个“十三五”脱贫村,3个“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该区以景村融合为抓手,以打造全域旅游发展特色区为引领,深入推进乡村建设“新三变”,不断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景区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5522元,与2020年相比
黑龙江同江:“四好农村路”铺就北疆民族地区振兴路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南岸,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赫哲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区,赫哲族人口1500人,占全国赫哲族总人数的1/3,主要居住在街津口、八岔两个赫哲族乡(两乡各辖1个赫哲族村),是赫哲族传统文化保留、积淀和传承最完整的地区,是民俗、口岸等多元文化汇聚融合的边境旅游城市。先后被评为“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黑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等荣誉称号。2022年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山西乡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东团村位于山西省乡宁县管头镇西部,距县城7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辖区内共有810户2378人,全村土地面积36281.75亩,耕地5398.45亩,有党员48名,村“两委”干部6名。自东团村成立专业合作社以来,村委流转村民土地130亩,种植了油葵、油菜等油料作物,真正减少了土地撂荒,实现了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安徽萧县:整合“一块田” 抱团谋发展
春节过后,天气转暖。临近晌午,安徽省萧县龙城镇王大庄村集体合作社种植基地里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开始忙碌起来。
云南镇雄:“三级”书记齐聚一堂话振兴
6名村党组织书记围绕基层党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重点工作,登台“亮相”,用实绩“说话”,用数据“答卷”。
河南南召:农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近日,在河南省南召县小店乡千亩桃园生态观光采摘园基地,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一层层梯田一眼望不到边,数十辆大型挖掘机分散在周边山头平整田地,数千亩荒坡换新颜。放眼望去,满山的梯田甚是壮阔,跌宕起伏,气势宏大,连绵不绝,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湖南桂东:“多点发力” 促推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为推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湖南省桂东县桥头乡通过大力发展兴农、富农、强农的“两叶一竹”生态产业,着力把该乡的绿水青山变成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推动三产融合——陕西省永寿县咀头村走出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咀头村位于陕西省永寿县最北侧山区的旱塬之上,生态优良、但地处偏远,距县城有45公里山路,距镇政府24公里,距最近的高速口29公里。由于外出务工人口多,村子发展也面临着人力资源不足的难题,曾经贫困率超过50%,是咸阳市仅有的三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9年实现脱贫。
陕西紫阳:守护绿水青山 强化生态振兴
山西大宁县曲峨镇:靓丽乡村迎客来
湖南韶山:“湘妹子”吹响乡村振兴“集结号” “小积分”激发基层治理“大能量”
湖南桂东:桥头乡发挥党建引领 唱响乡村振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