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海南临高南宝光吉村:发展林下食用菌经济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时间:2024-05-09 09:10: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临高南宝镇光吉村利用林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橡胶林下食药用菌种植,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了“一地生多金”的目标。

图片 1.png

日前,在南宝镇光吉村橡胶林下食药用菌复合种植试验基地里,8名村民正在抓紧起收虎奶菇。在另一片橡胶林下一排排鼓起的“土包”格外显眼,那是去年底“种下”的虎乳灵芝,再过一个月左右就能收成。林下种植食药用菌,是当前光吉村着力发展的产业之一。

海南大学驻临高县南宝镇光吉村第一书记丛德生说:“现在这块总共种了20多亩的林下食药用菌,目前我们正在起收的是虎奶菇,目前长势良好。”

图片 2.png

据了解,去年年底光吉村深化与相关企业合作,采取委托种植方式在橡胶林下试点种植了22亩食药用菌,包括虎乳灵芝、虎奶菇两个品种。目前效益凸显,每亩每年预期综合收益1万元左右。

南宝镇光吉村党支部书记庞干春说:“接下来我们会跟公司合作,利用我们林下经济这一块橡胶林多,总共我们现在橡胶林应该是有4000多亩。我们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引导更多的农户进来发展林下(食药用菌)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

食药用菌产业不仅为村集体带来可观收益,也带动了村民就近务工增收。光吉村计划大面积推广种植食药用菌,通过集体用地、流转农户用地,以及村民个人用地参与种植等方式,扩大到500亩。

据了解,光吉村在深耕林下种植项目的同时,积极谋划发展林下养殖。目前已成功引入肉鸽养殖产业项目,不断拓宽农民的致富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

 

海南省科研团队研发农林废弃物“养育”食用菌技术 小蘑菇串起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图片 4.png

2月10日,李勤奋在查看菌包状态。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2023年2月17日,定安龙湖南科食用菌有限公司的一间养菌室,近10万个菌包整齐存放于货架上“发育”。“约20天后,白色的菌种长满菌包,就可以长出小蘑菇了。”该公司经理王辉静介绍,公司平均一天生产4万个菌包,可以日“食”秸秆、玉米芯、甘蔗渣等农林废弃物30吨。

“‘吃’,是解决农林废弃物最简单的方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李勤奋说,食用菌作为一种大型真菌,具备高效分解并利用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的功能。

王辉静介绍,公司将粉碎后的农林废弃物经过配比,制成菌包的原料。目前公司生产的品种有秀珍菇、猪肚菇等,供不应求,2022年产值约3600万元。“向绿色、科技要效益,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曾被评为海南省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

这样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得益于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长期以来,中国热科院环植所为龙湖南科公司提供技术指导,构建了以食用菌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链条。

这些年,李勤奋团队先后引种试种食用菌品种20余个,筛选出猪肚菇、秀珍菇等10余个适宜海南栽培的食用菌,并发掘了海南特有的弯柄灵芝和虎乳灵芝资源,使它们逐步发展成海南特色品种。

找到了菌种,还得解决“怎么吃”的技术问题。“团队开展技术攻关,通过优化栽培基质配方等手段,使菌丝生长期缩短5至10天,降低耗损率,提高了海南食用菌产业生产技术。”中国热科院食用菌专家徐林介绍。

生产留下的“次品菇”也不浪费。“次品菇可以用来喂养黑水虻,而经过加工的黑水虻,又成了东风螺的饲料。”李勤奋说,团队研发的黑水虻饲料,能显著提高东风螺抗病力,养殖中发病率降低50%。产品还在中试阶段,就有不少企业前来求购。

“以小蘑菇串起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李勤奋表示,团队将继续以海南特色产业需求为导向,研发出更多高效“吃”废弃物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食用菌农业文化遗产——生动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图片 5.png

采用段木法栽培的香菇,将原木截成1米左右的短段,进行香菇集约化生产。郑承春摄

2022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中国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72项农业文化遗产中唯一以食用菌为主题的项目。

我国先民早在史前时代就开始采食森林里的野生香菇。据公元3世纪的《博物志·异草木》记载,“江南诸山群中,大树断倒者,经春夏生菌,谓之椹,食之有味”,此时的香菇应该还是野生菇。南宋高宗年间(1107—1187年),浙江庆元县龙岩村村民吴煜发明了一种称为“剁花法”的香菇种植技术。从此,世界上有了人工栽培的香菇。“剁花法”一出,便受到各地村民效法推广。到了明清时期,香菇的种植栽培扩展到江南各省的200多个县,还传播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

更为重要的是,受到启迪的各地村民触类旁通,因地制宜,相继发明了段木法、代料法等多种栽培技术,并形成了我国食用菌的集中产区。其中,以出产香菇著称的有浙江庆元、福建古田以及河南泌阳和西峡等。还有不少地区出产特色食用菌,如河南清丰的白灵菇,山东聊城的双孢菇、平菇,河北冀州的姬菇、灵寿的金针菇、平泉的滑子菇等,吉林蛟河的黄松甸黑木耳也是闻名遐迩。

“剁花法”是我国传统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优良典范。香菇生产种植的所有环节都以不损害森林生态为前提,菇山林木用养并重,菇场设施循环再生,生动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用“剁花法”栽培香菇,需要选择适宜的林木,将其伐倒,用刀斧在树皮上砍出疏密相宜的刀痕,让森林中的香菇孢子自然飘落在刀痕上,萌发长出香菇。在这个过程中,菇木选择的知识和习俗,最能反映人们“护林育林”的主观意愿。村民选用的制菇树种多达20余种,可以防止单一树种过度砍伐,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此外,历代村民都坚持“伐老留新”“伐密留疏”“间伐取材”“定期迁场”的乡规民约,每年制菇树木的采伐量小于森林的年均生长量,确保森林资源永不枯竭。这些技术措施,都有利于森林的持续利用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过去的山区种菇人,通常都是每年立冬时节进山种菇,次年清明收获菌菇后回村种地。冬去春来的四五个月时间,需要在林中菇场搭建居住的草屋“菇寮”。菇寮的建材,如木材、毛竹、藤条、树皮、茅草、土块等,全部就近取用,整个建筑没有一枚铁钉、一块砖石。屋内一应器具,也都是就地取材制作而成。一个菇场种菇三四年后,就要迁到别处。弃用的菇寮和器物腐朽降解,回归自然。因此,山林历经千年生产没有留下垃圾。进入菇山还有“三不准”的规矩:不准用毒药、不准用鸟枪、不准杀生。这是历代种菇人共同遵守的行为法则和价值准绳。

制菇林区都设有“禁山会”。禁山即“封山育林”。禁山会由村中德高望重的村民组成,负责制定护林禁约和护林告示,对违禁者依规处罚,并操办每年例行的禁山戏。禁山会成员负责轮值巡视村中宗祠、学校和路桥等场所的树木保养,监管林木的禁伐禁牧。在“庆元林—菇共育系统”核心保护区,至今仍有许多风水林、水口林、行道林以及其他的古树名木,这些都是历代相沿不辍的禁山会为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1000多年来,山区种菇人“林下制菇、林边种田”的生产方式,避免了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减少甚至杜绝了山区的水土流失,维持了浙江南部瓯江、闽江、赛江起源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农业生产需要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食用菌生产正是“向森林要食物”的一个方向,也是保护传承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责任所在。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乡村发展    
乡村发展

海南临高南宝光吉村:发展林下食用菌经济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时间:2024-05-09 09:10: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临高南宝镇光吉村利用林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橡胶林下食药用菌种植,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了“一地生多金”的目标。

图片 1.png

日前,在南宝镇光吉村橡胶林下食药用菌复合种植试验基地里,8名村民正在抓紧起收虎奶菇。在另一片橡胶林下一排排鼓起的“土包”格外显眼,那是去年底“种下”的虎乳灵芝,再过一个月左右就能收成。林下种植食药用菌,是当前光吉村着力发展的产业之一。

海南大学驻临高县南宝镇光吉村第一书记丛德生说:“现在这块总共种了20多亩的林下食药用菌,目前我们正在起收的是虎奶菇,目前长势良好。”

图片 2.png

据了解,去年年底光吉村深化与相关企业合作,采取委托种植方式在橡胶林下试点种植了22亩食药用菌,包括虎乳灵芝、虎奶菇两个品种。目前效益凸显,每亩每年预期综合收益1万元左右。

南宝镇光吉村党支部书记庞干春说:“接下来我们会跟公司合作,利用我们林下经济这一块橡胶林多,总共我们现在橡胶林应该是有4000多亩。我们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引导更多的农户进来发展林下(食药用菌)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

食药用菌产业不仅为村集体带来可观收益,也带动了村民就近务工增收。光吉村计划大面积推广种植食药用菌,通过集体用地、流转农户用地,以及村民个人用地参与种植等方式,扩大到500亩。

据了解,光吉村在深耕林下种植项目的同时,积极谋划发展林下养殖。目前已成功引入肉鸽养殖产业项目,不断拓宽农民的致富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

 

海南省科研团队研发农林废弃物“养育”食用菌技术 小蘑菇串起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图片 4.png

2月10日,李勤奋在查看菌包状态。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2023年2月17日,定安龙湖南科食用菌有限公司的一间养菌室,近10万个菌包整齐存放于货架上“发育”。“约20天后,白色的菌种长满菌包,就可以长出小蘑菇了。”该公司经理王辉静介绍,公司平均一天生产4万个菌包,可以日“食”秸秆、玉米芯、甘蔗渣等农林废弃物30吨。

“‘吃’,是解决农林废弃物最简单的方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李勤奋说,食用菌作为一种大型真菌,具备高效分解并利用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的功能。

王辉静介绍,公司将粉碎后的农林废弃物经过配比,制成菌包的原料。目前公司生产的品种有秀珍菇、猪肚菇等,供不应求,2022年产值约3600万元。“向绿色、科技要效益,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曾被评为海南省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

这样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得益于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长期以来,中国热科院环植所为龙湖南科公司提供技术指导,构建了以食用菌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链条。

这些年,李勤奋团队先后引种试种食用菌品种20余个,筛选出猪肚菇、秀珍菇等10余个适宜海南栽培的食用菌,并发掘了海南特有的弯柄灵芝和虎乳灵芝资源,使它们逐步发展成海南特色品种。

找到了菌种,还得解决“怎么吃”的技术问题。“团队开展技术攻关,通过优化栽培基质配方等手段,使菌丝生长期缩短5至10天,降低耗损率,提高了海南食用菌产业生产技术。”中国热科院食用菌专家徐林介绍。

生产留下的“次品菇”也不浪费。“次品菇可以用来喂养黑水虻,而经过加工的黑水虻,又成了东风螺的饲料。”李勤奋说,团队研发的黑水虻饲料,能显著提高东风螺抗病力,养殖中发病率降低50%。产品还在中试阶段,就有不少企业前来求购。

“以小蘑菇串起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李勤奋表示,团队将继续以海南特色产业需求为导向,研发出更多高效“吃”废弃物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食用菌农业文化遗产——生动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图片 5.png

采用段木法栽培的香菇,将原木截成1米左右的短段,进行香菇集约化生产。郑承春摄

2022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中国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72项农业文化遗产中唯一以食用菌为主题的项目。

我国先民早在史前时代就开始采食森林里的野生香菇。据公元3世纪的《博物志·异草木》记载,“江南诸山群中,大树断倒者,经春夏生菌,谓之椹,食之有味”,此时的香菇应该还是野生菇。南宋高宗年间(1107—1187年),浙江庆元县龙岩村村民吴煜发明了一种称为“剁花法”的香菇种植技术。从此,世界上有了人工栽培的香菇。“剁花法”一出,便受到各地村民效法推广。到了明清时期,香菇的种植栽培扩展到江南各省的200多个县,还传播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

更为重要的是,受到启迪的各地村民触类旁通,因地制宜,相继发明了段木法、代料法等多种栽培技术,并形成了我国食用菌的集中产区。其中,以出产香菇著称的有浙江庆元、福建古田以及河南泌阳和西峡等。还有不少地区出产特色食用菌,如河南清丰的白灵菇,山东聊城的双孢菇、平菇,河北冀州的姬菇、灵寿的金针菇、平泉的滑子菇等,吉林蛟河的黄松甸黑木耳也是闻名遐迩。

“剁花法”是我国传统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优良典范。香菇生产种植的所有环节都以不损害森林生态为前提,菇山林木用养并重,菇场设施循环再生,生动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用“剁花法”栽培香菇,需要选择适宜的林木,将其伐倒,用刀斧在树皮上砍出疏密相宜的刀痕,让森林中的香菇孢子自然飘落在刀痕上,萌发长出香菇。在这个过程中,菇木选择的知识和习俗,最能反映人们“护林育林”的主观意愿。村民选用的制菇树种多达20余种,可以防止单一树种过度砍伐,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此外,历代村民都坚持“伐老留新”“伐密留疏”“间伐取材”“定期迁场”的乡规民约,每年制菇树木的采伐量小于森林的年均生长量,确保森林资源永不枯竭。这些技术措施,都有利于森林的持续利用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过去的山区种菇人,通常都是每年立冬时节进山种菇,次年清明收获菌菇后回村种地。冬去春来的四五个月时间,需要在林中菇场搭建居住的草屋“菇寮”。菇寮的建材,如木材、毛竹、藤条、树皮、茅草、土块等,全部就近取用,整个建筑没有一枚铁钉、一块砖石。屋内一应器具,也都是就地取材制作而成。一个菇场种菇三四年后,就要迁到别处。弃用的菇寮和器物腐朽降解,回归自然。因此,山林历经千年生产没有留下垃圾。进入菇山还有“三不准”的规矩:不准用毒药、不准用鸟枪、不准杀生。这是历代种菇人共同遵守的行为法则和价值准绳。

制菇林区都设有“禁山会”。禁山即“封山育林”。禁山会由村中德高望重的村民组成,负责制定护林禁约和护林告示,对违禁者依规处罚,并操办每年例行的禁山戏。禁山会成员负责轮值巡视村中宗祠、学校和路桥等场所的树木保养,监管林木的禁伐禁牧。在“庆元林—菇共育系统”核心保护区,至今仍有许多风水林、水口林、行道林以及其他的古树名木,这些都是历代相沿不辍的禁山会为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1000多年来,山区种菇人“林下制菇、林边种田”的生产方式,避免了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减少甚至杜绝了山区的水土流失,维持了浙江南部瓯江、闽江、赛江起源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农业生产需要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食用菌生产正是“向森林要食物”的一个方向,也是保护传承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责任所在。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